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养生》PPT课件.ppt
第十二章 环境养生,内容提要:本章共分四节,主要讲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何养生的问题。,环境对人的健康影响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特点,其危害作用表现为急性与慢性并存。本章主要讲述人类与环境的作用关系,并从生存的自然环境、居住的生活环境、工作的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对环境危害与致病因素进行分析与说明,对如何营造适宜的养生环境,避免疾病发生,以达到健康长寿的最终目的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一、环境概述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着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围绕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就构成中心事物的环境。我们通常所称的环境就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一)环境的概念与分类对人类而言,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空间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人类生存所必须的大气、阳光、食物等物质基础,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基础。,按照环境要素的属性划分,人类的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根据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可进一步划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生物环境、地质与土壤环境等。另外,按是否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社会环境是人类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与精神条件的总和。它是由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教育水平、人口状况、人的行为与方式等要素构成的,是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所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按照其功能可进一步划分为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等。,根据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特点划分,人类的环境可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生活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和社会活动环境等。它对人类的健康影响最为直接。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工生态环境。它对人类的健康影响是间接的、长久的。,(二)环境的构成因素人类的环境是由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综合体,按其基本属性一般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1、物理因素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各种声、光、电、热、磁等。自然环境中的物理因素一般对人都是有益处或者是无害的,如适宜的温度、湿度有利于人的生活,只有在突变情况下才有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如雷击、火山爆发等。在生产活动中,人为制造的各种物理因素当其强度过高或剂量过大时就会影响人的健康,如噪声污染、电磁波污染等。,2、化学因素化学因素包含的种类很多,既包括许多对人类生存与健康必需的各种有机和无机物质,又有人类生产或排放的有害化学物质。自然环境的化学物质组成通常是比较稳定的,由人为或自然的原因可能导致某些物质化学成分的改变,并影响人的健康。例如,农作物喷洒的农药残留物会造成人体中毒,有害化学制剂排放导致水体污染,直接饮用可危害健康。3、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动物、植物与微生物。生物因素是人类致病的三大要素之一,特别是病原微生物及其病毒能引起许多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的发生。,4、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家庭等等诸多因素,它不仅能够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生活,更重要的是可以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并与心理因素共同影响人的心理与生理健康。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生命的起源离不开地球的基本环境,并且不断与环境间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在适应环境同时达成与环境的统一,在改造环境同时又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一)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地球上之所以有生命的产生和存在,是因为地球上有水,有大气,有组成生命物质必要的碳、氢、氧、氮等元素,有适中的地表气温。这些因素彼此关联,互相影响,持续长久的存在,使生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发生、发展、进化的过程。因此,人类的起源与生存离不开大气、水、阳光、温度等基本环境条件。