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ppt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第二节 新贸易理论 第三节 保护贸易理论,一、绝对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Absolutely Advantage 1、产生背景产业资产阶级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并从国外进口廉价的工业原料,他们迫切需要摆脱重商主义贸易理论的束缚,反对政府对国际贸易的干预,反对金银外流的禁令。时代:18世纪,英国正处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时期。,第一节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亚当斯密(17231790)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倡导自由贸易的带头人。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创立了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1)批判其对财富的定义:“财富的形式并非仅仅是金银”,真实财富是以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来衡量的.(2)批判其国家力量管制经济的观点(3)批判其贸易顺差产生国家财富的观点,2、主要内容 各国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什么都生产更为有利。,(1)分工是人类的天然趋向,交换产生分工,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工作,可节省与生产无直接关系的时间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2)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3)分工的基础是自然优势或获得性优势,绝对优势的来源:自然禀赋优势:一国在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这是天赋的优势 获得性优势:生产者后天具有的技能技巧方面的优势,3、假设前提,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给定生产要素的供给量,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市场;无运输成本;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4、实例分析,国际分工前,国际分工后,例:有A、B两国,分工前生产情况为:A国生产1单位X产品用1单位劳动力,1单位Y产品用2单位劳动力;B国生产1单位X产品用2单位劳动力,1单位Y产品用1单位劳动力,如进行专业化分工,试按绝对利益分析其中的贸易和福利情况。,5、理论评价积极意义 斯密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与重商主义相比是一大进步。贸易利益的普遍性原则为自由贸易政策主张奠定了基础,成为英国新兴产业资产阶级反对贵族地主和重商主义者发展资本主义的有力理论工具。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局限性亚当斯密关于交换引起分工,而交换又是人类固有的倾向的观点是错误的。不能解释国际贸易的全部,而只能说明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情形,二、比较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1、产生背景 大卫李嘉图(1772-1883)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劳动价值论的另一创始人。他在1817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时代: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不断上升的时代。在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比较成本说背景图示,谷物法,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牧草减少,羊毛价格上涨,小麦价格上涨,工人工资提高,食品支出增加,工业品支出减少,别国报复,工业品出口减少,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自由贸易,2、主要内容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成本,而不是绝对成本。每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核心原则:“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3、假设条件,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此即所谓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22模型);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 劳动;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异;,给定生产要素的供给量,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市场;无运输成本;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4、实例分析,国际分工后,例:有A、B两国,分工前生产情况为:A国生产1单位X产品用1单位劳动力,1单位Y产品用2单位劳动力;B国生产1单位X产品用6单位劳动力,1单位Y产品用4单位劳动力,如进行专业化分工,试按分析双方的贸易利益。,5、简评,意义:建立了贸易基础阐明了贸易原因分析了贸易互利,历史局限性:忽略动态分析掩盖分工实质 未能解决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问题,萨谬尔森在他的风靡全球的经济学一书中,称它为“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如果理论能够参加选美比赛的话,那么比较优势理论一定能够夺得桂冠。”萨谬尔森,三、要素禀赋理论 theory of factor endowment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产生比较优势的唯一原因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但是,如果我们假定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相同,那么,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又是什么呢?,1、产生背景 赫克歇尔,于1919年发表了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之影响的著名论文,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观点。俄林,接受了其师赫克歇尔的观点,于1933年出版了域际和国际贸易一书,并因此获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要素禀赋理论可以分为:狭义的要素禀赋论也称为要素供给比例理论。