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资概述》PPT课件.ppt
国际投资学,主讲:马瑞,教学目的,为什么要学习国际投资学?2001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 WTO 的需要;国际商务师职称考试的课程;(国际营销员资格考试的需要);谋求专业对口职业的需要;该课程为教学计划中的考试课程。,参考书,Paul R.Krugman,Maurice Obstfeld 著,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英)尼尔胡德(Nei Hood),斯蒂芬扬(Stephen Young),跨国企业经济学叶刚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228。(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周宝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Continue,国际投资学 范爱军主编 山东大学出版社。国际投资学 蒋瑛 编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现代国际投资学崔援民 中国经济出版社。国际投资与劳务合作 肖海泉等编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Continue,杨大楷主编,国际投资学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葛亮,梁蓓编著,国际投资学,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国际商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定参考书)陈浪南著,国际投资学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融资及环境分析,福建人民出版社,本课程结构,总体看来,可分为三个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主要研究国际投资的概念与特点;国际投资的产生与发展;国际投资的方式与作用;国际投资的动因理论,包括国际间接投资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Continue,第二部分为实务,主要研究国际投资的各种方式及其操作,包括国际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灵活投资。,Continue,第三部分为管理,主要研究国际投资环境及其评价方法;国际投资风险管理(包括汇率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和国家风险管理)和国际投资法律管理(包括投资国的法律管理和东道国的法律管理)。,开放经济,迄今为止,国际经济研究领域的划分大体上有“两分法”(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和“三分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三分法,随着国际经济由贸易型带动转为投资型带动以后,国际投资一直快于国际贸易和世界生产增长速度的现实不仅持续了相当长的时期,而且作为跨国或境外投资活动所具有带动产品、资金以及生产要素全面转移的功能日趋显现。,中国国际直接投资概况,第一章 国际投资概述,第一节 国际投资的基本概念第二节 国际投资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 国际投资的基本概念,一、投资的概念二、国际投资的定义三、国际投资的分类,一、投资的概念将资财(或称资产、财富)投入价值增值过 程的一种经济活动。(广义和狭义)投资主体:具有独立投资决策权并对投资结 果负有责任的经济法人或自然人。(政府、企业、个人)投资客体:投资主体加以经营操作以实现投 资目标的对象。(非劳动力生产要素)投资目的:获得经济效益。,投资与投机的关系,共同点 都以冒一定风险为代价,投入一定数量的资本并谋求高增值的利得回报,投资与投机的关系不同点,二、国际投资的定义(一)国际投资的概念 国际投资是国内投资的对称,是指一国企业、个 人或政府机构将其拥有的货币资本或产业资本投放到 国外以实现价值增殖的经济行为。广义的国际投资包括: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证券 投资、国际灵活投资、中长期国际贷款。狭义的国际投资仅指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证券投 资。,国际投资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国际投资主体多元化(1)官方与半官方机构(2)跨国公司(3)金融机构包括跨国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4)个人投资者2国际投资客体形式多样化(1)实物资产(Real Assets)。(2)无形资产(Intangible Assets)。(3)金融资产 3国际投资蕴含着对资产的跨国营运过程 国际投资是对投资客体加以整合运营,具有经营性、获利性的性质。,(二)国际投资与国内投资的区别国际投资主体主要是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 国际投资环境的差异性与复杂多变性 国际投资具有多元的直接目标 国际投资中生产要素的流动要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 国际投资的市场分割及不完全竞争性 国际投资中货币单位的多元化及货币制度的差异性 国际投资体现着一定的国家民族的利益国际投资所包含的风险更大,(三)国际投资与资本输出的异同点 1、当代国际投资与传统的资本输出确有一定的关系 表现形式、内容、最终目标 等 2、国际投资与资本输出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存在着极大 差别(1)前提条件不同(2)直接目标不同(3)所体现的经济关系不同(4)所造成的经济后果不同,三、国际投资的分类,1以时间长短为依据,国际投资可分为长期投资(Long-term Investment)和短期投资(Short-term Investment)。2以投资形式与性质依据,国际投资可分为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和国际间接投资(International Indirect Investment)、国际灵活投资3以资本来源及用途为依据,国际投资可分为 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第二节 国际投资的产生与发展,国际投资的最初表现形式为资本输出,而且主要是以国际间接投资的形式进行的。