(二)人类与环境的统一性新陈代谢是人类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一方面,人体要不断从外界环境摄取各种营养物质合成为自身的组成成分和能源物质;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将能源物质进行分解供其合成新物质并完成各种生理活动,同时把代谢废物排放到外界环境中去。研究表明,这一过程使得人体血液中多种元素与地壳的含量呈明显相关性,说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在物质上的统一性。,(三)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人类的周围环境往往会存在许多不利因素,特别是当环境改变后,人体会通过生理或心理调节作用去适应它。比如高原地区含氧量低,一般人们上去后会出现“高原反应”,而长期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会通过生理调节,使体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代偿性增多,以适应外界环境。当然这种适应性是有一定范围与限度的,如果超出机体的调节范围,则会影响人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四)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一方面,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和能量。从生态层次看,人类又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它生物之间互为环境,相互依存。另一方面,人类在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中也对环境施加各种影响,如废弃物的排放,环境系统可通过调节、净化作用来缓冲其影响。这种缓冲作用有一定限度,超限度的不良影响会导致环境恶化。同样人类对恶劣环境也具有一定的适应作用,当超出机体调节能力时,不良环境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三、人类的环境状况人类在发展历史进程中,总在不断地征服和改造着大自然,在努力适应自然环境的同时还建造出许多优美的人工环境。长期以来,人类始终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持和谐相处,维持一种动态平衡,使得人们能够健康生活,繁衍生息。然而,自上个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地球人口也以膨胀的方式增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以及工业生产中“三废”大量排放,造成生态环境平衡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逐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健康。,(一)人类早期适应环境活动风水占卜“风水”一词广义上是泛指周围的空间包括山、水、树木等自然环境;狭义上专指阴宅(祖坟)和阳宅(住房)的位置、朝向、布局等。风水占卜活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选择居住环境的一系列主张和学说。人类早期生存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为了尽量选择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居住与生活,人们开始根据周围山水地貌的基本情况来安排住宅。从大到帝王宫殿、陵寝的选址,小到城乡民宅各类场所的勘察无不利用了风水占卜知识。,(二)各类人工环境的建立人工环境是人类为了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劳动改造或加工而创造出来的环境条件。如城市、居民点、水库、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等。人工环境一方面改善了人类居住生活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过多的人工环境有可能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三)生态环境平衡破坏生态环境平衡是动态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时,则表明生态环境平衡遭到破坏。,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采取了掠夺式地开采,加上高度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控制的缺失,给世界范围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目前已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环境破坏主要表现在土地退化与沙漠化、森林面积逐渐减少、废物质污染、温室效应、水资源枯竭等方面。,四、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一)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世界卫生组织经研究提示,影响个人健康和寿命有四大因素:生物学因素占15%、保健卫生因素占8%、环境因素占17%、生活方式因素占60%。1、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和心理。人作为生命体具有新陈代谢、生长发育、调节适应、免疫修复等功能,这些功能特征可以按照亲体的遗传模式传给下一代。某些遗传或非遗传的内在缺陷、变异可导致人体发育畸形、内分泌失调和免疫功能异常等。心理异常,如抑郁、焦虑、恐惧等可引起呼吸、消化、内分泌等器官的功能失调并引发多种心身疾病。,2、保健卫生因素包括医疗设备,卫生服务内容、质量等,它可对人的健康状况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3、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方面。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影响最为严重;社会环境中的人口状况、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等也可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水平。