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不仅包括要素供给比例理论,还有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2、相关概念: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指生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的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资本三要素,如果加上企业家才能则称之为四要素。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指一国或地区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要素丰裕度Factor Intensity:指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供给的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其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价格。,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3、假设条件(1)贸易中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且生产要素都是同质的;(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即生产函数相同;(3)在两个国家中,商品甲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商品乙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4)在两个国家中,两种商品的生产都是规模报酬不变的。,(5)两国需求偏好相同(6)在两个国家中,两种商品与两种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7)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又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8)没有运输成本、没有关税和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9)两国资源均得到充分利用;(10)只存在有形贸易且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4、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1)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2)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尽管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但并非有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就会发生国际贸易,还必须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3)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 商品价格等于生产要素价格乘以生产函数,(4)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要素供给比例不同,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商品价格比例不同,国际贸易,一个国家应出口大量使用本国丰裕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那些本国需要大量使用稀缺要素所生产的商品。,5、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H-O-S),国际贸易可能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论点是由赫克歇尔首先提出的。俄林则认为,虽然各国要素缺乏流动性使世界范围内要素价格相等的理想状态不能实现,但商品贸易可以部分代替要素流动,弥补缺乏流动性的不足,所以国际贸易使要素价格存在均等化趋势。,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1948、1949、1953年先后在三篇论文中对要素价格均等化作了数学证明,指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故这一理论合称为赫-俄-萨(H-O-S)原理。,保罗萨缪尔森(Paul.Anthony.Samuelson),芝加哥大学学士(1935)哈佛大学硕士(1936)哈佛大学博士(1941),1947年第一届克拉克奖获得者,1970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经济学-当今世界最为实用和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已再版17次,是继穆勒政治经济学(1848)、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之后的第三部经典教科书。凯恩斯宏观+传统微观,结论,在满足要素禀赋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自由的国际贸易通过商品相对价格的均等化,将使同种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6、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hetolperamuelsonheorem 是关于商品相对价格与要素价格及要素报酬之间关系的定理,又称为商品价格对要素价格的放大效应。1、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升,并使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2、引论:国际贸易将会提高一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7、评价,(1)对比较利益学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应用范围上都是一个极大的扩展。(2)关于生产要素禀赋状况对一国生产结构、国际贸易结构和收入结构具有决定作用的结论,对一国制定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都有指导意义。,(3)对于各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实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4)要素禀赋学说以要素比例来决定商品价格的观点反对劳动价值论,相对于李嘉图来讲是一个理论上倒退。,(5)忽视了技术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6)视一种生产要素为同质的假定与经济事实也是不符合的。(7)随着国际贸易,商品价格、要素价格和要素收入会趋于均等化的结论与经济发展的现实不相符合。,(8)该理论主要从供给方面分析,没有分析来自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结构的影响。(9)把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间收入的差别归结为要素禀赋的差异,掩盖了资本对利润和超额利润的追求对国际贸易的推动作用和国际贸易中富国对穷国剥削的事实。