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公共管理》PPT课件.ppt
,第一讲公共管理导论,本讲要点,公共管理学的性质与本质 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的两个研究途径公共管理的视野和范围,一、公共管理学的性质与本质,公共管理是以公共问题回应和解决为研究趋向的领域:公共领域是其基础场所公共管理涉及到人类社会多元价值的平衡:政治的、管理的、法律规范的公共管理关系到人类治理公共问题的各种制度和模式选择公共管理力求提升政府乃至公民社会的治理能力,促进公共问题的有效解决,二、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国家与政府观念的变化,统治国家:国家是强权的统治力量,超越于基本法律规范存在,国家存在的理由是满足政治统治的要求政府是达成这个目标的关键:国家机器法律国家:国家作为伸张法律权力的力量而存在国家权力以及公职人员权力的规范化和非人格化宪政,“法治优于一人之治”:有限政府合法性国家:合法性的依据,国家的本质在于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以及履行公共职能:公共性,传统逻辑遭遇挑战,“政治与行政”二分论;官僚制的政府组织体系;“价值中立”非人格化的取向;效率或经济理性为中心的运作机制;“单中心”公共服务提供模式;,挑战的来源,“行为主义”(类自然科学性、可验证性和普遍原则性);价值判断与公务员的政治性:伦理层面的考虑;公平取向的要求:效率问题再思考;“经济人”、“理性人”假设置疑;机械组织与有机组织(人、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政府治理的成效和信任度问题,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的发展体现了政府观念的变迁公共行政的特征:对政府的假设:“善”,代表公共利益“父爱主义”情结全能主义 权力来源:人民主权,人民授权 政府的地位:单一中心,公共物品的提供 组织形式:官僚体制,垂直关系,集权 追求的目标:公共利益,效率至上,公共管理代表了什么?,公共管理代表了对政府地位和角色的新的认知方式,代表了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公共管理的特征:对政府的假设:全能政府的失败 基本逻辑:有限政府、多中心治理 切入点:环境,外部需求,使命和战略目标 治理模式: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伙伴关系 追求的目标:公共利益,公平和正义的价值 组织形式:分权、多样化的组织模式、新型的责任链,共同性,在任何一个人民主权国家,政府及其公职人员都是公民的受托人,权力来自于人民政府的行动在法律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执行公共管理赋予自己的使命是谋求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秩序非自主性,多方牵制责任机制的建立,伦理价值的要求,差异性,公共行政关注内,公共管理关注外在环境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主体边界有区别:政府可以是公共物品的组织者但未必是公共物品的直接生产者公私界限模糊公共管理更加倡导多元的制度替代,包括“师法企业”,并发展了一系列新型治理工具公共管理对于公共利益的诠释依然在不断推进:焦点问题在于,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公共管理如何在政治与管理、效率与公平之间取得平衡?,三、公共管理的两个研究途径,P途径,源于20世纪70年代;将公共管理界定为公共政策管理,为高层政策制定者的职业特征;价值取向上,强调政策管理中的政治意义,对政府行动进行政治上有利的诠释;研究方法上,强调非定量分析、以实务为基础的个案研究,被视为是政策分析的补充物。突出公共性取向,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共同之处:在管理手段、技术和程序上较多的趋近,公私界线开始变得比较模糊。不同之处:目标差异:谋求公共利益;权威方式差异:法的意志、强制性;牵制性的差异:多元制衡;价值选择差异:多元理性和价值平衡;组织性质差异:垄断、公共物品性质。,B途径,源于20世纪70年代;因循了商学院注重工商管理和战略管理的传统;弱化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的差异性,认为公共行政即为管理学;重视组织管理的策略和过程,突出“管理性”;主张采用定量化分析,针对中间层以下从事日常管理的公共管理者。,四、公共管理的视野与范围,政府是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但不是唯一的主体多中心治理引入了合作伙伴和公民社会的参与NGO组织的发展,成为公共治理的重要角色多样的、多层的治理结构形成,本章思考题,你怎样认识公共管理的基本性质?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表现在什么地方?比较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异同,你认为,它们之间有区别吗?公共管理有哪两种研究途径,你认为,它们彼此冲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