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PPT课件.ppt

    • 资源ID:5580768       资源大小:289.50KB        全文页数:9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PPT课件.ppt

    1,第 三 章 国 际 贸 易 分 工 理 论,2,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776年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1817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第二阶段:1817年比较成本理论1933年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最重要的基石)第三阶段:二战以后产生的新的国际贸易分工理论,3,在西方经济学关于国际贸易分工的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是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它一直是西方国际经济学中的经典理论,也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起点,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从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上发展而来的,因此,要研究比较成本理论,必须先学习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4,第三章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经济贸易理论 第二节 比较成本理论 第三节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第四节 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第五节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第六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七节 当代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新发展,5,第 一 节,马克思主义的国际经济贸易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6,一、商品的国际价值与国别价值,(一)国际价值(International Value)是指市场范围内的商品市场价值。它是在世界经济现有条件下,在各国劳动者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由于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世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国际价值是一个动态的概念,7,(二)国别价值:是一国市场范围内的商品市场价值,它是由一国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国际价值和国别价值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但在量上存在差别。,8,二、影响国际价值量的因素,1、劳动生产率:商品的国际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世界各国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各国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改变的。所以,商品的国际价值量受劳动生产率的影响。,9,2、劳动强度劳动强度是指劳动的紧张程度,即单位时间内劳动消耗的程度。各国劳动强度的变化会改变世界劳动强度,从而影响国际价值量的变化。劳动强度与国际价值量成正比关系:劳动强度越大,意味着单位时间消耗的劳动越多,因而价值量也越大;反之,劳动强度越小,单位时间消耗的劳动越少,因而价值量也越小。,10,3、贸易参与国的贸易量因为商品只有进入国际市场才具有国际价值,所以,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的贸易量也对国际价值量产生影响。如果进入世界市场的某种商品大部分是在中等条件的国家生产,而小部分是在较劣或较佳条件的国家生产,则该商品国际价值主要根据中等生产条件国家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来确定。如果进入世界市场的某种商品大部分是在生产条件较劣的国家生产,则其国际价值主要根据生产条件较劣的国家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来确定。,11,如果进入世界市场的某种商品大部分是在生产条件较佳的国家生产,则其国际价值主要依据生产条件较佳的国家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来确定。例如:天然橡胶的国际价值的确定主要以印尼、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依据茶叶的国际价值主要由印度和中国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汽车的国际价值则主要依据日本、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12,三、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的作用,1、调节国际分工2、刺激各国改进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营销技术水平。3、加深世界各国的不平衡发展4、影响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和调整。,13,各国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都要考虑其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经济发达、商品竞争力强的国家都主张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经济发展滞后、商品竞争力弱的国家基本上实行保护贸易政策。,14,第 二 节 比 较 成 本 理 论,15,本节主要内容: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16,一、绝对成本理论,(一)理论产生背景:英国已开始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方式开始形成和建立,并显示出其巨大作用和力量。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进口原材料,需要广阔的世界市场销售其产品,并产生了进行生产分工的客观要求。,17,(二)理论的内容要点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进社会财富。