4、生活方式因素包括危害健康行为和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不洁性行为等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另外,生活无规律、精神压力大等可加速人的衰老以及健康问题出现。,(二)环境因素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特点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具有两面性。即良好的环境因素对健康具有促进作用;不良的环境因素可以危害健康并导致疾病发生。环境因素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特点有:1、影响广泛、时间长久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宽广,一旦受到污染后会影响某一区域,影响范围广,受害人群数量多。另外,有些污染物质会长期滞留在大气、水源和土壤里面,长期危害人的健康。一些低浓度污染物质需经过长期在人体内积累才可达到致病水平,因此潜伏期长不易察觉。,2、途径复杂、种类多样环境中的有害因子可以通过呼吸、饮食、皮肤接触等多个途径进入人体,并可广泛进入人体的血液、淋巴、体液及各个组织器官中。环境污染物的种类繁多,对人体危害作用也表现出多样性,有直接和间接的,局部与全身的,急性和慢性的等等。3、综合效应、容易忽视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们常常会同时受到多种有害因子的侵害,具有“多因多果”和“多因一果”综合效应特征。另外,不良的社会因素往往通过心理因素共同对机体施加影响,进而影响生活方式等,从而造成环境各因素间以及环境因素与其他因素共同产生危害健康的综合效应。,对一些低浓度、低剂量的污染物质,机体反应一般都不明显,往往容易被人忽视,而这种慢性危害对人体将是持久和难以治愈的。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变化给人们带来各种心理压力,在社会心理因素作用下引发的“亚健康”问题,由于其病理特征不明显也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三)环境污染对危害健康的效应环境污染给人体健康造成伤害的程度一般与污染物的理化特性、作用时间、剂量或强度的大小以及个体感受性等有关。其危害效应比较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急、慢性危害急性危害表现为:在较短时间内大量污染物质进入环境,致使暴露人群出现不良反应或急性中毒。如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漏事件”,此类危害以大气污染事件最为常见,一般都伴有事故性排放,不良气候条件等。慢性危害表现为:在较长时间里低浓度污染物质对机体反复作用下所造成的伤害。这种危害的特点是具有累积效应,长时间的累积可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患病率增高。此外,也可直接导致一些慢性病的发作,如长期在高粉尘环境下工作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远期危害,远期危害是指环境污染危害作用在短期内不易显现出来,而是经过长时间甚至是作用到下一代才表现出来的各种危害,包括各种癌症、突变和畸变。一些研究人员估计目前人类癌症的80%90%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化学因素引发的癌症比例最高。另外,某些环境污染物还可以引起生物体细胞遗传信息发生突然改变作用,或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造成形态结构异常的畸变作用。3、职业特性危害职业特性危害是指从事某些特定行业人员在特殊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特定污染性疾病。如矿山开采和煤炭挖掘单位的工作人员一般易患尘肺疾病,一些化工生产单位的工作人员易患有铅及其化合物中毒、汞及其化合物中毒等。,第二节 生存的自然环境,千百年来,地球的自然环境一直在为人类生存提供着水源、大气、阳光等基本的物质条件。同时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也总是不断地变化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冷、暖、燥、湿气候的改变是自然环境变化的基本规律性。我们只有适应变化、顺应变化才能健康长寿。,一、生存的基本环境条件(一)水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人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人体的代谢活动、体温调节、营养物质输送都离不开水的参与,人体所需的矿物盐及微量元素有一部分是通过饮水来获得的。另外,水在人们的日常饮食起居、个人与环境卫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农业污水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受工业废水污染的水体可以含有汞、砷、铬、氰化物等多种有毒化学物质,通过饮水能使人发生急、慢性中毒。受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水污染的水体可含有各类病原微生物,饮用了污染的水源可导致痢疾、伤寒、霍乱等肠道传染病及血吸虫病、贾第虫病等寄生虫病。此外,一些未被农作物吸收的农药、化肥通过土壤渗透也可以污染地下水源,通过长期饮用这种污染的水源可引发慢性中毒。(二)大气大气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外界环境条件之一。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气体交换,从大气中吸入氧气,把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入大气,以维持生命活动。通常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达1万多升。,大气污染是指自然或人为地改变了大气圈中原有成分或增加了某些有害物质,超过了环境所容许的极限,造成大气质量恶化,影响原有的生态平衡体系,对人类的健康生活和正常生产劳动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与危害。