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实验》PPT课件.ppt
考研大纲,记忆实验1感觉记忆实验2短时记忆实验3长时记忆实验4工作记忆实验5内隐记忆实验6前瞻记忆实验7错误记忆实验8定向遗忘实验9提取诱发遗忘实验,第九章 记忆实验,早期的记忆研究中期记忆研究:信息加工理论当前具体记忆研究的新进展工作记忆的实验内隐记忆的实验前瞻记忆的实验错误记忆的实验定向遗忘的实验提取诱发遗忘实验,引言,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记忆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自从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在1885年发表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就成为心理学中实验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其后,记忆理论和研究方法即不断发展。50年代出现的信息加工理论(或讯息处理论)把记忆看作是对信息的输入、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因而按储存的时间而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期间尽管研究者们使用的具体方法、材料、仪器和实验条件不相同,但这些研究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把记忆看作是人们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的外显恢复。,近些年来,一些新的观点对这个看法提出了挑战。愈来愈多的研究者提出,不应把记忆看作单一的实体,而应把它看作是由不同的结构、系统或类型所组成,它们之间具有性质不同的功能。他们提出了多重记忆结构这一术语。记忆的多重结构意味着记忆的不同类别或组合,它是指功能相互独立的过程所引发的性质不同的记忆效果。主张存在多重记忆结构这一术语的根本原因在于愈来愈多的证据揭示,在有意识的外显记忆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的记忆系统,即内隐记忆。这种记忆特点是人们并不是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是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上表现出来。,第一节 记忆的早期研究,两个人物艾宾浩斯(18501909)与巴特利特(F.C.Bartlett,18861979)是记忆研究的两位先驱,虽然他们研究记忆的途径是对立的,但两人都对后来的记忆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艾宾浩斯的研究,Ebbinghaus受到Fechner的心理物理学纲要的启发,企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英国经验主义者所描述的联想过程。他在人为的实验室条件下产生联想,并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对记忆进行客观的测量。为了使记忆研究数量化。他创制了两个工具:无意义音节,节省法。,对此项工作的评价,Ebbinghaus的工作也受到一些责难和非议:一种批评是他制作的无意义音节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且各音节之间的难度也不一定相等。另一种批评是关于他自己做被试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因为在这种情形下可能产生前摄和倒摄抑制;他自己知道了每一个实验的目的,这对实验结果会产生微妙的影响;以他自己一个人的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其他人身上去,等等。这些批评并不是全无道理,但Ebbinghaus介绍了测量记忆的方法,较好地控制了实验条件,不仅对记忆过程进行了客观的研究,对印象深度和遗忘量也做到了数量化。在高级心理过程只能作为思辨哲学研究的课题时,艾宾浩斯能做到这一点确实是难能可贵的。至于他工作中的缺点,如果和他的贡献比较起来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二)巴特利特的研究,Bartlett(1886.10 1969.9):1914年起在剑桥实验心理学研究室任教,1922年任主任,1931年正式成为剑桥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1944年创建属于英国医学研究院的应用心理学研究所。1932年被推为皇家学会会员,1948年被授予“勋爵”,是英国实验心理学家第一人,巴特利特对艾宾浩斯的研究持批评态度。他批评艾宾浩斯为避免过去知识的影响而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和记忆的材料,使记忆陷入一种人为的状态,因而对日常生活的记忆缺乏现实意义。