各国按照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国际分工,专门生产本国具有优势的产品,相互进行贸易,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从而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各国的物质福利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18,英国和葡萄牙两国的绝对成本差异(成本用每单位产品所用工时数计算),从表中可以看出:生产同量的呢绒,葡萄牙的生产成本比英国高,处于绝对劣势;而生产同量的酒,葡萄牙的生产成本比英国低,处于绝对优势。英国和葡萄牙各有一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比对方低,英国和葡萄牙应根据自己的最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生产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各自集中资源,专门生产成本比别国低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双方都能得到贸易利益。,19,贸易利益的表现:提高了贸易双方的劳动生产率国际分工前,英葡两国一年共生产2单位的酒和2单位的呢绒,分工后,英国专门生产呢绒,220人一年可生产2.2单位的呢绒;葡萄牙专门生产酒,190人一年可生产2.375单位的酒。呢绒和酒两种产品的产量都比分工前提高了。,20,2.提高了贸易双方的消费水平和福利水平假定英国用一半的呢绒和葡萄牙交换酒,交换比例为1:1。英国的呢绒和酒的消费量分别为1.1单位,比分工前均0.1单位;葡萄牙的呢绒和酒的消费量分别是1.1和1.275单位,比分工前增加了0.1单位和0.275单位.,21,3.节约了贸易双方的劳动时间假定两国保持分工前的消费水平不变.英国只需用100人生产的1单位呢绒与葡萄牙交换自己需要的1单位的酒,比自己生产节约了20人的劳动;葡萄牙只需用80人生产的1单位酒与英国交换自己需要的1单位呢绒,比自己生产节约了30人的劳动.因此,生产成本绝对差别的存在,是国际贸易分工产生的基础和原因,22,(三)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的意义: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只是对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斯密提出的“双赢”理念仍然是当代各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指导思想。,23,(四)绝对成本理论的局限性绝对成本理论不能解释事实上存在的几乎所有产品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发达国家和几乎所有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的经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如果英国在呢绒和酒这两种商品上的生产成本都比葡萄牙高,那么贸易就无法在英葡两国开展。,24,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一)主要内容:只要各国之间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着相对差异(即“比较成本”差异),就可参与国际贸易分工并取得贸易利益“两优择其重,两劣取其轻”.英国和葡萄牙两国的相对成本差异比较(见下表),25,(成本用每单位产品所用工时数计算)葡萄牙生产呢绒的成本是英国的90/100=90%,葡萄牙生产酒的成本是英国的80/120=66.6%,葡萄牙无论是生产呢绒还是生产酒,其生产成本都处于绝对优势,但相比较而言,葡萄牙应“两优择其重”,放弃生产成本比英国优势较少的呢绒,专门生产酒。英国生产呢绒的成本是葡萄牙的100/90=1.1倍,而生产酒的成本是葡萄牙的120/80=1.5倍,英国无论生产呢绒还是生产酒,其生产成本均处于劣势,但相比较而言,英国应“两劣取其轻”,放弃生产成本比葡萄牙劣势较多的酒,专门生产呢绒。这样,英国专门生产呢绒,葡萄牙专门生产酒,然后两国开展国际贸易,进行交换,其结果对双方都是有利的。,26,贸易的有利性表现在三个方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产量国际分工前,英葡两国一年共生产2单位的酒和2单位的呢绒,分工后,英国专门生产呢绒,220人一年可生产2.2单位的呢绒;葡萄牙专门生产酒,170人一年可生产2.125单位的酒。呢绒和酒两种产品的产量都比分工前提高了。,27,2.提高各自国内的消费水平假定英国用一半的呢绒和葡萄牙交换酒,交换比例为1:1。英国的呢绒和酒的消费量分别为1.1单位,比分工前均0.1单位;葡萄牙的呢绒和酒的消费量分别是1.1和1.025单位,比分工前增加了0.1单位和0.025单位.3.可节约贸易双方的社会劳动假定两国保持分工前的消费水平不变.英国只需用100人生产的1单位呢绒与葡萄牙交换自己需要的1单位的酒,比自己生产节约了20人的劳动;葡萄牙只需用80人生产的1单位酒与英国交换自己需要的1单位呢绒,比自己生产节约了10人的劳动.,28,(二)比较成本理论的科学性与局限性科学性: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该理论阐明了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都可以从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获得利益比较成本理论表明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世界市场的背景下发生了重大变化比较成本理论还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分工而使双方互利的程度实际上是在一定范围之内,因此,互利和等价交换是不同的概念,29,局限性:比较成本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未能正确区分价值与交换价值比较成本理论忽略了动态分析比较成本理论忽视了国际分工中生产关系的作用,30,第 三 节 生 产 要 素 禀 赋 理 论,31,本节主要内容 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产生 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简评,32,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产生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他认为两个国家在同一种商品的生产成本上产生差别的原因是由于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也存在着缺陷:如果假定各国之间劳动生产要素的效率都一样,那么,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便由生产要素理论(或资源禀赋理论)来解释。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是由瑞典著名经济学家俄林提出来的(俄林197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于他的这一学说继承了其老师赫克歇尔的主要观点,因此又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原理,简称赫俄原理(HO Theorem),33,二、主要内容: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俄林在假定各国的劳动生产率一样的前提下,把生产要素分为三大类:土地(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禀赋理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是指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除了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外,还包括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说。