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建筑传媒奖作品ppt课件.ppt
第一届中国建筑传媒奖提名名单,公建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 建筑师:王澍,陆文宇大芬村美术馆 建筑师:刘晓都、孟岩、王辉(URBANUS都市实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建筑师:何镜堂台湾礁溪生活学习馆 建筑师:黄声远台湾“921”地震教育园区 建筑师:庄学能、邱文杰台湾东海大学音乐暨美术系馆 建筑师:杨家凯成都市华林小学纸管过渡校舍 建筑师:坂茂、松原弘典土楼公舍 建筑师:刘晓都、孟岩、王辉(URBANUS都市实践)四川安仁建川博物馆 建筑师:刘家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建筑师:周恺安吉生态屋 建筑师:任卫中毛寺生态实验小学 建筑师:吴恩融、穆钧 秦皇岛市汤河滨河公园(红飘带)建筑师:俞孔坚贾平凹文学艺术馆 建筑师:刘克成林同棪国际(重庆)设计中心 建筑师:汤桦清水会馆 建筑师:董豫赣杭州西湖博物馆 建筑师:余健钱江新城杭州中央商务区 建筑师:尹序源、金正平等中国石油大厦 建筑师:王勇,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 建筑师:王澍,陆文宇,中国美院象山校园的规划与设计在当代建筑美学叙事中重新发现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并诠释出园林和书院的精神;来自浙江省拆房现场的旧建筑材料砖头、瓦片、石头的使用,体现了中国建筑“循环建造”的特点,又是对当下城市大规模拆迁改造的回应。校园位于杭州,由竹模板混凝土、回收旧砖瓦、本地杉木、竹及钢建成。学院的教授、艺术家与参与选址的建筑师共同认为,依照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建筑选址时,环境中的山水甚至比建筑更加重要。建筑师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如何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如何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如何利用大学校园的建造规模探索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回望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象山新校园最终呈现为一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建筑群敏感地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地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大芬村美术馆 建筑师:刘晓都、孟岩、王辉(URBANUS都市实践),该项目具有强烈的现实社会意义,它试图从一个侧面促成当代艺术的介入,并通过这一公众设施将周边的城市肌理进行调整。很好地体现了本项杰出建筑奖所倡导的“关注建筑的社会意义及人文关怀”的理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建筑师:何镜堂,作品为原纪念馆基础上扩建工程。作者在纪念性场所营造和对原有纪念馆关系处理方面独居匠心。作品将震撼人心的场景和静穆冥思的氛围通过一系列空间营造有序地铺展开来,既表达了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宏大主题的理解,又在引导追思、表达哀痛以及人性思考等空间行为方面有着细腻的刻画。这是一个蕴含历史感和责任感的设计,在空间序列、形体尺度、材质和肌理等方面均有出色表现。,台湾礁溪生活学习馆 建筑师:黄声远,作品为原纪念馆基础上扩建工程。作者在纪念性场所营造和对原有纪念馆关系处理方面独居匠心。作品将震撼人心的场景和静穆冥思的氛围通过一系列空间营造有序地铺展开来,既表达了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宏大主题的理解,又在引导追思、表达哀痛以及人性思考等空间行为方面有着细腻的刻画。