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与车站》PPT课件.ppt
第四章 线路和车站的规划与设计,4.1 线路规划 主要内容:方案、敷设方式、站点选择一、走向及路由1、影响因素:1)线路的性质、作用、地位 2)客流集散点和主客流方向 3)城市道路网及建设状况 4)线路敷设方式及技术条件 5)与城市发展的近远期结合 6)其他因素,2、分析方法 一般在1/50001/10000地形图上进行,特殊地段采用1/2000地形图,提出23个方案作为比选和论证的基础 1)客流吸引条件;2)线路条件;3)施工条件;4)对城市环境的影响;5)费用和工期,二、线路敷设方式 分为地下、地面、高架3种方式。1、地下线 城市中心繁华区,根据地质和建筑物情况确定,浅埋为好。2、地面线 是造价最低的一种敷设方式,一般敷设在有条件的城市道路或郊区野外,专用车道,与城市道路相交时设置立交。3、高架线 高架线占地少,对城市交通干扰少,是城市永久性建筑,结构寿命要求按50年考虑。高架线问题:破坏市容、环境影响、侵犯隐私权。我国考虑道路红线宽40以上才设置高架。,三、车站数量及其分布 一般车站分布应满足如下原则:1)尽可能靠近大型旅客集散点 2)密切配合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网 3)与城市建设密切配合 4)避开不良地质地段,减少对环境的干扰 5)兼顾车站间距的均匀性 站间距繁华区一般控制1km左右,市区边缘或城市组团之间1.52.0km。,四、线路规划的一般步骤 步骤如下:1、收集基础资料,落实边界条件2、研究线路走向,确定线路位置3、提出和比选规划方案4、征求意见,最终确定方案,4.2 线路平、纵断面设计,平纵断面设计是在规划方案的基础上确定线路在城市空间的具体位置,分为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等阶段。一、技术基础资料 1、城市规划类2、现状资料3、工程前期研究资料4、其他相关资料,二、主要设计原则及技术标准1、主要设计原则 1)线路的路径必须以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为依据;2)新建轨线应有一定规模,一般不宜小于10km;3)线路敷设方式根据城市环境、地形条件和总体规划要求因地制宜选择 4)轨道交通线路相交必须采用立体交叉方式 5)车站应布置在主要客流集散点和换乘点 6)当线路经过市郊铁路车站,应考虑设计换乘站 7)线路位于地下埋深根据有关因素综合比较确定,2、主要技术标准我国建设部1999年3月颁布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将城轨交通系统分为A、B、C3类,主要技术指标包括:最小曲线半径、最大坡度、竖曲线半径、钢轨和道岔。三、线路平面设计 主要内容:线路平面位置、车站站位几辅助线的设计。1、平面位置 1)地下线:A位、B位、C位 2)高架线:位于道路中心、位于快慢车分隔带 3)地面线:通常用于沿铁路、河流或城市绿地带的线路上,2、车站站位 1)跨路口站位 2)偏路口站位 3)位于道路红线以外站位3、辅助线类型及其设计 1)折返线和临时折返线 站前折返和站后折返 2)停车线 与折返线结合布置和单独布置 3)车场出入线4、平面设计计算,四、线路纵断面设计 1)确定敷设方式和过渡段 2)分析控制点:3)方案设计:4)坡度计算及制图:,4.3 车站规划与设计,一、车站规划与设计的目标主要目标:1、外观吸引力;2、旅客的自由移动;3、安全疏散;4、残疾人通道;5、应急服务通道;6、列车服务的可靠性;7、失效恢复问题;8投资的费用效益二、车站分类与组成1、车站分类 地下、地面、高架;终点、一般中间站、中间折返及换乘站 岛式、侧式等,2、车站组成 1)车站大厅及广场;2)售票大厅;3)站台;4)办公场所及附属设施3、车站的规模 主要根据车站的设计客流量确定,日均客流量和高峰小时客流量综合确定 1)轻轨车站规模:表4.3 2)地铁车站规模:A、B、C3级 4、车站风格:古典、现代、民族、地方、个人,三、地下车站总平面布局包括站位、外轮廓以及出入口风亭的确定布局步骤:1、分析影响因素,确定边界条件;2、根据功能条件构思总体方案;3、确定出入口与风亭数量及位置4、绘制车站总平面布置图四、地下车站型式及其设计1、主要技术标准 1)站台的长度及宽度 2)车站大厅、楼道及通道尺寸 3)站台高度 4)轨道中心至站台边缘距离 5)设备用房和管理用房 6)风亭、风道及其他附属建筑物,2、地下车站型式 1)地下岛式(侧式)双层车站 2)地下双洞岛式车站3、地下车站结构 1)明挖法施工的车站:矩形框架结构 2)矿山法施工的车站结构:单拱车站、双拱式车站或三拱式车站 3)盾构法施工的车站:五、高架车站 岛式和侧式六、地面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