国际投资的产生条件是:资本主义国家国内“资本过剩”,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因而输出资本,开辟新的世界市场,以便垄断这些市场,获得高额利润资本输出(主要形式为间接投资)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英国。国际直接投资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跨国公司出现)。例如1,美国的“胜家牌”((Singer)缝纫机厂;例如2,美国吉列公司“老头牌”刮脸刀片;例如3,1865年,德国的拜尔公司在美国的纽约开设化学工业制药分厂,第二节 国际投资的产生与发展,国际投资的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初始形成阶段(1914年以前):以债务性证券投资为主(90%),生产性直接投资很少(10%)低迷徘徊阶段(1914-1945):总量萎缩,仍以证券投资为主恢复增长阶段(1945-1979):直接投资显著增长,占据主导地位(60%左右)迅猛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2000):两种方式的投资竞相发展,但间接投资发展远远超过直接投资,重新占据主导地位缩量整理阶段(2001-),第二节 国际投资的产生与发展,国际投资不断发展的原因科技进步:剩余资本、产业更新、便捷的技术手段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发展:市场规模急剧扩大、自由化、金融创新、融资证券化、机构化政策自由化:贸易和投资壁垒的不断下降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第二节 国际投资的产生与发展,当代国际直接投资的区域发展格局“大三角”现象发达国家的区域特征:美国、欧盟、日本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特征:亚太、拉美、非洲、中东欧,第二节 国际投资的产生与发展,当代国家直接投资的行业发展格局第一产业:比重不高,还有所降低第二产业:占据重要地位,比重略有提高 从资源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 低股权、非股权安排形式日益多见 区域色彩日益明显 第三产业:发展最快,比重显著提高,第二节 国际投资的产生与发展,一、初始形成阶段(1914年以前)二、低迷徘徊阶段(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三、恢复增长阶段(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四、迅猛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2000年)五、缩量整理阶段(2001年以来),一、初始形成阶段,投资规模国际投资规模不大;以私人投资形式为主,国际间 私人投资活动的“黄金时代”;投资格局国际间的最大对外投资国(英国、法国和德国)投资流向投资行业投资形式,二、低迷徘徊阶段,投资格局国际资本的主要来源地为美国此期间国际投资缓慢发展、低迷徘徊的阶段投资流向投资方式,三、恢复增长阶段,二战后,美国乘机向外扩张,对外投资的规模迅速扩大 1946-1965年,根据马歇尔计划,美国对外 贷款与赠与(军事援助除外)总额达840亿美元投资方式有了较大的变化,形成了以直接投资占主导地位的格局 国际直接投资从1945年的200亿美元,增至1978年的3 693亿美元,占国际投资总额的比重由39.2%上升到61.6%。,四、迅猛发展阶段,投资规模国际投资蓬勃发展投资格局投资方式投资行业,国内投资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各种类型的经济实体和个人。各类投资主体的规模、资金实力、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差异较大。国际投资的主体则是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其特点是:第一,生产规模巨大,资金实力雄厚。第二,技术先进,管理手段现代化。第三,影响巨大。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的活动对世界政治、经济局势产生巨大的影响。第四,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有独特的运行机制、经营方式和发展战略。,投资环境对投资运行机制和投资主体行为影响极大。国内投资与国际投资所面临的投资环境具有较大的差异,因而国际投资具有更大的风险性。政治环境不同。国内投资面临的政治环境单一,且投资者对本国的政治环境比较熟悉和易于了解(从小经历过)。而国际投资所面临的政治环境呈现多样性。东道国既可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可能是资本主义国家;既可能是发达国家,也可能是发展中国家;既可能是与投资国缔结友好条约的国家,也可能是投资国没有官方往来的国家(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台湾问题上。“民间往来”)。既可能是开放型或对外资持欢迎态度的国家,也可能是封闭型或对外资持排斥态度的国家,等等。在东道国政府利用外资的政策是否具有连续性,有无发生社会动荡和战争的可能性;各社会集团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地位和作用(谁说话算数,财团);最高领导权力的变更是否程序化和规范化;有无发生国家权力和社会制度突变的可能性(政变,外国操纵),等等,都需要投资者做全面细致的调查分析。经济环境不同。在国内投资中,投资者对本国的投资环境比较熟悉,且有较大的适应性。在国际投资中,投资者面临的环境千差万别,必须加以认真研究。主要研究对外投资活动是否符合东道国各项经济政策的要;研究东道国的基础设施能否保证对外投资的顺利进行。法律环境不同。无论是政治环境,还是经济环境,一般都可以通过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国内投资中,政府对投资者鼓励和限制的法律条文较为简单,投资者易于收集有关法律法规等资料。而在国际投资中,东道国政府的法律环境的研究要复杂得多,难度较大。要在东道国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从事投资活动。此外,还有语言、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各异等方面的障碍。这些障碍在国内投资中一般是不存在的。,投资目标可以分为直接目标与最终目标。国内投资与国际投资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追求盈利的最大化,但两者的直接目标有很大的区别。