艾宾浩斯过于注意记忆的材料而忽视了被试的态度和他们过去的经验等影响记忆的其他因素。Bartlett认为人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将新的事物纳入自己的图式中,并不断地对已有的图式进行重建。记忆的心理重建理论(reconstruction):Bartlett认为记忆是一种心理重建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Bartlett总结了心理重建过程中的三种特点:记忆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加简略概括,一些不太重要的细节趋于消失,而主要内容及显著特征被保持。保持的内容变得更鲜明,一些细节被加以强调,更加突出、生动,更具特色。识记的内容被已有的经验同化,某些细节被改变了,使整个内容更符合被试的知识背景和文化背景。,对Bartlett的评价:贡献,Bartlett进行过很多方面的研究,但他是以识记的研究而著名的。他所建立的图式理论,以及心理重建的理论都是很有影响的。其中的图式理论对今天的认知心理学家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他的心理学方法在英国也是很有影响的。他强调心理作用的社会性和整体性,坚持心理学应从实验室走向社会,这也是他研究工作的一个特点。,Ebbinghaus和Bartlett实验的比较,他们都是经验主义的心理学家,都试图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而不是思辨的方法去揭示心理规律;但是Ebbinghaus是新联想主义的心理学家,而Bartlett是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家,他们的研究是有很大区别的。,第二节 中期记忆研究:信息加工理论,记忆是一个结构化的信息加工过程:编码、存储、提取。记忆研究的三大模型:一、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二、记忆的加工层次三、编码特异性原则,一、多重存储模型的内涵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强调记忆作为不同的结构而存在,所以多重存储模型又叫做形态模型(modal model)。它强调每一结构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如感觉存储、短时存储与长时存储作为3种不同的记忆结构(memory structure),在信息存储的时间长短、容量和遗忘快慢等方面是不同的。,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1、感觉记忆,在感觉记忆中,心理学家研究得最多的是视觉形象的存储(iconic memory)与听觉回声的存储(echoic memory)。美国心理学家Sperling 在1960年关于视觉形象存储的研究是经典性的。,全部报告法:要求被试在识记完材料后,尽量将识记的全部项目再现出来,以此确定感觉记忆的保存量。部分报告法:要求被试识记完材料后,尽量将指定的部分项目再现出来,通过再现识记材料占总材料的比例确定感觉记忆的保存量。部分报告法避免了由于呈现时间短暂、回忆材料过多、其他干扰和遗忘因素对感觉记忆保持量的影响。,Sperling采用全部报告法,他同时呈现给被试3、4、6、9个数量的字母,呈现时间我50毫秒,字母呈现完毕后,立即要求被试尽量多的把字母报告出来。结果表明,当呈现字母少于4个时,被试可以完全呈现报告出来,当多于5个时,被试的报告开始出现错误,被试正确报告个数为4.5个。他认为在感觉记忆中所保持的信息可能比个体报告法的数量要多。,Sperling,1960的部分报告法实验认为这个数值被大大低估了,因为或许有很多信息在被试尚未来得及报告以前便从感觉记忆中消退了。为此,斯珀林变更传统研究程序,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实验。实验过程:实验中,用速示器呈现3X4的字母卡片,呈现时问为50毫秒。与传统方法不同的是,部分报告法并不要求被试努力报告所有12个字母,而是在每次刺激呈现完毕后给出随机的声音提示,指定被试报告某一行的字母。斯珀林认为,由于被试在观察字母时根本不知道接下来必须报告哪一行,所以被试还是需要记忆12个字母,因此从部分报告法对单行项目的平均报告率,可以无偏地估计被试对所有12个项目的记忆容量。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感觉记忆容量远远超过了此前整体报告法的结论,而达到平均9.1个项目。而鉴于部分报告法中报告过程仍然占用时间,信息消退的影响仍不可避免,实际的感觉记忆容量恐怕还要大得多。,2.短时记忆,概念:短时记忆是指在刺激作用终止后,对信息保持到十几秒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例如,当我们打电话时,从电话簿上查到所需要的电话号码后,能立即根据记忆在电话机上拨出这个号码,但事过之后,对这个号码就记不清了。