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细菌毒素》PPT课件.ppt

    • 资源ID:5567647       资源大小:418KB        全文页数:6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细菌毒素》PPT课件.ppt

    食品中的细菌毒素,细菌性食物中毒:指因摄入细菌性中毒食品(被致病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一、概述,(一)流行病学特点1.发病率高,病死率因病原而异2.夏秋季发病率高3.动物性食品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 畜禽肉水产品奶、蛋 也有植物性食品:剩饭、米糕、发酵面粉,(二)病因,1.污染2.高温存放3.未煮熟4.煮熟再污染中毒发生的原因(三个环节)食品被致病菌污染食品中污染的致病菌有繁殖的机会(保存)食用前未加热或未彻底加热,(三)发病机制,感染型1)病原菌 胃肠道 繁殖胃肠道黏膜充血、白细胞浸润、水肿、渗出等炎性病理变化2)死亡的病原菌内毒素 刺激体温调节中枢体温升高.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属毒素型:肉毒梭菌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混合型:副溶血性弧菌,内毒素 肠毒素 外毒素,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脂多糖。内毒素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肠毒素是蛋白质,溶于水,耐热,食品中的毒素不因加工而灭活;对蛋白酶没有耐性,故在消化道中不断被破坏。引起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致病物质。外毒素是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次级代谢产物。其主要成分为可溶性蛋白质。不耐热、不稳定、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食品中的细菌包括:致病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 引起肠道传染病相对致病菌:沙门氏菌、副溶血弧菌等 引起食物中毒非致病菌: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等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四)临床表现以急性胃肠炎为主,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五)诊断1、流行病学调查2、特有的中毒表现3、实验室诊断(六)鉴别诊断1、非细菌性食物中毒2、霍乱3、急性菌痢4、病毒性胃肠炎,(七)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防治原则1.防止食品污染(1)宰前检验(2)宰后检验(3)储藏、运输、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卫生 特别是熟肉制品2.控制繁殖(1)低温贮存(2)加盐量达10%3.食前彻底加热 肉块深部温度80 肉块1kg,持续煮沸2.53小时,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食品安全的制备规则:,)选择经过安全处理的食品;)烹调食品要彻底加热;)做好的熟食品要立即食用;)注重熟食品的贮存;)经贮存的熟食品,食前一定要彻底加热;)防止生食品污染熟食品;)反复洗手;)注意保持厨房用具表面的清洁;)防止昆虫、鼠类和其它动物污染食品;)使用洁净水。,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类 型 中毒机制 潜伏期(小时)临床特点 污染食物沙门氏菌 活菌感染 612 高热、黄绿色 动物性食品食物中毒+内毒素 水样便致病性大肠肝菌 活菌感染 448 发热、米泔水 各类食品食物中毒 或肠毒素 样或脓血便,有里急后重感副溶血性弧菌 活菌感染 240 发热明显,脐 海产品,食物中毒+肠毒素+部阵发性绞痛 咸菜 耐热性溶血素 血水样便葡萄球菌 肠毒素 16 呕吐明显,奶制品,食物中毒 水样便 肉类,米饭肉毒杆菌 肉毒毒素 1236 肌肉麻痹,自制发酵食物中毒 神经功能不全 食品、罐头,二.沙门菌(肠杆菌科)食物中毒,(一)病原1.分类 AF 9组 少数致病 人:伤寒、副伤寒甲沙门菌、副伤寒乙沙门菌 人和动物: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 2.特性(1)不耐热 100立即死亡 70 5分钟死亡(2)不分解蛋白质:污染食品后无感官性状的变化(3)有菌毛(4)产生内毒素、肠毒素,(二)流行病特点,1.季节性:多见于夏秋季2.中毒食物:动物性食品为主 生前感染:原发、继发3.进入食物途径 生肉污染 熟制品污染中毒菌量:100 000个/g 食物,(三)发病机制,1.感染型中毒 侵袭肠粘膜:急性胃肠炎 释放内毒素:体温升高2.毒素型中毒 产生肠毒素:肠腔水钠潴留 腹泻,(三)临床表现,1、胃肠炎型 急性胃肠炎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发热 3840,重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2、类霍乱型3、类伤寒型4、类感冒型5、败血症型,(四)诊断和治疗,1.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中毒食品:动物性食品,肉类最常见2.