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就业理论》PPT课件.ppt
,第二章 西方就业理论,第二章 西方就业理论,一、西方就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二、西方就业理论简介三、西方就业理论的启示,一、西方就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失业问题的出现是创立就业理论的根本原因,二、西方就业理论简介,(一)萨伊的市场法则理论(二)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三)庇古的就业理论(四)凯恩斯的需求不足理论(五)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就业理论,萨 伊,萨伊是法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大力倡导经济自由主义。他与李嘉图、马尔萨斯都生于同一时代,但三个人的理论研究各有特色。马尔萨斯以他的人口理论而著称,萨伊和李嘉图则都是以斯密的经济理论作为研究基础,但李嘉图主要是以他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推动了古典经济学的发展,而萨伊的突出贡献是他的财富生产理论和销售理论即萨伊定律。,(一)萨伊的市场法则理论,萨伊(17671832年)法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在1803年发表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萨伊提出了著名的“市场法则理论”,1.依靠市场价格机制,国家内部的经济失调会迅速地被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自行运动所消灭。2.市场经济在正常情况下,趋向于充分就业,向着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点运动,偏离此点的现象是不正常的,也是无关紧要的。3.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主要观点:,(二)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24年)英国经济学家、剑桥学派创始人 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著名的“均衡价格论”,主要观点:,1.劳动力的需求量与工资成反比,而劳动力的供给量与工资成正比。2.工资率所起到的市场调节作用受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共同影响。3.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偏低时,会出现劳动力过度需求,使工资抬高;当工资偏高时,会出现过度供给,又会使工资下降。这种变化直到实现均衡工资为止。4.实现了均衡工资,便实现了劳动力的充分就业。5.在非均衡调整到均衡的过程中,失业是暂时的。因此,只要工资可以随市场变化而变化,市场经济便可以实现充分就业。6.如果政府采取最低工资制度干预劳动力市场,就会出现失业。,庇古(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出生在英国一个军人家庭。他是这个家庭的长子。青年时代入剑桥大学学习。最初的专业是历史,后来受当时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的影响,并在其鼓励下转学经济学。毕业后投身于教书生涯,成为宣传他的老师马歇尔的经济学说的一位学者。他先后担任过英国伦敦大学杰文斯纪念讲座讲师和剑桥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他被认为是剑桥学派领袖马歇尔的继承人。当时他年仅31岁,是剑桥大学历来担任这个职务最年轻的人。他任期长达35年,一直到1943年退休为止。退休后,他仍留剑桥大学从事著述研究工作。另外他还担任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国际经济学会名誉会长、英国通货外汇委员会委员和所得税委员会委员等职。,(三)庇古的就业理论 阿瑟塞西尔庇古(1877-1959),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的学生庇古在1914年出版的论失业问题一书是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完整表述。他的著作很多,比较著名的有:财富与福利(1912)、福利经济学(1920)、产业波动(1926)、失业论(1933)、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比较(1938)、就业与均衡(1941)等,“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萨伊、马歇尔、庇古等在就业问题上提倡自由放任原则,反对政府干预行为。认为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只要劳动力市场没有人为阻力,就可以通过工资的自由涨落和劳动力供需之间的自发调节,而达到充分就业。,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尤其在19291933年的大萧条中,有4000多万工人长期失业,无情的现实,宣告了古典学派就业理论的破产。南安普敦失业工人游行(1932),在这种背景下,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以古典经济理论叛逆者的姿态出现,放弃了市场调节自然平衡的观点,主张以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来摆脱失业和萧条的困境。,(四)凯恩斯的就业理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英国经济学家 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了最重要和影响最大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又译为一般理论,主要论述充分就业问题,失业的种类,磨擦性失业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失业的完全消除和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而是指特定的某一就业量,即总供给函数与总需求函数相交的某一个点。超过这个点,有效需求再增加时,产量和就业量不再增加。达到这一点时,“非自愿失业”消逝,而“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将仍然存在。他说:“在实际生活中,没有非自愿失业之存在。此种情形,我们称之为充分就业。摩擦与自愿的失业,都与充分就业不悖。”,主要观点:,1.放弃了市场调节自然平衡的观点,主张以国家干预经济来摆脱失业和萧条的困境。2.“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失业的完全消除和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而是指特定的某一就业量,即总供给函数与总需求函数相交的某一个点。3.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理论才是一般情况下的常态。,有效需求原理,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总供给价格是指全体厂商雇用一定数量的工人进行生产时所要求得到的产品总量的最低限度卖价。