这是一个蕴含历史感和责任感的设计,在空间序列、形体尺度、材质和肌理等方面均有出色表现。,台湾“921”地震教育园区 建筑师:庄学能、邱文杰,将当地的震灾地景保留,让毁坏的地景与再造的实景透过建筑设计再现成具情境教育自然叙事的空间特色,使得参观者在情境空间中感受环境教育主题上震灾真实与否的辩证关系,表现了公共建筑的新地景含义。,台湾东海大学音乐暨美术系馆 建筑师:杨家凯,在有限经费内完成的高品质建筑,基本设计配置呼应东海校园的精神轴线及纹理,主体建筑融入周围地景,二系馆各自独立却又拥有共同公共空间,两片曲墙在空间形式上反映了东海教堂及地景的延续,为台湾近期优秀的建筑作品。,成都市华林小学纸管过渡校舍 建筑师:坂茂、松原弘典,四川地震无疑是2008年的大事件。事件所引发的一系列有关建筑质量和灾后重建的问题思考,已然成为中外建筑师所必须面对的挑战。坂茂和松原弘典所从事的成都市华林小学纸管过渡校舍的设计建造活动,是以切实的技术营造所进行的充满爱心的救援行动。我们以为,他们所承担的是一份道德意义上的沉重的责任建筑主体结构采用纸管,整个施工由志愿者协作完成。过渡校舍以直径240mm、厚度20mm的纸管做材料打成拱形主体结构,4根纸管为一组,用木制连接件进行连接搭成框架。教室侧面,利用当地比较便宜的塑钢门窗与墙面。房顶采用半透明波形塑料板,开圆形孔采光。屋外配设的家具也由志愿者制作完成。,土楼公舍 建筑师:URBANUS都市实践,土楼公舍是当代中国集合住宅的一次有创意的探索。土楼公舍是将土楼作为当前解决低收入住宅问题的方法,并吸取其适应当代生活和现实操作的空间经验,将传统客家土楼的居住文化与低收入者住宅结合在一起。土楼公舍位于广东南海,2008年落成,规模13711平方米。,四川安仁建川博物馆 建筑师:刘家琨,刘家琨的设计分为两个部分:乡村建筑和都市建筑。对他而言,无论它们的形态如何不同,其方法论是一致的,即如何直面现实,积极应对,尽可能地使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因素最终都成为设计的依据和资源。刘家琨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以获得更高的艺术品质的所谓“低技策略”。,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建筑师:周恺,作者采用意象的手法,将文学艺术研究院这个当代的文化建筑与校园环境共融的关系表达得十分贴切。“在天大这个传统的工学院校引入了一个人文色彩很浓的新分子”,人们可以从中体会出中国传统院落的意境,亦如同置身于一处具有内外情景的园林之中。作品有意无意地向使用者和接近者传达着历史、人文和现代的交融地信息。,安吉生态屋 建筑师:任卫中,从未受过建筑学专业训练的人员,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自发地开始研究、设计、建造生态型的建筑。有机地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建造文化,以及今天社会生活的需求,是极其具有社会公众价值的中国当今建筑发展的良性现象,值得充分肯定,以求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更积极的作用。,毛寺生态实验小学 建筑师:吴恩融、穆钧,在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舒适快乐的教学、活动空间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生土材料,挖掘当地的建造技术,使当地的工匠认识到传统技艺的价值所在。,秦皇岛市汤河滨河公园(红飘带)建筑师:俞孔坚,在公园中,设计师没有进行过多的“设计”,而是尽可能地保留野趣横生的自然生态。“红飘带”项目以蜿蜒自由的形式穿越自然状态的树林、园区,在不破坏原生环境的前提下创造了一个线性的开放公共空间。项目位于海港区西北,汤河的下游河段两岸,北起北环路海阳桥,南至黄河道港城大街桥,长约1公里左右,设计范围总面积约20公顷。,贾平凹文学艺术馆 建筑师:刘克成,贾平凹文学艺术馆是在校园内极为普通的一座二层砖混旧建筑(20世纪70年代所建印刷厂)基础上改扩建而成。