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概论》PPT课件.ppt
第三节 封建社会时期的设计,一、建筑设计 战国时期“高台榭、美宫室”,出现了许多街道纵横,规划齐整的工商业大城市。秦汉时期 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第一个高潮。中国建筑特有的布局形式已经形成,建筑已经能够满足社会生活的各种需要,成为后来两千年中国建筑发展的基础,后来的发展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使它更加丰富完美。,汉长安未央宫遗址。未央宫是西汉王朝的政治统治中心,河北阜城出土的汉代明器陶质塔楼,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传入和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大批佛寺、佛塔、石窟等佛教建筑被兴建起来,南北朝时期达到了极盛。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天龙山石窟、麦积山石窟等。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是现存我国最早的佛塔。,洛阳龙门石窟浮雕的北魏建筑形象,云冈石窟第12窟中的平棋藻井,开凿石窟源于印度,自西域传入中国,经敦煌、武威传至北魏首都平城,再传到洛阳、邯郸等地。云冈石窟主要为北魏皇家所建,大体分三期:第一期建于公元460466年间,有五大窟,仿草庐内部形式,作穹顶,内凿大佛,最高者近17米;第二期多仿佛殿,前有三间面阔的敞廊,廊后壁正中开门,通入矩形后室,室内修佛像,廊及后室顶上雕天花藻井,表现的是一座有前廊的佛殿的形象;第三期为矩形平面,中心雕一塔形中柱,四壁雕佛龛、佛殿,表现的是以塔为中心的佛寺庭院内的景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中的庑殿顶饰,云冈石窟第39窟中的塔柱,柱的四壁雕有佛龛、佛像,北魏洛阳宫城平面示意图,北魏统一中国北方,所建宫殿在魏晋洛阳宫基础上又吸收了东晋、南朝建康宫的特点。,隋唐时期,隋代时期采用图纸和模型相结合的建筑设计方法。赵州桥,建于1300多年前的隋朝,是一座敞肩式单孔圆弧石拱桥,比欧洲19世纪兴建的同类拱桥早了1200多年。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展示了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惊人智慧。,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大跨径石拱桥。这座桥是我国隋朝时期一位普通的工匠李春设计监造的。这座桥建造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 河上。它气势宏伟,造型优美,结构奇特,远远看去,好像一轮明月,又像挂在空中的一道雨后彩虹,十分美丽壮观。李春在设计和建造大桥的过程中,从实际需要出发,大胆创新,突破旧的传统,使大桥具有独特的风格。他采取单孔长跨石拱的形式,在河心不立桥墩,使石拱跨径长达37米多。采用这样的大跨度,在当时是一个创举。,唐长安城平面示意图,唐长安城太极宫平面复原图,唐长安城大明宫含元殿外观立面复原图,含元殿外观复原图,唐洛阳宫明堂复原图,公元688年春,武后排斥众议,拆除东都洛阳宫的正殿乾元殿(即隋之乾阳殿),在其地建明堂。明堂建在台基上,方300尺(88米),高294尺(86米),三层。下层为平面正方形,中层为十二边形,上层为二十四边形。中、上层均为圆顶,上层顶上立铁凤,高一丈(2.94米)。以后又在明堂之北隋大业殿处建高五层的天堂,以贮巨大的佛像。明堂、天堂是唐代所建最高大的木构建筑,充分显示了唐代极盛期建筑的高度水平。明堂、天堂的建造,一改宫中主殿为单层的传统,极大地改变了洛阳宫的面貌和立体轮廓,是唐代宫殿建设上的大事。,五代两宋 12世纪初由北宋李诫编著、政府颁布的营造法式,全面总结了隋唐以来的建筑经验,对建筑的设计、规范、工程技术和生产管理都有系统的论述,是我国和世界建筑史上的珍贵文献。元代 外来建筑风格传入,开始与内地建筑形式结合,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明清 工程作法,例举了27种建筑物的各种构件的标确尺寸与作法,并对斗、装修、石作、瓦作、土作等做法和用工用料都作了规定。,明紫禁城角楼,明紫禁城午门的北向,明紫禁城午门的南向,从景山之上向南眺望,紫禁城的主要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中国古代建筑在外观、结构、色彩和布局设计诸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4个方面)。1、在外观设计上,中国古代建筑由屋顶、屋身和台基组成。2、在结构设计上,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常用的有台梁式和穿斗式两种。3、在布局设计上,中国古代建筑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做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成各种形式的组合。,4、在装饰和色彩设计上,中国古代建筑也别具一格。装饰主要集中在梁枋、斗拱和檩椽部分,综合运用了各种美术工艺及雕刻、绘画、书法等艺术加工手法。