《贫困陷阱》PPT课件.ppt
第三章 贫困陷阱,引言,查看:Human Development Trends Poverty思考: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停留在不发达状态,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通过持续增长而获得较高的收入水平?新古典增长理论不能给出满意解释发展理论的回答:发展中国家必须越过一个人均收入水平和资本积累水平的门槛,即发展中国家陷入了“贫困陷阱”(Poverty Trap)经济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出现多重均衡,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幸处于低水平均衡“贫困陷阱”中,引言,发展中国家要挣脱贫困陷阱,走向高水平均衡,单靠市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实行恰当的政策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家主张:“大推进”政策“不平衡增长”战略人口政策移民政策新制度经济学家主张:加强制度建设。从微观角度提高组织的有效性,推动制度和机制的良性演进,本章内容,本章内容第一节 阻碍增长的贫困陷阱(原因分析)第二节 对技术陷阱的微观分析第三节 走出贫困陷阱的策略(政策建议),第一节 阻碍增长的贫困陷阱,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各国经济增长应当趋同现实中,各国人均收入、经济增长速度不同,因为:各国生产函数、储蓄率、人口增长率、距离经济稳态远近不同,问题:为什么存在这些差异?回答:储蓄率/投资率、人口增长率不是外生,而是内生的。即他们不仅为经济增长提供投入,也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储蓄率/投资率、人口增长率和经济增长之间,既有可能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发达国家情况),也有可能形成相互牵制的恶性循环(多数发展中国家状态),第一节 阻碍增长的贫困陷阱,发展经济学中的贫困陷阱是指: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中存在恶性循环,而陷于贫困落后之中难以摆脱贫困陷阱按其形成机制可分为:技术陷阱人口陷阱,第一节 阻碍增长的贫困陷阱,技 术 陷 阱,如果规模报酬不变,经济将在长期中自动达到均衡索洛模型20世纪20年代,杨(Allyn A.Young)提出:整个经济范围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现象,这来自于分工的进步能够成功利用规模报酬递增的国家会进入持续不断的经济增长,未能利用的国家经济就会停滞落后,20世纪40年代后,罗森斯坦罗丹(Paul N.Rosenstein-Rodan)、纳克斯(Ragnar Nurkse)、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罗斯托(Walt W.Rostow)发展了杨的思想他们认为:由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存在,一国的人均收入只有越过一个“门槛”,经济才能发展起来。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穷落后,就是由于没能越过这道“门槛”,还处于贫困陷阱之中,技 术 陷 阱,贫困陷阱如何使发展中国家陷于其中?纳克斯解释:一个国家之所以穷,是因为它穷,技 术 陷 阱,技 术 陷 阱,贫困恶性循环中,最重要的制约是资本积累的障碍资本积累由供给和需求2方面决定,这2方面都存在循环关系(如下图):供给方面:发展中国家实际收入水平低 大部分用于消费、储蓄很少 资本匮乏,资本形成不足。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难以提高需求方面:发展中国家实际收入水平低 人们消费水平和购买力低(表现为消费规模不足和结构单一)市场需求有限 投资引诱不足 资本形成不足 限制生产规模扩大和生产率提高,技 术 陷 阱,思考: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不能一点一点积累资本,扩大市场容量。这样经济就会像新古典增长理论描述那样,走向唯一均衡,避免恶性循环或贫困陷阱的出现?回答:贫困陷阱存在基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假设导致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是技术进步(产出的增长率和投入的增长率之间的差),也称全要素生产率。