作者通过对原建筑东南侧增加一系列充满起伏和韵律感的廊道空间处理,让钢架、玻璃和混凝土这些新元素与老建筑的清水砖墙浑然一体,展现出一处充满魅力和喜剧感的光影世界。,林同棪国际(重庆)设计中心 建筑师:汤桦,汤桦设计的林同棪国际设计中心是一栋办公楼建筑。该建筑以国际著名工程师林同棪先生为命名,在设计上通过建筑理念和形式的追问,给人以强烈的现代工程学与现代建筑学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历史传承的感受。开放式的办公以及针对地方气候特性所做的探索,使这个外表极其简洁的现代建筑具有一种新的人文特质,在繁复杂乱的城市背景中凸现出一种清新的建筑风格特征。,清水会馆 建筑师:董豫赣,在疯狂的拜金主义浪潮中,清水会馆的出现是个奇迹。它既简单纯粹,又有很丰富的内容。通过对普通的、常见的砖这种材料的研究,营造出一种建筑的美。在秩序感很强的空间中加入生活,使房子变得更有趣。它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人们对材质、对建筑、对空间有了新的认识。,杭州西湖博物馆 建筑师:余健,在距离西湖很近的地点,创造性地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和合理的形式处理,形成既不破坏西湖景观坏境,又具有自身形式特点的建筑空间。加之有机的建筑结构、象征性的传统材料的运用,烘托出该建筑的强力特色。,钱江新城杭州中央商务区 建筑师:尹序源、金正平等,项目结合轨道交通和CBD的建设,在地下空间、滨水空间、开放性广场、公共建筑、园林绿化、建筑小品、多向度路径、高层建筑、人性化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的考虑,基本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复合型的、高品位的城市公共空间,受到杭州市民的欢迎。,中国石油大厦 建筑师:王勇,项目设计中实现了中国建筑师与国际建筑师合作工作模式的突破,中国建筑师首次在国内20万平方米以上地标性以及高科技含量要求的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中领衔设计,独立领导项目设计组,负责实施方案等全部工作,包括选择和协调该项目的全部相关国际顾问团队。项目应用多项世界先进技术,最大限度实现了绿色智能、健康高效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目的。,居住类,土楼公舍 建筑师:都市实践宁波东部新城安置住宅项目 建筑师:DC国际台湾新竹县五峰乡天湖部落迁建工程 建筑师:谢英俊中山万科城市风景 建筑师:曹卓高淳诗人住宅 建筑师:张雷欧陆经典第三期工程 建筑师:王昀第五园 建筑师:王戈红树西岸 建筑师:本纳道霍,土楼公舍 建筑师:都市实践,都市实践事务所多年研究该城“城中村”的结构和状态,发现它们成功地扮演了城市低收入住宅区的角色,土楼公舍是借鉴福建传统土楼原型而建的低收入劳工真正能住得起的住宅。通过这个实验能为中国大量性的城市低收入住宅打开一条思路。新土楼既是一座建筑,又是一个社区,尤其是关注低收入人群,已经走到人文建筑的层面。,东部新城安置住宅项目 建筑师:DC国际,这是中国社会大发展新风貌的充分展现。在城市快速发展与扩张当中,大规模、高速度的拆迁安置房建设是不可忽视的建筑现象,建筑师如何用设计的手段,从建筑师的视角关注社会公平及体现建筑师的社会责任,DC国际的建筑师给出了近乎完美的答案。,台湾新竹县五峰乡天湖部落迁建工程 建筑师:谢英俊,与地震灾区住宅重建略有不同,本案为因1996之台风雨量引发地层滑动而为36户原住民部落所执行之迁村案,谢英俊仍一本其为弱势团体争取居住权之主张及热诚,以协力造屋之方式完成居民苦等十年始获完成之住屋,为建筑师参与社会重建立下典范。,中山万科城市风景 建筑师:曹卓,曹卓设计的合院住宅,从群体建筑空间组合角度,探索现代城市住宅新的“邻里关系”,试图弥合现代城市人越来越疏远的人际关系,通过“合院”式布局创造一个适合各种社会阶层相融合交往的场所和空间。这是对现代建筑那种机器般的冷漠的建筑风格的反叛,为当代居住建筑注入了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合院住宅”是该项目最大的亮点,也是探索现代邻里空间居住模式的一次成功实践与创新。