,34,(一)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认为,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有两个:1、各个国家生产要素(即经济资源)的拥有状况不同。有的国家土地相对丰裕,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有的国家劳动相对丰裕,如中国、印度;有的国家则资本相对丰裕,如日本、英国、美国。而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不一样,则其生产要素的价格也不一样,某种要素丰裕的国家,其要素价格就低,某种生产要素稀少,其价格就高一些。由于生产要素价格高低不一样,所以,两国生产同一种商品即使花费的生产要素数量完全一样,两国的生产成本也会有差别。,35,2、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不一样。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商品所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或比例。例如,有的商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有的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有的为“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即使生产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生产要素的组合也不同,例如生产大米,在泰国主要靠劳动,而美国主要靠资本和技术。因此会产生成本差异。,36,俄林论证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逻辑思路,国际贸易 商品价格差异 商品生产成本差异 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 生产要素禀赋比率差异所以生产要素禀赋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最重要的基础,37,(二)、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主要内容: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以致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土地单位都能获得同样的地租报酬。2.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意义根据这一定理,只要通过自由贸易,各国的劳动、资本和土地都可以获得完全相等的报酬或收入,国际间的贫富差距将会消失。,38,3.要素价格均等化的阻碍因素:各国生产完全专业化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国际贸易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国际交换中垄断因素的存在各国外贸政策的影响,39,三、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简评(一)积极意义生产要素禀赋理论通过解释为什么比较成本有差异,在理论上发展和创新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俄林把李嘉图的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单纯比较两国两种产品的单位劳动耗费的差异,而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直接比较两国生产要素总供给的差异。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仍然属于比较成本理论的范畴,使用的是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分析更接近经济运行的现实,从而增强了理论的实用性。,40,(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缺陷理论的一些假定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没有考虑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完全从禀赋、比较成本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分工格局,没有考虑国际生产关系、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41,第 四 节 里 昂 惕 夫 之 谜 及 其 解 释,42,一、什么叫里昂惕夫之谜(The leontief paradox)按照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只要知道了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情况,就可以推断出它的贸易方向。比如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则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的经济学家里昂惕夫(Vassily W.Leontief,197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认为,美国是个资本丰富而劳动力相对稀缺(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国家,那么按照赫俄原理,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43,为了对赫俄原理进行验证,里昂惕夫于1953年运用他所创造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1947年1951年生产的每百万美元的出口商品和每百万美元的进口竞争商品所需资本和劳动数量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美国进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反而比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高30%,也就是说,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而出口的则是劳动密集型商品。里昂惕夫的验证结果与赫俄定理所推导的结论完全相反,这种矛盾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或称“里昂惕夫反论”,44,二、里昂惕夫之谜的理论解释,(一)、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论(或生产要素密集度反向论)(二)、要素非同质论(或劳动熟练说)(三)、贸易壁垒说(四)、需求偏向论(五)、自然资源论,45,.