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标准》PPT课件.ppt
统计实务,第一章 统计实务基本概念第二章 统计标准第三章 企业主要统计报表,第一章 统计实务基本概念,第一节 统计报表制度第二节 统计单位第三节 企业一套表第四节 主要统计指标,第一节 统计报表制度,一、统计报表制度的含义 统计报表制度是各级政府统计部门依法实施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的业务工作方案;是关于统计指标、统计表式、统计对象、统计范围、调查方法、调查频率等统计制度方法要素的规范表述和统一规定;是政府综合统计部门对同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上级统计部门对下级统计部门关于统计调查工作的综合要求,具有权威性和法规约束性。P132,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比如工业统计报表制度,基本单位统计报表制度等规模以上工业统计报表制度的内容(一)为了解全国工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情况,为各级政府制定政策和计划、进行经济管理与调控提供依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特制定本统计报表制度。(二)本制度是国家统计调查的一部分,是国家统计局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的综合要求,各地区应按照全国统一规定的统计范围、计算方法、统计口径和填报目录,根据国家统计局拟订的工业企业报表制度的内容,认真组织实施,按时报送。地方特殊需要的统计资料应通过地方统计调查搜集,并尽量避免与国家统计调查内容相重复。(三)本统计报表制度分为年报和定期报表,统计范围原则上为规模以上工业法人企业。规模以上工业法人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本报表制度中2010年年报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2011年定期报表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四)所有报表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负责组织实施,调查方法为全面调查。(五)本制度由国家统计局负责解释。,基本单位统计报表制度的内容(一)为及时反映全国基本单位的增减变动情况,做好名录库资料的维护更新工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二)本制度属国家统计制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家统计局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地、市、县级统计部门的综合要求。各地区应按照本制度规定的统计范围、口径和计算方法,认真组织实施,按期如实报送。第二部分是国家统计局、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民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共同建立的全国基本单位名录更新制度,要求县及县以上统计、机构编制、民政、税务和工商部门共同实施。(三)本制度包括半年报和年报。表式分为统计系统填报表式和各有关部门提供资料表式。统计系统报表的填报范围包括辖区内新增、变更主要指标和消亡的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以及全部限额以上工业、资质以内建筑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法人单位及其所属的产业活动单位。各有关部门提供资料的范围包括新增、变更和注销单位的行政审批登记资料。(四)本制度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和代码。(五)本制度由国家统计局负责解释。,二、统计报表制度的分类:根据统计调查项目的不同,统计报表制度分为国家统计报表制度、部门统计报表制度和地方统计报表制度三大类别 统计调查项目包括: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国家统计报表制度:是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实施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业务工作方案,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现行国家统计调查制度分为周期性普查制度、经常性调查制度和非经常性调查制度三大类别。p132,周期性普查制度周期性普查制度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一个类型,是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由国务院统一领导,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普查的统计调查制度。比如2010年开展的第六次人口普查。1994年我国确立了周期性普查制度。当时的普查项目包括人口普查、农业普查、工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和基本单位普查等5种普查。,2003年,我国对国家普查项目和周期安排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普查项目包括人口普查、农业普查和经济普查三项。其中,经济普查每10年进行两次,分别在逢3、8的年份实施;人口普查和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分别在逢0、6的年份实施。经济普查的对象是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农业普查的对象是从事第一产业活动的单位和农户;人口普查的对象随社会发展有所变化,比如2010年人普的对象是在中国境内居住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经常性调查制度经常性调查制度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一个类型,是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由国家统计局与国务院其他部门共同制定,进行年度和定期(半年、季度、月度等)经常性统计的统计调查制度。现行经常性的国家统计调查报表制度共有40余项。P133,非经常性调查制度非经常性调查制度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一个类型,是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由国家统计局与国务院其他部门共同制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实施或一次性实施的专项调查、试点调查等临时性统计调查制度。比如中国农村贫困监测统计调查制度,部门统计报表制度部门统计报表制度是国务院有关部门实施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工作业务方案。