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消费和储蓄》PPT课件.ppt

    • 资源ID:5547641       资源大小:511KB        全文页数:52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消费和储蓄》PPT课件.ppt

    跨时期经济学,消费和储蓄投资储蓄、投资和经常项目政府部门,第四章 消费和储蓄,第一节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及其经验证据,1.凯恩斯内省的消费函数,凯恩斯关于消费函数的猜测:,(i)消费取决于当期绝对收入水平,而与利率水平关系不大。,(ii)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介于0和1之间。,基于猜测的消费函数的数学表述:,(iii)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推论: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国民储蓄率将上升。,2.凯恩斯消费函数的经验证据,短期,验证结论:(i)收入高的家庭消费更多,同时收入高的家庭储蓄也更多。,(ii)高收入家庭将其收入中的较大的份额用于储蓄。,说明:,其中,=短期证据支持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长期:,验证结论:库茨涅兹的反论,1869-1938年平均储蓄倾向经验数据,=从18691878年十年期到19191928 年十年期,国民收 入增加了七倍多,而根据上表可知APS仅在0.11与0.16 这一狭窄范围波动,这与凯恩斯消费函数的推论相矛盾。,问题:为什么凯恩斯消费函数得到短期经验研究的证明,但却与 长期经验研究相悖?,解释:,(i)基于家庭跨时期选择的持久收入理论。,消费之迷,(i)家庭只生产一种“综合商品”Q,其价格为1。,基本假设:,第二节 家庭关于消费和储蓄的跨时期选择,=以实物经济为研究背景,商品Q为计价单位。,(ii)家庭通过金融资产市场实现消费的跨时期选择。,=通过积累债券将现在收入移至未来消费,而通过负债将未来收入 移至现在消费。,(iii)家庭生活于两个时期,即时期1和时期2。,跨时期预算约束,再利用(4.5)将(4.3)和(4.4)结合起来得:,结论:消费者在既定时期内的消费可以大于收入但不能超过其 一生的总资源。,跨时期预算约束方程,方程:,图示:,说明:(i)Q点称为禀赋点,即在任何利率水平上,消费者总可 以选择禀赋点为实际消费组合点。,(ii)在A点上,消费者在第一期为净借方,在第二期为净 贷方。在B点上,消费者在第一期为净贷方,在第二期为净 借方。,(iii)横轴的截距代表两期产量的现值。,(iv)斜率的绝对值为(1+r),代表在第一期每增加一单 位消费而必须在第二期放弃的消费量。,消费者偏好,=跨时期效用函数,=无差异曲线,最优跨时期选择,结论1:在E点上,MRS=1+r,即 消费者对两个时期消费的选择 要使MRS等于(1+r),以保证效用最大化。,第三节 持久收入假说,定义:持久收入=家庭在长期视界内各个年份所获收入的预期 平均值。,假说:(i)人们一生的经历是随机的,从而家庭不同年份的收入 具有波动性。,(ii)家庭对稳定消费的偏好胜过对不稳定消费的偏好。换言之,家庭将试图通过金融资产市场维持完全稳定 的消费路径,以使每一个时期的消费都等于持久收入。,两时期持久收入模型,=偏好:,=约束:持久收入给家庭带来的跨时期预算约束同收入流波动 时跨时期约束相同。,=第一时期家庭的最优消费和储蓄决策,结论:家庭会使现期消费等于持久收入。当现期收入大于持久 收入时,家庭会增加储蓄;而现期收入小于持久收入时,家庭会动用储蓄。,收入冲击与家庭现期消费和储蓄最优决策,现期消费增量和储蓄增量的表达式:,结论:在暂时冲击下,持久收入和现期消费都没有多大改变,消费者会增加或动用储蓄。,(ii)持久冲击,结论:在持久冲击下,持久收入的变动和冲击幅度大致相等,从而消费增加(或减少),而储蓄几乎不变。,(iii)预期的未来冲击,结论:在预期冲击下,由于持久收入发生变化,消费者会通过调整 当前储蓄来增加或减少当前消费。,持久收入假说对消费之谜的解释,持久收入假说认为:,(i)现期收入(Y)=持久收入()+暂时收入(),(ii)现期消费,所以,平均消费倾向,解释:=就短期而言,收入变动主要来自暂时收入的变动,因此APC 随着Y的增加而下降。,=就长期而言,收入变动主要来自持久收入的变动,因此APC 基本保持不便。,第四节 生命周期假说,假说:(i)人在一生过程中,收入将会有规律地波动。,(ii)家庭会通过金融资产市场以理性的方式统筹安排 一生的资源,实现一生中最平稳的消费路径。,两时期生命周期模型,=偏好:一生有平稳的消费,=两阶段:工作年份和退休年份,=收入变动的原因:退休(工作年份收入为Y,退休年份收入为零),=图解:,结论:由于人们对平稳消费的偏好,所以工作年份进行储蓄,退休 年份动用储蓄。,生命周期假说对消费之谜的解释:,生命周期假说认为:经济中的总消费既取决于家庭的财富水平,又 取决于家庭的收入水平。