合院组团由底层沿街商铺、商业入口广场住宅组团入口广场组团内院私家花园的空间形态,形成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的空间序列,尤其是组团内院(一个小尺度的室外院落),形成了一个有利于住户交往、聚会、沟通的邻里中心,是一个公用的露天起居厅。,高淳诗人住宅 建筑师:张雷,张雷的作品总给人以一种特殊的印象,执着地采用具象的地方材料去表达抽象的现代建筑空间和内在的精神。“诗人住宅”尝试以文人的视野去探究人们内心对于“田园式的生活和居住的梦想”。高淳诗人住宅(叶宅+王宅)是二位诗人的私人住宅,砖混结构,共1240平方米,2007年落成。其位于高淳县凤山石臼湖边,距离南京市区约一小时车程。设计延续了建筑师惯用的“院落”主题,同时在表皮上做了新的尝试用三种砖肌理进行抽象立体主义式的编织。,欧陆经典第三期工程 建筑师:王昀,设计师力图摒弃欧陆经典的装饰元素,以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让建筑的立面和造型与内部的使用和功能区统一,希望能给予所谓的经典以新的诠释。欧陆经典第三期工程总建筑面积23376平方米,2006年落成。该项目是北京欧陆经典大型居住区项目的第三期,周围被一、二期包围。前两期分别在上世纪90年代末和2003年建成,均采用了柱式作为建筑的主题,故得名欧陆经典。,第五园 建筑师:王戈,一组用现代材料、现代技术和现代手法营建的“中式”建筑,以文化的自信,表现“乡土中国”中饱含的典雅和精致。整个社区由大小不同的三种院落组合而成,形成类似于传统村落形态的具有人情味的丰富的邻里空间,既有优美的视觉环境,又有实用的、有私密性和交往性的各种空间。,红树西岸 建筑师:本纳道霍,“红树西岸”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本纳道霍规划设计的作品,建筑以其独特外观形象和滨海的环境特色,在南方深圳众多的住宅建筑中显得与众不同。一如本纳道所言,红树西岸项目解决了在大城市拥挤的环境下最好和最大程度地利用空间的问题,设计师和发展商以关注居住者的生活空间质量为己任,使建筑最大程度地去拥抱自然,形成了明快而通透的“天海一色”的建筑空间感。,“杰出成就奖”提名 建筑师:陈志华,陈志华是一位在乡土建筑研究领域执着耕耘的研究者和在业内外享有声誉的教育家。他多年从事乡土建筑考察、记录和出版工作,他的团队是国内惟一对此长期坚持且卓有成果的调查团队。他克服了经费稀缺、事业无名的困难,为中国乡土建筑的发掘、记录、总结和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为我们的时代思考建筑,为人类保护乡土建筑,一生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倾注到中国建筑事业中。他扎实的田野调查作风,为传统民居建筑研究带来一股清新的风气。他长期以来以犀利的文笔对当代中国建筑进行的批判性评述,为中国建筑界的专业评论树立了样板。,建筑师:冯纪忠,冯纪忠是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奠基人,又是一位睿智、从容、独立而超脱的高明的建筑师。其作品方塔园,将宋代艺术中的简雅舒旷之意蕴,以娴熟的营造手段、不拘一格的材料和建构方式,自然、恰当地表现出来。方塔园以及其间的何陋轩,成为当代园林设计和建筑教育中的经典,影响了几代人对于中国建筑艺术的求解和参悟,堪称现代中国建筑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设计范例。,建筑师:何镜堂,何镜堂长期深入研究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探索建筑与环境、造型与功能、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协调、沟通和统一。他是长期奋战在教学科研与设计实践第一线的学者型建筑师,是我国建筑界公认的最优秀的设计大师之一、岭南建筑界的旗帜性人物,建筑师:汉宝德,汉宝德兼具建筑学教授、大学校长、博物馆馆长、专栏作家、建筑师等身份之杰出人士,为台湾社会重要的活资产。其身份上的每一个时段虽有不同的工作属性,但都以建筑文化与人文思考为依归。其在推动文化资产保存及推动台湾现代建筑发展方面作用很大。,建筑师:陆元鼎,陆元鼎是中国传统民居研究的早期实践者和当代领路人。