部门统计调查项目是指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专业性统计调查项目,是有关部门为满足管理需要,搜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等情况而实施的各类统计调查。统计内容涉及农业、林业、建筑、房地产、交通、旅游等。,地方统计报表制度地方统计报表制度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实施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的工作业务方案。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部门为满足地方需要,对其执行的国家统计调查制度的表式、内容、统计标准、调查范围和调查频率进行补充,形成新的统计调查方案,也属于地方统计报表制度。,三、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机构政府综合统计机构统一管理和协调国家统计调查制度、部门统计调查制度和地方统计调查制度。政府综合统计机构主要为各级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各级政府统计机构负责管理和协调的范围不同。P134,四、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一)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原则(10条):统计调查项目要有充分的立项依据、明确的调查目的、合理的资料用途和服务对象,符合既定职能分工,主要内容与其他统计调查项目不重复,主要统计指标不能依靠现有行政记录加工整理获得。统计调查项目必须兼顾需要与可能,充分考虑基层调查人员与被调查者的承受能力,调查项目必须有相应的经费保障;重大统计调查项目必须经过研究论证和试点。统计调查项目的方案设计应切合实际,调查对象、调查范围、内容、方法、组织方式、样本量、调查表、统计资料的报送和公布等要科学合理、规范;统计分类、统计单位、计量单位和数据格式等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国家统计局和部门的统一规定;,各项统计调查内容要简明扼要,统计调查方法要科学合理,讲求调查方法的经济效率;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应互相衔接,不得重复;国家统计调查项目之间、部门统计调查项目之间和地方统计调查项目之间应协调一致,避免重复。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必须贯彻精简效能、成本核算原则。凡通过抽样调查、行政记录、重点调查能够满足需要的,不得组织开展全面调查。对统计调查项目定期开展绩效评估,提出行政绩效评估意见。,(二)统计调查项目的事后监督 各级政府综合统计机构定期公布统计调查项目审批、备案情况,定期检查各项统计调查是否办理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手续,检查统计调查制度执行情况,在调查实施过程中是否严格按政府统计机构批准的方案执行,是否有擅自变更调查内容、调查范围、计算方法和报送频率等行为。P 135,五、统计报表制度的贯彻和实施(一)、普查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P136 国务院设立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和协调解决有关普查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通常设在国家统计局,负责制定普查方案和组织实施普查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按照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 办公室的统一要求,组织实施当地的普查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需要设立普查机构,负责完成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定的普查任务。,地方普查机构要聘用或抽调具有相关专业和统计业务素质的人员担任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并负责进行业务培训,考核合格后,颁发普查指导员或普查员证。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在执行普查任务时,应当主动出示证件。普查员负责组织指导普查对象填报普查表,普查指导员负责指导、检查普查员的工作。基层普查机构以本地区现有基本单位(住户)名录库为基础,结合有关部门提供的单位(住户)资料,按普查小区逐一核实清查,形成普查单位(住户)名录。基层普查机构按照清查形成的单位(住户)名录,做好普查表的布置、收集、审核、录入和上报工作。,普查的数据处理工作由县级以上各级普查机构组织实施。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提供省、地、县使用的数据处理标准和程序。地方各级普查机构按照全国统一的要求和标准进行数据处理,并逐级上报普查数据。数据处理结束后,各级普查机构要做好数据备份和数据入库工作,建立普查数据库。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普查数据的质量抽查工作,抽查结果作为评估全国及各地区普查数据质量的主要依据。,(二)、经常性和非经常性调查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经常性和非经常性调查制度由上级统计部门以部门文件形式,并根据实际需要结合培训会议布置到下一级统计部门。下一级统计部门一般采取条块结合的组织方式收集资料。,所谓“条”即利用同级各有关业务部门(系统)已有的统计渠道、统计资料和行政记录,按统计报表制度的要求,由各有关业务部门(系统)组织调查或进行资料整理,形成各系统统计报表或数据。如政府统计部门在实施农业统计报表制度 时,有关耕地面积、机械作业面积、农机保有量、林业生产情况、渔业生产情况等数据,一般是直接利用同级国土部门、农机部门、林业部门和水产部门的统计结果。在实施工业交通运输邮电业统计报表制度时,有关工业产品产量、主要工业技术经济指标、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民用车辆拥有量以及铁路、公路、水上、港口、民航、管道运输和邮电业务统计报表,都要充分利用工业主管部门以及运输、邮电、公安等相关部门统计数据。,地方政府统计部门在收到各归口部门报送 的数据后,要进行检查核实,待核实无误后,与其他方面调查数据合并形成本地区全面综合数据,上报上级政府统计部门。所谓“块”即地方政府统计部门根据统计 报表制度的要求,对那些没有主管部门或 有主管部门,但其主管部门没有统计基础 的统计调查单位,直接组织调查,取得统计资料。,各级统计部门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有全面调查、概率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等。全面调查是对调查范围内的所有调查对象逐一调查。