,四、里昂惕夫之谜 Leontief Paradox 1、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检验里昂惕夫之谜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1953年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40年代和50年代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分析,考察了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和美国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上的(即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替代产品的)。这一结果恰与俄林的要素赋予论相悖,引起了经济学界和国际贸易界的巨大争议。,美国每百万美元进出口商品所需的资本和劳务,2、里昂惕夫之谜的其他验证(1)对美国情况的验证 里昂惕夫本人于1956年再次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和美国1951年的统计资料验证,结果表明,美国1951年竞争型进口替代品和出口品的资本密集度之比为1.06,与1953年的验证结果相同。鲍德温利用1958年的投入-产出和1962年的统计数据,于1971年进行计算分析,结果和里昂惕夫相同。,(2)其他国家情况的验证 对前苏联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分析结果:苏联与东欧和第三世界国家的贸易中,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对日本20世纪50年代分析结果:日本人口当时相对过剩,却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对加拿大贸易结构分析结果:资本相对短缺,且大部分贸易与美国进行,却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印度20世纪50年代分析结果:与美国的贸易中,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与其他国家贸易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不同解释,(1)劳动力不同质论 里昂惕夫认为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是不同的。美国的劳动力多是熟练的技术工人,而外国多为不熟练的一般工业劳动者。1947年,美国工人的生产率是外国的3倍。应是劳动要素相对丰裕的国家。但克雷宁验证出美国工人的效率和欧洲工人比最多高倍。,(2)人力资本说 受里昂惕夫有效劳动的启发,认为劳动可分为非熟练劳动和熟练劳动两类。其中,熟练劳动是指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这种技能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培训等手段积累起来的。由于这种后天的努力类似于物质资本的投资行为,所以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本。,(3)需求偏好论 当一国对某一商品享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因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地偏好该商品时,将会使得原来依据H-O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改变,即发生了需求逆转(Demand reversal)。可能对资本品的 需求大于对劳动品的需求。,(4)要素密集度逆转 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某一特定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5)自然资源 美国学者凡涅克在1959年指出,里昂惕夫进行研究时,只局限劳动和资本两种投入,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的影响。实际上美国进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包含了大量资源密集型产品。,(7)贸易壁垒限制论 关税结构影响了美国。为了解决失业问题,美国政府严重保护本国非熟练劳动的倾向。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难以进入,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对较容易进入。若国外保护资本密集型产品则正好造成这一现象,一、技术差距论Technology Gap Theory 技术差距理论,又称创新与模仿理论,是以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它是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Posner)1961年 在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一文中首先提出的。,第二节 新贸易理论,技术差距理论认为,新产品总是在工业发达国家最早产生,然后进入世界市场。这时其他国家虽然想对新产品进行模仿,但由于同先进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差距,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因而先进国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垄断这一产品,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但是随着新技术向国外转移,其他国家开始模仿生产并不断加以扩大,创新国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出口下降,以至可能从其他国家进口该新产品。,需求滞后是指创新国出现新产品后,其他国家消费者没有产生需求到逐步认识到新产品的价值而开始进口的时间间隔。模仿滞后是指创新国制造出新产品到模仿国能完全仿制这种产品的时间间隔。模仿滞后由反应滞后和掌握滞后所构成。反应滞后指创新国生产到模仿国决定自行生产的时间间隔。掌握滞后指模仿国从开始生产到达到创新国的同一技术水平并停止进口的时间间隔。,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能力,这样形成或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距,从而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发生技术创新,开发出新产品后,会不会向其他国家出口,取决于其他国家生产者对新技术的模仿速度及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接受速度。,如果生产者的模仿速度较快,即模仿滞后较短,而消费者的接受速度较慢,即需求滞后较长,则贸易不会发生,因为在创新国向其他国家出口之前,他们已经能自己生产这种产品了。,如果模仿滞后长于需求滞后,贸易就会发生:在其他国家生产者还没有模仿出新产品之前,创新国就能向其他国家出口。也就是说,其他国家需求滞后越短,模仿滞后越长,则创新国依靠技术差距获得的比较利益越大,结论:即使在要素禀赋和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间,技术领先也会形成比较优势,从而产生国际贸易。模仿国的优势在于低工资水平。,理论的评价,技术差距理论证明了即使在要素禀赋和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间,技术领先也会形成比较优势,从而产生国际贸易。这也较好地解释了实践中常见的技术先进国与落后国之间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周期。但是技术差距理论没有说明技术差距的大小及形成的原因,也就没有解释技术差距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因而无法解释贸易量和贸易结构的变动。,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是技术差距模型的扩展和一般化,1966年由弗农最先提出。