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传染病.ppt
输血传染病,戴鹏程,一、概述,自1900年发现ABO血型系统以来,血液和血液制品已被广泛用于临床。但输血(血制品)可能发生输血传播感染(TTI)等,严重者可以致命。目前输血安全,尤其是输血传染病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狭义的输血性传染病是指受血者输入含有致病微生物的血液或血制品后引起的传染病;广义的输血性传染病是指血液或其它体液中的病原体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被感染者(包括献血员、受血者、医务工作者、静脉吸毒者、进行诊疗操作的患者及其它人员)破损的皮肤粘膜侵入体内引起的疾病,其传播途径包括静脉注射吸毒、诊疗活动(外科、妇产科、口腔科手术,内科诊疗操作,注射,针灸,器官或组织移植,输血或血制品,内窥镜检查,血液透析等)、纹身、理发、剃须、美容术(穿耳、纹眉、重睑、补唇等)、吸脂术等。,二、能通过输血传播的病原体,目前已知的能通过输血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病毒:甲肝(HAV)乙肝(HBV),丙肝(HCV),丁肝(HDV),艾滋(HIV),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疱疹病毒6,8型(HSV),登革热病毒等等。细菌:葡萄球菌,结肠耶尔森氏菌,克雷伯菌,沙门菌属,绿脓杆菌等。寄生虫:疟原虫,刚地弓形虫,克氏锥虫,内氏曼原虫等。螺旋体: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等。其它:立克次体等。,三、导致输血性传染病的因素,(一)筛检之后的血液或血制品仍可能含有病原体原因:1.客观因素(1)“窗口期”的存在 窗口期是指从病原体进入人体至出现可检测出标志物这一段时期,不同病原微生物的窗口期长短不一,即使同种病原微生物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试剂检测其窗口期长短亦不同。窗口期短则漏检的机率小,假阴性率低;窗口期长则漏检的机率大,假阴性率高。,三、导致输血性传染病的因素,下面是几种常见病毒的窗口期:窗口期(天)平均 范围HIV 22 638HTLV 51 3672HCV 46(82、2代)(54192)HBV 59 3787,三、导致输血性传染病的因素,(2)无血清转换 少数病原体的少数株在人体内不发生血清转换,不产生针对病原体的抗体,或产生变异抗体,故亦会产生假阴性结果,如果输入这种献血员的血液就有可能造成受血者感染。例如:感染HCV后约有10的病毒携带者不产生抗HCV,由此造成的HCV感染率约为1/1000020000单位血液。,三、导致输血性传染病的因素,(3)不同亚型或遗传变异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病原体(RNA病毒多见)不断发生基因突变和存在多种亚型。如病原体发生基因突变,则原有的试剂或实验方法就可能检测不出突变后的病原体。许多病原体存在多种亚型,而现在的检测试剂大多无法达到同时检出所有亚型的要求。,三、导致输血性传染病的因素,(4)筛检的有限性 由于人力、物力、财力有限,不可能在献血员中筛检已知能通过输血传播的所有病原体,故那些没有常规检测的病原体如存在于献血员体内就有可能通过输血传播。(5)即算是目前最先进的检验方法,也受现代科技水平的制约,也就是检测的灵敏度水平。,三、导致输血性传染病的因素,2.主观因素(1)误差 包括贴错标签,错误发放血液(血制品),标本混杂,操作错误等。(2)观念错误 有部分人甚至少数医务人员错误地认为输血有益无害,对输血适应症掌握不严,没有尽量做到成分输血。(3)管理不力3.社会因素 某些不良习俗和行为,如静脉吸毒者共用注射器是当今传播HIV、HCV的重要途径之一。,三、导致输血性传染病的因素,(二)血液采集、制备与输血操作过程中的医源性污染1.采血污染2.制作过程污染3.原辅料污染4.储备过程污染5.器材及环境污染6.工作人员受感染(三)受血者抵抗力低下,四、输血传播传染病的特点,1.输血传播传染病只发生于有献血、输血史、与血制品有密切接触者、进行过其它有创性医疗操作或有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史的高危人群。2.有明确的感染时间和潜伏期,其潜伏期短于其它传播途径所致相同疾病。因为有共同的感染途径,重叠感染、共同感染的发生率高。3.受血者发生输血传染病情况与所输入的血液、血制品质量和品种密切相关,发生率与输血次数、量呈正相关。4.输血传染病流行情况与所处国家(地区)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有关。,五、输血传播传染病的诊断标准,1.必须有献血、输血(血制品)史,或与血液(血制品)密切接触史,或曾静脉吸毒共用注射器,或曾接受过有创性医疗操作。2.受血者受血前未有过该病原体感染,输血前该病原体血清学或其它检查阴性。3.输血至发病或至血中出现该病原血清学标志物的时间在该感染的潜伏期内(超过该感染的最短潜伏期)。4.证实供血者血中存在同种、同型、同亚型或同株病原体,或者能证实血液在采集、加工、储存或输入过程中受到该病原体污染。,六、常见输血引起的传染病,(一)AIDS输注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和凝血因子均可传播HIV,一般白蛋白、球蛋白、血源性乙肝疫苗不会传播HIV。在献血员中筛检HIV以前,输血及血制品(特别是凝血因子)是HIV的主要传播途径,血友病患者是HIV感染的高危人群。首例血友病人HIV感染是在1982年报告的,有了血清学诊断后发现,约50的血友病人被HIV感染,其中重型血友病感染率高达90。