只要全要素生产率为正,便表明存在规模报酬递增这种贫困陷阱的成因是由于总量生产函数的技术特性,故称为“技术陷阱”,技 术 陷 阱,技术陷阱,设生产函数为f(k),f(k)0,当人均资本存量介于ka和kb之间时,该经济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而在其他阶段则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减。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将出现“多重均衡”,规模报酬递减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减,技术陷阱,(k1,y1),(k2,y2),(k3,y3)都是均衡点,但只有(k1,y1),(k3,y3)是稳定均衡。因为:如果资本存量高于k2,产出 y2,由此储蓄和投资都会增加,资本存量增加。如此反复,经济向右移动,趋向(k3,y3)如果资本存量低于k2,产出 y2,由此储蓄和投资都会减少,资本存量减少。如此反复,经济向左移动,趋向(k1,y1),所以,经济的初始状态(历史)具有决定性意义。如果一个国家原本比较穷,处于(k2,y2)左侧,就会落入低水平均衡(k1,y1)要移动到高水平均衡(k3,y3),靠渐进式资本积累是不行的,只要跳不过(k2,y2)这个门槛,就会回到(k1,y1)这个技术陷阱中,技术陷阱,技 术 陷 阱,图:用索洛模型框架描述的技术陷阱,人口陷阱,与资本形成一样,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也是相互的18世纪末,马尔萨斯(T.Robert Malthus)在人口原理一书中提出,对于贫困阶级,人均收入提高到生存水平之上将使人口快速增长降低人均收入回到生存水平。即“贫困阶级之所以贫困,是因为无法摆脱人口陷阱。”,20世纪50年代,纳尔逊(Richard R.Nelson)发展了马尔萨斯的思想提出:收入、储蓄/投资、人口之间相互作用能形成另一种低水平均衡:“人口陷阱”,以此解释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状况,人口陷阱,资本形成取决于人均收入水平收入水平越高,资本形成越多如果收入水平很低,资本形成就只能为0,甚至为负资本形成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人口陷阱,资本形成与人均收入关系图 人均资本=F(人均收入)X为储蓄为0的点,投资曲线最左段为水平状,因为负投资会受到资本折旧率和已有资本形态的限制,有一个限度,人口陷阱,人均收入水平很低,人口增长率低人均收入提高,人口增长率提高人均收入到一定水平后,人口增长率稳定下来,F,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图,上图中S点处,人口增长率为零,形成稳定的人口规模出生率和死亡率相抵,人们只能维持生存的最低水平S代表刚能维持生存的收入水平,人口陷阱,当人均收入小于OS时,人口增长率为负,表明由于生活极端贫困导致人口死亡率超过人口出生率人均收入大于OS时,人口增长率为正,并随人均收入增加到OC时,人口增长率达到最高点,意味着人口死亡率下降到最低点此后,人均收入增加不会引起人口增长率进一步上升,人口陷阱,经济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将导致资本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但当人均收入达到较高水平以后,新增加的收入将主要用于消费,投资的份额相对减少,使经济增长率下降,人口陷阱,S,人均收入低于OS时,国民收入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使人均收入提高 人均收入超过OS,但低于OF时,人口比国民收入增长的更快,使人均收入降低,又回到OS附近 S是低水平均衡点(收敛)人均收入高于OF,小于OG时,收入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人均收入提高。大于OG时,收入增长率低于人口增长率,人均收入减少。G点是高水平均衡点 越过F点才能跳出陷阱,如果能越过F点,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实现高水平均衡,人口陷阱,人口陷阱,“人口陷阱”含义:当一国人均收入很低时,由于储蓄率非常低,缺乏用于发展生产的资本。