,所以,平均消费倾向,解释:,=从短期来看,随着收入的增加,财富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平均 消费倾向递减。,从长期来看,随着收入的增长,财富也会同比例增长,因此平均 消费倾向不变。,生命周期假说的反例,(i)遗产的存在(见下),(ii)流动性约束的存在(即某些个体没有能力用未来收入作担保 而获得贷款,从而所能进行的最大消费只能是当期收入。),第五节 利率与储蓄,问题:单个家庭储蓄是否随着利率的提高而增加?,答案:不能肯定。,=可能性之一(图a),遗产的作用,留下遗产的动机利他主义:人们留下遗产是因为他们关心他们的孩子,并试图通过转移收入来提高他们孩子的生活水平(Robert,Barro)非利他主义:人们留下遗产是为了在他们的生命期期间影响他们孩子的行为”如果你在我活着的时候好好照顾我,我就会把钱留给你.(Douglas Bernheim)遗产不是存心留下的:要保留大量资源以预备在寿命比预期长很多的情况下可供使用遗产不是为了将来的消费,而是为了它带来的财富和威望,在图(a)中,=可能性之二(图b),对两可结果的解释:,利率提高对储蓄的影响,说明:宏观经济学通常假定一个经济系统,净借方和净贷方的收入 效应在总体水平上趋于相互抵消,所以替代效应占优势,即 利率提高,总储蓄水平将上升。,第六节 企业储蓄和家庭储蓄,问题1:企业储蓄决策会不会影响家庭跨时期消费选择?,答案:不影响。,证明:设在两时期框架下家庭从企业所获得的红利分别为,针对家庭跨时期选择而言,,将(4.9)、(4.10)和(4.11)结合起来可得:,再将(4.8)式代入(4.12)式得:,=企业储蓄决策与家庭跨时期选择,问题2:企业储蓄决策会不会影响私人储蓄?,答案:不会。,说明:,企业增加一单位储蓄,家庭必然减少一单位储蓄,从而企业 储蓄决策不会影响私人储蓄,即家庭“戳穿了企业的面纱”。,4.1 基本单位:家庭 基本思想: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认为家庭的消费需求必须与一生收入相适应。在一生收入给定的情况下,当前消费增加,则未来消费只能减少;当前消费减少,则未来消费可以增加。分析特色:跨时期分析(短期分析、长期分析、动态 分析)家庭消费决策的预算约束单时期情况 Y=Q+rB-1 BB-1=S=Y-C由于金融资产的存在,消费可以不同于收入。在单时期,二者的关系具偶然性。,)行为假设:家庭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财产,第一时期的储蓄恰好等于第二时期动用储蓄。家庭没有继承任何遗产(B0=0),因此B1B0=B1=S1家庭也不给后代留下遗产(B2=0)因此,B2B1=-B1=S2 S2=S1 家庭不能负债死亡(即不能出现B20的情况)一个重要结论:当家庭生不带来资产,死不留下资产时,其第1时期的储蓄就恰好等于其第2时期动用的储蓄.如果家庭在“年轻”时(第1期)储蓄,就可以在年老时(第2期)动用储蓄,相反,如果家庭在年轻时动用储蓄(借贷),那么年老时就要储蓄。因此,在这个两时期模型中,家庭必须做出何时储蓄何时借贷的决定。,4.2跨时期预算约束(two period model,两时期模型中的预算约束方程不考虑遗产问题的预算约束方程:S1=Y1-C1=Q1-C1=B1S2=Y2-C2=Q2+rB1-C2,含义:消费的现值必须等于产量的现值。收入构成了消费的硬约束。单时期的偶然性在跨时期中转化为必然性。,考虑继承遗产问题的预算约束方程:,4.3、家庭消费决策两种基本选择:在时期1选择净借方(消费大于收入)或净贷方(消费小于收入)。影响决策的因素有:本期收入、未来收入、利率(三者构成约束)、偏好。利用金融资产,进行跨时期选择,可以提高福利水平。(作图示意),净借方和净贷方跨期均衡,反映金融市场的存在对家庭福利水平的影响,没有金融市场的借贷活动,将会面临预算限制,从而降低福利.,流动性约束(liquidity constrains)指某些个人没有能力用未来收入作担保来贷款的一种状态.,消费、储蓄和利率(利率变动对净贷方和净借方跨时期均衡的影响),利率提高对储蓄的影响可以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总是趋于增加储蓄;收入效应则可能增加储蓄也可能降低储蓄.,利率提高对家庭储蓄的效应,4.4持久收入的消费理论,由米尔顿 弗里德曼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Milton.Frideman”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1957)持久收入(permanent income):预期年平均收入,大致是现在收入和未来收入的平均值。YP+YP/(1+r)=Q1+Q2/(1+r)(只考虑两年收入是简化的处理)若不考虑利率 r=0,则持久收入是收入(产量)的算术平均数。,、持久收入的消费函数 C1=C2=YP S1=Q1C1=Q1YP、收入下降对消费的影响(1)暂时冲击(temporary current shocks)(Q1减少,Q2不变):消费不变,而储蓄减少。(2)持久冲击(permanent shocks)(Q1、Q2都减少):消费较大辐度减少,而储蓄不变。