其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政府统计部门直接调查,取得基础资料;二是政府统计部门按照一定的表式和要求,自上而下逐级布置,直到调查对象,再自下而上逐级上报。,抽样调查是对调查范围内的部分有代表性的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利用样本资料推算总体信息。现行抽样调查也有两种模式,一是上级统计部门制定了抽样调查的具体方案,对样本量、取样方法、数据处理及推算汇总等主要工作环节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抽样调查、限额以下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抽样调查等;二是上级统计部门只对抽样调查方法提出一些原则要求,下级统计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再制定实施方案,如劳动统计调查等。重点调查是对一些特定的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等,其组织方式与全面调查相类似。P137,第二节统计单位,一、统计单位的概念:统计单位是构成国民经济的细胞。统计上所讲的单位是对若干标准化单位的统称,是指拥有一定活动场所,并从事一定生产活动的社会经济活动单位。统计单位是各项统计调查的基础,通过调查形成的基本单位名录库,既是对统计数据进行分类的基础,也是进行统计估算的依据,同时对于改进我国的统计调查体系也具有重要意义。,二、统计单位的划分统计单位包括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个体经营户。(一)法人单位法人单位是指有权拥有资产、承担债务,并独立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或与其他单位进行交易)的组织。,法人单位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2.独立拥有(或授权使用)资产或者经费,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3.具有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账户,或者能够根据需要编制账户。,(二)产业活动单位产业活动单位是指位于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或组织的一部分。产业活动单位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2.相对独立组织生产活动或经营活动;3.能够提供收入、支出等相关资料。,法人单位与产业活动单位的关系:法人单位由产业活动单位组成,一个法人单位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产业活动单位。产业活动单位接受法人单位的管理和控制。从法人单位中分解出来的产业活动单位,都处于法人单位的控制和管理之下。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存在没有法人单位控制和管理的产业活动单位。如果法人单位只位于一个场所并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称为单产业法人。单产业法人本身也是一个产业活动单位。如果法人单位从事多种经济活动,或者位于多个地点,并能够提供各自的业务情况和财务收支资料,称为多产业法人。多产业法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活动单位组成。P139,(三)个体经营户是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归劳动者个人占有和支配的一种经营组织。个体经营户包括个体工商户和民办非企业单位。P139,三、统计单位的统计原则(一)在地统计原则对统计单位按照在地原则进行统计,即按照以下几种情况归入所在区域的统计范围:1、经营地与行政登记住所在同一县级行政区域的,归入该县级区域统计范围2、经营地和行政登记住所不在同一县级行政区域的,原则上归入经营地所在县级区域统计范围。3、有两处或两处以上经营地的,归入主要经营地所在县级区域统计范围。对含有多个法人单位的多法人联合体,应分别对每个法人单位进行统计,(二)视同法人单位对法人单位下属跨省的分支机构,在符合以下条件的情况下,经与分支机构上级法人单位协商一致,并经国家统计局认可,可视同法人单位处理:1、在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领取营业执照,并有独立经营场所2、以该分支机构的名义独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一年或以上3、该分支机构的生产经营活动依法向当地纳税4、具有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账户,或者能够根据统计调查的需要提供财务资料。按照不重不漏的原则,凡已经视同法人单位独立报送统计数据的分支机构,其上级法人单位(总部)的统计数据不应再包括该分支机构的统计数据。,第三节 企业一套表,一、企业一套表的概念(一)基本定义企业一套表是一种以企业为基本统计单元,将需要采集的统计调查内容集中设置并统一布置和收集的统计报表制度。主要根据调查对象所从事的国民经济行业活动进行设计,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主营业务和附属活动。现行一套表制度规定:统计报表填报单位为法人单位。P140,(二)相关概念 P1411、统计范围: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及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等行业的法人单位及所属产业活动单位,以及其他第三产业重点耗能法人单位。各行业及重点耗能单位的标准:规模以上工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2、调查单位的确定按照“先进库,再有数”的原则,统一确定纳入企业一套表范围的调查单位。进库审批有两种,一种是季度审批,另一种是年度审批3、统计内容:包括基本情况、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能源和水消费,科技活动和信息化情况等4、统计原则:按照在地原则,5、数据采集:统一采取联网直报方式、严格按照企业一套表规定的各表上报时间报送数据6、数据处理:采取分级、分专业审核、汇总方式,二、实施意义:1、实施企业一套表是规范统一统计工作的关键环节。2、实施企业一套表是实现统计数据生产方式转变的必要措施。3、实施企业一套表是减轻调查对象和基层统计机构负担的有效手段4、实施企业一套表是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内在需求和长期研究探索的结果。P142,三、实施企业一套表的规划和目标:2011年,国家统计局制定并下发了全面实施企业(单位)一套表工作总体规划。根据这个规划,企业一套表工作要按照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分阶段实施的办法。总体上,实施工作分为三个阶段。