大气污染来源于天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天然污染是由于一些自然灾害造成的,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沙尘风暴等,具有阵发性特点。人为污染是由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如生活中使用炉灶和采暖锅炉排放的烟尘和废气,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向大气排放的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各种污染物,机动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等。,大气污染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的危害是一个缓慢、长期的过程。在污染不严重的情况下,长期吸入有害气体与粉尘颗粒物可导致肺癌和其它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降低机体免疫力,影响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等。当发生急性污染事故时,往往会在事故区域造成大面积人员急性中毒,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另外,大气污染对健康还会造成间接危害,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三)阳光阳光是由太阳内部热核反应发出的光能,通过辐射方式到达地球,再经大气层过滤后到达地球表面。它是地球上光和热的主要来源。,阳光是地球上生物存在的基本条件。对人类而言,阳光照在我们的皮肤上,不仅会使皮下血管扩张,血流旺盛,增进对有毒物质的排泄和抵抗力,还会使唾液和胃液的分泌增加,肠胃蠕动加强,促进食欲和消化。另外,皮肤能够将一些化学物质,如麦角醇、胆固醇等制造出维生素D,它是我们骨骼的重要成分,少了它就会得软骨病。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很强的杀菌能力,一般细菌和某些病毒在阳光下晒半小时或数小时就会被杀死。夏季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是阳光中的短辐射线紫外线最为强烈的时候,如果人们在这段时间里受到过多的阳光直接照射,易引发皮肤红痒、下垂、褶皱等现象,同时还会引起机体免疫系统的变化,导致体内发生某些病变,如患皮肤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四)温度自然界的温度随太阳光照射时间长短与距离远近而发生变化。温度对维持人体热平衡有着重要影响。人作为一种恒温动物,正常体温始终维持在3636.5。当天气过热或过冷时,就会引起体温的升降,人们必需通过排汗或增加衣物来维持正常体温。另外生活环境的温度状况与人的衰老变化有关。温度升高可增加细胞的分子运动,加速新陈代谢;温度降低可减慢细胞的分子运动,降低新陈代谢并减少细胞的失效率。通过调查发现: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比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要晚熟晚衰,平均寿命要长,就是由于机体特别是大脑细胞失效率减少的缘故。,二、自然环境的四季变化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由于自转轴与公转轴形成约23度的夹角,因此地球在公转周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沿着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周期性移动,由此引发地球上昼夜长短与气温高低的周期变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四季变化。它不仅是一种天文现象,更是一种气候现象。人们通常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季节的气候表现不仅取决于地球所处轨道位置的不同,而且还受纬度,海拔高度,地形等诸因素综合影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地处北温带,四季变化给自然气候带来明显的变化特点。,三、季节变化与养生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员,要想健康长寿也必须顺应自然来养生。对此,我国古代养生家们很早就提出了顺应自然的养生思想。灵枢本神论云“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致、长生久视。”(视,活的意思;长生久视,即延长生命、不易衰老的意思)就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来调理养生的重要意义。顺应自然而养生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天人相应,顺应四时天人相应是指人生于大自然,一切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人们必须掌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顺应四季气候变化特点来进行养护调摄,这样才能有益于身心健康。包括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根据四季万物变化的情况,黄帝内经总结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即春季万物复苏,阳气生发;夏季万物生长最为茁壮,阳气最盛;秋季是收获时节,阳气内敛;冬季万物蛰伏,阳气封藏。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进而提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具体做法就是在万物蓬勃生长的春夏季节,人们要顺应阳气发泄的趋势,早起到室外活动,漫步于空气清新之处,舒展形体,使阳气更加充盛。