他将市场营销学中的产品生命周期概念引入国际贸易的理论分析中。,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假设前提:(1)国与国之间的信息传递受到限制(2)生产函数是可变的,而且当生产达到一定水平后会产生规模经济(3)产品在生命周期的各阶段所表现的要素密集特点是各不相同的(4)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需求和消费结构是有差异的,弗农把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长成熟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将贸易国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技术创新国家,如美国等,它们是技术、知识与资本充裕型国家;第二类是一般发达国家,如西欧、日本,它们是资本充裕型国家;第三类是发展中国家,它们是劳动充裕型国家。,主要观点,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比较优势将随之从一种类型的国家转向另一种类型的国家,从而引起国际贸易中商品流向的变化。,(1)产品创新阶段技术特性:创新国企业垄断新技术,但技术尚需改进生产地特性:创新国产品要素特性:技术密集型成本特性:无竞争者,还不是企业最关注的问题产品的价格特性:生产商数目少,没有相近的替代品,产品价格较高产品的进出口特性:制造新产品的企业垄断世界市场,国外富有者和在创新国的外国人开始购买该产品。,(2)产品成长成熟阶段技术特性:技术已定型,技术诀窍扩散到国外,技术垄断优势开始丧失生产地特性:开始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进行生产产品要素特性:资本密集型成本特性:东道国的制造成本要比创新国的进口产品低产品的价格特性:产品有了广泛的市场,厂商只有降价才能扩大销路产品的进出口特性:创新国对东道国的出口有所下降,但由于有规模经济效应,对其他绝大多数市场的出口仍可继续,当然出口增长率要减慢,(3)产品标准化阶段技术特性:产品完全标准化生产地特性:已逐渐开始向一般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转移,范围在不断扩大产品要素特性:劳动密集型成本特性:成本在竞争中的作用十分突出产品的价格特性:较低产品的进出口特性:其他国家产品在一些第三国市场上和创新国产品竞争,并逐渐取代,创新国开始由出口转变为进口,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一个动态理论。其动态含义表现为:首先是生产要素比例的动态变化。其次是贸易优势的动态转移。最后是进口需求的动态演变。,对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评价(1)某些产品由于革新速度快,生命周期较短,以至于不可能通过产地转移获得成本节约,比如许多电子 产品.(2)某些奢侈品,消费者并不十分关注价格。(3)某些产品运输费用昂贵,以至于尽管生命周期较 长,也几乎不可能出口销售。(4)某些公司采取差别化战略,以高促销维持消费者的需求,而不是靠低成本。(5)某些产品在生产中十分强调专业化技能,需要不断培养新的技术工人,不断发展新一代技术。如美国 的医疗设备等。,三、产业内贸易理论 Intra industry trade theory1、产生背景2、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与分类产业间贸易:一国进口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商品。产业内贸易:同一产业内产品在两国间相互进口和出口。,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产品中使用的生产要素相近或相似 二是消费具有相互替代性,产业内贸易的分类,根据美国学者格鲁贝尔和澳大利亚学者劳埃德在其产业内贸易差别产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度量专著中的研究,把产业内贸易分为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是指:(1)产品可以完全相互替代;(2)生产区位不同:(3)制造时间不同。,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体包括以下情况:(1)大宗原材料的国际贸易(2)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活动(3)产量的季节性差别导致的国际贸易(4)由于合作生产和特殊的技术条件,引起了一些完全同质的服务进行了国际贸易,差异产品又叫异质产品,是产品具有差别性特征。垂直差异产品:仅仅在质量上存在差异的产品。水平差异产品:指有着同样质量,但其特色或特质不同的产品。,3、产业内贸易的测量标准,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1)从要素禀赋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越小,其产业内贸易比重就比较大。(2)从需求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中的人均收入较高,并且两国的人均收入差别较小,则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3)从区位角度看,两国间相距较近,则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较大。(4)从产业或产品角度看,具有异质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具有同质产品的产业;具有先进技术和工艺革新较高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高于具有简单和技术相对停滞的产业;在存在大量中间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中间产品较少的产业。,4、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1)偏好相似理论 theory of preference similarity 1961年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在论贸易和转变一书中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一种新产品首先是为满足本国的需求而生产 林德认为一种新产品首先是为满足本国的需求而生产。只有当新产品发展到一定程度,国内市场有限时才出口到国外。,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贸易量就越大 林德认为两个国家需求结构越相似,它们之间的工业品贸易的可能性越大。需求结构相似的两国的贸易量要大于需求结构有较大差别的两国的贸易量。如果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一致,两国的消费者就会要求同等质量的商品。,林德认为,平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有关国家平均收入是否相近可以用来反映需求结构是否相似。,(2)产品的异质论 Theory of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同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同类产品指消费者的偏好完全一样,从而相互之间存在着完全的替代性的商品。,如何解释同质产品的国际贸易?许多同质产品如水泥、砖瓦等,单位价值很低,运输费用对需求者来说是总成本中的较大部分,因此,有时本国有同样的资源,但厂商却困难到邻近的或运输条件便利的国外去购买。供求的季节性和其他突变因素有时会使一些国家进口那些在其他时间出口的产品。由于信息、政策以及历史原因障碍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展大量转口贸易,其进出口商品势必雷同。