P144,四、实施企业一套表的基本思路:P145按照统一设计报表制度、统一管理调查单位、统一数据采集处理方式、规范统计工作流程、统一布置与分专业负责相结合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1、要统一设计报表制度2、要统一确定和管理调查单位3、要统一数据采集处理方式4、要规范统计工作业务流程5、要统一布置和分专业负责相结合6、要制定和推行企业一套表统计元数据标准,第四节 主要统计指标,一、国内(地区)生产总值 P1471、基本定义:简称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规模和经济结构。包括国内所有常驻单位的生产成果,常驻单位既包括国有的、集体的、外资的企业,也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和居民。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之和就是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2、核算方法核算方法有三种: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我国对外公布的GDP,以按照生产法和收入法混合计算的GDP为标准,同时公布按照支出法计算的GDP。GDP核算分为季度核算和年度核算,按照现价和不变价分别核算。现价核算采用的是当期价格,不变价核算采用的是固定基期的价格。,年度GDP核算按照94个行业分别计算,其中农业包含5个行业,工业包含39个行业,建筑业包含4个行业,第三产业包含46个行业季度GDP核算按照17个行业分别核算。采用增加值率法或相关指标推算法等间接计算的方法计算增加值。,3、资料来源 P148主要资料来源:统计资料(包括国家统计局调查的统计资料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行政管理资料、会计决算资料。4、数据公布全国GDP数据由国家统计局统一对外公布。,二、工业生产增长速度 P1481、基本定义:简称工业增长速度,是以工业增加值作为总量指标计算的,用以反映一定时期全国或某一地区工业生产增减变动的相对数,通常以百分数表示。根据范围和频率不同,工业增长速度分为全部工业增长速度和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2、统计方法 P149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即本期现价工业增加值剔除价格变动后,与基期增加值对比的增长速度。计算公式:工业增长速度=步骤:一计算分行业年度工业增加值率,二计算报告期现价工业增加值,三计算报告期可比价格工业增加值,四计算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国家统计局计算全国工业生产增长速度,省以下各级统计局也分别计算本地区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地区的工业增加值总量和工业生产增长速度需报送上一级统计局进行审核、评估,经上一级统计局认可后方能对外公布。,3、资料来源4、数据公布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全国规上工业增长速度每月公布一次,全国全部工业增长速度每年公布一次。,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基本定义:简称CPI,是度量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动的相对数,反映居民购买的商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按年度计算的变动率通常被用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CPI及其类指数还是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资产、负债、消费、收入等实际价值的重要依据。,2、编制方法国家统计局统一组织,分别编制全国、省市县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基本方法:固定一篮子居民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以及各个项目在篮子中的权数,通过对比报告期与基期的权数金额(即购买该篮子的金额)反映价格变动情况。,基本流程:P150确定居民消费商品和服务项目。确定各类商品和服务的权数确定调查市、县和调查网点。编制各类CPI,3、资料来源 P151国家调查队系统负责CPI基础数据收集工作。4、数据公布,四、住宅销售价格指数1、基本定义:是综合反映住宅商品价格水平总体变化趋势和变化幅度的相对数。我国住宅销售价格指数由70个大中城市的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指数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指数组成。,2、编制方法国家统计局统一编制各类住宅销售价格指数。采用国际通行的链式拉式公式,编制定基住宅销售价格指数序列。对比基期5年调整一次,现行对比基期为2010年。,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指数编制新建住宅分保障性住房和新建商品住宅两类新建商品住宅下设90平米及以下、90-144平米、144平米以上3个基本分类。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指数每月编制一次P152,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指数编制二手住宅同样也设90平米及以下、90-144平米、144平米以上3个基本分类。每月编制一次编制方法同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指数,3、资料来源 P153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指数基础数据来源于房地产管理部门的网签数据。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指数基础数据由国家调查队系统向各有关城市房地产管理部门、房地产经纪机构收集。4、数据公布 全国70个大中城市分城市的销售价格指数由国家统计局统一对外发布,每月一次。,五、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1、基本定义:简称PPI,是工业生产产品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在某个时期内变动的相对数,反映全部工业生产者出厂和购进价格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因此,中国PPI由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组成,2、编制方法 P154国家统计局统一编制全国和省级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对比基期5年调整一次,现行对比基期为2010年。基本流程:确定调查产品目录(即产品篮子);确定调查企业;确定各类调查产品代表权数;搜集基础数据;计算各类PPI。,3、资料来源 P154国家调查队系统负责PPI基础数据收集工作。4、数据公布全国PPI数据由国家统计局统一对外发布,每月一次。,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P1551、基本定义,2、统计方法 P155,3、资料来源 P156调查户的登记账册4、数据公布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和分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每年一次。