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规划绪论》PPT课件.ppt
生 态 规 划 学Ecological Planning Science,教材:章家恩 主编,生态规划学2009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参考材料:,清远市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试点以及乳源县、始兴县、蕉岭县开展南岭生态区试点举行授牌仪式,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广东省主体功能区划示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规划先行,规划先行面对寸土寸金的城市土地,我们身边常见的规划,规划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汇。(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52,500,000篇,用时0.001秒;网页约有77,200,000项符合规划的查询结果,以下是第1-10项(搜索用时 0.06 秒))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行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人生规划、职业规划,主 要 内 容,古代的规划思想概述规划的基本概念与分类生态规划的基本概念生态规划的发展阶段生态规划研究的基本内容,规划思想在我国自古有之。“早虑则不困,早豫则不穷”“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谋定而后战,能以少覆众”这些古语均意告诫人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需早作规划、考虑和安排,则不会陷入困境,才能减少失败和损失。,第一节 我国古代的规划思想,一、我国古代的规划思想,根据历史记载,我国最早记述的规划是汉代的尔雅释地其中记载了公元前15世纪商代的农林牧用地的布局,“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期禹贡,对周朝全国的土壤分类和肥力的鉴别进行了颇为科学的论述。周朝的井田制和宋朝的方田制,可视为我国土地规划的雏形。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水利规划出现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代,即大禹制定的黄河道规划,引黄河水入海和沿岸的土地灌溉。历史上最著名的规划是 大约在公元前256-前251年规划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古代的井田,西周时期基本上废除了商朝的奴隶占有制度,而将封建领土制(农奴制)推行于全国。王帝是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当时的最高准则。井田制度是西周时期所实行的土地制度,主要含义有(1)井字像土地划分的形状;(2)西周的封建领土制的剥削方式。天子对土地有所有权,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对土地有占有权和使用权,庶人(农奴)只能无偿地为贵族代耕 公田。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能买卖。,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组成,它们的选址,巧妙地利用了河道地形、河流的水力学特点。岷江通过“鱼嘴”分为内江、外江,经过“飞沙堰”(侧向溢流堰)进入“宝瓶口”,岷江水由此进入成都平原。都江堰是兼具灌溉、防洪、航运以及城市水环境多种功能的水利工程。从创建至今,都江堰多次毁于洪水,但是每一次修复都又继承了原来的工程枢纽布置型式,反映出2000多年前都江堰完美的工程规划。,二、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尼罗河流域,两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墨西哥湾,世界最早出现的城市多数在大河的冲积平原上,1、选择城市位置特别重视水文地理条件。春秋时吴王命伍子胥建阖闾城(今苏州),是经过“相土尝水”法选定的。因为用水对于几下万乃至上百万人口的都城来说,是极为重要的。隋文帝就因为长安故城地下水咸卤不宜饮用而另建新城。齐桓公问管仲:“度地形为国都,其何如而可?”管仲答曰:“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泻,因大川而注焉。乃以其天材,地之所生利,养其人,以育六畜”(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可见城市土地、河流之重要。因为“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管子水利第三十九)。此外还有供应苑囿用水和漕运保证京城粮食和物资供应畅通问题,所以视漕运为历代京都的生命线。古代城市之所以选址于有江河处,其道理便在其中。,我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2、中国古代城市上至京都,下至州府县城,绝大多数城市平面为方形,其道路采用方格网结构,一则建筑布置规则,可以节约土地二则有利于街道界面与市井氛围的形成三则“四通八达”交通便捷四则市政配套费用较省。尽管方格网道路存在着一些呆板、单调感觉,但数千年下来直至今日,仍是常常采用的一种道路结构形式。,我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3、中国古代城市,在考工记中便可看出有功能分区的规定。后来汉、魏、隋、唐,功能分区实践更趋明显合理,这是古代城市规划中的一大创举。,我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4、在汉长安城的规划中,可以看到主城长安周边还有7座小城(陵邑、长陵、安陵、霸陵、平陵、杜陵、阳陵),颇象现在的卫星城,是当今城市一体化规划、区域规划和大城市地区规划思维的最早范例。,我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5、从周朝开始,此后每个朝代的都城规划,都是“王室居中”布置,坐北朝南,然后有一条很宽的御街。这居中的“王室”,是整个城市的空间聚集点,建筑高潮,至高无上;这“御街”,是中央景观带,是城市的中轴线,左右建筑对称布置。当今北京城市规模比明清时期扩大了好几倍,但中轴线至今保留着,谁也不敢去动它、破坏它。因为这中轴线定得科学、合理,是古今中外城市规划的经典做法。,我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这是明北京城,也就是今天北京市的二环以内,明北京的皇城,包括现在的故宫,中南海和北海以及景山等,6、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当中,已考虑到防洪、防涝、防火等城市防灾规划问题。管子说:“善为国者,必先除五害,人乃终身无患而孝慈焉”。什么是“五害”?管仲对曰:“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厉一害(厉指病)也,虫一害也”。“五害之属,水最为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我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三、西方的城市规划,在西方,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已出现了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阐述了城市选址、环境卫生、坊际建设、公共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当时的“理想”城市模式。中世纪社会发展缓慢,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阿尔伯蒂、帕拉第奥、斯卡摩锡等也提出了一些反映当时商业兴盛和城市生活多样化的城市理论和城市模式。产业革命前的欧洲城市,除罗马等少数城市外,一般规模较小。多数城市是自然形成的,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都比较简单,卫生条件也差。城市规划多侧重于防御功能和政治需要,封闭性强。