目前输血仍是非洲HIV感染的第二位传播途径。美国等发达国家虽经输血传播的比率小(约为00.95/100000),但经过静脉吸毒途径感染HIV所占比率仍较大。国内报道HIV感染及AIDS病人有69.4是通过静脉吸毒引起,通过输血(血制品)途径感染仅占0.3,可见国内静脉吸毒共用注射器途径为主。根据对输血感染HIV的研究,其潜伏期为4.5年,短于其它传播途径所致HIV感染后发展为AIDS的潜伏期。,六、常见输血引起的传染病,(二)乙型肝炎虽然HBV与HIV皆可以通过输血及注射途径传播,但HBV的感染力比HIV高50100倍。目前肝炎在受血者中发生率约为2.47.3,尤其是血透患者感染HBV较常见。乙肝在上世纪70年代占肝炎的2050,自从在献血员中筛检乙肝表面抗原后肝炎的发生率已显著下降。实验证明注射107ml含有HBV的血即可发生HBV感染。与其它途径感染所致乙型肝炎相比,不同之处是成人由其它途径感染HBV后约9095最终好转痊愈,510持续 感染或慢性化;但肝炎约有50慢性化,810年后约2030演变为肝硬化、肝癌,其致病性及恶化率显著升高,可能与输血感染病毒量大、反复输血感染多种亚型的HBV、多种嗜肝病毒重叠感染比率高、受血者自身体质差等因素有关。,六、常见输血引起的传染病,(三)丙型肝炎献血员中丙型肝炎阳性率美国为0.5,日本0.1,德国为0.4,法国为0.3,国内为0.220。广东的回顾性调查结果显示在已查明的HCV感染者中,70有输血经历。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约85发展为慢性肝炎,其慢性化率明显高于散发性丙型肝炎,其慢性化比率升高除与乙型肝炎有相同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HCV本身易发生变异。1990年第一代ELISA抗HCV检验试剂检测窗口期有1226周,1992年第二代,窗口期有8周,现在用的是第三代试剂,窗口缩短了约10天。,六、常见输血引起的传染病,(四)梅毒1915年即发现输血可传播梅毒,是第一种被发现可经过输血传播的传染病。梅毒螺旋体的抵抗力弱,血液(血制品)在4度储存23天(最多不超过5天)后梅毒螺旋体大部分已经裂解死亡不再具有传染性。感染梅毒后窗口期比较长,虽然感染后一周血中即可发现梅毒螺旋体,但血清要至46周后才出现阳性。,六、常见输血引起的传染病,(五)弓形虫病弓形虫可经过输血、器官移植及骨髓移植而传播。许多国家的平均感染率在49,浙江省对1197名供血者检查发现约有2.5的供血者有弓形虫感染。必须输入处于弓形虫血症期的血液才会引起感染,弓形虫血症可持续2周。输血传播是弓形虫感染的少见传播途径。,六、常见输血引起的传染病,(六)疟疾感染疟原虫的人可呈无症状疟原虫携带状态,其血液中可含有处于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当输入这种新鲜血液时即可发生输血性疟疾,输入库存12天以上的血极少引起疟原虫感染。献血员中疟原虫流行率在不同地区有差异。不但输注全血,输注血小板、白细胞、冷沉淀等也能传播疟疾。相对于蚊虫叮咬后传播疟疾,输血传播疟疾有以下特点:(1)潜伏期短;(2)临床表现不典型,热型不规则,发作无规律性,且病情较重,误诊率高;(3)由于通过输血输入人体内的疟原虫不进入肝脏,无红细胞外期,故不存在由潜伏于肝脏中的疟原虫再次进入血液循环而引起的疟疾复发;(4)常规抗疟治疗效果良好。,六、常见输血引起的传染病,(七)CMV感染CMV感染是人群中最常见的感染,某些发展中国家成人的感染率高达80100,输血为其重要的传播途径。无临床表现的输血后CMV感染率为367,平均为13,其发生率与输血次数和量成正相关,输含有白细胞的血(血制品)后危险性增高;除去白细胞后,CNV发生率 大为降低,为14,一旦发生CMV感染后常为终身带毒。感染后临床类型有:(1)先天感染,表现为死产、流产、畸形、CMV包涵体等;(2)新生儿感染多呈亚临床型,少数为间质型肝炎;(3)儿童与成人感染为临床型,在免疫力低下时发生CMV单核细胞增多症。,六、常见输血引起的传染病,(八)输血后HTLV/感染HTLV/分别于1980年和1982年被发现,属于C类逆转录病毒。在流行地区母婴垂直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美国的研究表明HTLV/经输血途径传播的危险性是0.024单位血或0.028单位血制品,它往往通过输入含有感染了HTLV/的淋巴细胞的血制品传播,而几乎不通过血浆及其制品传播。输血传播的有效性随血制品存放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阳性血制品传播的上限期为914天。,六、常见输血引起的传染病,(九)败(菌)血症输血后细菌感染亦为输血的一种重要并发症。来自献血者皮肤的细菌污染血源是引起输血相关性败(菌)血症最重要原因,血液储存过程中受污染和输入有菌血症献血员的血液也是原因之一。库存血常见的污染菌为大肠埃希菌、副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少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以及厌氧菌。输血相关性败(菌)血症发生率随血液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七、输血传染病的预防,1.加强宣传教育。2.严格筛检献血员。3.保证检测准确性。4.血液和血制品的灭菌处理。5.规范程序:严格执行采血、运输、分离、储存和输血过程中的规范操作。6.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能不输血的或可用其它方法代替则尽量不输血,降低输血用量和次数,努力开展自体输血,尽量开展成分输血,控制浓缩白细胞的输注。7.保护易感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