即使出现经济增长,其成果也会被加速增长的人口瓜分殆尽,使人均收入回到生存水平附近,无法摆脱贫困要逃离人口陷阱 S 点,必须一下越过 F 点这个“门槛”,在短期内大量投资,使人均收入大幅提高投资规模有一个下限,称为“临界最小努力”,低于这个下限的投资起不到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作用,第二节 对技术陷阱的微观分析,虽然技术陷阱和人口陷阱都是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的低水平均衡,但两者形成机制不同,人口陷阱与低收入水平下的家庭生育决策有关产生技术陷阱的前提是经济中的规模报酬递增这里“规模报酬递增”指整个经济范围,即宏观层次;“规模经济”指单个企业内部的规模报酬递增,即微观层次实际上,规模报酬递增和规模经济是一回事,经济中规模报酬递增的来源经济单位内部的规模经济经济行为的互补性规模经济与互补性的相互作用规模报酬递增会导致合作失灵和锁定,第二节 对技术陷阱的微观分析,经济单位内部的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含义:在单个企业内部,产品的平均成本(AC)随产量增加而降低;或产品平均收益(AR)随产量增加而提高。原因:固定成本(FC)过高的产业,随产量Q增加,AFC降低管理人员水平和工人操作技能提高,提高生产效率,降低AC,图:单个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下的低水平均衡,原因:资本市场落后(资本供给角度)发展中国家由于收入水平和储蓄能力低,投资者无法承担最初阶段的大量投资。在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解决资本不足,但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落后,投资受阻,难建立现代工业市场规模有限(资本需求角度)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低,市场规模有限,抑制了投资活动,经济单位内部的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条件下的低水平均衡,例:1个发展中国家,靠进口汽车满足国内需求1国内厂商研发了一款更适合本国国情的汽车。如能占领国内市场,可满足本国需求、推动本国产业发展但很难实现,图:规模经济下的低水平均衡,规模经济条件下的低水平均衡,分析上图:相同产量下,国产汽车AC 进口汽车AC国内市场总容量为 OC,全部被进口汽车占领,此时进口汽车平均成本为OE虽然国产汽车平均成本较低,但由于规模经济,此时产量接近于0的情况下(假设为OA),平均成本为OD,远高于OE(进口车成本)在国产汽车产量达到B点之前(门槛),国产车平均成本始终高于进口汽车,若汽车价格等于平均成本,国内厂商只能亏本经营,结论:长期看生产国产汽车是个好项目如果有完善的资本市场,短期亏本可以克服如果资本市场不完善或不存在,国产车无法投产,该国只能进口汽车,停留在低水平均衡,规模经济条件下的低水平均衡,互补性,互补性(Complementarity)含义:随着采取某种行为的人数或行为本身的数量增加,个人采取这种行为的成本降低或收益增加人们的行为具有互相鼓励的效果,不同的人的行为是“互补”的,图:个人行为的互补性,如果某种行为具有互补性,在别人采取同样行为前率先行动的人不合算,他要在别人跟进前承受高成本。聪明的做法是等别人行动后做跟随者结果:没有人愿意成为先行者。每个人都等待别人先行动,即使该行为对全社会有利。如此产生了低水平均衡的可能性(该行为数量小于社会最有数量),互补性,互补性引起的低水平均衡,图:互补性引起的低水平均衡,例:打字机和计算机键盘上字母排列,互补性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与经济增长关系最密切的投资活动就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存在互补性时的投资行为,存在互补性时的投资行为,投资活动互补性的原因:一定地理区域内,相同产业投资若达到一定规模,产业内的不同企业可以公用基础设施,节约成本某些投入品可用于不同生产过程,对这些生产过程投资增加,可降低这些投入品价格当企业或产业间存在供需联系时,一种产品的边际成本可能随另一产品产量的增加而降低不同投资活动相互依赖某些生产要素具有公共品性质,投资规模越大,单位成本就越低,存在互补性时的投资行为:一个简化的博弈矩阵,例:一个不存在任何现代工业的欠发达经济由2个传统农业家庭A和B组成每个家庭在考虑是否对工业投资他们博弈的收益矩阵如右图所示,图:投资活动互补性与低水平均衡,投资活动具有很强的互补性。2家都投资,对双方都有利一方投,另一方不投,投者收益-10,不投者收益为1该博弈有2个纳什(Nash)均衡:都投资,双方各收益20,高水平均衡都不投资,双方各收益1,低水平均衡在低水平均衡下,两个家庭都没有动力进行投资,经济无法向高水平均衡移动,经济停留在欠发达状态,存在互补性时的投资行为:一个简化的博弈矩阵,规模经济与互补性的相互作用,经济增长不仅是产量的增加,分工水平的提高也是经济增长现代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分工越来越细,中间产品越来越多,规模经济和互补性的并存许多中间产品生产中存在着规模经济,而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生产、不同的中间产品生产之间又有互补性规模经济和互补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摆脱低水平均衡的难度,原因:对生产中间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厂商来说,上游中间产品的缺乏使成本居高不下(原材料成本高);下游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市场容量小限制了产量(产品需求少),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成本,规模经济与互补性的相互作用,规模经济和互补性的并存发展中国家中间产品种类和数量少,价格高,企业生产多用劳动替代中间投入。