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着眼于道路网和建筑群的安排,因而是建筑学的组成部分。产业革命导致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大工业的建立和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促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盲目发展,贫民窟和混乱的社会秩序造成城市居住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居民生活。人们开始从各个方面研究对策,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资料:希波丹姆(Hippodamus)模式,在西方,在公元前5世纪在古希腊繁盛时期,著名的建筑师希波丹姆(Hippodamus)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这种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以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希波丹姆根据古希腊社会体制、宗教和城市公共生活要求,提出把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住宅区。住宅区分三种:工匠住宅区、农民住宅区、城邦卫士和公职人员住宅区。,古罗马城全景,第二节 规划的基本概念与类型,一、什么是规划?,规划(Planning)是对未来可能的状态所进行的一种设想或构想,是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未来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及以为达到不同目标所采取的不同策略与途径。动词/名词?规划是一种方案结果,是人们为了达到预定目标而编制的行动顺序和方案。,规划也可理解为给出行动过程,向人们指出为实现未来目标要采取的行动过程与途径。规划不是时点行为,而是时间过程。规划也是一个谋划过程,是“科学谋划与筹划”的过程。规划即规而划之,是优化地进行资源、环境的配置。,一、什么是规划?,规划,描绘未来目标与任务,行为决策途径与手段,人们根据对规划对象的认识构思未来的目标和发展状态,人们为达到或实现未来的发展 决策所应采取的时空顺序、步骤和技术方法,二、规划的特点,(1)未来导向性,即它是依据过去和现在研究未来,属于未来学的研究范畴。(2)一定的不确定性。规划结果不是唯一的和刚性的,而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柔性。(3)时限性和动态性。任何规划都有一定时间限制,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根据时间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需要人们修订以及重新制定规划,即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三、规划的作用,规划在人类社会经济和日常生活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规划不仅解决目前问题,而且也是未来发展战略问题;规划不仅是解决部门问题,而且也是处理全局问题和整个区域问题的重要手段。规划是社会目标、私人目标和公共目标的协调和统一。规划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和生产力的优化配置,增强决策的整体性和科学性,提高政策的连续性和连贯性,促进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四、规划学的概念,长期以来,规划仅作为一项应用技术,未能受到足够重视。但随着资源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规划工作显得日趋重要和必要。同时,随着相关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类规划工作日益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规划技术也成为一门学科日益成熟起来。规划学是研究规划理论、规划方法、规划方案以及规划编制规范的一门应用学科。,五、规划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规划学是一门预测变化和描绘未来的科学,它与许多学科关系密切。规划学是解决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问题,因此,它必然与社会学、经济学、人文科学有紧密的联系。规划是一个建议未来发展方向的过程,是一个综合协调的过程,是一个理性思考的过程,是一个为人类创造良好环境的过程,一个综合审美的过程,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辩护的过程,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一个实施政策的过程。因此,规划学也与未来学、管理学、系统学、生态学、环境学、美学、技术科学、法学、建筑学、政策学等学科息息相关。,六、规划的主体与客体,规划的研究对象是规划主体和规划客体组成的有机系统。通常制定出来的规划方案实际上是主体与客体,以及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规划主体通常包括规划委托者、规划编制者、规划实施者和规划享用者。规划客体通常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产业、公共设施、社区等。,七、规划的主体与客体,规划主体,规划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规划委托者,规划编制者,规划实施者,规划享用者,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第三节 规划的类型,按照规划深度、层次划分:概念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工程性规划等按照空间尺度划分:全球规划、跨国规划、全国规划、跨区域规划、省级规划、市级规划、县级规划、村镇规划按照时间尺度划分:近期规划、中期规划、远期规划按照规划内容划分: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层次,概念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修建性规划,专题规划,一、何为概念规划?,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控规和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概念规划,都是中国区域规划发展发生历史性质改变的标志。控规是土地市场商品化而出现的法定规划,而概念规划也称战略规划,是区域建设快速战略构想的规划,一个是“控”,一个是“放”,都是应时而生的。中国区域规划从功能主义、现实主义到超现实主义,经历了工程性规划、控制性规划和概念规划几个代表性的阶段。概念规划是最高层面的控制性规划。概念规划存在两种空间概念适宜发展区和不适宜发展区,或者称建设区和非建设区。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区域空间拓展的控制量度,两个区域的控制策略是相反的,适宜发展区是控制向什么方向发展,发展什么,采取什么策略;不适宜发展区是控制不能向哪发展,不适宜发展什么,保留什么,保护什么,延续什么及采取什么策略。建设区和非建设区也是如此。,二、何谓总体规划?,总体规划(master plan,co-mprehensive planning)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有关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其主要解决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性质、规模、目标、空间布局与优化配置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战略措施。总体规划是下一级规划(如详细规划)的基本依据。,三、何谓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regulatory plan)是根据总体规划的目标,确定不同地块的资源环境的的使用性质、各项控制指标和其它规划管理要求,强化规划的控制功能,指导下一层次规划的编制。