,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P1561、基本定义:,2、统计方法 P156确定记账户确定调查户权数计算每一记账户的可支配收入和家庭人口数国家局计算全国和省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资料来源 P157日记账本4、数据公布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及分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每季度一次。,八、粮食产量1、基本定义 P158,2、统计方法 P158,3、资料来源 P1594、数据公布国家局公布全国粮食产量。各地粮食产量由各地统计局公布,其中主要粮食数据为国家局反馈数据。,九、单位国内(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P1591、基本定义:简称单位GDP能耗,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每生产一个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2、核算方法 P160国家局负责核算全国的单位GDP能耗,各地统计局核算本区域的单位GDP能耗,并将核实数据报上级统计机构审核评估。计算公式,3、资料来源 P161 4、数据公布,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P1611、基本定义,2、统计方法 P162,3、资料来源 P1624、数据发布,十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P1621、基本定义,2、统计方法 P163,3、资料来源基层统计机构向企业采集数据4、数据发布,十二、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P1631、基本定义,2、统计方法 P164计算公式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在岗职工,3、资料来源4、数据公布,第二章 统计标准,第一节 统计标准的相关概念,一、统计分类、统计分类标准、统计分类标准化的概念 我们在进行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时,需要将总体中的单位按照一定标志分成若干组成部分。社会经济现象是复杂多样的,各种现象之间不仅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其特性的一面,即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特点。统计分类就是根据事物的内在特点,按照一定标志将重复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体区分为不同的类型。,统计分类标准是由统计主管部门对统计分类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一般是以国家标准或统计标准形式发布的。统计分类标准化是指由统计主管部门制定和发布一系列统计分类标准,并在统计工作中贯彻实施这些统计分类标准,以适应统计信息采集、处理及管理的规范化和自动化的要求,实现统计的功能和统计的最佳效益。因此,统计分类标准化是整个统计标准化中重要的一环。,二、统计分类标准化的作用 统计分类标准化具有以下作用:(一)统计分类标准化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由基本概念、核算原则和方法、基本表式和帐户,以及统计分类标准等一系列要素所组成。统计分类实行标准化是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二)统计分类标准化是统计分组的规范 我们进行各项统计调查,不仅要取得总量数据,而且要得到各种构成的分组数据。统计分类标准化为各种统计调查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化分组提供了基本的依据。(三)统计分类标准化是进行数据自动化处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现代化管理对统计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实现统计分类标准化,才能利用计算机对大量和复杂的统计信息进行处理和管理。而统计信息作为全社会共有的财富,也只有实现了统计分类标准化后,才能借助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达到真正的资源共享。,(四)统计分类标准化有利于加强统计资料的国际对比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交往不断增强。我国统计分类标准在制定、修订过程中,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向国际标准靠拢,这对于加强我国统计资料的国际对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统计分类标准化的特点 统计分类标准化的特点是由它的作用所决定的。统计分类标准化具有以下特点:(一)科学性与系统性统计分类标准是以科学理论和社会实践为基础,由专家起草,经有关部门反复协商一致后,由主管部门发布实施的,因此它体现了科学性。每个统计分类标准自成系统,而全部统计分类标准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计分类标准体系。,(二)统一性与强制性 统计分类标准对每个分类对象的名称、定义、计量单位、计算方法和代码等都做出了统一规定。标准一经发布,在规定的范围内必须严格执行,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更改。(三)通用性与稳定性统计分类标准适用于各类统计调查。统计分类标准由主管部门发布后应保持稳定,尽可能使用较长的时期,避免由于频繁地修订而影响统计资料的可比性。,第二节 常用统计标准,一、组织机构代码 P167是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注册、依法登记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颁发的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代码标识。建立代码统一标识制度意义重大,国家质检总局于2008年发布并于2009年实施了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属于国家强制性标准,在银行、税务、财政、公安、统计等部门广泛应用。单位代码由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登记主管机构赋予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并颁发由技术监督部门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于1984年首次发布,分别于1994年和2002年修订,2011年第三次修订。