降低了经济效率,收入维持在低水平低收入进一步降低最终产品需求,进而降低对中间产品需求,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发展中国家长期贫困落后,规模经济与互补性的相互作用,规模经济和互补性具有同构性 规模经济和互补性都是规模报酬递增规模经济是存在于单个企业内部的规模报酬递增如果把整个经济看成一个超大企业,所有互补性都存在于这个超大企业内部,是超大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互补性是整个社会范围内的规模报酬递增,规模经济与互补性的相互作用,合作失灵和锁定,互补性引起的低水平均衡可以通过合作克服,如:汽车生产例子中,全体消费者相互合作,只买国产汽车,该国汽车生产就可以从低水平均衡跳到高水平均衡两家庭投资例子中,彼此合作,同时投资,能使经济实现高水平均衡问题:合作不容易让为数众多的人彼此合作,困难很大,但人数多不是合作难形成的关键难点在于个体要遵守合作契约,当先行动者需要承担额外成本的时候,互补性会引起“合作失灵”合作失灵使经济“锁定”在低水平均衡状态中:任何人都没有动力努力打破这种均衡,合作失灵和锁定,第三节 走出贫困陷阱的策略,走出贫困陷阱的途径通过提高储蓄率/投资率,来摆脱技术陷阱通过降低人口增长率,来摆脱人口陷阱怎样提高储蓄率/投资率?“大推进”战略和“平衡增长”战略“不平衡增长”战略 制度建设,如图,一国原处于低水平均衡点 k1,储蓄率/投资率为 s1若能将储蓄率/投资率提高到s2,阻碍经济增长的“门槛”就消失了,经济可以移向新均衡点k4储蓄率/投资率的提高无需永久,只要人均资本存量超过原先“门槛”值k2,储蓄率/投资率即使再降为s1,也不会重落入“陷阱”中,提高储蓄率/投资率,摆脱技术陷阱,图:通过暂时提高储蓄率摆脱技术陷阱,降低人口增长率,来摆脱人口陷阱,图:通过暂时降低人口增长率摆脱人口陷阱,n1k,提高储蓄率/投资率,摆脱技术陷阱,提高储蓄率/投资率比控制人口增长率容易所以,发展经济学家提出的发展策略侧重于提高储蓄率/投资率,提高储蓄率途径1“大推进”战略,1943年,罗森斯坦-罗丹在研究东欧和东南欧落后地区战后工业化问题时,首次提出“大推进”战略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要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关键在于实现工业化经济发展意味着工业化,投资是工业化的动力经济中广泛存在的规模报酬递增,表现为投资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和需求的“不可分性”,这阻碍了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第一,投资的不可分性资本的供给是不可分的,如基础设施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在一起。交通、通讯、供水、电力、学校、医院等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且配套才能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投资达到一定的规模,否则不能坚持这些设施,工业化会因为缺少基础设施难以实现,“大推进”战略,第二,储蓄的不可分性储蓄的增长是阶段性的、跳跃性的,不是随着收入增长不断增长在收入达到某一水平之前,为了确保一定的生活标准,压低消费提高储蓄的幅度有限只有当收入增长到或超过这个水平,储蓄才能大幅度上升,才会使更大规模的投资成为可能所以,每一阶段的经济建设规模必须足以保证收入的增长能够达到或超过一定水平,“大推进”战略,第三,需求的不可分性如果投资只集中在某一部门或某一产业,除非有充分的国内市场或国外市场,否则产品就不会有相应的需求如果产品不能出口,这一部门或这一产业以为的人又处于失业或就业不充分的状态,产品除一小部分为该部门或产业的投资而创造的收入所吸收外,大部分将无人购买,新一轮生产将无法进行所以,为了形成广大的市场,使多元化的产品有有效需求,必须大规模在各部门或各行业同时进行投资,“大推进”战略,大推进”战略,要克服经济中的“不可分性”,就必须进行整体的、同步的“大推进”(Big