短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通往长时记忆的一个中问环节或过渡阶段。短时记忆对信息的储存具有暂时性、动态性和操作性的特点。相对于感觉记忆来说,短时记忆的容量十分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chunk)。,编码定义:对外部刺激的物理信息进行转换,使之成为适合于记忆系统的贮存和加工的代码形式。记忆系统的代码主要有两种:感觉代码(听觉代码和视觉代码)和语义代码。,(1)Sternberg的经典研究实验步骤1-6个数字构成的数字串为实验材料数字一个个的相继呈现,每个数字呈现1.2s。数字呈现完毕后2s呈现探测数字,同时开始计时。被试回答探测数字是否在呈现数字中出现过。被试回答完毕,计时停止。,研究目的:通过反应时随识记项目数量(记忆集)大小而变化的情况,了解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过程。,信息提取过程:假设一:如果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同时进行比较,那么被试的反应时将不会随识记项目数量的多少而变化。,假设二:如果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一个个的相继进行比较,那么被试的反应时将随识记项目数量的增多而增加。,变量的控制多次实验,每次的识记项目和测试项目都要更换。全部实验中,测试项目数量的一半在识记项目中,一半不在识记项目中,即“是”和“否”反应各占一半。测试项目若出现在识记项目中,则多次实验中均匀的分布在识记项目系列的不同位置上。,研究结果,系列扫描的具体过程:假设三:从头至尾的扫描预测:当反应为“是”时,反应时将与反应为“否”时相近;假设四:自我停止的扫描预测,当反应为“是”时,反应时将短于反应为“否”时的反应时。,假设四的进一步推测:因为测试项目均匀的分布在实际项目系列的各个位置上,所以平均起来只需要与记忆集中的一般项目进行比较:RT=38N+397=38(N+1)/2+397=38N/2+416=19N+416,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一个从头至尾的系列扫描过程,其他可能的情况:系列位置效应与自我停止扫描:将识记项目数量增多或将项目呈现速度加快出现系列位置效应,系列的开始和结尾部分提取更快。自我停止扫描的合理解释:扫描从项目系列的两端开始进行,搜索到需要的项目后便停止。,能量有限与同时比较: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是同时比较的,加工能量的分配造成了反应时随识记项目增多而增加如果记忆集中的项目少,那么平均分配给每个项目的能量就多些,比较进行的就快些。如果记忆集中的项目多,那么平均分配给每个项目的能量就少些,比较进行的就慢些。,(2)短时记忆中的遗忘,实验研究造成遗忘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历史上经常争论的一个问题。有一种假设认为遗忘是信息自然消退的结果。即信息的强度随时间的消逝而减弱,别无其它原因;另一种假设认为遗忘是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被其它信息干扰造成的。即信息的强度由于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而减弱。,和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企图使上述混淆在一起的两个变量分开。他们把这个实验方法叫做探查法。实验的程序是呈现一系列数字,例如16个,让被试识记。最后一个数字叫做探查数字。这个数字在它前面的数字系列中只出现过一次。当最后一个数字呈现时都伴随一个纯音,表明它是探查数字。被试的任务就是要从前面呈现的一系列数字中找出一个探查数字,并把它后面的一个数字报告出来。从应报告的数字后面的一个数字数起,直到把最后一个数字数完,这些数字叫做间隔的数字,也就是起干扰作用的数字。呈现这些间隔的数字所需要的时间叫做间隔的时间。,实验中自变量可以是间隔的数字的多少,也可以是间隔时间的长短。因变量则是正确再现的百分数,这是根据多人多次实验计算出来的平均数。根据自然消退说,正确再现的百分数应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根据干扰说,正确再现的百分数应随间隔数字的增加而降低。为了把这两个自变量分开,又增加了改变数字呈现速度的措施。快速呈现为每秒4个数字,慢速呈现为每秒1个数字。这样就可以在不改变间隔数字的条件下,改变间隔的时间。,3、长时记忆的实验,长时记忆是指永久性的信息存贮,一般能保持多年甚至终身。它的信息主要来自短时记忆阶段加以复述的内容,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形成的。长时记忆的容量似乎是无限的,它的信息是以有组织的状态被贮存起来的。有词语和表象两种信息组织方式,即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质和量的变化。