(一)、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论(或生产要素密集度反向论)按照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某种商品总是以某种要素密集型的方法生产的,例如,小麦总是用劳动密集型方法生产的。但是这种观点不一定正确,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国家生产,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可能不同。在某个国家生产可能密集使用劳动,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另外一个国家生产可能密集使用资本,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例如小麦在不少发展中国家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美国却可能是资本密集型的。因此,同一种商品的生产可以存在要素密集度的变换。根据这种解释,美国进口的产品在国内可能用资本密集型生产,但在国外却是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从美国的角度看,就会造成进口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的错觉;相反,美国的出口商品在国内可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别国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用美国标准衡量会造成出口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假象。只要贸易双方有一方存在要素密集度变换这种情况,其中一国就必然存在里昂惕夫之谜。,46,(二)要素非同质论(或劳动熟练说)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假定各国的每一种生产要素本身都是同一的,没有任何差异,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各国的生产要素不仅有数量上的差异,还有质量上的差异。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对外贸易结构出现进口资本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原因,在于美国工人具有比其他国家工人更熟练的技术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由于美国企业管理水平较高,工人所受教育和培训较多、较好,以及美国工人进取精神较强,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约为其他国家工人的3倍,因此在劳动以效率单位衡量的情况下,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47,(三)贸易壁垒说该学说认为里昂惕夫之谜其实是由美国及外国的贸易壁垒所造成的。因为美国如果对雇佣大量不熟练工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贸易保护政策的话,势必造成外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难以进口,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却相对容易输入。外国如果也采取相反措施,为了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而对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进行贸易保护,那么美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就难以进入外国市场,劳动密集型产品却相对容易出口。,48,(四)需求偏向论该理论以国内的需求结构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由于各国国内需求不同,可能出口在成本上并不完全占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在成本上处于优势的产品。因为一个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如果国内需求强烈地偏向资本密集型产品,其贸易结构就有可能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49,第 五 节 国 际 贸 易 新 要 素 理 论,50,新要素理论包括:一、技术要素说 二、人力资本说 三、研究与开发要素说 四、信息要素说,51,一、技术要素说该学说认为,技术也是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技术进步或技术创新意味着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者说一定的产量只需要较少的投入量就可以生产出来。通过技术改进,提高了现有的劳动量和资本量的生产率,就象是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劳动的供给和资本的供给一样。,52,技术要素说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U.Posner),他在1959年提出了技术差距论(Innovation and Imitation Theory),用来解释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波斯纳认为,在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中,技术被认为是不变的,而实际上科技水平时刻都在不断提高。而且,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运用在各国之间的不平衡导致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技术进步会对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率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各国产品的相对优势。技术差距使技术领先的国家享有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优势,53,二、人力资本说(Human Capital Theory)人力资本说是美国经济学家凯能(P.B.Kenen)、鲍德温(Baldwin)、克拉维斯(Kravis)以及基辛等提出来的。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获取收入的潜在能力的价值,它包括天生的能力和才华以及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获得的技能。或者说人力资本就是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54,他们订为,劳动是不同质的,这种不同质表现为劳动效率的差异,而劳动效率的差异主要是由劳动熟练程度所决定的。劳动熟练程度的高低又取决于对劳动者进行培训教育以及其他有关开支,这些开支都属于投资。