临床表现 急性胃肠炎症状 发热3.实验室诊断(1)细菌分离培养:接种 培养分离 鉴定菌型(2)血清学鉴定:玻片凝集试验 鉴定血清型(3)快速诊断:ELISA、特异基因探针、PCR等治疗:轻者 对症处理(补充水和电解质)重者 使用抗生素,(五)预防,1.防止食品污染2.控制繁殖3.食前彻底加热,沙门氏菌主要感染禽类,人们食用了被沙门氏菌感染的禽肉而发生食源性疾患。,食用海鲜谨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夏秋季节,到沿海地区赏海景、尝海鲜注意:生吃海鲜一定要谨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广泛生存于近岸海水和鱼贝类等海产品中。我国华东沿海该菌的检出率为 57.466.5,尤以夏秋季为高。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在很多国家都有发生,以日本及我国沿海地区发病率最高。,三.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三.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一)病原学 副溶血性弧菌(嗜盐畏酸不耐热)1.嗜盐 在含3.5%NaCl的培养基中生长最佳 2.不耐热,不耐酸 56 5分钟 灭活 1%食醋 5分钟灭活 3.溶血:神奈川(Kanagava)试验阳性 4.耐热性溶血毒素,副溶血性弧菌能使人或家兔的红细胞发生溶血,使血琼脂培养基上出现 溶血环,称为“神奈川(Kanagawa)试验阳性”,(二)流行病学特点,1.流行地区和季节分布:沿海地区多发,夏秋季多发2.引起中毒的食品:海产品和盐渍食物,(三)发病机制,1.感染型中毒:侵袭肠粘膜 2.毒素型中毒:肠粘膜细胞毒性作用(四)临床表现 上腹部绞痛,水样便腹泻、部分患者出现血水 便和粘血便 但少有里急后重,(五)诊断及治疗,1.流行病学特点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诊断:细菌学检验(六)预防措施 1.防止污染 2.控制繁殖:低温储存 3.杀灭细菌:加热到100,30分钟灭活 食醋浸泡,10分钟灭活,藏身冰箱的李斯特菌,欧美国家近年来不断有单增李斯特菌食物中毒暴发的报道。1999年美国密歇根州有14人因食用被该菌污染的热狗和熟肉而死亡,其他地区有97人患此病,6名妇女流产。2008年8月,加拿大暴发了一起因枫叶公司的肉类食品被单增李斯特菌污染而导致的严重食物中毒事件,波及范围较广。,四 李斯特菌食物中毒,(一)病原菌特点李斯特菌(Listeria)1.G(+),血琼脂平板 李斯特菌溶血素O 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是单核细胞李斯特菌 2.生长温度范围:0-45C,最适温度37C,5C下生长,-20C可存活一年。3.耐盐、耐亚硝酸盐(耐碱不耐酸),(二)流行病学特点1.夏秋季高发2.好发食品:乳及乳制品,冰箱保存时间过长的乳制品和肉制品(雪糕中检出率17.39%)3.来源:土壤、饲料、家禽等肠道中4.死亡率较高(20%-50%),(三)临床表现侵袭型:潜伏期:2-6周 败血症、脑膜炎 孕妇、新生儿易感腹泻型:潜伏期:8-24h,腹泻、腹痛、发热,(四)诊断及治疗,1.符合流行病学特点:主要是动物性食品2.符合临床表现:(1)胃肠炎表现(2)痢疾样表现(3)出血性肠炎3.实验室诊断(1)细菌学检验(2)豚鼠角膜试验,肠毒性测定4.判定原则(1)符合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2)符合实验室检验(1)、(2)结果,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1996年7月在日本就发生了大肠杆菌O157型引起的食物中毒,造成9017多人中毒,10人死亡,其原因与生食萝卜苗有关,其中92例并发出血性肠炎及出血性尿毒症。2001年,在江苏、安徽等地爆发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食物中毒,造成177人死亡,中毒人数超过2万人。,五.大肠埃希氏菌食物中毒,(一)病原 1.性质:耐热,601 有菌毛,有的产生肠毒素 2.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 产生肠毒素(耐热、不耐热)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 侵袭结肠粘膜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 侵袭小肠粘膜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 产生志贺样毒素,(二)流行病学,1.流行季节:夏秋季多发2.中毒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熟肉、蛋类3.进入食品的途径:粪便水源、土壤、手食物,(三)中毒机制及临床表现,1.毒素型中毒(1)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 机制:产生肠毒素(耐热、不耐热)表现:急性胃肠炎-恶性水样腹泻、腹痛、恶心、发热3840(2)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 机制:产生志贺样毒素,肠溶血毒素(O157)表现:出血性结肠炎-严重的腹痛、便血,重者出现溶血性尿毒症,2.感染型中毒(1)侵袭性大肠杆菌 机制:侵袭结肠粘膜-炎性反应和溃疡 表现:血性腹泻,发热(类似痢疾)(2)肠致病性大肠杆菌 机制:侵袭小肠粘膜-炎性反应 表现:水样腹泻,腹痛,(四)诊断及治疗,1.符合流行病学特点:主要是动物性食品2.