总需求价格是指全体厂商雇佣一定数量的工人进行生产时所预期社会(消费者)对产品愿意支付的总价格。,含义,就业量与有效需求的关系,总供给价格与总就业量之间的关系为一种函数关系,用公式表示:Z=f(N)(Z为总供给价格,N代表总就业量)。同样,总需求价格与总就业量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函数关系,即总需求函数,D=f(N)(D为总需求价格,N代表就业量)。当DZ时,雇主会增雇工人,反之则会减少工人的雇佣量。,总供给价格,总需求价格,Z,D,Z,D,就业量,图 总供给、总需求和有效需求的关系,E,P,N,内容,就业量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失业是有效需求不足所造成的。就业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从而个人收入增加,消费量也将因此增加,但消费增加比不上收入的增加,从而使消费与收入之间产生缺口,这一缺口造成消费需求不足。总需求是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共同决定的,所以,只要有足够强大的投资需求就可以填补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缺口,故用投资需求的增加来扩大总需求是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原理的核心内容。,有效需求原理有三个重要的内容:,失业的原因,失业(就业),有效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边际消费倾向(APC)例,资本边际效率(MEC)例,灵活偏好规律,例如:当你每月收人30元之时,可能全部用于消费支出,当收人增至300元时,即使支出增至100元,也才占收入量的333,比原收人30元时所占的比重减少了667。余下的667储蓄起来,由此引起消费不足。返回,例如当投资10万元时,利润4万元,利润率为40;当投资增至100万元时,利润总额虽达到35万元,而其利润率却下降为35;当投资1000万元时,利润达300万元,利润率进一步下降为30。利润率下降的这种趋势,反映到资本家心理上,就是使投资减少(宁愿存到银行或储存起来),引起投资不足。返回,凯恩斯得出了和萨伊、马歇尔完全不同的结论:在一般情况下,资本主义经常出现的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产品无销路,工资再低,资本家也不会多雇工人。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失业是不可避免的。他开的医治“需求不足”达到充分就业的“处方”是:,政策主张,第一,抛弃传统自由放任政策,扩大政府职能,采取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一系列措施,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放弃节约原则,提倡浪费性消费,甚至用建金字塔、地震或战争来增加财富。第三,既然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失业的原因,补救办法可采取增加投资与提高消费“双管齐下”,在消费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应主要实行“投资社会化”,由国家总揽投资。,第四,放弃传统的健全财政的原则,鼓吹扩大政府开支,发行公债,赤字财政和温和的通货膨胀,以刺激经济,增加有效需求,对付经济危机,达到并保持充分就业。第五,采用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办法,代替古典经济学以均衡价格为中心课题的微观分析。他所说的就业、生产、收人、消费都是整个社会的总量。,AS,AD1,AD0,O,Y,Y0,Y1,P0,P1,AD2,图中,当总需求增加,即总需求曲线从AD0 移动到AD1 时,由于还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所以国民收入从Y0 增加到Y1,而价格依然为P0。当总需求曲线从AD1 移动到 AD2 时,由于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所以国民收入依然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Y1,而价格水平则由P0 上升到 P1。,凯恩斯关于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失业和通货膨涨是经济中的两个主要问题,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凯恩斯认为,在未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这也就是说,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涨。在充分就业实现,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后总需求的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上升。这也就是说,在发生了通货膨涨时,一定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这种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过度而引起的,即需求拉动的通货膨涨。凯恩斯关于失业与通货膨涨之间关系的论述,可用下图来说明:P,菲利浦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的交替关系,菲利浦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W菲利浦斯提出。1958年,菲利浦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上图中,横轴U代表失业率,纵轴G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PC即为菲利浦斯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高(d)时通货膨胀率就低(b),当失业率低(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a)。菲利浦斯曲线提出了如下几个重要的观点:,PC,G,U,a,b,0,c,d,u,第一,通货膨胀是由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同通货膨胀率联系了起来。,第三,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u)时通货膨胀率为0。因此可以把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通货膨胀为0时的失业率。,第二,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存在着交替的关系,它们是可能并存的,这是对凯恩斯观点的否定。,第四,由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因此可以运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这就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短期菲利浦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浦斯曲线所反映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基本符合上一世纪5060年代西方国家的实际情况。