存储信息的数量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逐渐减少;在质的方面,由于个体的知识、经验的不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人们存储的经验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变化。卡密克尔实验(该实验证明人们对图形进行记忆时会受到图形名称的影响而对图形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引起变形。),记忆恢复:学习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要高。巴拉德用实验支持了这一点。实验中,他要求12岁左右的学生用15分钟学习一首诗,学习后让他们回忆学习的内容,然后隔一天、两天、三天和七天继续测量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程度。结果表明,第二、第三的保持量都比第一天高。,记忆的多重储存模型的合理性及其弱点,二、多重存储模型的证据:系列位置曲线,系列位置曲线的实验性分离研究这种记忆测验先是呈现一系列的项目,大约2s一个项目。当最后一个项目呈现完毕,要求被试回忆项目,可以不按呈现顺序回忆。当把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以正确回忆率为纵坐标做图,我们就会得到系列位置曲线(the serial position curve)。,系列位置曲线可以分为3个部分:近因效应(recenty effect,指系列最后几个项目回忆得最好);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指系列中开头几个项目回忆得较好);渐进线(asymptote,指曲线得中间部分回忆最差)。,不少研究者都提出,近因效应来自短时存储,而首因效应则来自长时存储。为证明这个设想,我们需要在系列位置曲线中显示机能的双重分离(functional double dissociation):某些变量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因效应与渐进线。,单词频率、呈现速度、系列长度以及心理状态都对首因效应与渐进线有显著作用,但不影响近因效应。系列单词呈现完毕后的干扰活动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因效应和渐进线。,负近因效应(negative recency)Craik(1970)首次发现此现象。Craik以每个单词2秒的速度向被试呈现包括15个双音节词的系列,呈现完毕,立即要求被试对该系列进行自由回忆,时间为1分钟。每个被试完成10个相同的作业。在所有10个系列回忆完成后,在被试事先不知道的情况下,给被试5分钟,要求其仍然以自由回忆的方法,回忆出呈现过的10个系列的所有单词。10次自由回忆的结果表现出标准的系列位置效应。但是在最后对所以单词的总测验中,仍然保留首因效应,但是没有出现近因效应,实际上,近因部分单词的回忆率低于渐进线的回忆率,所以称为负近因效应。,负近因效应的解释:Craik认为,负近因效应的出现,是因为系列位置曲线近因部分的项目在短时记忆中保持时间较短,复述次数较少,没有转化到长时记忆中,而最后总测验时,这些项目又已经从短时记忆中消失,因此对近因部分项目回忆的正确率最差。由于首因效应是长时记忆作用的结果,因此,不论是即时回忆还是最后的总测验,都表现出首因效应。,短时存储与长时存储的生物学基础例如,遗忘症病人的短时存储功能正常,但长时存储似乎完全丧失,可以说是存在着两种存储的很好的生物学证据。,三、对记忆多重存储模型的质疑,1.长时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曲线连续分心实验范式中的近因效应右图为三种条件下的系列位置效应:立即自由回忆、延迟回忆和连续分心实验条件。,连续分心实验条件(continuous distraction):每个项目之间有12秒的分心任务,系列最后一个项目呈现完毕进行20秒的分心任务。结果:立即自由回忆产生了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延迟自由回忆消除了近因效应,而连续分心实验表现出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2.短时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曲线非常短暂项目呈现过程中的系列位置效应Neath等人(1996)从可区分性原则(distinctiveness)研究了大约1s或0.5s的时间内的系列位置效应。实验:每个单词呈现50ms,掩蔽10ms,空白50ms,然后是下一个单词。最后一个单词呈现完毕立即让被试进行自由回忆,假定最后一个单词呈现完毕到开始回忆的时间为50ms。这样,全部呈现这5个单词共需550ms。,1972年前10多年间,人的记忆研究一直由信息的储存以及它在储存中间的传递这样的概念所统治。Craik等人(1972)较系统地批评了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进而提出了研究记忆的新途径即加工层次的途径。自加工层次的概念提出之后,一大批实验研究应运而生,其影响延续至今。,记忆的加工层次,1.