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学设计》PPT课件.ppt
,离骚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内容:高一年级必修2第二单元的离骚节选第一课时。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作品,它具有很浓的楚地风情,学习这篇课文,要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注意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情感。第一课时,主要了解屈原的心志,要求学生记住相关知识点,理解楚辞和离骚的基本知识。同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来熟悉大意,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屈原的形象,因此,朗读和理解大意是第一课时的重点。,教学目标:1.诵读诗句,把握诗意。2.诵读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品质。,教学重点:诵读诗句,把握诗意。教学难点:诵读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品质。课时:第一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自己手头的资料读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利用课文注释疏通文意。2、各学习小组在课前分工合作,搜集下列资料:屈原生平及后人对屈原的评价 屈原的主要作品 有关离骚的注解和评论文章,离骚,吾将上下而求索,路漫漫其修远兮,(节选),一、导入课文:屏幕显示端午节画面,二、知识积累:(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1、学生根据课前准备来介绍屈原及时代背景,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抑,遂自沉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和忧国忧民、忠贞爱国的情怀。,2、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屈原的形象。,il,勤勉修行,自强不息;赤胆忠心,胸怀炽热;嫉恶如仇,坚持理想,三、诵读理解:1、自读:结合注解,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同时思考离骚形式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学生自读,教师巡回指点。)学生会发现本诗多用“兮”字,从而引出对“楚辞”的理解。,楚辞是古代楚国的民歌,楚辞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多用“兮”,“兮”有时候放在单句句中,有时放在单句句末,离骚节选部分都放在句末,它是一个语气助词,表示停顿、舒缓的语气,有抒发感情的作用。课文以七字句或者六字句居多,根据句意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一般每句读两拍或者三拍。,关于“楚辞”:,2、教读: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读准节奏,读出语气,体会诗意。教师点拨: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注意节奏和语气。,3、齐读: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感,走进诗人内心世界。诗歌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形式,只有将自己和文本近距离对话,融入诗歌,才能把握诗歌的内涵,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4、精读:表现屈原情感的重点语句,感受由此产生的情感共鸣。教师点拨:诵读过程注意读音、节奏、情感的融合。,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政治遭遇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嫉恶如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理想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退隐闪念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献身真理,四、拓展延伸:在学习古代作品的过程中,增强文化意识,继承传统文化,并且关注生活。,诗中诗人表达了强烈的忧愤、怨恨之情,诗人的高尚情怀,忧愤、怨恨之情不是仅因个人遭遇产生的,更是因为楚国民生的艰难,那一声“长太息”中蕴藉了诗人太多的忧和痛。反复诵读离骚,我们眼前仿佛呈现了为了楚国忧心忡忡,忍辱负重的屈原。在当今时代下,我们应该如何传承爱国精神?,“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屈原不仅又回到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在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时,他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他崇高的爱国精神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今天的端午节不仅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同时也表达了对爱国精神加以弘扬的心声。,五、课后作业:1、背诵离骚。2、在理解屈原心志的基础上,写一篇一百字左右的屈原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