国内投资的直接目标与最终目标是统一的,而国际投资的直接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则有较大的差异。就国际直接投资而言,具有多元直接目标,如:开拓和维护出口市场、降低产品成本、分散资产风险、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获得东道国资源、援助东道国经济建设、改善投资国与东道国的双边经济关系或政治关系为投资者得到其他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做铺垫等;就国际间接投资而言,同样具有多元直接目标,除获得高于国内投资的利润外,还有分散资产风险,为东道国提供经济援助,解决国内“资本过剩”等。国际投资目标多元化是国际投资的重要特点,因而,考察其整体效益要比考察国内投资的整体效益复杂。,投资必然是生产要素的投入。国际投资伴随着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的流动。广义的生产要素包括:原材料、设备、资金、劳动力、技术、土地等。在国内投资中,生产要素易于在各部门、各地区之间流动。(地方保护主义除外)。商品经济越发达,则流动渠道越畅通。与国内投资相比,国际投资中生产要素的流动要困难得多。以下解释:材料和设备的流动要受到投资国和东道国外贸政策(如禁止进出口、进出口关税、产品配额限制等)、产品质量和运输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在各生产要素中,资金的流动性最好也仍受投资国和东道国对外经济政策、国内货币供求状况和汇率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的流动要受其自身素质和许多法律的限制(例如,澳洲对肥胖的人发放医疗保险金,因此,移民局对体重超过84公斤的人禁止入境!);技术的流动要受到输出国的多外经济政策和技术对东道国适用程度的影响(消化),特别是对于当代第一流技术,投资者及其政府往往采取各种严厉措施,限制其输出,以便保持其垄断技术优势;土地则完全没有流动性。生产要素流动困难使得国际投资的运动过程要比国内投资的运动过程复杂得多。,各主权国家受自然、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将世界市场分割成多个。受之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具有不完全竞争性。,国际投资中使用“硬通货”或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如美元、英镑、欧元等,即使是发行硬通货的国家(如美国)的投资者进行国际投资时,也必然会发生投资者所在国的货币与投资对象国货币的相互兑换,因为在投资对象国只流通本币。所使用货币的多元化或单一化,是国际投资与国内投资最明显的区别。,国际投资主体对投资对象国而言,是来自“异己”的民族或国家。不论这具体的国际投资项目本身的动机是单纯商业性的获利与否,对于投资者和投资对象来说,都或多或少地代表了各自民族或国家的利益。,国际投资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获得更大利润的同时,也具有更大的风险。例如,外汇风险,(由于投资对象国的国际收支恶化而引起的进出口限制或资金汇出入限制、以及汇率变化而招致的损失等);政治风险,(由于投资对象国的民族主义倾向加强或政局变动,政府首脑的更迭或政策的剧变,都可能造成对外资实行国有化或强行征收。因此,国际投资强调双边国家的批准和法律保护,也强调遵守国际惯例和有关国际条约的规定(例如,双边相互保护投资协定)。,从表现形式看,两者都表现为资本从一国流向另外的国家或地区;从内容看,国际投资有可能构成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客观载体;从最终目标看,两者都是为了追求盈利的最大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前提是:第一,国内出现“过剩资本”。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跳跃性。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少数积累了大量资本的最富的国家已经处于垄断地位。当然,这种所谓的“过剩资本”并不是真正的“过剩”,而是国内市场有利可图的场所已经不够,将资本输出国外,输出到落后的国家去,以提高利润,就有了资本输出的必要。在这些落后的国家里,利润通常都是很高的,因为那里资本少,地价比较贱、工资低、原材料也比较便宜。第二,许多落后的国家已经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流通范围,主要的铁路线已经建成或已经开始兴建,发展工业的起码条件已有保证等。第三,帝国主义列强分割世界。到二十世纪初,欧洲列强(包括美国在内)在世界各地建立大量的殖民地,非洲土地面积的 90.4%,亚洲土地面积的56.6%,澳洲土地面积的 100%,美洲土地面积的 27.2 都沦为其殖民地。资本输出的主体是宗主国的金融资本,其资本的流动具有单向性,即特指资本主义宗主国的资本流向其殖民地。现代国际投资的前提条件不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国际经济联系的日益加强和各国经济实力的普遍提高是国际投资得以迅速发展的前提。跨国公司进行对外投资的前提是拥有一定的技术和市场销售的垄断权,为实现其全球经营战略服务,并且对外投资的资金来源大多数是通过国际金融市场或在当地筹措的,(从整体上看,国际投资是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一种经济行为。),资本输出的直接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与其最终目标一致,具有单一性,而国际投资的直接目标具有多元性的特点,主要包括:带动商品出口;冲破贸易保护主义障碍;降低产品成本;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分散资产风险;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培养人才等。总之,资本输出与对外投资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获得作大的利润,但直接投资目标却不相同。某些对外投资的直接目标可能并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本国其他盈利性行业发展对外投资创造条件,例如,投资国政府对东道国的基础设施(交通、通讯公用事业等)方面进行投资的目标大抵如此。,资本输出所体现的经济关系是宗主国对殖民地的剥削关系,并使之进一步固定化。