记忆的多重储存模型的合理性及其弱点,Craik等人对多重存储模型的批评,在方法论上存在缺陷 短时储存的有限容量是“箱子”模型的主要特征之一,2.加工层次的途径,Craik等人认为,记忆是同知觉加工的水平联系在一起的。知觉涉及对刺激物作一系列水平的分析:初级阶段涉及物理或感觉特点,而后来的阶段则更多涉及把输入与头脑中已存储的经验的抽象进行匹配,即涉及模式识别和意义的抽取。这些不同的加工阶段属于不同的“加工深度”。记忆痕迹则是知觉加工的副产品。记忆可以被看成从感觉分析的易逝的产物到意义联想操作的能长久保持的产物。通常采用定向任务来形成不同层次的加工。,加工层次理论实验举例(朱滢,1982),实验用材料为16个中英文单词,其中,中英文单词各半,代表有生命的东西与无生命的东西的单词各半。单词的颜色红蓝各半。这样,每个单词都具有颜色、语种和意义这三个由浅到深的层次。实验前只告诉被试要他们按要求对单词进行分类,并对他们的反应时进行测定。不告诉他们进行回忆和再认的测验。这是为了保证实验是在非随意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将被试分为三组。第一组称作颜色组。要求他们对出现的中、英文单词的颜色尽快作口头报告:红或蓝。第二组为语种组,要求被试对出现的中、英文单词的语种尽快作口头报告:中或英。第三组为意义组,要求他们对出现的中、英文单词是代表有生命的东西还是无生命的东西尽快作口头报告:活或死。,实验结果如下表,3.加工层次途径的贡献及问题,在Craik等人提出加工层次的概念以前,记忆的研究者几乎没有注意到知觉和记忆的关系,也不知道编码、加工过程具有多种形式因而是灵活多变的。多重存储模型只强调复述一种加工过程,有很大的局限性。现在,所有的记忆理论都必须对性质不同、丰富多彩的加工过程作出说明。另外,加工层次概念奠定了一个基础,使得研究者有理由推论编码障碍(encoding deficits)是记忆障碍的一种原因。加工层次途径也有它的缺陷,即加工深度没有独立的指标来规定。这样,加工深度就是由实验结果来定义的,记得好的必定是加工层次深的;而加工层次概念认为,加工层次深的,必定记得好。这也就陷入了循环论证的圈子里了。Craik等人非常理解这一问题,曾尝试使用加工时间作为独立指标来测量加工层次,但实验研究表明,加工时间与各加工层次并没有对立关系。,为何我们在即将进行考试的房间里学习会更有效?场合依存性性记忆:在提取背景与当初编码、储存和学习时的背景相似时,可以更好的提取信息。而状态依存性记忆则是场合依存性记忆的扩展,当提取时我们的生理状况或情绪状况与当初编码、存储时的状态相似时,信息更容易提取。,编码的特异性原则,1、编码特异性原则(the encoding specificity principle)记忆是记忆痕迹以及提取线索的综合物。“什么样的信息得到存储取决于所知觉到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怎样被编码加工,而已存储的信息又决定了什么样的提取线索是有效的,可以通过它来提取已存储的信息”(Klalzky,1980)储存的东西决定储存什么东西,而编码操作则决定提取线索的有效性。,回忆击败再认现象Watkins和Tulving:联想词表:headlightDark、light、night、shadow、pitch 再认Head 线索回忆在被试成功回忆的单词中有42是他们几分钟前所不能再认的。根据编码特异性原则,如果线索能够提供材料编码期间的有关加工信息,那么这个线索就能够帮助提取。该实验证明了作业的难度实际上取决于编码和提取背景相匹配的程度。,2、编码/提取范式(the encoding/retrieval paradigm),3、编码/提取范式实验,Thomson&Tulving(1970)实验:两种学习条件结合3种提取条件,共有6种实验条件,采用组间设计,共6组被试。在一种学习条件下,被试学习一系列单词,一次一个。在另一种学习条件下,同样的单词被呈现,但每一个单词旁边有一个微弱的线索词,不要求被试记住线索词,只注意它就够了。第一种提取条件下没有任何线索提供给被试,要求被试回忆所学单词。第二种提取条件下微弱的线索提供给被试,而在第三种提取条件下,强有力的线索提供给被试,但这种强有力的线索被试在实验中没有学习过。,实验结果见下表,当提取与学习匹配时,即使只有微弱的线索,也使回忆成绩达到0.82,是6种实验条件中最好的;当提取与学习匹配时,即使没有任何线索,回忆成绩也局中等即0.49,好于不匹配的结果0.30、0.43和0.23。未学习过的强有力的线索的作用依赖学习条件而发生变化。当学习时无线索,回忆时提供强有力线索回忆达到0.68,当学习时有微弱线索但回忆时不使用,而使用强有力线索,回忆只有0.23。这说明提取线索的作用依赖于学习条件。,在提取与学习匹配时微弱线索的作用大于提取与学习不匹配时强有力线索的作用(0.820.68)。当“黑的”作为目标词孤立呈现而没有别的背景联系时,它得到的加工通常是它本来的意义即与“白”相对立或相联系的东西。因此,“白的”就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提取线索(0.68),但别的线索如“火车”却不能成为有效的提取线索(0.43);但是,当学习单词“黑的”处在一种与“火车”相联系的情形时,被试可能自然地加工两者为“黑色的火车”,在这种情况下,微弱的线索“火车”就成了很好的提取线索(0.82),而强有力的线索在同样情况下却完全失效了(0.23)。