(3)预期冲击(anticipated future shocks)(Q1不变,Q2减少):消费减少,而储蓄增加。、收入增加对消费的影响,持久收入模型的经验证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C=a+cY弗里德曼的消费函数:C1=Yp,可得,以现期收入作为消费的决定因素时: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如果家庭变得更富有,储蓄率就会上升,这与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一致,但库兹涅茨发现:美国长达一个世纪的时期里储蓄率并未上升.以持久收入作为消费的决定因素时,边际消费倾向等于1,这就解释了库兹涅茨的”储蓄之迷”,经验结论:,现期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要大大低于持久收入的消费倾向收入变动大家庭的现期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要小于收入稳定的家庭年轻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要低于年长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对一些现象的解释1、消费之谜:暂时收入增加,储蓄率增加;持久收入增加,储蓄率不变。2、农场主的MPC低于城市薪金阶层。类似地,年轻家庭的MPC低于年长。(?)3、1968年,约翰逊政府试图增税以抑制消费、支持军费,但不成功。小布什减税效应?,4.5消费和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life cycle model),由弗兰科 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在20世纪5060年代提出,Y,C,收入,消费,开始退休,生命结束,储蓄,负储蓄,T,假设,人们希望在一生中平滑其消费水平,财产,收入和消费,储蓄,负储蓄,负储蓄,20,40,60,65,80,年龄,生命周期理论的消费函数,在各个时期的消费均相等的情形中:,C1=Yp,=k(r)W;k=(1+r)/(2+r),时期越长,K越小,遗产的作用,留下遗产的动机利他主义:人们留下遗产是因为他们关心他们的孩子,并试图通过转移收入来提高他们孩子的生活水平(Robert,Barro)非利他主义:人们留下遗产是为了在他们的生命期期间影响他们孩子的行为”如果你在我活着的时候好好照顾我,我就会把钱留给你.(Douglas Bernheim)遗产不是存心留下的:要保留大量资源以预备在寿命比预期长很多的情况下可供使用遗产不是为了将来的消费,而是为了它带来的财富和威望,提出生命周期假说的意义揭示了一个国家的国民储蓄与该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关系:一国的中壮年人口大于青年和老年人口时,国民储蓄率有可能上升。储蓄率还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备与否有关: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可能降低储蓄率。,4.6总消费和国民储蓄率,总消费函数加总问题不同家庭边际消费倾向不同,而且各个家庭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消费倾向也不同年轻家庭储蓄高,消费倾向低(净储蓄者),老年家庭消费倾向高若经济中,年轻人与老年人具有稳定的分布,且人均收入和总人口保持不变,那么年轻人的储蓄将被老年人的负储蓄所抵消,经济中的总储蓄将为0若经济中,人均收入和总人口随时间增长而增加(年轻人更多,更富有),那么经济中有正的储蓄,储蓄率的国际差异资料来源:多恩布什等宏观经济学,P.268,Why?,日本储蓄率较高的原因:遗赠动机预期寿命较长收入增长较快,预期未来消费增加房地产价格过高,五、私人部门总储蓄1、基本思想:家庭储蓄和企业储蓄之和为私人部门总储蓄。企业分配红利使企业储蓄减少,家庭储蓄增加,私人部门总储蓄不变。在生产、利润给定情况下,储蓄取决于消费。消费与企业的红利政策无关,而受制约于全部红利的现值。所以,企业的红利政策既不影响家庭消费,也不影响私人部门总储蓄。,2、形式化:企业储蓄 Sf1=Bf1=Pr1-DV1 家庭储蓄 Sh1=Yd1-C1=Q1+DV1-C1 总储蓄 S=Q1+Pr1-C1 第二期红利 DV2=Pr2+(1+r)Bf1 红利支付的约束 质疑:1、按通常理解,利润是产量的一部分。这里利润在产量之外。应该怎样理解?2、企业“跨时期”的含义?,S1=Q1+DV1-C1 S2=Q2+rB1+DV2-C2 S1=B1=-S2 3、评论(1)家庭和企业的视界具有一致性。(2)家庭和企业掌握的信息具有对称性。(3)家庭和企业的利益具有一致性。(内部人控制,逆取顺守),

    注意事项

    本文(《消费和储蓄》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