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1)由国家统计局起草,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并于2011年11月1日实施。,行业分类是依据经济活动的同质性原则,对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个体从业人员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它社会经济活动的类别进行的标准分类。当前行业分类标准共分20个门类、96个大类、432个中类、1094个小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20个门类类别是:A农、林、牧、渔业 B 采矿业 C制造业 D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E建筑业 F批发和零售业 G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H住宿和餐饮业 I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J 金融业 K房地产业,L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M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 N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O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P教育 Q卫生、社会工作 R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S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T 国际组织96个大类代码用两位阿拉伯数字01到96表示,三、统计用区划代码统计用区划代码由12位代码组成:16位(县级以上行政区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2007)编制,712位(县级以下行政区划)按照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101142003)和国家统计局制订的村级代码编制规则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该标准对我国县以上行政区划的代码做了规定,主要适应于按行政区划处理、检索和 交换信息。行政区划代码是指单位所在行政区划的代码,用六位阿拉伯数字分3层,每层2位,分别代表我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州、盟)、县(区、市、旗)的名称。,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的补充和延拓,规定了乡、镇(街道办事处)一级行政区划的三位代码。为了全面完整反映我国行政区划情况,国家统计局规定了村级区域的编码规则,用三位代码表示居委会、村委会的代码。这样,我国从省、地、县、乡一直到居委会和村委会都有了统一的代码,一共由十二位数字组成。,四、城乡划分代码为科学、真实地反映我国现阶段城乡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准确评价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国务院2008年批复了国家统计局、民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联合制定的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该规定以我国的行政区划为基础,以民政部门确认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为最小划分对象,以实际建设为划分依据,将我国的地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在12位区划代码后面延拓5位代码,共17位代码。P170,五、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 P170-172,六、企业登记注册类型 P172-173,七、企业控股情况划分 P174-175,第三章 企业主要统计报表,第一节 基本单位统计,一、基本单位的统计方法 P176基本单位统计是一项基本的统计工作,是各项统计调查的基础基本单位的统计方法在经济普查年份和非经济普查年份是有区别的在经济普查年份,采用全面调查在非经济普查年份,一般采用重点调查,二、统计的内容 P176-180包括:组织机构代码单位详细名称行业类别单位规模单位负责人,开业(成立)时间联系方式登记注册(或批准)情况登记注册类型企业控股情况隶属关系营业状态,执行会计标准类别机构类型产业活动单位数,第二节 从业人员及工资统计,一、从业人员统计从业人员统计包括两大类(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三个指标(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其他从业人员)。,从业人员期末人数 P180指期末最后一日24时在本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劳动报酬的人员数。不包括最后一日当天及以前已经和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人员是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的和。,从业人员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并定期领取生活费的人员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的学生及在本单位实习的各类在校学生本单位因劳务外包而使用的人员。,在岗职工 P181,劳务派遣人员 P181其他从业人员,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P182-183月平均人数 年平均人数,二、工资总额统计 P183-185与从业人员统计对应,工资总额统计包括两大类(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和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三个指标(在岗职工工资、劳务派遣人员工资、其他从业人员工资),1、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劳务派遣人员工资总额其他从业人员工资总额2、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第三节 财务统计,企业财务统计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统计、损益及分配统计、人工成本及增值税统计、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统计。