这些实验结果表明,提取线索只有在它能重新唤起最初的编码加工时才是有效的。,小结提取与加工一致,容易导致良好的回忆效果;编码过程基本上就是对事件的知觉与理解,而提取过程则是 对编码过程的重演,但方向相反;编码过程是控制的过程,而提取过程则有很多自动化的成分,第三节 当前具体记忆研究的新进展,工作记忆的实验内隐记忆的实验前瞻记忆的实验错误记忆的实验定向遗忘的实验提取诱发遗忘实验,一、工作记忆研究,(一)工作记忆的定义与结构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WM)指在解决认知任务的过程中,用于信息加工并同时保持与当前任务相关的信息的能量有限的系统或机制。用“工作记忆”代替了原来“短时记忆”的概念。,Baddeley等人的工作记忆模型将工作记忆分成三个部分:视觉空间模板,语音环loop)和中央执行系统。其中视觉空间模板负责视觉信息的保持和控制;语音环负责操作以语音为基础的信息;中央执行系统负责协调各子系统之间的活动,且与长时记忆保持联系。他们分别拥有各自的结构与功能。,工作记忆的每一成分均是能量有限的,而且相对独立于其他任一成分而工作。如果两个任务同时使用某一成分,那么两个任务的成绩都将不会很理想;如果两个任务同时使用不同成分,那么两个任务的成绩应该同分别完成两个任务一样好。,语音环:被试复述一列段词的能力要比长词长。词长效应。语音环的容量是由保持时间决定的,而记忆广度则是由复述率决定的。,语音环路的实验研究,Baddeley发现了语音环决定词长效应的有关证据。研究者测量了被试回忆单词的数目。一些被试在完成任务同时还要完成一个口头重复1-8这些数字的发音抑制任务。其假设是这一干扰任务将使用语音环,并使语音环不能被用于完成词汇广度这一主任务。发音抑制任务消除了词长效应,表明这一效应依赖于语音环。但是,虽然,Baddeley发现了发音抑制任务消除了视觉呈现条件下地词长效应,但它并不适应于听觉呈现的情况。,他对基于语音或言语的储存和发音控制过程做了区分。语音环由以下成分构成:一个被动的语音储存直接参与言语知觉;一个发音过程与言语产生发生联系,这样使得语音储存信息可以被进一步利用。,语音相似性效应;无关言语效应;,旋转追踪任务:用手追踪一个旋转光点(空间和运动)亮度判断任务:判断哪一个亮度更亮些(纯视觉任务)被试在一个矩阵模型内聆听关于数字方位的信息,这些听觉信息有的很容易形象化,有的则不太容易形象化。被试的任务是事后重构数字方位模型。“右边的墙上的正中间有一个米老鼠,米老鼠的鼻子上有一个5”&“左下角有一个8”研究结果:旋转追踪任务对易形象化听觉信息影响更大,而亮度判断等任务则对不易形象化听觉信息影响更大。,视觉空间模板的实验研究,一个特异性的视觉并发任务(亮度判断)实际上对不易形象化任务的干扰更大一些。当采用一个无视觉输入的空间任务时,实验结果就很不一样了。要求被试在戴上眼早罩的情况下凭借所提供的视觉反馈信息指向一个运动的钟摆。这一空间追踪任务大大降低了可形象化信息的回忆成绩,但对不易形象化信息的影响甚微。因而,对可形象化这类信息的回忆受到空间任务而不是视觉任务的干扰,暗示对这些信息的加工主要依赖空间编码。,视觉编码在视觉图像处理器中也是相当重要的。Quinn和McConnel要求被试采用视表象或机械复述的方式学习一个词汇表。这一学习任务分别在其他干扰、动态视觉干扰或无关外语语言三种条件下完成。研究者预测动态视觉干扰将允许进入视空图像处理器,而无关外语言语将进入语音环。,结果表明:在有帮助回忆的指导语的条件下,词汇加工并不受同时呈现的言语任务的影响,而受到同时呈现视觉任务的干扰。对于机械复述指导语,干扰模式正好相反。因而,表象加工运用视空处理器,而受到同时呈现视觉任务的干扰。对于机械重复指导语,干扰模式正好相反。因而,表象加工运用视空图像处理器,而机械复述使用语音环。Logie认为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可以被进一步分成两个成分:视觉缓冲储存器(视觉形状和颜色)和内部画线器(空间和运动信息)。,Baddeley认为其主要功能:提取计划的切换;双重任务的时间共享;选择性地注意某些刺激而忽略另一些刺激;长时记忆信息的暂时性兴奋。中央执行系统负责协调各子系统之间的活动,且与长时记忆保持联系。“交警”指挥作用。,中央执行系统功能实验研究,随机生成任务实验(random generation task),Baddeley曾用来研究中枢执行系统工作情况的一种任务是随机产生数字或字母任务。对于这些任务,被试只有集中注意才能避免产生某些固定序列(即非随机序列)。他要求被试在短时记忆中保持1-8个数字,同时试着产生一个随机数字序列。研究者设计对中枢执行系统的要求会随着所记忆数字数目的增加而有所提高。如预期一样,数字生成的随机性数字记忆负荷的增加而下降。,Baddeley认为随机数生成任务的成绩依赖于被试在提取计划之间快速切换的能力,以避免发生固定的反应。这一假设被进一步验证。随机数字生成涉及一个按数字键的任务。这一任务可以单独完成,或者与背诵字母,从1开始计数或数字与字母交替变化中的一种任务相结合完成。在数字和字母交替变化任务中,数字生成的随机性下降,基本上是因为这一任务需要在各提取计划之间进行切换。这一结果显示提取计划之间的快速切换是中枢执行系统的功能之一。,双任务范式,阿尔茨海默(Alzheimer)病病人的实验研究实验过程:要求正常的老年被试、青年被试与Alzheimer病人操作两项记忆任务:一项是视觉的跟踪任务,另一项是言语记忆任务。