符合临床表现:(1)胃肠炎表现(2)痢疾样表现(3)出血性肠炎3.实验室诊断(1)细菌学检验(2)豚鼠角膜试验,肠毒性测定4.判定原则(1)符合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2)符合实验室检验(1)、(2)结果,六.葡萄球菌食物中毒,(一)病原1.病原菌G(+),(1)耐盐(2)耐干燥(3)耐热,70 1 小时灭活2.肠毒素:污染食物可引起食物中毒 耐热,100 30分钟灭活 破坏食物中的肠毒素需要100 2小时,(二)流行病学特点,1.季节分布 夏秋季多发2.中毒食品 动物性食品,尤其是奶及其奶制品 含淀粉的食品:剩饭、米糕等3.污染原 化脓性感染,(三)发病机制,食物中毒由肠毒素引起 肠毒素 中枢神经系统 呕吐中枢(四)临床表现以呕吐为主要症状 恶心,剧烈而频繁的呕吐 水样便腹泻,(五)诊断与治疗,1.流行病学特点2.临床表现3.实验室诊断:以毒素鉴定为主(六)预防措施1.防止葡萄球菌污染食物2.防止肠毒素形成食物存储时应保持低温,通风良好,2000年6月日本最大的乳品企业雪印乳业公司爆发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毒事件,前后中毒人数超过1.4万人.日本全国共有8500多家销售商停止销售该公司生产的乳制品,使其销售额下降76.7%.近几年,葡萄球菌食物中毒415起,中毒人数11082人 近年来,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占第二位,仅次于大肠杆菌.,肠毒素形成条件:存放温度,在37内,温度越高,产毒时间越短;存放地点,通风不良、氧分压低易形成肠毒素;食物种类,含蛋白质丰富,水分多,同时含一定量淀粉的食物,肠毒素易生成.,七、变形杆菌食物中毒,(一)病原引起食物中毒的变形杆菌 普通变形杆菌 奇异变形杆菌变形杆菌不耐热,55 1小时灭活,(二)流行病学特点,1.季节分布 510月多发,79月最多见 2.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 熟肉、内脏制品(熟制品被污染后无感官变化),(三)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机制:感染型中毒 侵袭肠道症状:恶心、呕吐 腹痛(上腹、脐周刀绞样痛)、水样便腹泻 发热,(四)诊断与治疗,1.符合流行病学特点 2.符合临床表现 3.实验室诊断:细菌学诊断(五)预防 1.防止污染 2.控制繁殖 3.杀灭细菌,八、肉毒梭菌食物中毒,(一)病原 1.病原菌 肉毒梭菌(1)厌氧(2)形成芽胞 耐热,高压蒸气121 30分钟灭活 2.肉毒毒素 是肉毒杆菌产生的含有高分子蛋白的神经毒素,是目前已知在天然毒素和合成毒剂中毒性最强烈的生物毒素。对消化酶、酸和低温稳定,易受碱和热破坏。1002min。,肉毒梭菌,(二)流行病学,1.季节性及地区分布 四季均可发生,多集中在45月 西北、东北地区 2.引起中毒的食物 家庭自制、低盐厌氧加工或发酵食品 新疆 发酵的谷类、豆类 青海 越冬的肉制品 日本 自制鱼类罐头,(三)发病机制,成人:血 神经冲动神经毒素 外周神经肌肉接头 肌肉麻痹 传递受阻(严重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死亡率高达3070%)婴儿:婴儿食入大量的肉毒梭菌芽孢,在肠道中发芽、繁殖,产生毒素而引发食物中毒。(四)临床表现 成人以对称性脑神经受损症状为主 婴儿中毒症状以便秘为主,(五)诊断与治疗,1.流行病学特点2.临床表现3.实验室诊断:肉毒毒素(六)预防1.彻底消毒原料2.发酵食品前应彻底灭菌3.防止毒素产生4.食用前加热,以灭活毒素,近几年,肉毒梭菌73起,中毒人数1130人,死亡83人 由于肉毒梭菌芽孢易在干燥的土壤和空气中生存,所以新疆的土壤中就含有肉毒梭菌芽孢,在北疆地区土壤中肉毒梭菌芽孢检出率为222,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土壤治理方案。而新疆由豆制发酵食品引起的中毒占到食物中毒人数的80以上。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只有新疆和青藏高原为肉毒中毒高发区,1949年至1975年,全疆肉毒中毒人数已达2259人。,伊拉克可能拥有生化武器。肉毒杆菌毒素:如以喷雾发放,能杀死方圆五百多公尺范围内一成人,吸入七百亿分之一克就可致命。伊拉克承认制造了近五千三百加仑,多数用于导弹弹头和其它武器,九.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一)病原1.病原菌 6小时后形成芽胞 1650繁殖并产生毒素不耐热 100 20分钟灭活2.肠毒素 腹泻毒素 呕吐毒素,(二)流行病学特点,1.季节性 夏秋季多发2.中毒食品 以米饭、米粉最多(感官正常)(三)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呕吐型 呕吐毒素刺激呕吐中枢 腹泻型 肠毒素使肠粘膜细胞分泌增强(四)诊断及治疗1.流行病学特点2.临床表现3.实验室诊断,(五)预防主要是不吃馊饭、馊菜,不吃未经彻底加热的剩饭、剩面类食物。对于确还新鲜不变质的上一顿剩下来的米饭或面条,也应在食用前进行彻底加热后方可食用。由于蜡样芽胞杆菌在1 65 0度均可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因而,对于奶类、肉类及米饭等食品,只能在低温条件下短时间存放。,总结,1 细菌性食物中毒 特点、发病机制、防治原则2 列表区别各类常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 适宜温度、产毒素的条件、耐热情况、主要污染食品、中毒类型、防止方法,

    注意事项

    本文(《细菌毒素》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