因此,高效率的劳动和高熟练程度的劳动实际上是投资的结果。他们指出,里昂惕夫计量的资本只包括投入于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方面的物质资本(physical Capital),而忽略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主要是指一国在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投资,其可以起到提高劳动技能和专门知识水平以及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作用。美国的劳动比国外的劳动包含了更多的人力资本,如果将其投入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加,就可以得出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结论。,55,三、研究与开发要素说该学说认为,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研究是指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相关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开发则是指新产品的设计开发与试制。在进行国际比较时,一般用研究与开发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出口总值的比重等指标来进行。一个国家越重视研究与开发要素的作用,产品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度就越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就越有利。而且,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投入的多少,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产生新的贸易比较利益。,56,四、信息要素说该学说认为,信息也是一种生产要素,同土地、劳动、资本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相比,信息是一种无形生产要素。作为生产要素的信息是指一切来源于生产过程之外并作用于生产过程的、能带来利益的讯号的总称。信息作为一种能创造价值的资源,和有形资源结合在一起构成现代生产要素。在现代国际贸易中,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商情战,从微观上讲,每个企业获取信息的快慢,拥有信息的多少,会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从宏观上讲,一个国家利用信息的状况则将影响该国的比较优势,改变该国在国际贸易分工中的地位。,第 六 节 产 品 生 命 周 期 理 论(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58,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和新要素理论中,我们注意到,这些理论都是假定在产品的整个生命期间,该产品生产所需要的要素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因而一国在该种产品生产上某种要素的比较优势是一直不变的。这种假设是否属实呢?美国的经济学家弗农(R.Vernon)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否定了这种假设。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由于技术创新和扩散,产品的生命周期要先后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其生产要素比例发生规律性的变化,从而使比较利益从一类国家转向另一类国家。,59,一、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产品导入期):创新国(比如美国)对某一种新产品的出口垄断时期。第二阶段(产品成长期):其他发达国家(如西欧、日本)的厂商开始(模仿)生产这种新产品时期第三阶段(产品成熟期):创新国以外的发达国家(如西欧、日本)成为该产品的净出口国,其产品与创新国在出口市场上进行竞争。第四阶段(产品衰退期):创新国开始进口该产品时期,创新国成为该产品的净进口国,60,二、新产品的“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61,第 七 节 当 代 国 际 贸 易 分 工 理 论 的 新 发 展,62,一、发展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新技术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国际贸易量、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贸易的比重迅速上升,并且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类型;在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贸易中,“产业内贸易”越来越成为贸易的主要形式;公司内贸易迅速发展,大量国际贸易由公司内贸易构成,跨国公司成为国际贸易舞台上的重要角色。,63,2、传统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无法说明和解释这些国际贸易的新现象。因此,当代经济学家对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国际贸易分工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完善,使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而使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更具说服力和全面性。,64,二、国际贸易分工新理论国际贸易分工新理论包括:(一)、产业内贸易理论(二)、公司内贸易理论,65,(一)产业内贸易理论(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1、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产业内贸易是指各国之间在某些相当具体的工业部门间进行相互贸易,即两国互相进口和出口属于同一部门或类别的制成品。,66,2、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及发展程度的衡量(1)特点:产品流动具有双向性产品具有相似性,消费具有可替代性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相似的要素投入(2)产业内贸易发展程度的衡量(略),67,3、关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几种学说(1)、偏好相似说(2)、市场结构论,68,(1)偏好相似说瑞典经济学家林德(Linder)1961年提出了偏好相似论,从需求角度对国际贸易的原因进行分析,最早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理论解释,主要观点如下:,69,一国经济增长从而人均收入的提高,会使该国的代表性需求向某种比较昂贵的商品或奢侈品移动。