具体而言,是详细确定规划地区各类用地的界线和适用范围,提出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的控制指标;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有条件可建的建筑类型,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是提出规划原则和控制指标,又不具体限死建筑设计,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它是介于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与修建设计之间的“桥梁”。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落实总体规划的重要手段。,四、何谓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site plan)是指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各种控制指标,对实施开发地区的各类用地、建筑空间、交通组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建筑保护等作出详细安排的规划。具体包括对开发修建地区制订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其内容通常涉及建设条件分析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建筑和绿地的空间布局、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道路系统规划设计、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竖向规划设计、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等。,全球或跨国规划,省级规划或跨省规划,市级或县级规划,城市或村镇规划,局地规划,按空间尺度划分,近期规划(5年),中期规划(510年),长期规划(10年以后),按照时间尺度划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lanning)是国家或区域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安排。国土规划(Territory Planning)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的全面规划。土地利用规划(Land Use Planning)是对一定区域内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五、与 规划相关的基本概念,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为确定城市性质、规模、空间发展方向,通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进行的综合部署。环境规划(Environmental Planning)是在预测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质量变化的趋势基础上,为达到预期的环境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做出的带有指令性的最佳方案。行业规划(Industry Planning)是指各行业部门所制定的本行业或部门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发展的目标、内容和进度安排,它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与 规划相关的基本概念,自然规划,经济规划,社会规划,农业发展规划 国民经济规划 人口规划工业发展规划 社会保障规划 科教规划第三产业规划 公共设施规划 文卫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 环境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资源利用生态规划,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为什么会出现生态规划,第四节 生态规划的基本概念,“沙漠和荒漠化”警钟为全人类敲响,第四节 生态规划的基本概念,生态环境问题资源短缺问题人口问题生态学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一、生态规划的概念,现代生态规划的奠基人麦克哈格(I.McHarg)认为,生态规划(Ecological Planning)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情况下,或多数无害的情况下,对土地的某种可能用途,确定其最适宜的地区。符合此种标准的地区便认定本身适宜于所考虑的土地利用。利用生态学理论而制定的符合生态学要求的土地利用规划称为生态规划。王如松认为,生态规划就是通过生态辨识和系统规划,运用生态学原理、方法和系统科学手段去辨识、模拟、设计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探讨改善系统生态功能、促进人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可行的调控政策。其本质是一种系统认识和重新安排人与环境关系的复合生态系统规划。,欧阳志云从区域发展角度指出,生态规划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通过生态适宜性分析,寻求与自然协调、资源潜力相适应的资源开发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途径。总的来说,生态规划是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从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区域资源环境特点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出发,合理规划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寓生态环境保护于区域开发与经济发展之中,以达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和谐发展的规划。,一、生态规划的概念,二、生态规划的学科地位,生态规划,各种规划类型,规划方法与理念,专题规划或辅助规划,三、生态规划与传统规划比较,问题:生态规划是一种方法论?用以指导其他操作性较强的规划,如土地利用规划等。还是一种规划类型?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等并列。或仅属城市规划等的专题规划?,四、生态规划的特点,(1)注重考虑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2)注重运用生态评价分析方法(3)综合性考虑生态环境容量(4)注重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模式与措施制定(5)注重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安排(6)注重综合性与协调性,五、生态规划的类型,(1)按产业类型分,(2)按生境类型分,(3)按空间范围分,农业生态规划林业生态规划畜牧业生态规划水产业生态规划工业生态规划旅游生态规划服务业生态规划,农田生态规划草原生态规划湿地生态规划保护区生态规划海洋生态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农村生态规划住区生态规划,生态农场规划生态村规划生态镇规划生态县规划生态市规划生态省规划大流域生态规划生态示范区规划,第五节 生态规划的发展阶段,(1)萌芽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地理学家Marsh(1864)美国地质学家Powell(1879)英国生物学家P.Gedds(1915)强调规划人类活动、自然环境潜力、综合规划,(2)形成与发展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80年代),霍华德(1898)的田园城镇运动(1920s)芝加哥古典人类生态学派 田纳西流域规划、大地伦理学 W.Manning的生态栖息环境叠置法 McHarg生态规划方法Design with nature,(3)现代生态规划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现代环境问题突出与生态意识的提高 生态学的大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态规划的发展历程三大高潮(1),第一个高潮是以霍华德(E.Howard,1898)为代表的田园城市运动(Garden city)。