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学派》PPT课件.ppt
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构成的学术团体,1923年创立,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持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代表人物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同时也是20世纪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流派,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它以社会批判理论闻名于世,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 代表人物第一代: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弗罗姆第二代:哈贝马斯、施密特第三代:韦尔默尔、奥菲、霍耐特,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西欧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西德时期(前)(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德时期(后)(20世纪70年代初至现在),霍克海默尔担任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所长确立研究方向以“社会批判理论”为理论基础的“社会哲学”马尔库塞、阿多诺来到社会研究所工作,社会科学所迁至美国理论研究分两组:以霍克海默尔、阿多诺为中心,启蒙的辩证法以马尔库塞和弗洛姆为中心,吸收弗洛伊德学说,学生造反运动爆发主要代表人物相继去世,学派开始走向解体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基本终结,但社会研究所还依然存在,哈贝马斯等人作为单独的思想家而活跃于国际学术界,鼎盛时期 年轻理论家哈贝马斯、施密特、内格特等人开始崛起“革命新理论”对社会发生实际影响 结果是学生造反运动的爆发,美国时期(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末),二、批判理论的理论渊源,1、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对待科技理性的基本态度深切关怀人的生存状况,强烈抗议资本主义社会导致的人性异化如果没有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法兰克福学派否定的辩证法将难以想象(德)布尔法兰克福学派受到卢卡奇的影响主要在于重新注意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面,重申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根源,并以总体性这个概念为核心探讨主体与客体的辩证法(美)麦克莱伦 卢卡奇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待自然科学的态度,二是对待历史和历史认识的态度(美)希波伦,2、现代非理性主义“批判理论是理性马克思主义”洛威理性批判精神,对科技理性的否定和张扬人文理性的立场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3、近现代悲观主义的浪漫主义高尔基把把浪漫主义分为积极的浪漫主义和消极的浪漫主义,把歌德等人称为积极的浪漫主义(乐观主义的浪漫主义),把卢梭等人称为消极的浪漫主义或(悲观主义的浪漫主义)。西方悲观主义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神话,尤其是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在工作与时日中提出的“黄金时代理论”,即人类社会是不断循环和倒退的历史。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运动,其高潮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美、德、英三国。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斯宾格勒悲观主义文明论(西方的没落)文化形态学,法兰克福学派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由古典理性主义到感性浪漫主义再到理性现实主义,从激进乐观主义到激进悲观主义再到保守乐观主义,从欣赏、信奉马克思主义到怀疑、批判马克思主义再到超越、重建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三、社会批判理论的主题,1、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归结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强调批判是理论的主要功能。2、采用了跨学科综合性研究的方法,把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各门科学结合起来,对社会做出综合性研究3、强调要“彻底否定”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把“否定的辩证法”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方法论4、对苏联式社会主义的批判以及对西方革命道路进行了探索。把苏联式社会主义等同为极权主义,提出西方革命新理论。5、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释、修正与重建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是以社会的反思与批判、超越与重建为主题,以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批判、启蒙精神与技术理性批判、合法化危机与生态危机批判为主要内容,以压抑性文明超越与非压抑性文明重建为目标,带有浓厚悲观主义色彩的社会批判理论,四、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范型,1、意识形态(ideology)批判1796年,法国观念学家特拉西首次使用意识形态概念,指称观念科学。