,一、资产负债 P1851、资产合计流动资产合计固定资产合计,2、负债合计流动负债合计非流动负债合计3、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二、损益及分配 P189-1931、营业收入2、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主营业务税金其他业务利润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管理费用中的税金、差旅费、工会经费,财务费用、利息支出、利息收入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营业利润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支出利润总额应交所得税,三、人工成本及增值税应付职工薪酬应交增值税,四、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 P193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是指用于土地,以及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方面的资金支出。包括土地购置、房屋和建筑物、机器设备等方面的支出土地购置房屋和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第四节 生产活动统计,生产活动统计是人们对生产活动全过程各个方面的测量和计算生产活动统计的目的是全面系统地调查、整理和提供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部门)生产活动成果流量,或一定时点上的存量,以及与生产活动相关的基本条件,如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拥有及使用等情况计量。生产活动统计是研究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变化,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基础。,一、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总体统计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总体统计一般称为国民经济核算,主要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增加值之和。增加值,也称追加价值,是所有常驻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之和,即追加到中间投入上的价值。增加值是扣除了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价值量指标GDP计算方法有三种: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1、生产法生产法增加值是从生产的角度计算的增加值,即从货物和服务等生产过程中产出的货物和服务的总成果(总产出)价值,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转移(中间投入)价值,而得到的新增加的价值。其计算公式为: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总产出:是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生产单位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反映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生产活动的总规模。它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全部价值,包括转移价值和新增价值两部分。总产出等于中间投入价值与增加值之和,一般按生产者价格计算。总产出的计算公式为:总产出=(货物单价(含税)+(服务单价),中间投入(也称中间产品或中间消耗):是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在生产或提供货物与服务活动过程中,消耗和转换的所有非固定资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中间投入的计算必须遵循以下两项原则:一是,范围一致的原则。中间投入的计算范围与总产出的计算范围必须保持一致,即总产出计算到哪,中间投人也必须计算到哪;,二是,实际消耗掉和外单位提供的原则。计入中间投入的价值必须是本期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并已消耗掉的,由外单位提供(本单位外购)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各种服务(运输、邮电、信贷、保险、广告、信息、咨询及技术服务等)的价值。中间投入一般是外单位的劳动成果。中间投入的计算公式为:中间投入=(投入的货物单价(含税)+(投入的服务单价),2、收入法收入法(也叫分配法)增加值是从生产要素收入的角度计算的增加值。即根据生产要素经过生产过程所应得到的收入额计算增加值,反映增加值的价值构成。收入法增加值由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其计算公式为:收入法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固定资产折旧:是一定时期内为补偿生产过程中所损耗的固定资产而从成本费用中提取的价值。根据实际情况,对固定资产折旧的处理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实提固定资产折旧的生产单位,将计算期内实际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价值计入增加值中;二是不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的生产单位和住户,必须以虚拟固定资产折旧价值计入本单位的增加值。,劳动者报酬:是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劳动者报酬从形态上看既包括货币形式的收入,也包括实物形式的收入。从全社会角度来说,既包括企事业单位以工资、福利及其他各种形式从成本、费用或利润中支付给劳动者个人的报酬;也包括个体和其他劳动者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货币纯收入。,生产税净额:是各生产单位应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与政府向各生产单位支付的生产补贴相抵后的差额。营业盈余:是企事业单位从生产经营总收入中扣除成本、费用、税金后的剩余。即从总产出中扣除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后的余额。,3、支出法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计算公式: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最终消费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二、国民经济生产活动分行业统计1、农业总产值指以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