他从事中国建筑史教学和传统民居建筑研究50余年,他主持的广裕祠修复工程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第一名杰出项目奖。陆元鼎在中国建筑历史和传统民居研究方面的成就和贡献是学界公认的。,建筑师:王大闳,王大闳早期赴英、美求学,为W.Gropius于哈佛任教时期的学生(与贝聿铭同班)。1950年到台湾后,对推动现代建筑发展有重要的启蒙示范贡献。对中国传统,他也有看法:“配置上的一进又一进,一间穿一间,很能满足人们神秘感的需要中国的墙也很能发挥它的作用,增加住宅里的含蓄感。”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却要完整的养成与生活经验来完成。,建筑师:吴志强,在长期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中,吴志强教授始终重视整理前辈经验和挖掘传统智慧,致力于以中国智慧应对世界性的城市发展问题。“大都市全球化理论”、“和谐城市”概念影响深远。,“青年建筑师奖”提名 建筑师:黄声远,黄声远创造了“宜兰模式”。他设计了一批高质量的“社会建筑”。黄声远这种对建筑师角色,尤其在处理公共建筑时,由传统领域位置主动往上层的都市计划领域、预审层化的参与内容设定方向延伸的态度,都叫人耳目一新。身处市场经济漩涡中的台湾建筑师,作为知识分子建筑师姿态,不仅显示出强烈的社会批判和建构向度,也构成对内地建筑师群体的深刻启示。,建筑师:孟岩,孟岩及其都市实践设计事务所以源于拉丁文的“城市(URBANUS)”为命名,表述了事务所的设计主旨在于从广阔的城市视角和特定的城市体验中解读建筑的内涵。建筑师应超越其传统的角色,站在社会进步的前列,力图为新世纪建筑和城市所面临的新问题提供新的解决办法。其代表作品是以“城市公共建筑与广场”为界面,并且利用城市的废弃或闲置的剩余空间,创造新的公共空间。,建筑师:王澍,王澍作为一个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建筑向当代建筑语言转化的建筑师,致力于将当代艺术、人文思考、建筑学,特别是建筑的营造问题铸为一体,针对当下中国建筑学科所面对的社会问题,把强调社会学的“城市营造”、反思人文价值的“建筑艺术”和致力于中国本土建筑学复兴的“历史建筑与造园学”作为若干线索,以批判的地域性视角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建筑语言探索及建筑创作实践。,建筑师:黄明威,黄明威作品均能以理性思考面对环境问题。作品东海大学人文大楼位于贝聿铭规划的东海校园内,其作品尊重校园环境纹理,整体配置及空间均能充分掌握与校园空间的良好互动,深具校园人文关怀精神。为目前台湾杰出青年建筑师之一。,建筑师:杨家凯,杨家凯作品对自然及人文环境反应敏锐,对于建筑作品的创作及执行均有相当良好的完成度。作品台东儿童故事馆曾参与2007香港建筑双年展台湾馆的展出,充分反映城市公共建筑与公共空间结合使用的良好范例。元智大学通讯大楼及东海大学音乐美术系馆则分别展现了杨家凯面对校园建筑不同涵构所做的良好反应。为目前台湾杰出青年建筑师之一。,建筑师:刘国沧,刘国沧自大学研究所毕业后,即以故乡台南为“基地”,并以“建筑艺术家”的身份自许,为台南市的人文及地景空间艺术贡献良多,尤以参与台南市海安路艺术市集的空间装置(2005),促成街区活动再造有相当正面的贡献。目前正专注于形式生成逻辑的发现、建造方法与程序的实验及社区自主营造体系的实现等工作。作品曾参与2007深圳建筑双年展的展出。,建筑师:马岩松,马岩松是一位另类建筑师,代表新一代建筑人挑战中国建筑现状,充满想象力的作品是对未来城市和建筑的浪漫预言。他近年来的设计尊重过去的传统和智慧,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给今天的人们有机会去探讨未来的经验,未来与真实的历史穿插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城市。,建筑师:郑炳鸿,郑炳鸿在建筑学的理论和实践上均有所建树,主要在城市设计、文化保护和公众参与等方面。郑氏对城市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传统民居等方面素有研究。