秋冬气候转凉,风气劲疾,阳气收敛,人们必须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调整作息时间,以避肃杀之气,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3、趋利避害,因时防病趋利避害就是及时躲避不利因素,朝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发展。一年四季共有24个节气,一般在节气交替时气候都会发生比较剧烈的变化,人们往往感到不适。特别是老年人和体弱有病的人容易得病或病情加重,此时要特别注意防范,加倍小心。因时防病就是要根据季节特点积极预防各类疾病发生。比如,春季是流脑和过敏性皮肤病高发期,夏季是肠道传染病高发期,要针对不同情况对个人的衣、食、住、行等做好防范工作。,四、地域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地域环境包含的要素很多,在这里重点谈一下地域的地表形态及环境气候对健康的影响情况。地表形态通常可分为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五种类型。某一区域的地表形态与环境气候紧密相连,对当地居民的健康与寿命都有一点的关联。(一)高原高原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空气会变得越来越稀薄,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逐步递减,这种低压少氧的状况易引发人体产生“高原反应”。该地区由于空气干燥、风沙大,白天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烈,形成昼夜温差极大的气候特点。如果保护不当,易引发日照性皮炎、感冒、冻伤等疾病。,(二)山地山地中上下的气温落差较大,气候特点与高原相似。但在低纬度靠近海洋的山区,空气湿润,众多的林木植被,使得空气中含有大量的负氧离子,加上风景秀美、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可调节人们的情绪,改善全身各系统功能,是健身养生的理想地方。(三)平原平原地区地势平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适宜人居,但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及传染病疫情。(四)丘陵丘陵地区由于林木茂盛,景色宜人,包含大量的名胜古迹,这些良好的周围环境可使人们怡情养心,有利于人们健康长寿。(五)盆地盆地具有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特点,因此空气流速慢、湿度大,特别是夏季容易出现高温闷热天气,造成人们生活不适感增加。,五、适宜养生的自然环境适宜养生的自然环境是指有利于人们健康长寿的各种自然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水源、空气、阳光、温度、土壤、植被、地形等环境条件。其基本要求应当具备以下几点:即充足而干净的水源,清新的空气,充沛的阳光,适宜的温度,肥沃的土地,良好的植被,景色优美、清静幽雅的自然景观。它们不仅应满足了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还符合了人们的心理需要,是健康养生的理想环境条件。,第三节 居住的生活环境,在居住的生活环境里,住宅状况与食品安全对我们的健康影响最大。人的一生有近一半的时间要在居室中度过,良好的环境有益于健康养生,不良的环境可降低机体抵抗力并导致健康危害。食物是人体获取各类营养成分的重要物质基础,食品质量安全关系到生命安危与一生健康问题。,一、健康住宅的环境理念(一)住宅状况对健康影响整洁、舒适、卫生的居室会给人们带来轻松、愉悦的心情,同时能提高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反之,拥挤的居室会使呼吸道发病率增高;潮湿的居室使人易患感冒、风湿性关节炎;阴暗的居室由于紫外线不足,会增加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的发生。住宅状况对健康影响通常是长期和缓慢的,一套住宅在不知不觉中可能影响几代人的健康。,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城镇化的发展步伐,城市人口密度逐年增加,住宅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钢筋混凝土建造的高楼密布,人们对住宅追求更多的是它的安全、便利、耐久性等功效,忽视了保健性。过度装修和非环保建材大量使用,造成室内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加上一些地方各种噪声、异臭污染充斥,由此引发的各类疾病呈日渐上升的趋势。,(二)健康住宅的提出工业革命后期,世界卫生组织针对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出现的城市环境恶化问题,在二十世纪60年代提出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即“安全性”、“保健性”、“便利性”、“舒适性”。强调以“健康”为核心的居住环境理论体系成为当时发展的重要趋势。在2001年10月国际建筑中心联盟年会上,我国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提出了发展“健康住宅”的倡议,得到了与会者的积极响应与支持。健康住宅主要强调的是居住者的健康,体现在居室能够满足居住者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使人生活在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的室内、室外居住环境中,杜绝因住宅而引起的生理及心理疾病。,健康住宅的环境理念体现在住宅室内和住区的居住环境的方式。它不仅包括与居住相关联的物理量值,诸如:温度、湿度、通风换气效率、噪音、光和空气品质等,而且还包括主观性心理因素值,诸如:平面空间布局、私密保护、视野景观、感官色彩、材料选择等。同时倡导回归自然,关注健康,制止因住宅而引发的疾病,营造健康,增进人际关系。(三)健康住宅的环境要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是单纯的指疾病或病弱。”据此定义,“健康住宅”就是指“能使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的住宅”。具体来说,健康住宅最低有以下几点要求:,1、会引起过敏症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很低。2、为满足第一点的要求,尽可能不使用易散的化学物质的胶合板、墙体装修材料等。