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了解孔孟及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及影响了.ppt
,孔孟两章,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 李仲秋,学习目标:1、了解孔孟及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及影响。2、了解文章大意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3、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特殊句式。4、背诵。重 点:词句课文理解难 点:孔孟的儒家思想课时安排:3课时,先秦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第一课时,孔子格言,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欲速则不达。,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四海之内皆兄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生可畏。,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朽木不可雕也。,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孔子的生平,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使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这些书被汉以后的读书人尊为“经”(即“五经”)。孔子的儒家理论也作为封建思想的正统,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20篇,是一本语录体专集。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奉为儒家经典。,五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六品德:“温、良、恭、俭、让”,孔子的思想,四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名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三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二修身:“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仁”的含义主要有两层: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之仁”。“仁者爱人”包括反对“不教而杀”,主张“以礼教民”。孔子注重社会伦理问题,把礼看成是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区别华、夷的标志。他谴责破坏周礼的行为,对鲁国季氏窃用天子之礼,“八佾(y)舞于庭”极为愤慨,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汉代以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孔子的思想适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受到重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ch)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了孔子及其学说在中国思想界的统治。以后,历代统治者进一步采取了神化孔子,提倡儒学的措施,巩固了孔子的至尊地位。,季氏将伐颛臾,孔子的时代,周王室不再有统率诸候的力量,而且诸候的权力也落到卿大夫手中,鲁国的季孙、孟孙、叔孙就把握国政,季孙氏更集中。冉有、季路在孔子门弟子中是以“政事”著名的,他俩都在季孙手下做事。季孙想扩大地盘,借口消灭一些附庸,先想攻颛臾,怕孔子反对,所以让冉有、季路去探探口气,于是一场师生间的辩论展开了。且看记录者怎样用短短的篇幅写出孔子的义正词严使冉有等理屈词穷,使百世之下读了还可想见当日的情况。,背景介绍,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理解大意,将伐:将要攻打。,于:介词,对。,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句,“是”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也”表判断。,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1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2与?”,欲之:想这样。,相:辅助的人。,持、扶:都指搀扶。,过1:错。形容词,于:介词,从。,过2:过失。名词,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固:(城郭)坚固。取:夺取。忧:形容词作名词,忧患的事物。国:诸侯的封地。今义指国家。家:卿大夫的封地。今义指家庭。患:担心。安1:安定。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安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相:名词用作动词,辅助。于:在。,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 大动干戈 祸起萧墙,季氏,孔子,冉有、季路,权臣,家臣(学生),老师,争权夺利,礼治仁政,文谋(主)武勇(次),人物关系,责,无乃尔是过与,先王以为东蒙主 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矣 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也 不当伐,驳,引用名言,设比喻,斥,君子品质,政治主张,揭穿阴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冉有,孔子,1、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的安邦治国之道是什么?,孔子认为,国家的兴旺发达要靠修文德,即讲求礼乐的文教和仁义之政的德政,而不能动干戈。孔子曾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提倡广泛学习文化典籍,用礼乐制度来约束自己。孔子又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即以德政治民,就像灿烂的北斗被众星拱卫着一样。“修文德”,提倡周礼,施行德政,这是孔子的一贯政治主张。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不修文德而谋动干戈,只能使国家分崩离析,使百姓贫而不均,寡而不安。讨伐颛臾实行武力吞并之举是害国害民之策。,难点探讨,2、孔子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是什么意思?,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势力,但从谈话时的政治背景,在经济、军事利益方面看,他主要的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国的实力,最终目的是篡夺鲁国的政权。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论点,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课内练习,古义:已经使他们来了,那么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今义:既然已经来了,那么就要安心下来。,1、“既来之,则安之的古今意义有何不同?”,2、翻译下列句子。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1、介绍孔子。2、重点词语解释。3、背诵5、6段。,作业布置,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第二课时,千秋亚圣,孟子(约前372前289),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童年,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今山东 邹县),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三岁时父亲逝世,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 习环境而三次搬家。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以后,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孟母三迁,青少年,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成年与晚年时代,孟子醉心研究,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 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来到膝国,膝国太子对孟子的“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在膝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退而与弟子著书,决心写书建立学说,遂成孟子。,孟子名,字,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并尊称他为,孟子是记录孟子、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战国,轲,子舆,孔孟,亚圣,仁政,民贵君轻,孟子的仁政思想,1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 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3 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4 政事以民为归宿。,5 用人以民意为准:选拔、杀掉某些人,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不能只听大臣、大夫之言。,6 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不扰民、与民同乐。,7 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8 反对不义的战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关于孟子,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时代背景,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给下列字注音,1、王好战:,ho,2、弃甲曳兵:,y,3、数罟不入洿池:,c g,w,4、衣帛:,5、鸡豚狗彘:,tn,zh,6、庠序:,xing,7、饿殍:,pio,y b,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于:介词,对。,河内:黄河以北。,移:使动用法,使迁移。,于:到。,河东:黄河以东。,察:考察。,加:更加。今义:增加。,理解大意,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战:动词作名词,战争。,请:请允许我。,以:用。,鼓:名词作动词,敲鼓。,走:古义一般为跑,这里专指逃跑。,或:有的人。或或是一个固定句式。,以:用。,是:这。本句为判断句。,无:通“毋”。于:比。本句为状语后置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数:密。,以:按照。,时:季节。,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本句为判断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树:名词作动词,种植。状语后置句。,衣:名词作动词,穿。,以:凭借。,申:反复告诉。孝:孝敬父母。悌:敬爱兄长。本句为状语后置句。,王:名词作动词,称王。,颁:通“斑”。,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食:1、吃;2、食物。,检:约束。,涂:通“途”,在道路上。,罪:名词的意动用法,归罪,把归罪。,饿殍:饿死的人。,分析课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找出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句子。,仁政,王道之始,不违农时(农),保护鱼类(渔),按时砍伐(林),王道之成,鼓励养蚕(纺),繁兴六畜(牧),生产粮食(农),兴办教育,初步措施,根本措施,不可胜食,不可胜用,保民,教民,2、孟子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对比 狗彘食人食(贵族)涂有饿莩(百姓)比喻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暴政,施行仁政。,施仁政,除暴虐,天下之民至焉,3、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用了什么说理方法?,一、完成下列一词多义。,王:1、然而不王者 2、梁惠王曰,食:1、谷不可胜食也 2、狗彘食人食,吃 动词食物 名词,时:1、不违农时 2、无失其时,季节 名词机会、时机 名词,课堂练习,为王、称王,名词作动词,君王,名词,以:请以战喻可以无饥矣以时入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用 介词凭借 介词按照 介词把 介词认为 动词,之:填然鼓之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 申之以孝悌之义,音节助词 结构助词 取消独立性 结构助词 的代词 百姓,代词 这样助词 地、的样子连词 然而、但是形容词 对的、认为对的,则:则移其民于河东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顺接连词 就、那么转接连词 却,然:河内凶亦然 填然鼓之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太后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