色彩设计上,运用对比强烈的原色设计,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显著的特征之一。建筑各部分轮廓鲜明,色调各异:白色的台基,朱红色的屋身,黄色或绿色发亮的琉璃瓦屋顶,檐下施以蓝绿色略加点金作彩画,建筑物的整体色调强烈而协调,显得格外富丽堂皇。一般住宅的色彩设计,受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多用青灰色的瓦墙瓦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木面本色,形成素雅的格调。,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位于柱子承接屋顶的部分,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拱,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传递到柱上。此外,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明清北京故宫 明清故宫的设计思想是体现帝王权力的,它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用于体现封建宗法礼制和象征帝王权威的精神感染作用,为了显示整齐严肃的气氛,全部主要建筑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在宫城中以前三殿为重心,其中又以举行朝会大典的太和殿为其主要建筑。北京故宫从大明(清)门至奉天(太和)殿,先后通过五座门、六个闭合空间(庭、院、广场),总长约1700米;其间有三处高潮:天安门、午门、太和殿。明清故宫建筑组群的布局组合形式均根据中轴线发展。世界各国,唯独中国对此最强调,成就也最突出。故宫是一个典范,北京故宫的严格对称布置,层层门阙殿宇和庭院空间相联结组成庞大建筑群,把封建“君权”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二、园林设计 中国的园林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时的商朝。“灵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都竞相兴建苑囿。秦始皇在咸阳渭水南圈地建上林苑汉武帝修复秦上林苑建于长安西郊的建章宫,宫内有太液池,池内起蓬莱、方丈、瀛洲三岛,这种一池三岛的作法对后世的园林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西汉时期,少数贵族、官僚和富商仿效皇室,营建苑囿。由此出现了最早的私家园林,规模也不小,设计追求对自然山水的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规模缩小,发展了“小中见大”的构思,注重于对 真山真水的仿神写意,力求在园林中注入高雅的意境。对自然美的欣赏成为了园林设计的主要目的。私家园林的这一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规模巨大、建筑和装饰过多的皇家园林在风格上的转变。魏晋南北朝继承汉代在池中筑岛的作法,又沿着池岸布置假山、花木和各种建筑。自此以后,以水池为中心处理园景成为园林设计的一贯方法。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设计的转折时期,也是山水园林的奠基时期。,唐宋时期,“诗情画意”成为中国园林设计的主导思想。明清两代是中国园林设计的顶峰时期,设计成就最高,代表了古典园林设计的高峰期水平。计成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著成园治,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园林设计论著,在设计史和美学史上都有极其宝贵的价值。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的特点:1、注重自然美;2、强调曲折多变;3、崇尚意境;4、在世界园林设计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中国古典园林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明末清初苏州古典园林设计最为著名的是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和网师园。假山是园景中的重要因素。也是表现我国古代园林风格的最重要的手法之一。明代造园家计成的园冶是关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专著,是实践的总结,也是理论的概括。书中主旨是要“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主要是摹仿自然,达到明代计成园冶里“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的借景,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是沧浪亭。因为园门外有一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水之景“借”入园内。,借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