而对外投资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则并不取决于它本身,而取决于投资国、东道国和投资主体的地位,最基本和最典型的是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国际经济合作),资本输出造成的经济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资本输出扩大宗主国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剥削关系和被剥削的经济关系。另一方面,资本输出总要影响到输入资本的国家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大加速那里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输入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为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创造了条件。国际投资带来的经济后果是进一步深化国际分工和进一步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对投资国而言,国际投资进一步提高了本国的国际竞争能力,使得本国在世界经济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就东道国而言,国际投资带来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积极的影响: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东道国资金短缺的紧张局面,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外国提供的资金和技术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促进东道国经济发展,加速东道国工业化过程。消极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往往利用其拥有的垄断优势,以对外投资的手段,实行国际剥削。同时,不加以限制地引进国外投资,又会造成发展中国家对西方跨国公司在资金技术等方面产生严重依赖,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资本输出”这一概念具有特定的涵义,特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殖民地输出资本的行为。二战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投资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资本输出的性质。二战后,初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外,国际投资不再具有资本输出的性质。这种转变并不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历史 的必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应该看到,现代国际投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资本国际化是必然趋势,它的存在具有世界普遍性,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特有的经济行为。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国际投资的显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国际投资理论,积极采育国际投资,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按国际收支统计分类,一年以内的债权被称为短期投资,一年以上的债权、股票以及实物资产被称为长期投资。此种分类的依据过于简单,且不能准确反映国际投资活动的实际情况。,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含义 国际直接投资指投资者到国外直接开办工矿企业或经营其他企业,即将其资本直接投放到生产经营中的经济活动。国际间接投资主要是指国际证券投资以及以提供国际中长期信贷、经济开发援助等形式的资本外投活动。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两者的区别(1)“有效控制”方面的区别:(2)持久利益的特点(3)投资的具体表现,国际灵活投资,国际灵活投资是指不同国家的当事人双方就某一共同参加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业务达成协议,采取一些灵活方式进行的投资活动,因此被称为灵活投资。例如:国际租赁、国际信托投资、国际工程承包等。灵活投资不像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那样属于纯粹的投资活动,而是与许多贸易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其投资行为和目的均隐含在商品或劳动的贸易活动之中。,(1)“有效控制”方面的区别:,在实际运作中,考虑到“有效控制”的界限往往是模糊的,为此有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在量上规定了不同的的标准。例如:美国商务部1956年规定,若某外国公司股权的50%由一群相互无关的美国人掌握,或25%由一个有组织的美国人集团拥有,或10%由一个美国人(法人)拥有,则对该公司的投资即可视为美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写的国际收支手册则认为,一个紧密结合的组织在所投资的企业中拥有25%或更多的投资股,可以作为控制所有权的合理标准。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的定义,如果在一个企业全部资本中25%或以上来自外国地区(包括我国港澳台)投资者,该企业就被称为外商投资企业,(2)持久利益的特点,根据IMF的定义,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为在一个国外且获得持久利益而进行的投资,其目的是为了在该国外企业的管理中拥有实际发言权”。根据OECD的定义,“外国直接投资是一个国家的居民(直接投资者)在其所在国之外的另一个国家的居民(直接投资企业)进行的以获得持久利益为目的的活动。持久利益的含义是直接投资者和企业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关系,直接投资者对企业有重大的影响。,(3)投资的具体表现,以资本来源及用途为依据,国际公共(官方)投资指一国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为了社会公共利益而进行的投资,一般带有国际援助的性质。