一种工业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首先是一种在本国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一国厂商不可能生产并出口一种在国内没有需求的产品,即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决定了它的国内需求。,70,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即两国消费者的消费偏好越相似,一国代表性需求的商品也越容易在另一国找到市场,因而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越大。如果两个国家需求结构完全一样,一个国家所有可能进出口的商品也是另一个国家可能进出口的商品,因而两国产生产业内贸易。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工业化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比较接近,消费者的偏好相似程度比较高,这为发达国家相互之间工业制成品贸易和产业内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基础。,71,(2)、市场结构论,市场结构论是从市场结构中的:不完全竞争 规模经济 产品差异化 等方面来分析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的。,72,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可分为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产业水平上的规模经济,又称外部经济,是指单个厂商从产业内其他厂商规模的的扩大中获得的生产率提高和成本下降。内部规模经济是指个别厂商水平上的规模经济,又称内部经济,是指厂商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国际贸易中的外部规模经济不仅指国内同一产业的扩大,而且指世界范围内同一产业的扩大。,73,说明:在这里分析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时,我们主要从内部规模经济方面来阐述,并且,我们从产品差别、需求差别的角度来分析内部规模经济同产业内贸易之间的关系。,74,内部规模经济、产品差别、需求差别与产业内贸易产品的水平差别及垂直差别,造成市场垄断竞争格局(市场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基础性原因消费者的偏好具有不同层次的多样性,需要有相应的产品多样化来予以满足。不同国家的产品层次结构和消费层次结构存在重叠,是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前提和必要基础。,75,产业内贸易与公司优势在产业间的国际贸易中,各国产业水平发展不一样,使不同国家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从而表现为国家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产业间贸易首先体现为国家的竞争优势。那么,产业内贸易首先体现的就是公司的特定竞争优势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意味着国际贸易中国家优势向公司特定优势的转移。,76,公司优势 公司的特定优势是一个公司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所具有的垄断优势。公司特定优势主要有两类:知识资产优势:所谓知识资产包括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销售技能等一切无形技能在内。公司拥有并控制了这些知识资产,就能生产出差别产品到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规模节约优势:公司拥有这类优势,容易迅速扩大,获得规模节约的效益,增强国际竞争能力。,77,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拥有具有垄断优势的公司,就可以生产出差别产品,在产业内贸易的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产业内贸易中国家优势向公司优势的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的启发性意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总体上处于劣势,但仍然能够在国际贸易中与发达国家进行竞争,发展劣势产业内的产业内贸易,提高自己的国际分工地位,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可以通过产业组织政策,重点扶植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78,(二)公司内贸易理论,1、公司内贸易的概念及其特点:(1)概念所谓公司内贸易,是指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间的国际贸易,它是二战后国际贸易中出现的一种新现象。(2)特点:公司内贸易与一般意义上的国际贸易有很大区别,公司内贸易的双方处于共同所有权控制之下;进行交换的市场是跨国公司的内部市场;交换的价格是跨国公司内部制定的转移价格和调拨价格;公司内贸易的商品大多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中间产品。,79,2、公司内贸易的理论解释对于公司内贸易的原因分析,主要有两个理论:(1)、内部化理论(2)、垂直一体化,80,(1)、内部化理论所谓内部化,就是变市场上的买卖关系为企业内部的供需关系。内部化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科斯的产权理论和交易成本说,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和卡森进行系统化。1937年,科斯发表企业的性质一文,对产权问题的意义作了解释。根据科斯的分析,企业的作用在于它用一种相对稳定的契约关系来组织生产,这样就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反之,如果没有企业这种组织,而一切都采取市场的活动,尽管市场有其灵活性,但交易成本则要高得多。因此,企业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是市场所不能取代的。,81,企业的作用在交易成本的理论分析中,威廉森以科斯的理论作为基础,对企业的作用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指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市场上的交易方都需要保护自身的利益并提防另一方对其利益的损害,这种自卫与防人的行为导致交易成本的上升。因此,如果交易是复杂的,交易双方都从自卫与防人的角度来使得合同尽量周密、全面,那么交易成本就会增长很多,市场的效率也会因交易成本的上升而降低。企业的优点就在于使得企业内部的交易双方的利益相同,从而不需要像在市场上那样自卫与防人,企业就可降低交易成本。其结果,将会引起企业规模的扩大,即企业力图把市场中的若干交易“内部化”,由企业自身来解决。,82,20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和卡森用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思想来解释公司内贸易现象,并加以系统阐述,形成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认为,把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不完全的外部市场,具有多方面的利益和作用。