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址点的测量》PPT课件.ppt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第一节 概述一、实测界址点坐标的作用位置确定、法律保护、面积量算、界址点恢复二、界址点坐标的精度规定1.依据:测区土地经济价值和界址点的重要程度。2.精度规定:A1 0.05 A2 0.10 A3 0.25 A4 0.50,解析法:根据角度和距离测量结果按公式解算出界址点坐标的方法叫解析法。极坐标法、正交法、截距法、距离交会法等 图解法。在地籍图上量取界址点坐标的方法称图解法。方法与解析法一样,但数据来源不同,第四节 界址点的测量方法,一、极坐标法,XP=XA+S cos(AB+)YP=YA+S sin(AB+)其中:AB=,特点及适应范围 极坐标法的方位与距离重合,精度较高,速度较快。极坐标法与其他定点方法相比,不受地形乃至场地的影响,应用很广泛。其缺点是对于老城区、商业密集区、街坊内部的隐蔽界址点,效率低,成本高。它适应于规划整齐,通视良好的大面积界址点测定,是目前城镇地籍调查解析界址点测定的主要技术方法。,二、交会法 1.角度交会法(角度前方交会法)特点及适应范围 该法施测简单,不受距离限制,但外业设站多,工作量大。该法适用于对难以到达或难以量距但又通视的明显界址点的测定。,2.距离交会法(边长交会)特点及适应范围 距离交会法施测简单,精度较高,适用于测定二类界址点及原界址点位置的检查和恢复,变更界址点的测定等,在控制点上直接交会的测站点,也可用于一类界址点的测定,但应注意交会角不能太差。,三、内外分点法,特点及适应范围 内外分点法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易于操作,精度很高,但该法受地形限制,要求已知点的连线必须通视。它仅适用于规则建筑物外侧呈线状排列的界址点的测定。截距法是解析界址点测定的重要辅助方法。,四、直角坐标法,特点及适应范围 直角坐标法是两次方位与距离交会的组合,施测简单,易懂易做,垂足点的精度不受地界和建筑物离测线相对位置的影响,精度较高。缺点是目标点到垂足的距离受获取的垂足点位置精度的限制。在大量的界址点测量中,它仅仅是对极坐标法的补充。,三、界址点测定方法的选用 以上罗列的众多定点方法各自都有着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极坐标法已成为测定解析界址点坐标的首选方案;定点方法的择用应根据地区情况、精度要求、技术水平、仪器设备条件综合经济效益等多种因素区别对待,灵活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方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做到取长补短。,第二节 界址点测量的外业实施,一、准备工作,1.界址点位的资料准备地籍调查表 2.界址点位置野外踏勘,实地查找界址点位置、图上标记出界址点的位置和权属主的用地范围(注意界址点的共用情况)。标记权属主的姓名和草编宗地号。,3.踏勘后的资料整理,草编界址点号和制作界址点观测及面积计算草图,4.界址误差表的制作,二、野外界址点测量的实施,(1)水平角借助于精度不低J6级经纬仪方向观测法半测回,定向边应长于测定边,多于3个方向时应归零,归零差应小于24,对中误差不大于3mm。(2)当界址点多于6个时或每测1520个界址点,应以定向点检查仪器是否扭动。(3)用测距仪测距时,两次读数,一次记录,两次读数较差不超过2cm;使用测距仪或全站仪测量距离,均应加入反光镜安置中心到界址点间的距离的改正。(4)用经鉴定过的钢尺量距短于一尺段时,两次丈量不大于1cm,当距离超过一尺段时,两次丈量不大于2cm。(5)边长记录至0.01m,角度至1,坐标计算至0.0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