20世纪前后,生态规划经历了几次大的发展。第一个高潮是以霍华德(E.Howard,1898)为代表的田园城市运动(Garden city)。他在其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中提出,应建立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的理想城市。在这个城市中,市民可以就近得到新鲜的农产品,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又不限于当地,城市规模必须加以控制,每户居民都能接触到乡村自然景观。霍德华的思想对现代城市规划起到重要作用,也为以后的生态规划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为代表的美国芝加哥古典人类生态学派,应用生态学理论研究分析城市结构与功能以及城市人群的分布,从城市的景观、功能、开阔空间规划方面提出了城市发展的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中心模式等观点,极大地促进了生态学思想的发展及其向社会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及其他学科中的渗透。在这个背景下,生态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得到发展,形成了第二个发展高潮期。,生态规划的发展历程三大高潮(2),二战以后,面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在奥德姆(Odum)家族对生态学的大力倡导和宣传下,生态规划进入了第三个高潮期。生态规划从传统的地学领域向其他学科领域广泛渗透,并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的生态规划人员。其中以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的I.McHarg为代表的工作,为现代生态规划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McHarg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把土壤学、气象学、地质学和资源学等学科综合起来考虑,并应用到景观规划中,提出了遵从自然的生态规划模式。在其Design With Nature中,McHarg建立了一个城市与区域规划的生态学框架。,生态规划的发展历程三大高潮(3),现代生态规划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论是景观规划还是景观生态学,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二者的日益融合不仅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并最终导致了景观生态规划(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的出现。第一个景观生态规划方案是哈伯(Haber)等基于奥德姆(Odum)的“分室模型”所提出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DUL)。他们将该系统用于集约化农业与自然保护规划中。1986年,他们将其进一步概括和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基于景观的生态规划方法。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雷兹卡(Ruzicka)和米克洛斯(Miklos)通过20年的综合研究,逐步发展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景观生态规划体系(LANDEP),并成为国土规划的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进入20世纪80年代,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景观生态规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使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逐渐走向系统化和实用化。景观生态规划发展成为综合考虑景观的生态、社会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时空耦合关系,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知识及原理经营、管理景观,以达到既要维持景观的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又要满足持续利用土地的一个重要生态规划途径。1995年,哈佛大学著名景观生态学家福尔曼(Forman)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控制和影响作用,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安全,这表明景观生态规划已经开始从静态格局的研究开始转向动态研究。,现代生态规划阶段,生态规划在我国的发展,在理论方面,马世骏、王如松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指出生态规划的实质就是调控复合生态系统中各亚系统及其组分之间的生态关系,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人居环境规划方面,吴良镛提出的以整体观念来处理局部问题的规划准则和“大、中、小城市要协调发展,组成合理的城镇体系,逐步形成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综合性网络,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观点,以及他在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区人居环境发展规划的研究实践,对我国城市发展规划和人居环境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方法论方面,注重现代生态学理论与方法,以及3S技术的应用。王如松等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整合方法,建立一种辨识-模拟-调控的生态规划方法以及人机对话的辅助决策方法泛目标生态规划,并成功应用到天津城市生态对策分析和马鞍山市的城市发展规划中;欧阳志云等将“3S”技术与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相结合,在区域资源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风险分析、生态过程分析、野生动物栖息地动态评价、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傅伯杰、肖笃宁等在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生态规划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生态规划人员在城市生态规划、景观规划、生态旅游规划、生态示范区(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生态村)、自然保护区规划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生态规划工作的快速发展。,生态规划在我国的发展,复习思考题,什么是规划?如何理解规划的内涵?规划包括哪些基本类型?什么是生态规划?如何理解生态规划的内涵?生态规划与传统规划有什么不同?简述生态规划的几个发展阶段及特点。在当今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为什么要开展生态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