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尤其是相互倾销。,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产品的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每个产业内,由于产品的质量、规格等的不同而形成了产业差别化系列产品。每个国家着眼于某些差别化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以获取规模经济。产品的差异性是指产品的品质、性能、造型、设计、规格、商标及包装等方面的差异。,(3)规模经济论 Theory of Scale Economy 规模经济是指厂商进行大规模生产使成本降低而产生的经济效益,通常可以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代表人物:克鲁格曼,内部规模经济:指由于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大(即产量的增加)而导致的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这是通常意义上的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指由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行业规模的扩大,所导致的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即由“聚集效应”而带来的规模经济,它与企业集中所促进的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形成,知识外溢、技术扩散、劳动力市场共享等因素有关。,外部的和内部的规模经济对市场结构具有不同的影响。一个只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即大厂商没有优势)一般由许多相对较小的厂商构成,且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相反,存在内部规模经济的行业中,大厂商比小厂商更具有成本优势,就形成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四、国家竞争优势理论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1、产生背景 1990年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出版了他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书中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也称”波特菱形理论”),使国际贸易理论出现了新的成果。,波特认为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即问题的关键是应当揭示为何一个国家在某个特定行业能够获得国际性的成功并进而取得垄断性的行业地位。譬如,日本汽车 瑞士精密仪器设备、化学药品 德国机床 美国航天、化学工业,2、国家竞争优势的基本内容,波特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一个国家的四个基本方面的特质构成该国企业的竞争环境。(1)生产要素(2)需求状况(3)关联和辅助性行业(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企业,波特将这四方面的特质构成一个菱形,并认为当某些行业或行业内部门的菱形条件处于最佳状态时,该国企业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最大。,生产要素,需求状况,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波特菱形: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要素,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政府,机遇,机遇和政府也是两个能够对国家菱形条件产生重要影响的变量。,生产要素,波特把生产要素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等要素两类。基本要素包括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熟练劳动力、债务资本等一国先天拥有或不需太大代价便能得到的要素;高等要素包括现代化电信网络、高科技人才、高精尖技术等需要通过长期投资和后天开发才能创造出来的要素。,对于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而言,高等要素更为重要。在特定条件下,一国某些基本要素上的劣势反而可能刺激创新,使企业在可见的瓶颈、明显的威胁面前为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而奋发努力,最终使国家在高等要素上更具竞争力,从而创造出动态竞争优势。,需求因素,一般企业的投资、生产和市场营销首先是从本国需求来考虑的,企业对本国需求出发建立起来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和营销策略是否有利于企业进行国际竞争,是企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对一国某一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另一因素是该国中该行业的上游产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波特在研究中发现一种普遍现象,即一国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成功产业一般是由很多相关产业组成的一个产业群。德国的纺织服装就是这样一个产业群。它包括高质量的棉花业、合成纤维业,纺织机针制造业和一系列纺织机械制造业。,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竞争状态,良好的企业管理体制的选择,不仅与企业的内部条件和所处产业的性质有关,而且取决于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因此各种竞争优势能否被恰当匹配在企业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环境的影响。国家环境对人才流向、企业战略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形成的影响都决定了该行业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波特强调,强大的本地本国竞争对手是企业竞争优势产生并得以长久保持的最强有力的刺激。,3、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1)生产要素推动阶段:基本要素即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2)投资推动阶段:资本。(3)创新推动阶段:依靠将高科技转化为商品的努力赢得竞争优势的持续,如日本。4、财富推动阶段:产业主要依靠吃老本维持。,4、评价,各个国家都应出口钻石系统中四个组成部分都处于有利地位的产业中的产品,进口四个组成部分都处于不利地位产业的产品。此理论不仅对当今世界经济和贸易格局进行了理论上的归纳总结,而且对国家未来贸易地位的变化有一定的前瞻和预测性。,第三节 保护贸易理论,一、重商主义理论1、产生背景 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封建制度瓦解,代表新兴政治力量的民族国家产生,商业资本正在兴起。重商主义就是这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剧烈变化在经济理论和政策上的反映。