在意识形态原理中全面阐述和构建他所理解的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可以分为否定的、肯定的和中性的否定的意识形态是把它作为一个贬义的概念,是一种与科学真理相对立de虚假意识,它扭曲、掩盖或颠倒社会现实,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中性的意识形态是对意识形态的性质不作任何一般的判断,肯定的意识形态是确认意识形态作为思想体系的有效性,主张意识形态包含着对历史社会的真知灼见和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思想,成为人们追随的思想旗帜。20世纪50-60年代“意识形态终结”争论,a.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从历史起源上看,意识形态产生与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分工有关,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精神生产独立化的产物。从阶级属性上看,意识形态是特定利益集团,特别是统治阶级的观念形态。从社会功能上看,意识形态是异化的和分裂的世界的虚假意识或异化意识,其本质特征是体现状辩护。b.法兰克福学的意识形态批判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意识,具有欺骗性,其主要功能是替现状辩护意识形态是一种统治力量、操纵力量和异化力量,通过大众传媒播媒介和文化手段为现状辩护 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 马尔库塞单面人,2、技术理性批判技术理性既指科学技术、科学方法和技术方法等直接的文化知识形态,也指人们关于这种文化形态的理性认识观念、文化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态度,它是科学技术和理性主义文化价值观念的结合体。技术理性和其他一些术语“工具理性”、“科学理性”、“科技理性”、“知识理性”、“技术统治”等在一致的意义上使用。技术理性批判是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的激烈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在直接意义上,它是对理性、知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方法、科学技术的社会和实践功能方面的分析、反思和批判,在深层意义上是对文化价值观念、历史文明形态和人的存在方式等的内在批判和本质反思。霍克海默启蒙辩证法(1947)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1966)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1968),3、大众文化批判文化是与自然对立的范畴,涵盖人的一切造物,如政治、经济、宗教、哲学、艺术、技术、教育、语言、习俗、观念、知识、信仰、规范、价值等广义的文化批判是指法兰克福学派对发达工业社会各方面的批判,社会批判理论就是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狭义的文化批判是指作为艺术和审美形式的文化的异化。肯定的文化是资产阶级时代的特殊文化,它通过为人们提供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幻想的精神世界而平息社会的内在的否定性和反叛欲望,通过使人们在幻想中得到满足而美化和证明现存秩序,为现实辩护。文化工业是借助于电影、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而广泛传播、流行于大众中的通俗文化,是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的复制、创播商品化了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娱乐工业体系,以文化工业生产为标志,以市民大众为消费对象,是商品化、技术化、标准化的现代文化形态。大众文化批判的要旨:大众文化的商品化、齐一性、欺骗性、操纵性和统治性,4、性格结构和心理机制批判(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对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理分析(赖希、弗罗姆)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现代社会中人的病态人格的研究(马尔库塞、弗罗姆)马尔库塞“压抑性心理机制”爱欲与文明弗罗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逃避自由 弗罗姆“非生产性的性格结构”自为的人健全的社会弗罗姆“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占有还是生存,霍克海默(1895-1973),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批判理论的奠基人主要著作1937年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 第一次提出“批判理论”概念,制定批判理论的基本纲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立宣言 