例如:为了进行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世界银行向中国政府贷款1 500亿美元。,国际私人投资指私人或私人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而进行的投资。一般而言,国际私人直接投资在国际投资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例如:可口可乐 1981年进军中国市场以来,中国已成为其全球第六大市场。,投资规模,到1914年止,各主要债权国的对外投资总额已超过410亿美元,其中多为私人对外投资。占主导的原因:(1)在1914年以前的一段较长的时间内,资本主义国家尚处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强调个人主义和政府的干涉,所以当时的私人对外投资很少受到政府人为的限制与阻碍;(2)由于国际上通行金本位制,使汇率波动所能带来的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投资格局,国家间的最大对外投资国英国、法国和德国。据统计,到1913年,英国的国际投资总额已达40亿英镑,相当于当时英国国民财富总额的1/4,占当时世界国际投资总额的一半。法国、德国同期的资本输出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3%。到1914年,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投资总额已达440亿美元。美国随着本国工业化和经济的发展,19世纪末开始对外投资,到1914年,其对外投资额为35亿美元,而在美国的外国投资额达72亿美元,为净债务国。,投资流向,19世纪初期,英国的对外投资多投向欧洲大陆;1870年以后,英国的对外投资主要流向农产品和原材料的重要产地尤其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阿根廷和新西兰。法国、德国到19世纪末才开始对外投资。法国的对外贷款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主要流向俄国、东欧和北欧的一些国家,德国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中欧、东欧的一些国家。,投资行业,这时国际投资的行业重心至于英、法、德、美等发达国家对殖民地至民国的初级产品产业投资,投资集中在铁路运输、矿物采掘、石油开采、热带植物种植等基础部门,对制造业的投资很少,投资形式,这个时期国际直接投资只占国际投资总额的10%左右,其余的90%是间接投资。以当时主要国际投资输出国英国和法国为例,1913年占全球投资金额一半左右的英国,其70.5%的对外投资为证券投资;法国也是以债券资本输出为主,故而有“高利贷帝国主义”之称。,两次大战期间投资格局的变化,一战后,新的长期国际资本的主要来源地由英国转移到美国。美国从一个国际净债务国变成最大的债权国,至1919年,美国已从1914年债务约37亿美元的债务国变成债权总额为37亿美元的债权国。而,英国与法国由于大量借款和消减对外投资,加之在国外投资的贬值,在第一次大战结束时已大大削弱了其债权国的地位,德国由于支付战争费用、在协约国的投资被没收以及在其他地区投资的贬值,使它由债权国沦为一个净债务国。,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投资缓慢发展、低迷徘徊的阶段,1930年后,全球经济发展萎缩,通货紧缩,国际贸易量锐减,国际货币机构的解体、贸易保护与外汇管制政策的实施以及政治的动荡不安等,均导致新的国际投资的中止,为清偿的贷款不再履行义务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主要工业国总产量下降了17%,世界贸易额下降了25%;二战爆发,国际投资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发展低迷;1945年战争结束时,主要国家的对外投资总额已经下降为380亿美元。,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投资流向,美国借出的长期贷款主要有两个流向一是对昔日的国际债权国的巨额贷款(几乎是欧洲国家),帮助他们用于战争的救济和经济复兴二是专为经济扩张而进行的贷款,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投资方式,此阶段的国际投资方式依然以间接投资为主。例如:1920年美国私人海外投资中有60%为证券投资;1930年英国的对外投资中有88%为间接投资,20世纪70年代-2000年投资规模,20世纪70年代-2000年投资格局,“大三角”国家对外投资集聚化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不断增加发展国家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也走上了对外投资的舞台,“大三角”投资格局,“大三角”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国际投资格局,在对外投资领域处于主导地位。美国:在战后一直在国际投资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但由于1985年美国引进外资的余额超过其对外投资余额,由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为债务国,丧失了长达67年之久的债权国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一直到2000年,美国始终是国际投资领域中的佼佼者,2000年,美国吸引外来直接投资2811.2亿美元,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1392.6亿美元,仅次于英法两国。日本:1968年底日本在国外的净资产仅为3亿美元,但到1980年底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余额为365.2亿美元,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对外投资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但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和经济发展的不景气,国际投资地位受到影响。西欧:20世纪80年代后西欧各国对外投资增长在国际投资领域也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2000年,英法德三国的吸引外来直接投资分别为1 304.3亿美元、441.5亿美元和1 760.6亿美元,而对外直接投资则分别为2 497.9亿美元、1 724.8亿美元和485.6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