,2、重商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1)理论观点重商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其财富观。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金银是货币的唯一形态。根据对待金银的态度和获取金银的手段不同,重商主义可以区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斯塔福和法国的孟克列钦。早期重商主义认为:在顺差中流入本国的金银必须窖藏起来,以通过金银积累实现国家力量的增强。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国力,应阻止本国金银货币外流,禁止金银输出。因此,早期重商主义论也称重货币主义、重金主义或货币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晚期重商主义认为金银积累增加,国内商品价格将上涨,一方面国内消费减少,另一方面出口量因成本上升而萎缩,并直接影响贸易顺差,甚至因此而出现贸易逆差和金银外流现象。最好的办法是将金银投入流通,通过不断流通,持续地为本国带来利益,即所谓“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2)政策主张 主张国家采取行政立法手段,直接控制货币流动,严禁金银外流。极鼓吹政府管制对外贸易的好处,力主国家垄断对外贸易。把奖出限入看成是政府管制对外贸易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注重关税的保护作用,并极力主张广泛应用于整个进出口货物。,3、简评,(1)历史作用 重商主义的政策、理论在历史上曾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产生方式的建立与发展。(2)局限性 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游戏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二、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论,1791年,汉密尔顿向国会递交了一份报告关于制造业的报告。在报告中,他指出了制造业的发展对国家利益关系重大,而美国工业起步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很难与英法等国进行自由竞争。因此,必须用关税将美国新建立起来的工业保护起来,使之生存、发展、壮大。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论标志着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两大流派基本形成。,三、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1、理论基础生产力“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到多少倍。”正是从生产力理论出发,李斯特认为一国开展对外贸易,也应着眼于生产力的提高,而不应只着眼于财富存量的多寡。,2、理论依据经济发展阶段论五阶段:原始未开化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时期农业时期: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利于农产品的输出及工业品的输入,促进农业发展,并培育工业基础;农工业时期:应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以保护本国幼稚工业发展,不受外国产品的冲击;农工商时期:因为国内工业已具备国际竞争力,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充分享受自由贸易利益。德国和美国处于农工业时期,应实行保护。,3、保护对象、保护的时间及保护手段保护的对象:面对国外强大竞争压力的幼稚产业保护的时间:最长不超过30年。保护的手段:通过禁止输入与征收高额关税的办法来限制进口,他提出的保护对象有几个条件:幼稚工业才需保护。在被保护的工业得到发展,其产品价格低于进口同类产品并能与外国竞争时,就无需再保护,或者被保护工业在适当时期内还不能扶植起来时,也就不需再保护。一国工业虽然幼稚,但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也不需要保护 农业不需要保护。,4、理论评价(1)许多观点是有价值的,主要有:国家综合生产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存亡,一切经济活动应以提高生产力为目的。建立本国高度发达的工业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关键,要对本国工业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应选择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保护制度的实施是有条件的和渐进的,也是暂时的和过渡性的,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它将被自由贸易制度所取代。灵活运用关税税种和适时调整关税税率。,(2)局限性:保护对象的选择:尽管理论上说要保护幼稚产业,但在实际选择中往往取决于各种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保护手段的选择:保护幼稚工业的传统手段主要是征收进口关税,但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最佳的策略应是采取生产补贴而不是关税的手段来鼓励国内生产。,四、超保护贸易理论1、代表人物(1)凯恩斯是当代最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他的代表作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2)马克卢普是出生于奥地利的美国经济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凯恩斯的主要追随者之一。其代表作是国际贸易与国民收入乘数(3)哈罗德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牛津大学教授,凯恩斯的主要追随者之一。其代表作为国际经济学、动态经济导论,2、主要论点(1)保护就业论主张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曾敦促英国政府放弃自由贸易政策,采用保护关税措施。,(2)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属于“注入”,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一国的进口则和国内储蓄一样,属于“漏出”,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减作用。因此,只有对外贸易是顺差时,才能增加一国就业量,提高国民收入。此时,国民收入的增加将为投资增加和贸易顺差的若干倍。,推导过程:,Y=E=C+I+G+XM C0+cYI+G0+X0-(M0+mY)Y/(1-c+m)C0I+G0+X0-M0两边求导得:Y=(X-M)/(1-c+m),3、理论评价:(1)不是以保护国内幼稚工业、增强其竞争能力为主要目的,而是以保护国内先进的和发达的工业、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垄断地位为根本宗旨;(2)不是简单地和消极地抵制外国商品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而积极地和大规模地扩张本国商品的出口以最大限度地占领国际市场;(3)不是为了维持国际收支平衡,而是利用对外贸易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正因为如此,这种保护贸易理论也被称为超保护贸易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