1940年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年独裁主义国家1947年启蒙辩证法1967年工具理性批判,霍克海默思想发展历程,二战前的求学经历(18951932),二战期间的研究生涯(19331944),二战后的思想转变(19451973),1911年,中学毕业在父亲工厂实习,目睹资本主义的现实1918年,战后的慕尼黑苏维埃政权,霍克海默发现了马克思主义1922-25年,结识阿多诺1931年,就任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所长,1933年,社会研究所被关闭,流亡瑞士,后迁往美国1937年,写作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1947年,与阿多诺合写启蒙辩证法1950年,在法兰克福重建社会研究所晚年的霍克海默放弃马克思主义,他转而倾向于神学,一、批判理论,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有两条主线:一是对传统理论尤其是实证主义进行批判,以此为批判理论奠定基础(马克思主义观);二是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批判性研究,如法西斯主义问题、工具理性问题、启蒙精神问题,使批判理论得到应用和完善(对工业文明批判),集中体现在批判理论、工具理性批判、启蒙辩证法等著作中。霍克海默理论的批判主义色彩非常浓厚,有些学者把他的理论称为“批判的马克思主义”,1、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界限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在与现存社会的关系、目的、思维主体、认识方式、理论实质、理论逻辑结构存在明显界限传统理论以科学方法论为基础,研究命题之间及命题与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批判理论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基础,关注包括人在内的社会整体传统理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知识理论,一种缺乏批判和超越维度的顺从主义;批判理论是一种最激进的思想,一种具有批判和超越维度的批判主义传统理论在认同、顺从、肯定社会现实中追求知识的增长;批判理论在批判、反思、否定社会现实中造就未来2、批判理论的基本原则把革命性与科学性对立起来抬高理论批判的地位强调一个走向合理社会的推动力在于每个人的个性之中批判理论对无产阶级保持独立性批判理论注定不能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二、启蒙精神批判,1947年启蒙辩证法 导言说明了写作的原因和本书的理论框架 第一部分启蒙的概念揭示了神话就已经是启蒙,启蒙退化为神话的主题,包括奥德修斯或神话与启蒙和朱丽埃特或启蒙与道德 第二部分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精神阐明了启蒙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倒退 第三部分反犹太主义问题启蒙的界限描述了启蒙的文明向现实中野蛮的倒退 札记与草稿:辩证人类学,二、启蒙精神批判,“启蒙”与“辩证法”人类社会在近代理性化进程中所发生的强调理性的至上性和人对自然的技术征服的启蒙运动或思想解放历程泛指把人类从恐惧、迷信中解放出来和确立其主权的最一般意义上的进步思想“启蒙”事物走向反面,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辩证法”揭示以理性和技术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对自然的统治权为宗旨的启蒙最终走向反面,走向理性启蒙的自我毁灭和理性对人的统治的悲剧 启蒙辩证法,工业文明的主导文化精神,启蒙精神的实质是以支配自然为出发点、以技术理性至上为特征、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工业文明的主导文化精神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人与神的关系人本主义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坚信理性主义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的关系推崇技术理性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本质主义历史与未来的关系进步主义思维方式主客二元思维模式,1、启蒙精神的内涵强调理性至上,用知识取代神话启蒙精神的目标是确立人对自然界的无限统治权 启蒙精神的目的是增强人的本质力量,实现人的普遍自由和自我确定权2、启蒙的自我毁灭启蒙退化为神话 启蒙精神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破坏启蒙精神成为扼杀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异化力量和统治力量,导致人与人的异化,三、工具理性批判 1967年工具理性批判1、主观理性=工具理性=技术理性=目的理性 以程序化的方式来测量目的,突出手段并强调手段与目的有可能调和的理性工具主义、实用主义、肯定主义特征2、客观理性=批判理性=解放理性=价值理性 以人的解放和自由作为最高目标,以自由、平等、幸福等观念来衡量一切,强调思维的批判性和否定性,四、大众文化批判艺术和大众文化商品化趋势文化产品成为商品技术化趋势 现代科技是传播大众文化的载体标准化趋势:文化产品均一化、模式化、齐一化强迫化趋势五、实证主义批判经验主义倾向:排斥理性原则现象主义倾向:关注现象科学主义倾向:科学=知识肯定主义倾向:顺从主义反人道主义倾向:忽视主体性,阿多诺(1903-1969),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美学家、音乐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20世纪最富创造力的伟大的原创性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主要建筑师曾任社会研究所第三任所长1924年完成博士论文论胡塞尔现象学,由音乐批评转向社会学和哲学问题的研究,注重对法西斯主义的研究1933年克尔凯郭尔:美学的构建1947年与霍克海默合著启蒙辩证法1951年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的宣传程式1957年社会学与经验研究1966年否定的辩证法20世纪60年代领导法兰克福辩证学派对经验社会学论战1970年美学理论 阿多诺对批判理论的突出贡献是文化工业论和否定辩证法,一、对法西斯主义的研究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的宣传程式(1951)1、法西斯主义宣传得逞的原因法西斯主义有严格的程式,它的程式符合弗洛伊德所描写的心理机制。