70年代末期,由于“滞涨”局面的出现,即出现了较高的失业率和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同时存在的局面,菲利浦斯曲线已无法反映失业和通货膨胀的交替关系,于是货币学派又把预期的因素引入菲利浦斯曲线,即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形成并调整对未来的预期。他们根据对预期的适应程度,把菲利普斯曲线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长期中,工人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工人预期的通胀率和实际发生的通胀率迟早会一致。这时工人会要求增加名义工资,使实际工资不变。而且,工人会不断增大对通胀的预期,要求增加工资,从而使通胀率不断趋于上升,这时菲利浦斯曲线变成一条垂线,失业率和通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也就不复存在。从长期来说,经济中能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这样,宏观经济政策在长期中就变得无效了。,短期内工人来不及调整对通胀的预期,这使预期的通胀率可能低于实际发生的通胀率,这样,工人的实际工资可能小于预期的实际工资,厂商的实际利润因此增加,从而刺激了投资,使就业增加,失业率下降。在此前提下,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就存在交替关系。所以向右下方倾斜的菲利浦斯曲线在短期内是成立的,这也表明,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这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短期有效性。,(五)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就业理论,供给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家阿瑟拉弗、乔治大学的保罗罗伯茨教授、华盛顿市经济顾问诺尔曼图尔、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德尔货币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供给学派是从供给方面寻找刺激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的途径货币学派主要从需求方面分析如何抑制总需求的过度膨胀,将失业降到正常水平“自然失业率”,主要观点:,1.否定了凯恩斯的“需求创造了自身供应”理论,重新恢复萨伊“供给创造自身需求”的市场法则。2.任何的不景气都会被自动的投资所抵消,周期性的经济起伏,只不过是调节过程中的不同阶段。3.反对政府干预,1.大幅度地、不断地降低个人税和企业税的税率,以刺激人们的工作劲头和资本投资。2.实行相对的有节制的货币管理,使货币的增长和长期的经济增长潜力相适应。3.取消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更多地依靠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4.减缓政府开支的增长速度,以便制止全国税务负担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增长,并且自动地为私人投资提供资金。,政策主张,西方就业理论比较示意图,庸俗经济学、供给学派、货币学派,凯恩斯学派,削减税率,刺激生产,减少个人税收增加政府开支使人们掌握有更多货币,让企业获取更多的投资,争取更多的人办风险企业,更多人卖劲工作,储蓄和开支增加,增加消费,用货币去 购买更多的商品和劳务,新生产要素投入产量增加,为满足新的需求,企业扩大规模,企业增加,整个经济发展,就业扩大,庸俗经济学、供给学派、货币学派,凯恩斯学派,利用政府的控制力扩大有效需求解决失业,反对政府的不适当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Over,三、西方就业理论的启示,自失业现象产生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就对导致失业的原因进行研究,各个流派也都在研究失业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有所侧重的失业理论,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古典失业理论(classical unemoyment theory)与我国的失业问题,古典失业理论的理论基础是萨伊(jean-Baptiste Say)定律,即供给自己能够创造需求。(supply create its own demand)萨伊定律的含义是只要劳动者按照市场均衡决定的价格供给劳动,那么就会创造出与他供给的劳动相对应的购买力。这就意味着只要有劳动供给就会有对劳动的需求,从而劳动市场就是出清的,也就不会出现大规模的非自愿失业问题。,古典 学 派 认为工资是富有弹性的,只要劳动供给者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做出合理的工资要价,那么他总会找到合适的劳动需求者。他们承认市场上由于供求结构的变化有时会出现细小的摩擦性失业,但是认为这只是一个暂时、细小的现象。影响劳动力市场出清的是工会、最低工资等因素导致的垄断、限制工资变化的非市场因素。为了促进就业,需尽力维持劳动力市场的完全竟争特性。,启 示,在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状况下,最低工资标准一般不会高于劳动力市场的出清工资,从而造成劳动市场的供大于求。事实上,“珠三角”等地的民工荒表明,我国的最低工资标准一般是低于市场出清水平的。而在古典失业理论的世界里,若没有最低工资的限制,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通常是很小的。但是,无可否认的是,我国存在着很大的就业问题。因而,古典失业理论是很难对我国的失业状况做出解释的。但是,古典失业理论表明,解决就业问题要让劳动力市场发挥充足的作用。,凯恩斯主义(Keynesian)的失业理论与我国的失业问题,充分就业条件下的产出被假设为很大。而在上面的模式中,随着真实产出的增加,人们用于消费的比例就会不断减少,于是储蓄就会不断的增加。若储蓄能够完全转化为意愿性投资,企业仍然可以扩大生产并雇佣工人。但是厂商对投资的未来利润的期望通常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同时由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的存在,利率总是正的;加上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意愿性投资并不能持续无限扩大。于是相对于劳动所能提供的巨大供给,社会经济对劳动的总需求总是不足的,因而总是会有失业存在。,进而,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了对一个自发性支出扰动,造成自发性支出的减少,则总需求就会由于乘数效应的作用减少一个更大的数量,从而导致产出的减少。这样,自发性支出如果受到外来的负的冲击也会导致失业的增加。启示:凯恩斯主义的失业一般被认为只会出现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但是我国事实上也会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失业。