内部化能够获得协调业务活动的利益内部市场能够从公司的总体利益出发,通过差别性定价的策略充分地掌握市场力量。内部化通过长期的或永久的内部供需安排可以鉴赏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内部化将买卖双方所有权合二为一,可消除知识资产在市场转移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公司内部贸易的定价方式,可以产生很大利益。,83,(2)、垂直一体化理论垂直一体化理论是从生产过程和产业组织的更深层次来探讨分析公司内贸易的又一主要理论。垂直一体化是指两个邻近的生产阶段被置于共同的所在权的控制之下。垂直一体化理论认为,影响跨国公司实行垂直一体化的因素主要有:技术水平、市场力量、分工的创新和定价方式的适用。为了避免市场的失灵和外部市场垄断力量的操纵,有必要通过垂直一体化实现市场的内部化,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在垂直一体化后,生产阶段的外部市场交换关系即转变为内部市场供需关系,在跨国公司条件下,相邻的生产阶段常常处于不同国家,这种垂直一体化便导致了公司内中间产品的国际贸易。,84,(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1、国家竞争优势的概念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波特于1991年提出来的。波特所说的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国产业和企业持续地以较低价格向国际市场提供高质量产品、占有较高市场份额并获取利润的能力。2、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国家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由四组基本因素和二个辅助因素决定。,85,2、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国家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由四组基本因素和二个辅助因素决定。四组基本因素是:要素条件国内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撑产业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这四个基本因素中的每一个都可单独发生作用,并同时作用于其他因素。这四个基本因素组成一个系统共同决定国家竞争优势。两个辅助因素是:机遇政府作用国家竞争优势受到两个辅助因素的影响,但这两个辅助因素不能单独起作用,要通过 四个基本因素才能影响国家竞争优势。,86,四个基本因素的作用机制如下图示 相关产业与支撑产业 要素条件 国内需求 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决定国家竞争优势的菱形机制菱形机制表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实际上是研究四个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论。,87,(1)、要素条件与国家竞争优势波特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拥有对某一产业十分重要的某类低成本要素禀赋或独特的高质量要素禀赋,该国的公司就可能在该产业获取竞争优势(如印度的软件业发达与其软件人才分不开,新加坡的航运业发达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分不开)要素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以及设施五大项。这五项因素又可分为两类,即基本因素和推进因素。基本因素是一个国家先天拥有或花较小的代价就能获得的要素,如自然资源,非技术和半技术劳动力、地理位置等。推进因素是通过主观的努力,通过投资与发展而创造的因素,如完善的基础设施、尖端的技术和设备、科研机构、高科技人才,高级管理人员等。要素还可按用途分为通用要素和专门要素。通用要素是一般国家都具有的,如一般的港口、受过普通高等教育的劳动力等;专门要素往往是一个国家独有的,。波特认为,仅仅依靠基本要素或通用要素,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很难维持长久,而推进要素和专门要素是保持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优势的源泉,所以必须重视在推进要素和专门要素上的投资。,88,(2)、国内需求与国家竞争优势波特认为:国内需求直接影响一国公司和产品的竞争优势,其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本国市场对某类产品的需求广阔,有利于相关行业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老练、挑剔的买主有助于产品高标准的建立。前瞻性的买方需求有助于国内公司在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89,(3)相关产业、支撑产业与国家竞争优势所谓相关产业,是指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营销渠道和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有互补性的产业,如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软件,汽车和轮胎等等。所谓支撑产业是指某一产业的上游产业,它主要向其下游产业提供原材料、中间产品。一个国家的相关产业与支撑产业要彼此协调配合,上游工业的产品质量可靠,下游工业的产品才有质量保证,上游工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就会有助于下游工业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例如,日本汽车工业竞争力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钢铁、机械工业的发达;美国电子计算机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应用软件的研究与开发。,90,(4)公司战略、结构和竞争与国家竞争优势企业的目标不同,相应的竞争策略与管理方式也会不同,各国采用的管理方式必须与本身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相适应。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德国的“双委员会制”和“职工参与制”,都有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这是其获得国际竞争成功的原因之一。而国内竞争程度高的国家,厂商所受压力大,就会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有利于该国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反之,如果一个企业时时受到政府的“关照”,特别是独占性企业,往往不思进取、坐享其成,很难获得国际竞争优势。,

    注意事项

    本文(《国际贸易分工理论》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