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规》PPT课件.ppt
第七章 财政收入 规模与结构分析,本章概述:本章是收入部分的综述,主要介绍分析财政收入的分类与结构,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等内容。本章基本内容:财政收入分类及结构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第一节 财政收入分类与结构,一、财政收入的基本含义 财政收入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各项职能的需要,由政府通过征税等手段,从企业和居民创造的社会产品价值中集中起来的,归政府支配的那部分社会产品的价值。在规范的市场经济社会,财政收入、政府收入、预算收入都是一个概,念,但目前我国现实工作中,三者之间的内涵是存在差异的。二、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分类及其构成 1、按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 主要包括税收收入,收费收入,债务收入,产权收入,其它收入。,2、按财政收入来源分类 财政收入来源的所有制结构(%),、财政收入来源的经济部门结构(%),3、按财政收入的政权结构划分(%),4、按财政收入的预算管理方式划分 包括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两部分。预算内收入就是当年列入国家预算的财政收入。而预算外收入简单理解,就是放在国家预算之外,实行特殊管理体制的财政收入。预算外资金的内涵存在一个演变过程:,建国以后到1994年实行分税制之前,凡是没有纳入国家预算的政府收入,都是预算外收入。按照1986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通知的界定:“预算外资金是由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自行提取,自行使用的不纳入国家预算的资金。”,主要包括地方财政支配的收入,行政事业收费,国有企业和企业主管部门支配的收入等等。按照这一口径,当时预算外资金的比重就比较高。1952年预算外资金相当于预算内收入的比重为7.8%,1976年为35.5%,1992年为92.9%。,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后,中央和地方预算分别编制,原来意义上留给地方政府支配的收入已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同时,随着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和国有企业法人经济实体地位的确立,留给国有企业支配的利润也不应再作为预算外资金对待。所以,目前预算外资金的主要内容就剩下传统预算外资金内涵中的第二部分,即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有关政府性基金收入。,根据1996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的有关内容,预算外资金的定义修改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按照这一口径的预算外资金,其所占比重明显降低。(见教材数据),所谓制度外收入是指预算外之外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收入,属于隐性的政府收入。预算内、预算外和制度外三种收入合计,通称政府性收入。我国目前每年发布的财政收入仅仅是指预算内收入。比如,2005年财政收入(预算收入)为31649.29亿元,其中,各项税收为28778.54亿元,占90.9%。,除了税收之外,预算内收入还有教育费附加收入,其他收入等。2005年政府预算外资金收入5544.16亿元,其中,行政事业性收费占69.59%。此外还有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企业和主管部门收入等。预算外收入数量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从1978年相当于预算内收入的30.7%,到2005年降为17.5%。,第二节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一、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主要经济因素分析 财政收入规模比重是否适当,既要看政府的需要,又要看具体的国情和国力可能。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越高,意味着生产效率越高。人均收入水平越高,税收负担能力也越强。所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往往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目前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为40%左右,发展中国家为30%左右,低收入国家通常在20%以下。,2、分配政策和制度的变化 这是导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变化的直接原因。改革开放后,对国有企业减税让利,对城镇职工增加工资,对农副产品提高收购价格或增加补贴等改革举措,对国家财政收入造成减收增支。影响了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和占GDP的比重变化。,3、价格变化的影响 财政收入采取价值分配的形式,因此,价格总水平因素和税制机构因素会影响我国的财政收入增长水平和增长质量。我国税制以商品税为主体税种,价格提高,销售额增加,税款随之增加。通货膨胀因素会加剧这种上涨。如果财政收入增长与企业效益和社会财富的增长脱节,就会对实际工作带来危害。,如果税收制度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种,虽然财政收入受物价总水平的影响程度会相对较弱,但会受到累进税率的有利影响。在短缺经济和企业、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选择以商品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对财政是有利的。但随着情况变化,所得税的优势会逐步显现出来。,二、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总体增长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出现了首先下降,然后稳步上升的总体发展趋势。,2、1978-1995年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初期,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收入分配向企业和居民倾斜,造成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及占比下降。预算外资金的过快增长及承包制的分配办法,也影响了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赶不上GDP的增长速度,造成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比如,1978年2005年间,财政收入增长了28倍,而同期的GDP增长了50.5倍。,3、1996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步提高,主要是企业效益逐步提高,税收征管力度明显加强,打击走私,税费改革,以及1998年以后,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逐步显现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三、我国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总体评价,1、从财政收入(预算内)占GDP比重看,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明显偏低。据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032007年,我国政府一般预算收入从21715亿元增长到51322亿元,占GDP比重从16上升到20。,其中,税收收入从20017亿元增长到45622亿元,占GDP比重从14.7上升到17.7。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7)公布的2006年数据计算,全部51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平均为40.6,21个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5.3,30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5.9。其中,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的世界平均水平为25.4,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为29.5,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21.3。2、按同口径比较进行总体判断,我国目前广义的财政收入(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但还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比如,除了一般预算收入以外,我国政府以行政权力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身份集中的社会资源还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等四个部分。按照包括上述五个部分收入的大口径计算,20032007年,我国政府财政收入从32605亿元增长到77608亿元,占GDP比重从24上升到约30。2004年我国的这一比重达,31.44%,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如果考虑我国还存在制度外收入,可以认为这一比重大体相当。虽然该比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但考虑到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相当悬殊,所以,这一比重其实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可比性。,因此,我国财政收入规模调整的基本政策思路不是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而是保持稳定或者适当降低这一比重。基本政策措施就是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和深化税费改革,进一步规范财政分配制度。主要内容包括:清理和取消“三乱”;合理性的收费继续保留,但应逐步规范管理;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改为征税,实行所谓的“费改税”。,如农村三项提留和五项统筹的费改税,城乡道路和交通管理部门征集有关费用的费改税,我国资源和环境保护有关收费的费改税,以及社会保障管理有关收费的费改税等等。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