,研究者先测量患者的数字广度水平。给予每一位被试与其广度水平相同的几次练习。最后,让被试进行更多的数字广度练习,同时要求被试把每一位被试把十字架放到一组排列不规则的箱子里(双重任务)。所有老年痴呆症患者在双重任务条件下数字广度成绩显著下降,但正常控制组被试就没有表现出这一效应。这些表明老年痴呆症患者存在注意分配障碍(这是中枢执行功能障碍)。,(二)工作记忆广度的测量,Daneman和Carpenter(1980)提出了一种工作记忆广度(workingmemorlyspan)测量法。这种测量要求被试同时加工和储存信息。最典型的形式是,呈现给被试一系列句子,要求被试加工每个句子,并储存最后一个单词。在实验结束时要求被试回忆每句末尾的单词。当被试可以保持末尾单词时,他所加工句子的最大值就定义为被试的工作记忆广度,这个值通常在2至5之间变化。在复杂的认知任务中,如阅读理解、计算机程序编制等,采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工作记忆的作用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工作记忆广度测量法确实测量到了一些对一般认知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的能力。,Turner和Engle(1989)用算术运算任务代替语句检验任务,发现同样存在工作记忆广度效应,这就证明存在一个更一般的能量有限的系统。这个结果与随机生成任务的研究结果以及Shute(1991)对工作记忆广度个体差异的研究结果都具有一致性。,第三节 内隐记忆研究,内隐记忆的含义 内隐记忆的研究领域 内隐记忆的测量方法 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一)内隐记忆的含义,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个体需要有意识或者主动的提取某些信息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采用直接测验: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再认、全部和部分报告法等直接测验记忆的方法,其特点是这些测验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努力去提取信息。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个体没有意识到,但却在特定的任务上表现出来的记忆。采用间接测验:知觉辨认、词干补笔和残词补全等间接测验记忆的方法,其特点是这些测验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努力去提取信息,只要求被试专注于完成眼前的作业。,内隐记忆的特点,发展特点:发展早于外显记忆,不存在明显的年龄特点记忆效果好,容量大保持时间长且稳定不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脑损伤、酒精中毒、抑郁心境等)不受刺激呈现时间的影响不受材料的加工方式与水平影响无需有意注意参与存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二)内隐记忆的研究领域,1、重学中的节省不能有意识回忆和再认的项目,在重学时表现出了学习时间和学习次数的节省效果实验举例:Nelson,Fehling1979的重学程序2、域下刺激的作用不为被试主观知觉到的刺激,能被知觉系统作出高水平的加工实验举例:威尔逊和扎琼(Wilson Zajone,1980)给被试者呈现几何图形,由于呈现时间仅1 毫秒,因此,被试无法有意识地知觉到这些图形。由强迫再认作指标的外显记忆仅在随机水平上,然而,当给被试者呈现两个图形其一是呈现过的,另一是新出现的并要求他们选择较喜欢的一个图形时,却表现出明显的内隐记忆,被试者明显地偏向喜欢已呈现过的那个图形。,3、启动效应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s):“先前完成某一任务对后来完成同样或者类似任务的促进作用”内隐记忆主要通过启动效应表现出来,可把两者理解为本质 和现象的关系。在启动研究中,最常用的测验方法有词干补笔(词汇补全、残词补全)、词汇确定和知觉辨认(词的确认)。,词汇确定和知觉辨认(词的确认)在词汇确定测验中,要求被试说明某特定的字母串是否构成一个合法的词,启动通过某一字母串在先后两次呈现问被试反应时的减少来反映。在知觉辨认(词的确认)测验中,被试首先学习一系列单字,然后要求他在速示条件下(30毫秒)辨认学过的单字以及另外一些未学过的单字。通常的结果是,学过的单字辨认率显著高于未学过的。,词干补笔(词汇补全、残词补全),词干补笔是指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测验时提供单字的头三个字母,让被试补写其余二或三个字母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单字。例如 jui_填成 juice;补笔的另一种形式是残词补全,是让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把缺一些字母的缺笔字填上适当的字母成为有意义的单字(如a_a_in填成assassin,_ys_ry填成mystery等等)。