Push),即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对“社会基础资本”(电力、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的投资最为必要,应该先行“大推进”战略要求实行宏观经济计划化,原因:发展中国家市场不完善即使市场完善,在短期内大量筹集资本并将其配置到各部门,单靠市场也是不可能的,“大推进”理论的实践,20世纪70年代,伊朗的巴列维王朝在美国的支持下,为了迅速实现现代化,进行了雄心勃勃的大规模均衡“大推进”投资,结果决策失误,物价飞涨,工程停顿,人民怨声载道,不久被霍梅尼政权取代,提高储蓄率途径2“平衡增长”战略,1960年,纳克斯提出了“平衡增长”战略他认为:单靠个人数量有限的投资不能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必须把足够数量资本同时投到各行业中不同行业相互提供市场,导致市场全面扩大;收入提高增加需求,形成投资引诱;扩张的工厂可相互协作,共享外部收益,加强产业联系,推动社会分工他强调: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平衡增长”: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经济活动必须达到平衡,各部门投资保持合适比率,应当以各部门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为依据来确定投资比率如果某种产品的这两个弹性大,说明生产这种产品的部门发展不足,但发展潜力大,应提高对这个部门的投资反之,价格与收入弹性小的部门已经发展过快,应降低对它的投资比率,提高储蓄率途径2“平衡增长”战略,“大推进”战略和“平衡增长”战略,这两个战略的基本理论依据是“外部效应内部化”在发展水平很低的经济里,投资活动具有正的外部效应,即投资的社会收益大于其私人收益故私人投资低于社会最优投资克服方法:这两个战略认为是使每一个单独的投资项目都成为一个全面的投资计划的一部分。即使有些项目在孤立情况下没收益或收益低,但投资计划整体是有收益的,61,提高储蓄率途径3“不平衡增长”战略,1958年,赫希曼在其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对平衡增长战略进行了批评,提出了“不平衡增长”战略(unbalanced growth),批评集中在2方面:平衡增长的思想来自凯恩斯的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理论,适用于发达国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平衡增长理论依据“外部效应内部化”有自相矛盾之处,平衡增长的思想来自凯恩斯的小于成分就业的均衡理论,适用于发达国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工业发达国家在经济萧条时期由于开工不足存在大量闲置资源,资本存量和其他生产要素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个或少数厂商增加生产,是不会产生足够需求的,只有厂商同时增加生产,才能扩大需求,“不平衡增长”战略,63,“不平衡增长”战略,平衡增长的思想来自凯恩斯的小于成分就业的均衡理论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出现,表明市场机制在实现充分就业上的作用是有限的,必须通过政府干预,扩张财政支持来刺激有效需求增长,拉动厂商增加生产,达到经济复苏的目的发展中国家不是资源闲置而是资源短缺,尤其是资本大量短缺,与发达国家经济条件完全不同平衡增长理论高估了发展中国家的能力。要实施平衡增长战略,需要很强的规划和投资能力,需要大量经营和管理人才,这些发展中国家都很欠缺,64,平衡增长理论依据“外部效应内部化”有自相矛盾之处受资源和能力限制,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同时进行所有项目只考虑了正外部效应,忽视了负外部效应,“不平衡增长”战略,“不平衡增长”战略,赫希曼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不平衡的连锁演变过程。一个企业引发另一个企业发展,一个行业引发其他行业发展发展政策的任务:找到一种把各种资源最大限度诱发和动员起来的“压力”和“诱导”机制,即通过不平衡来促进经济发展。选择投资优先序是关键,为论证“不平衡增长”,赫希曼把经济活动分为社会间接资本和直接生产活动 2 类:直接生产活动社会间接资本:进行一次、二次、三次产业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服务。