,建筑师:董豫赣,不管窗外风声雨声,董豫赣坚持建筑的思考和中国园林的研究,在设计及建造过程中呕心沥血,使建筑实验有了新的参照点。董豫赣,一位建筑师,一位建筑研究者,一位教师。他从学习西方现代建筑入手,又对中国园林深入研究,领悟到中国建筑价值系统的意义。他认为建筑应该和一些非常基本的东西有关,也许现在的中国建筑缺少的就是这种朴素。他的作品就是力图找到这样一种基本的朴素的东西。,建筑师:大舍团队,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关注建筑的基本元素,强调回到建筑的原点,从零开始,剔除中国当代建筑中所热衷的一些花哨的、多余的东西,注重对光线、材料、细部、尺度、比例的精确表达,以及对空间结构、形式语言的持久探索与场所氛围的营造。同时,在中国当代建筑的现代性和本土性的探索过程中,他们意识到必须根据现有的条件来做设计。,建筑师:朱亦民,当建筑师作为一个具有社会批判意识的知识分子而关注社会、关注公民建筑时,朱亦民所面对的处境是相当困难而复杂的。特别是当面对商业与权利的合谋,任何有良知的建筑师都需要拿出足够的勇气去抗争时弊。这种抗争不是简单地去言说批评建筑,而是通过设计本身去完成的一种切实行动。显然,朱亦民在其设计中正努力去实践他的思想。他在试图挣脱某种世俗力量的羁绊,勇敢地走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建筑师:朱锫,朱锫的设计反映出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当代精神,成为了解中国当代建筑走向的坐标。,建筑师:张雷,张雷设计的砖屋在中国社会更新、建筑形态转型的大形势下,利用传统的粮库、砖窑的用地和形态特征,有可持续发展的意向。空间特征是中国传统合院,建造严肃而认真,有强烈的现代气息和地域的文化价值。,建筑师:张应鹏,在张应鹏的作品中,苏州沧浪新城规划展示馆尤为出色。其建筑设计的方法是以外部设计的主导,通过地景屋面和底层架空的方法,让建筑根植于地面之上,通过清水混凝土材料,让建筑根植于背景之中,用巧妙的设计策略解答了“公园中的建筑”这一特殊的具有社会性和人文特征的建筑命题。,“组委会特别奖”提名 建筑师:谢英俊,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谢英俊的重建团队长期居住在灾区,以重建和重建模式的推广为己任,是值得给与特别关注和奖励的。谢英俊为最具社会关怀的建筑师,以为弱势族群争取居住权及协助其自力造屋为职志之建筑师。为建筑师投入非盈利性公共服务工作及关怀社会之典范。,建筑师:“土木再生”,在专业上,“土木再生”以其理性思考和远见卓识为业界称道:它强调震后重建不是简单的硬件修复,而希望通过反思和探索,来推动一系列的文化、环境的再生,以及专业自身的再生。在组织关系上,“土木再生”的开创性在于:它是第一个在中国震后出现的以建筑、规划专业人士为核心的,纵横向交织的群体性民间专业人士网络。,建筑师:刘家琨,汶川地震后,灾后重建工作成为建筑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所引起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成为当下建筑师所不可回避的课题。刘家琨以独特的思考方式,从一个侧面回答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再生砖计划”不是一个为展览而做的装置,而是一个正在积极向灾区推广的材料生产项目。,建筑师:坂茂、松原弘典,坂茂相信:“20世纪的建筑大师为大众建造公共建筑,而冷战后的建筑师应该为那些弱势群体服务”。在四川大地震后,他从在世界各地所积累的震后重建的丰富经验出发,迅速与当地政府、民间机构协调、沟通,将他的纸质临时安置用房建造在受灾地区的许多移民点,再次为失去家园的平民百姓建造了一个个生存的庇护所。,建筑师:李存东,该项目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文精神,提出了“有机更新”的规划理念,把以布达拉宫为中心的拉萨城市中心公园看做一个生命体,尊重其自然生长和新陈代谢的过程,始终保持布达拉宫周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第二届中国建筑传媒奖提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