虽然词干补全测量的是一些永久性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的提取也依赖于实验中发生的事件。,4、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含义:由提出,认为内隐学习是无意识的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过程。国际上第一篇以”内隐学习”为题目的论文,是美国心理学家雷伯于 1967 年发表的文章-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内隐学习与内隐记忆的区别与联系:(1)研究者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前者偏重知识的无意识获得,后者偏重信息的无意识提取;(2)研究的范式不同:前者主要采用人工语法学习的方法,后者主要是启动效应的方法;(3)研究者所关心的信息本质不同:前者关心的是复杂的规则性知识的无意识利用问题,后者关心的是具体的信息的无意识提取问题。,人工语法学习(artificial grammars learning)由学习和测验两个阶段构成。这种研究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所用的学习材料必须足够新颖和有难度。一个典型的状态限定语法的结构图,从起始处沿箭头所示任何方向到达结束处的字符串都是合语法的。如vxvt,mtttv等,而mxtv,vxtm则不。,雷伯向被试呈现根据不同规则(人工语法)产生的字母串,并分别以外显或内隐指导语引导被试对其学习。外显指导语是规则发现,要求被试寻找字母串的内在结构;而内隐指导语则是记忆,要求被试记住所呈现的字母串。在随后对新字母串做是否合乎语法规则的判别任务时,记忆组被试成绩高于规则发现组(即有意识学习条件)的被试,且记忆组的分类操作水平远远高于其外显言语报告反映的语法知识所能解释的范围。也就是说即使被试无法外显地表述语法规则,他们还是能够成功判别新字母串是否合法。而且在语法规则较为复杂时,记忆组的表现反而比规则发现组要好。,据此,雷伯认为必定存在某种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中的复杂知识的过程,正是这一过程使得在被试并未主动寻找规则的情况下,仍然能自动地、无意识地获取规则知识,这就是内隐学习。,5、遗忘症病人的内隐记忆,表明遗忘症患者内隐记忆的8种任务(Shimamura,1986),遗忘症条件反射的研究遗忘症技能学习研究动作技能学习、知觉技能学习、认知技能学习遗忘症重复启动效应不同通道内隐记忆研究内隐学习研究,(三)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比较,9种自变量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1、内隐记忆的传统测验方法 罗迪格等人(Roediger et al.,1993)归纳了13 种内隐记忆测验的类型,包括:残画辨认,词干补笔,残词补全,词汇决定,词的确认,知觉辨认,同音词拼写,相关信息的自由联想,新联系的完词,偏好判断,条件作用,习惯化,单词提取,人脸辨识等。归纳起来,主要可分为词干补笔和知觉辨认二大类。,(四)内隐记忆存在的实验研究,词干补笔(word-stem completion)和残词补全(word-fragment completion)学习:worker,ball,black 补充:work_,fel_ b_ac_,_a_f_,知觉辨认(perceptual identification)和模糊字辩认(word fragment identification)知觉辨认是被试首先学习一系列单词,然后要求他在速示条件下(30ms)辨认学过的单词以及一些未学过的单词。,2、实验性分离研究 人们把在同一自变量影响下两种测验产生相反结果的情形称为实验性分离(experimental dissociation)。Tulving曾对实验性分离作过如下描述:“符合实验性分离逻辑的实验是这样的:控制单一的变量而比较在两种不同的测验任务中变量的效应,如果变量影响被试在一种测验任务中的结果,但不影响另一种测验任务的结果,或者变量对两种测验任务的结果的影响有不同的方向,我们就说分离产生了”。,在记忆的研究中,任务分离(task dissociation)是使用最早和最广泛的实验性分离的具体形式,即:先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来造成两种测验任务,分别对应内隐和外显记忆,然后通过考察两种测验成绩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了实验性分离。遗忘症者、正常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遗忘病人的实验性分离 Tulving和Schacter在题为“启动效应和人的记忆系统”(1990)这篇文章中对知觉表征系统的观点和证据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