3、设有换气性能良好的换气设备,能将室内污染物质排至室外。特别是对高气密性、高隔热性来说,必须采用具有风管的中央换气系统,进行定时换气。4、在厨房灶具或吸烟处,要设局部排气设备。5、起居室、卧室、厨房、厕所、走廊、浴室等要全年保持在1727之间。6、室内的湿度全年保持在4070之间。7、二氧化碳要低于1000PPM。,8、悬浮粉尘浓度要低于0.15mg平方米。9、噪声要小于50分贝。10、一天的日照确保在3小时以上。11、设足够亮度的照明设备。12、住宅具有足够的抗自然灾害的能力。13、具有足够的人均建筑面积,并确保私密性。14、住宅要便于护理老龄者和残疾人。15、因建筑材料中含有害挥发性有机物质,所以住宅竣工后要隔一段时间才能住。在此期间,要进行换气。,二、住宅环境污染与预防根据污染物的性质,住宅环境污染包括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三个方面。(一)物理性污染1、污染物质与来源常见有噪声和电磁辐射。各类机动车交通工具、工业生产机器、建筑施工机械等是噪声的主要污染源。各类家用电器如电视机、微波炉、电脑、手机等是电磁辐射的主要污染源,2、危害噪声可对人的听力、视力、内分泌系统造成伤害,并通过间接的生理效应诱发一些疾病,如神经衰弱症、心肌梗塞等。电磁辐射对人体危害十分广泛,它可导致多个器官、系统产生疾病。当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低强度反复辐射后,易出现神经衰弱症候群,如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等;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白血球减少;男子精子减少,女子月经不调,孕妇的胎儿畸形等。,3、预防措施加强周围环境植树绿化和房屋的隔音措施可降低声音的分贝,此外住宅选址尽量远离噪声源。在使用各类家用电器时应当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减少使用次数,购买绿色环保产品。(二)化学性污染1、污染物质与来源主要有甲醛、苯、氨、油烟、烟雾等。甲醛和苯系物主要来自装饰板材的粘合剂和油漆、涂料中的有机溶剂、稀释剂等;氨气主要来自建筑施工中的防冻剂;油烟是厨房烹饪所产生的脂质热氧化分解的各类产物;烟雾是香烟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含有一氧化碳、烟碱、烃类、氰化氢等多种有机、无机化合物。,2、危害化学污染物绝大部分都具有“三致”作用,即致癌、致突变、致畸形。此外,它们对人体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以及肝肾等器官能造成各类损伤,可出现头晕、咳嗽、恶心等不良反应。3、预防措施房屋装修要购买合格环保材料,装修后的新房应放置一段时间再入住,并且要经常通风换气。烹饪时控制油的温度,开启通风换气设备等。避免室内吸烟,提倡戒烟。(三)生物性污染1、污染物质与来源,主要有各类霉菌、病菌和病毒。通常来自家养的各类宠物、非健康人群、蚊蝇传播等。2、危害随污染物的不同,可造成多种传染性疾病发生。3、预防措施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清新,避免与宠物亲密接触,做好动物的卫生防疫工作等。三、营造适宜养生的住宅环境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住宅状况会影响人的生活与健康,并提出“依山傍水、”“藏风聚气”的住宅选址原则,(一)外部环境条件要求1、房屋选址乡村地区应根据地域特点,房屋应选址在地势较高、干燥通风的地方,这样可有效预防诸如洪涝一类的自然灾害,保持居室的干燥卫生。有条件的最好是依山傍水地势。“依山”既可以在冬季遮风避寒,也可以在夏季利用茂密的林木遮阳避暑;“傍水”可以湿润空气并获得天然洁净的水源。要远离自然污染源,如含放射物的矿山。城市地区房屋选址要尽量远离工厂,减少噪声、放射物、大气污染等危害。,2、房屋朝向一般情况下房屋应当坐北朝南,以利于日照采光,规避冬季北风的直吹。城市的高楼还应当考虑各楼房之间距离合理,使低层住宅能够获得阳光照射,有利于室温调节。3、房屋建设房屋建筑材料要坚固耐用,能抗震、抗洪、抗台风等,避免使用含有放射物的石材。要根据地域气候环境特点,因地制宜设计房屋结构,门窗的空间要宽大,以利于通风、采光。房屋周围应进行绿化,要有一定面积的绿地和树木,以利于净化空气和调节气候。,(二)内部环境条件要求房屋的内部空间合理,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独立。房间高度在2.7米左右,过低会给人带来压抑感。家居装修应使用环保材料,家具摆放错落有致。房屋的保温、隔音效果要好,室内温度、湿度、噪音等处于正常范围内。有良好的换气设备或条件,保持室内通风与空气新鲜。可选用有益花草美化环境,达到清洁空气、调节室内小气候环境的作用。,四、城乡环境比较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环境有着明显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条件、人工环境条件及环境状况三个方面。(一)自然环境条件乡村要优于城市。由于乡村的周围含有大量的森林、绿色植被,污染源较少,人口密度小,生态系统较为完善,自我修复能力强,因而空气清新,水源洁净;城市区域内由于树木、植被少,工业发达,污染源多,人口密度大,生态系统脆弱,空气、水源都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二)人工环境条件城市要优于乡村。城市道路交通发达,休闲、娱乐、健身设施齐全,住宅社区化,房屋的保温性、舒适性好,室内布局合理,有上下水通道;乡村道路相对狭窄,休闲、娱乐、健身设施不够完备,住宅院落化,房屋保温性较差,其舒适性、便利性与城市楼房有较大差距。(三)环境状况城市环境污染范围广泛,污染物质与污染源较多,环境污染影响深远,污染危害较为严重;乡村环境污染以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为主,污染程度较浅,污染危害较轻。,五、食品质量安全食品能够满足人们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及微量元素,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延缓衰老等。健康饮食除了注意饮食结构合理、饮食制度有规律、正确加工方式之外,还应当特别注意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进入本世纪以来,因环境污染、人为添加非法制剂等造成食品质量安全的事件屡有发生,给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伤害。