广义包括法律、秩序、教育、运输等2 种不平衡增长途径:优先投资于社会间接资本优先投资于直接生产活动,“不平衡增长”战略,“不平衡增长”战略,图:经济增长路径:平衡与不平衡,曲线a,b,c,d代表直接生产活动和社会间接资本组合,带来直接生产活动的产出 OK为有效的经济增长路径,即平衡增长道路 2种发展路径:社会间接资本优先,AB2BC2CD2D 直接生产活动优先,AA1BB1CC1D,在社会间接资本和直接生产活动之间,先发展后者,“诱导”效果更强 如果社会间接资本短缺,就会出现基础社会“瓶颈”,在直接生产活动压力下,社会间接资本扩张是必然在社会间接资本充足或过剩情况下,直接生产活动的扩张仅是一种可能,不是必然,“不平衡增长”战略,69,“不平衡增长”战略,直接生产活动内部包含的各产业部门发展顺序,也应是优先发展“诱导”效果最强的部门赫希曼用“联系效应”概念来解释:“联系”:指经济运行中一个部门在投入和产出上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前向联系”:一个部门和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即一个产业在生产、产值、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它为其供应投入品的部门在这些方面的变化,或导致新技术的出现,新产业部门的创建等。上游产业变化导致下游产业变化,70,“不平衡增长”战略,赫希曼用“联系效应”概念来解释:“后向联系”:一个部门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即一个产业在生产、产值、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为它提供投入品的部门在这些方面的变化例如由于该产业自身对投入品的需求增加或要求提高而引起提供这些投入品的供应部门扩大投资、提高产品质量、完善管理、加快技术进步等变化。下游产业变化导致上游产业变化,71,“不平衡增长”战略,后向联系,前向联系,“不平衡增长”战略,赫希曼认为,后向联系的作用比前向联系更强,因为:“后向联系”通过增加对其他产业产品的需求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前向联系”通过降低其他产业投入品的价格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前向联系”只是改善了多种生产条件中的一种,“后向联系”则扩大了产品的市场,积极作用大于前者,“不平衡增长”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不发达经济的典型特征是缺乏相互依存和联系由于不存在中间产品市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可以从市场最终消费品行业起步,以本国初级产品或暂时从国外进口原料、中间产品和资本品随着“最终行业”的发展,它们对各种投入需求不断增加,吸引本国厂商从事中间产品和资本品生产,使本国产品逐步取代进口产品,“不平衡增长”战略的局限,对产业部门间不平衡增长可能导致的产业间差距过大,及由此形成的及经济总体发展不协调或结构失衡估计不足高估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间联系,制度建设,新制度经济学主张:发展中国家跳出贫困陷阱应该靠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来提高组织的有效性,也就是创新能力和适应性效率提高组织的有效性的途径界定和保护产权将组织置于竞争性的环境中允许组织进行分散决策并鼓励实验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制定和完善破产法,小结,对发展中国家何以贫困及如何摆脱贫困,经济学家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是,经济增长停滞不前、人均收入水平低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经济增长停滞、收入水平低得根源在于缺乏资本和投资因此,资本稀缺是经济发展的阻碍要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增长,必须大量积累资本,大幅度提高投资量,补充知识点,罗伯特托马斯马尔萨斯 ROBERT THOMAS MALTHUS(1766-1834)英国人口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1766年,出生在英国萨里郡多金附近;他就读于剑桥大学耶稣学院,是一位优秀的学生。他毕业于1788年,同年被委任为英国国教牧师;1791年他获得硕士学位,1793年成为耶稣学院的一名牧师;1798年,马尔萨斯出版了代表作人口原理 1804年马尔萨斯结婚,时年38岁了,罗伯特托马斯马尔萨斯,1805年他被任为海利伯利东印度公司学院历史和政治经济学教授,他在余生中一直担任此职。马尔萨斯晚年享有很多荣誉1834年他在美国巴斯去世,终年六十八岁,79,规模报酬递增和规模经济是一个概念吗?,这两个概念是一个意思,规模报酬也叫规模收益,分为规模收益不变,规模收益递增和规模收益递减三种类型其中规模收益递增也叫规模经济,相反,规模收益递减就叫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