一方面,前段时间我国的消费价指数(CPI)连续下降,就业也很难提高。这说明我国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与失业存在着相关性。另一方面,我国很大一部产品依赖出口市场。当国外需求减少,涉及到出口行业的产出需要降低,进一步失业将会上升。,托达罗模型对失业的解释,作 为一 个典型的落后的农业部门与发达的现代化工业部门并存的典型的二元经济的经济体系,中国存在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现象。这些由农村流向城市的人口如果长期找不到工作而又滞留于城市就会构成城市常住的失业人员。托达罗(Todaro,M P,1969),哈里斯和托达罗(Harris,J.R.和Todaro,M.P,1970)提出了乡城人口流动模型分析这种存在二元经济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动问题。,托达罗模型对失业的解释,假设一个经济存分成农村和城市两个部分。其中N为劳动力总量,Ni为在城市中就业的劳动力,表示城市中的失业人员。如果工人留在农村,他将肯定会得到一个报酬Wa。如果工人离开农村到城市就业,他将以q的概率获得一份工作,报酬为Wc或者以1-q的概率获得失业保险金b。工人是风险中性的,其选择去城市就业的期望效用为q(Wi)+(1-q)b。这里bWaWi,Ni/N(Wa一b)/(Wi一b).,托达罗模型对失业的解释,在城乡二元经济存在并存在着很大的城乡的收入差距的情形下,城市中总是会存在着大量由农村流向城市并滞留于城镇的失业人口,并且这种失业人口的规模会随着失业福利的增加而扩大。在我国,因为存在着显著的二元经济特征,城乡收入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样,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因而,我国城市长住的失业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托达罗式的失业。,一点点体会:,发展中国家和转轨中国家(中国),失业问题更严重也更复杂,西方经典就业理论并不能给我们以满意的答案,但他们可以构成我们思考问题的知识准备和可借鉴的治理失业的政策。,50年来中国就业理论研究明显滞后,迄今为止的中国就业理论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策性或对策性研究,研究的重点是可供政府直接运用的权宜性对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劳动就业研究的重点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资源计划安置模式中的劳动保护与分级固定工资和奖金制度。,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与政治经济环境、统计方法和统计条件和与国际通用技术规范的脱节,使得我国丧失了许多应当进行并长期保存的原始统计数据和历史资料。在长达三十多年的历史时期中,许多关键性的数据、资料无法通过专门性档案获知,只能靠估算和推测而获得,从而使中国的就业研究缺乏连续而坚实的理论依据。,就业统计分类和教研方面的缺憾,目前我国的就业统计分类仍显得过于简单,与历史数据和国际相关数据的可比性较差,并且为就业对策研究而专门采集的数据、样本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看,都还非常有限。从总体上看,当代中国的就业研究尚未脱离以短期对策研究为基调的应用研究范畴。在理论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上,与国际通行的研究尚有较大差距。,迄今为止,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尚未设立就业专项理论研究的学位点和学位课程,已经开设的少数劳动经济学学位点和学位课程也缺乏合格的师资及研究人员,在全国范围内尚无一种有关就业理论研究的专业学术期刊。这对于拥有近十三亿人口、劳动参与率在世界上居于高位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缺憾。,我国几位研究就业问题专家,1.胡鞍钢祖籍浙江省嘉善县,1953年4月27日生于辽宁省鞍山市,现任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负责人,系统从事中国国情研究,是这一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也是研究成果显著、国内外影响较大的中青年学者之一。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国情与区域发展。,2.杨宜勇中国劳动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教授.著作:就业理论与失业治理,杨宜勇:就业政策要用得公平公正,“现在的失业率就像小马过的那条河,它既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也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第一财经日报和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的对话就从他这饶有趣味的比喻开始。多年以来,杨宜勇一直潜心研究中国的就业问题。今年他参与了有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第一财经日报: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是4.2%,比全年年底低0.1个百分点,这是近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首次下降,年底可望控制在4.3%左右,低于原定的4.7%目标。这是不是意味着2004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已有好转?杨宜勇:这个信号是不准确的,它与中国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形势紧张相矛盾,情况远没有好转。一方面,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的绝对数还在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就像大家所知,中国城镇登记失业有严格的条件,很多失业者由于不符合条件不能登记在内。所以,千万不要因为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就得出中国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已经好转的结论。现实的情况是,中国的调查失业率至今还没有发现有向好的方向转变的迹象。第一财经日报:您的意思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并不能完全反映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状况?杨宜勇:是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是一个行政性指标,是计划经济的延续,过去只有国有企业的职工才有资格去登记,而且还是国有企业里参加了失业保险的职工才能去登记。目前,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是4.2,而调查失业率是7.8%。世界上用的是不加说明的失业率,其中85%以上都是调查失业率。