如2005年“苏丹红”、“啤酒甲醛”事件,2008年“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等。,(一)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根据我国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食品质量是指食品在食用方面能满足用户需要的优劣程度。我国目前发生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各类农产品中化肥、农药等有毒物质的残留物超标。2、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超量使用添加剂或滥用非食品添加物。3、禽、兽、水产品喂食过程中,饲料添加激素、抗生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在体内。4、食品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过程中受不良的环境条件影响而发生污染,包括化学物质污染和病原微生物污染。5、劣质食品、腐败变质食品上市流通。,(二)健康危害人体食用了污染食品对健康会造成一定危害,危害程度与污染物的毒性大小、污染量及摄入量有关。主要危害有急、慢性中毒,致畸形、致癌等。急性中毒表现为食用了含有细菌、毒素、化学毒物等污染食品导致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病理临床症状,如呕吐、发烧、腹泻等。慢性中毒表现为长期食用含低剂量有毒物质的食品,通过长期累积出现各种中毒症状,如铅中毒、汞中毒等。致畸形、致癌表现为孕妇食用了污染食品后,使胎儿发育不正常或发育不全导致畸形;正常人由于食用了污染食品致使细胞发生癌变,形成各种癌症。,第四节 工作的社会环境,工作的社会环境是与人类劳动生产关系密切的一系列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要素。人类的健康与疾病是一种社会现象,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因素既可以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状况,也可以通过心理作用来间接影响人的健康水平。,一、社会环境对健康的直接影响工作的社会环境因素包含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科学技术、经济状况、教育、人口等,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法律法规、文化、宗教信仰、家庭婚姻等。(一)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健康的特点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健康一般表现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交互作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广泛性通常情况下,社会环境的各个因素普遍能够对健康产生影响作用。,2、持久性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的健康影响是一个长时间不断累积、持续作用的过程。3、双向性社会环境因素既能对人的健康产生促进或制约作用,同时人的健康水平又能够对社会环境各因素的变化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二)社会政治对健康的影响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稳定,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健全则能够对民众的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例如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一方面可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母婴保健,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此外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都会对民众的健康提供保障。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政治动荡,社会秩序混乱,民众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证,健康保障也就无从谈起。,(三)社会经济对健康的影响社会经济与健康水平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作用。经济水平低下会影响民众的健康状况。一方面经济水平低下会形成各种不良的环境并引发疾病;另一方面可以造成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不足,卫生服务得不到保证,贻误治病时机等。经济发展可以促进民众的健康水平。经济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改善民众的物质生活,还能增加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改善医疗条件,另外还能够提高民众的受教育程度,形成良好生活方式来提高健康水平。健康水平提高反过来又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民众身体健康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延长工作年限等,另外疾病的减少可以节约卫生资源,为社会创造和积累更多的财富。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病的产生等方面。,(四)社会文化对健康的影响社会文化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按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可分成智能文化、思想文化和规范文化三类。