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饭煲结构分析》PPT课件.ppt
电饭煲,机电工程系 李 敏,-材料、结构与工艺分析,二、电饭锅的分类:,1、一种是采用机械控制的普通电饭煲,2、一种是采用微电脑模糊控制技术的自动电饭煲,三、普通机械控制电饭煲结构与工作原理,1、普通电饭锅结构,发热盘面板 煮饭指示灯机械按钮开关保温指示灯温控器,2、电饭锅内部结构图,机械开关,电源插座,保温片,保险丝,温控器,当饭煮好的时候,电饭煲内的水便会蒸发,由液态转为气态。物体由液态转为气态时,要吸收一定的能量,叫做“潜热”。这时候,温度会一直停留在沸点。直至水分蒸发后,饭煲里的温度便会再次上升。电饭煲里面有温度计和电子零件,当它发现温度再次上升的话,便会自动停止煮饭。,普通电饭煲的工作原理:,普通电饭煲的结构:普通电饭煲主要由发热盘、限温器、保温开关、杠杆开关、限流电阻、指示灯、插座等组成。,发热盘的中央装有一个永久磁环和一个弹簧,煮饭时,按下煮饭开关,靠磁钢的吸力带动杠杆开关使电源触点保持接通,当煮米饭时,锅底的温度不断升高,永久磁环的吸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当内锅里的水被蒸发掉,锅底的温度达到1032时,磁环的吸力小于其上的弹簧的弹力,限温器被弹簧顶下,带动杠杆开关,切断电源。,19世纪末,著名物理家居里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发现磁石的一个物理特性,就是当磁石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原来的磁性就会消失。后来,人们把这个温度叫“居里点“。,电饭煲结构及工作原理,机械煲结构,磁钢,双金属温控器,位置:居于电热盘中间,感温面与内锅锅底贴合,检测锅底温度 组成:运动的硬磁(永久磁钢锶铁氧体)固定的软磁(感温磁钢镍锌铁氧体)弹簧 工作原理:在常温下,软磁有磁性,能吸住硬磁,当温度上升到某一限界时,软磁会消失磁性,硬磁脱落,软磁消失磁性的温度点叫居里点。,3、电饭锅电气图与工作原理,煮饭:220V交流电经保险丝FU(1051A)加在发热器一端。220V另一路经限温器(磁缸)加在发热器另一端,发热器加电发热煮饭。见键头所示。同时220V电经限电流电阻R1加在煮饭指示灯两端,让指示灯发亮。,保温:当饭煮熟后,限温器(磁缸)断开,此时220V电经过发热盘加在保温片两端,(保温片电阻远大于发热器内阻,见图示)维持保温。同时220V电经限流电阻R2加在保温指示灯H2上,指示保温状态。,常见故障维修实例,电饭锅在使用过程中,常见以下几类故障:不通电、煮不熟饭或者煮糊饭、不能保温。现用具体的实例学习这几类故障的分析与维修。例1指示灯不亮,发热盘不发热,整机不工作。分析:从电气原理图所示,220V交流电经保险丝和煮饭开关后加载在发热元件两端,发热盘得电发热开始煮饭过程。同时电压经电阻R1降压后加载在煮饭灯H1两端,使煮饭指示灯点亮,指示煮饭工作状态。本例中指示灯不亮,发热元件也不发热,故障点应该在电源插头、电源线、保险丝等部件出现损坏所致。,维修过程:先用万用表交流电压750V档,测量电源线插上后两端有无交流220V电压。如无电压,说明电源线断线,更换。如有,则拆开电饭锅底盖,观察连接插座有无损坏。如有则更换插座。如无则用万用表“通断”档测量保险丝是否烧断(正常时应导通,烧断时无穷大),同时观察所有接线是否有断裂,从而找到故障点。经仔细查,发现系保险丝烧断,更换保险丝,整机恢复正常。,例2.只有保温指示灯亮,按下煮饭按键煮饭灯不亮,不能煮饭 分析:从图2-12电气原理图可知。保温灯亮,说明电源已经进入电饭锅内部,并且保险丝也是正常的。当按下煮饭按键时,煮饭灯不亮,发热盘也不能发热,说明220V交流电没有加载到发热盘两端,从原理图可知应该是按键开关没有接通所致。维修过程:拆开电饭锅,按下煮饭开关后,用万用表交流档测量发热盘两端没有220V交流电,顺着线路检查,发现机械开关(见图2-17示)貌似接通,但用万用表通断档测量却不通,仔细观察,发现是机械开关触点因经常通断大电流而烧蚀,因而其虽然闭合,但却不能接通电路。用细纱布仔细打磨触点,直到接通电路为止。经这样处理后,整机恢复正常。,3.煮不熟饭或者煮糊饭 A:此故障多因限温器(磁缸)因为失去磁性而造成的。电饭锅出现此类故障我们只要把限温器换掉即可。B:此类故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煮饭开关或者保温开关的触点烧蚀而使触点接触不良,这种情况通过观察很容易找到故障点。4.电饭煲不保温原因及检修:此故障可能是保温开关的常闭 触点表面脏污或烧蚀,使其触点电阻过大,造成触点闭合而电路不通,发热管不发热,电饭煲不能保温。此时可用细砂纸将触点表面清理干净后,镀上一层锡。若仍不保温可更换保温开关。,5.电饭锅指示灯不亮或者指示错误 这类故障从原理图分析可知,一方面是连接指示灯的线路不通。用万用表量连线的通断即可查找。二是指示灯损坏。更换相应的指示灯即可。三是指示错误,这类故障常出现在经过维修后的电饭锅上,基本都是前维修人员更换相关元件后接线错误引起的。只要按线路图重新连接即可排除故障。,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