调查失业率像人口普查一样,按人口按户抽取,调查方法较为国际化,能够比较科学地反映失业情况。国际上也有失业行政记录,类似于中国的登记失业。在市场经济比较好、行政记录和社会保障比较健全的国家,行政记录和调查失业率两者的差别就比较小,大概在0.5%左右,或者在1%以内,不像我们,差距那么大。第一财政日报:您认为中国当前的就业政策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杨宜勇:我以前曾经说过,中国在促进就业上存在着“四轻四重”:即对城镇、正规部门、大学毕业生和就业岗位的关注远远大于对农村、非正规部门、普通人员和就业环境的关注。我一直强调,所有的人都要享受平等的待遇。就业政策用得是公共资源,是公共财政的钱。国家的再就业补贴只给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却不给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只给大学毕业生,却不给中学毕业生等等,这些都是问题。公共财政的钱,不能是政府说给谁就给谁。这种政治的惯性,不利于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3.钟朋荣 北京视野咨询中心主任,兼任西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等多所大学教授,兼任任裕兴电子、诚成文化投资集团、华立控股、洛玻股份、长运股份等5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兼任三九集团、茅台酒厂等20多家大型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经济顾问。,4.刘庆唐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国内较早从事就业理论研究的学者著有:就业管理就业概论,莫荣,男,苗族,贵州省雷山县人,生于1964年1月。现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就业问题专家和经济学家。兼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等职。曾担任世界银行(World Bank)、亚洲开发银行(ADB)、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国际劳工组织(ILO)、欧盟(EU)和英国文化委员会(BC)的顾问或专家。,5.莫 荣,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兼 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西部开放促进会理事、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人口学会副会长、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委员、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专家委员会委员,6.蔡昉,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共37人,有17位以上的专家研究领域为经济,如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农村经济等,其他专家则是社会学、科技教育、国际问题、外交事务等领域的领军人物。张可云则是最年轻的专家,只有41岁,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名单,甘子玉:原国家计委常务副主任,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原主任委员(专家委员会主任)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干事,牛文元: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全国政协委员 王建: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王礼恒: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原总经理,工程院院士 王积业: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研究院原副院长 王淀佐: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工程院院士 王德荣: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副会长 包叙定: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总经理 白和金: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研究院原院长 白春礼: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科学院院士 石元春:北京农业大学教授,两院院士 刘洪:国家统计局原局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名单,刘华秋:中共中央外事办原主任,全国政协委员 刘树成: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 刘德培: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工程院士 吕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所所长 余永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所所长 张可云: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 杨开忠: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 汪同三: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所所长 陆大道: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原所长,科学院院士 陈兰通:中国企业联合会理事长 陈佳洱:北京大学原校长,科学院院士,周孝信:电力科学院总工程师,科学院院士 林毅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全国政协委员 郑明:海军装备技术部原部长,海军少将 胡启恒: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工程院院士 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 殷瑞钰:原冶金部副部长,工程院院士 贾康: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景天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 韩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 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长 樊纲: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樊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