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完稿》PPT课件.ppt
兰亭集序,兰亭集序,行书法帖。章法、结构、笔法很完美,是王51岁时得意之作。历代推为“天下行书第一”(米芾),后人评“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表现了他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他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得到充分表现。可惜被酷爱书法的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唐太宗把临本、摹本分赐亲信大臣,也算做了一些推广普及工作。,集序,王羲之,学习目标:,1、文学常识:兰亭集序及王羲之。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及情感脉络。3、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并背诵全文。,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楷书得力于钟繇(yu)。取众家之长,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体知识,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序”是一种文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前言、引言之类的小篇幅文章。大致可以细分为三种类型:书序、赠序、宴集序。书序:指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序赠序:指亲友间,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时相赠的文章。如送东阳马生序宴集序:指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说明情况,并借此来表达一些人生之感。如滕王阁序,正确读出下列词语:,1、癸丑 会稽 修禊 2、激湍 流觞 形骸 3、趣舍 嗟悼 彭殇,一、检查预习,小试身手,课文研读,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第1自然段,u,介词结构“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后置,春季的末一个月,一种祭礼,高高的竹子,都,县名,映衬、围绕,酒杯,排列,旁边,乐器,繁盛,作诗,省略动词宾语,举行,的,都,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第2自然段,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和风,用来,放开、敞开,穷尽,实在,自然万物,值得,这,整体感知,第一部分(1、2自然段):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1、第一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明确:先总叙时间、地点及集会,再叙人、地、事、乐。,问题探究,2、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活动: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为文动机:当时与会者共有42人,饮酒赋诗一共写下了37首诗,后来王羲之将这些诗汇集成册,并写了一篇序文,这就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时间?地点?目的?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受?,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时间地点目的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受,永和癸丑暮春,兰亭,修禊事也,群贤少长,此地有,又有,引以为流觞曲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快乐主要表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群贤集 崇山右 一觞情 天朗畅 仰观娱,信可乐也!,(诗意地栖居),人和,美景,赏心,良辰,乐事,作业,翻译第三四段,第二课时,翻译句子:,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检查预习,小试身手,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第3自然段,助词,引起下文,取消句子独立性,一俯一仰之间,之于,通“晤”,有的人,通“取”取得,不一样,一时,高兴的样子,满足,对事情,到达,等到,到、及,过去,附着,因,指“向之”句,自然,第4自然段,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符契。两半,可合在一起,面对,悲伤,明白,本来,一、齐,作动词。把看做一样(相等),未成年而死去的人,无根据,情趣,一个个,纵使,这次(集会)的诗文,研读第三、四段,第二部分(3、4自然段):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2.俯仰人生,为何而痛?,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人生短暂之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世事无常之痛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往事不再之痛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死难测之痛,死生亦大矣 岂不,思考:乐之因,痛之由,悲之源,哉,(今之视昔)今(我)(后之视今),3.俯仰古今,悲在何处?,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千古同,作者悲古人,悲时人,亦悲后人。死生之大,思考:乐之因,痛之由,悲之源,思路:,天地,人生,古今,乐,痛,悲,1 2段,3 段,4 段,千古同悲,人生苦短命运难测,良 辰美 景赏 心悦 事,乐,痛,悲,写作特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句式整齐,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作业,做课后练习第二题,第三课时,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觞一咏,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无丝竹管弦之盛,死生亦大矣,觞:喝洒,贤:有才有德之人,少:年少的人;长:年长的人,盛:热闹的场面,大:大事,数词活用为动词:,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意动用法:,1)齐彭殇为妄作,2)一死生为虚诞,一:用做动词,是一样的,齐:形容词用作意动词,把看做相等,一:数词用作意动词,把看做一样,句式:,介词结构后置:,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不能喻之于怀,亦将有感于斯文,定语后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于怀不能喻之),(于斯文有感),(广大的宇宙),(丰富的万物),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C夫人之相与(交往)D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2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A.若合一契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C.其致一也 D.吏呼一何怒3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A.吾其还也 B.其致一也C.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D,A,A,4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B俯仰一世 很快地度过一生,D,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等到他所向往的事情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