智能文化主要包括生产知识、科学技术等,它是通过改变劳动条件来影响人的健康;思想文化主要包括思想意识、宗教信仰、观念形态等,它是通过精神生活和心理状态来影响人的健康;规范文化主要包括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文化教育等,它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与行为来影响人的健康。社会文化对健康的影响最直接、最容易量化的是文化教育。受教育的程度及文化知识水平越高的人,其自觉运用卫生保健知识、选择良好生活方式的能力就会越强,因而可以更好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二、社会环境对健康的间接影响社会环境主要通过心理因素为中介,通过心理与躯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健康间接产生影响。在社会环境背景下人们会经常遇到各种“生活事件”并产生应激反应,持久和过度心理压力可导致亚健康的出现,并可能引发心身疾病。(一)影响作用机制心理因素是指运动、变化着的心理过程,它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所以我们通常称之为“社会心理因素”。它是研究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作用以及二者相互联系的科学。社会心理因素是社会环境中普遍存在的能导致人的心理应激从而影响健康的各种社会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中经常遇到的“生活事件”对人体产生应激,当应激状态强烈而持久并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就会影响健康,严重时则可能引发心身疾病。作用机制:社会环境因素被人体的感知觉纳入,机体处于紧张状态,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传送到中枢神经系统,经过大脑的调控,形成心理反射并产生心理反应与适应。如果超出机体的控制和适应能力,就可能造成持久、强烈的生理反应,引起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导致机体某些器官发生病变。,(二)社会环境压力所致“生活事件”“生活事件”通常是指能够改变正常生活,对个人产生心理压力的社会性事件。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称为“正性生活事件”,产生消极影响的称为“负性生活事件”。“生活事件”对心身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进而损伤躯体健康的主要刺激物,可引起应激反应。应激不仅仅对机体有直接的作用,还可能通过损害心理平衡功能发生作用,而且慢性应激因素可导致持续的心理症状。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成为发展的时代潮流。伴随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各种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由此引发的各类“生活事件”给人们造成了过度的心理压力。,1、学习压力问题目前,学习压力已成为社会普遍问题。中小学生面临升学任务的学习压力;大学生面临择业的学习压力;而工作的人们为了追赶社会飞速发展的步伐,也必须不断地学习,去更新知识,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了必然,同样面临学习压力。2、工作压力问题目前,我国各个行业竞争都非常激烈。单位对职工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有高学历,还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求职难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即便是在岗职工,在考核-竞争上岗机制下,也是人人自危,许多人也随时面临下岗的威胁。特别是在私企和外企工作的白领阶层,前所未有的巨大工作压力正在威胁着他们的健康。相关调查表明,85%的白领人士担心失业,缺乏职业安全感,普遍存在着紧张、忧虑的心理情绪。,3、就业压力问题据统计,2009年我国有大约600万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加上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和企业改革转型裁员下来了的下岗职工,在这种社会环境背景下,就业形势严峻。4、恋爱婚姻与家庭问题恋爱和婚姻是人生的重大生活事件。恋爱成功,婚姻美满,可以引起心理活动张力增加,产生愉快的体验;相反,若失恋、离婚后不能正确处理与自拔,就会情绪低落,容易诱发各种精神与机体疾病。在家庭中因子女教育问题、夫妻感情不和、家庭成员意外伤害等变故时,很容易造成大脑精神活动紊乱,情感活动异常,引发精神与机体疾病。,5、人际交往问题工作中遇到矛盾和困难,上下关系不和、受到歧视或冷遇、被人误解等不良人际关系都会造成心理压力,这些是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紧张刺激源。如果心理紧张持续存在,超过了人的心理压力承受限度,就会影响到心理健康,甚至引发躯体疾病。6、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一方面表明国家的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的寿命正在延长,但同时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老年人易患各种肿瘤、心脑血管病、老年痴呆等,给其家庭带来很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7、社会医疗保险问题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解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促进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然而一些私营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拒交、少交和拖欠保费的现象常有发生,员工的生命健康得不到根本保障。此外,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以来暴露出不少问题,如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