即众多的个人如何联结在一起构成一个集体的过程中“自居作用”的心理机制所起的作用,非理性集团等级制度如何建立并得以巩固时“施虐受虐狂”的心理机制所起的作用“自居作用”的心理机制“施虐-受虐狂”的心理机制2、法西斯主义产生的根源心理根源社会根源经济根源,二、否定辩证法1、否定辩证法的思想渊源丰富性+多样性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非理性主义、近现代悲观主义浪漫主义、西方传统哲学思想、美学现代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犹太文化、解构主义2、否定辩证法的发生学追问萌芽1931年哲学的现实性端倪马尔库塞1941年理性与革命雏形1947年启蒙的辩证法经典形态1966年否定的辩证法拓展1970年美学理论,3、否定辩证法的逻辑学探求a.作为一种辩证法理论的否定辩证法用非同一性代替同一性理论基础“矛盾即非同一性”用“绝对否定”代替否定之否定实质核心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否定-否定-再否定b.作为一种逻辑学、认识论的否定辩证法 反概念反体系反传统基本特征“在矛盾中进行思考”摆脱形式逻辑的同一律(A=A)消除对一切概念的崇拜“解除概念的魔力乃是哲学的解毒剂”提倡“反体系性”,c.作为一种哲学本体论的否定辩证法主客体范畴 主体:主观性,先验的主体客体:人化自然主客体关系互为存在前提、相互介入、相互协调d.作为一种社会历史观的否定辩证法要求“否定的深度”要求“割断历史的连续性”要求在进步面前不停止批判 瓦解的逻辑最终结局 否定的辩证法=崩溃性的破坏“无论何时都没有像今天这样,人民的穷困和他们所能有的富裕处于如此尖锐的矛盾之中,当孩子们在挨饿时,父亲们的双手却在大扔炸弹”否定的辩证法是一种具有悲观主义色彩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技术理性批判;具有后马克思主义倾向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具有非理性主义倾向的后现代批判;具有后现代主义倾向。,三、大众文化批判文化工业论1、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的发展文化工业论的萌芽:论音乐的拜物教特性和听觉的退化文化工业论的成熟:启蒙辩证法文化工业论的发展:否定辩证法2、文化工业论 大众文化是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商品领域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现象。文化工业是大众文化的现代形态(文化工业),即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以文化工业生产为标志,以市民大众为消费对象,是商品化、技术化、标准化的现代文化形态商品化、物化虚假性、欺骗性技术化、产业化操纵性、强制性 标准化、齐一化平整性、重复性肯定性维护性、压抑性,本雅明(18921940),德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文艺评论家主要热衷于哲学、美学和文艺理论的研究“意象的辩证法”1925年德国悲剧的起源博士论文1928年单行道1934年作者作为生产者1936年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9年巴黎-现代性之都波德莱尔发达资本主义的抒情诗人,哈贝马斯(1929-),一、思想发展历程 曾先后在哥廷根大学、苏黎士大学、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195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论谢林思想中的矛盾。1961年完成教授资格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历任海德堡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以及德国马普协会生活世界研究所所长。1994年荣休。2001年访华。1、交往行为理论的准备时期(1968年以前)1962年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第一部批判理论著作1965认识与兴趣就职演说从黑格尔主义转向康德主义2、交往行为理论的创立时期(1968年-1981年)1974-1980年先后获黑格尔奖、弗洛伊德奖、阿多诺奖1968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1973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化问、1976重建历史唯物主义、1981交往行为理论由文化批判转向科学技术批判,由激进主义转向改良主义3、交往行为理论的拓展时期(1981年后)1985现代性的哲学话语、1988后形而上学思想、1992事实与价值、1996包容他者、1998后民族结构,哈贝马斯是20世纪60年代初,在德国“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最有成就的鼓动家”,是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界公认的“批判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公认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被誉为“当代的黑格尔”,被称为“德国思想威力最强大的哲学家”,“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在西方学术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5年,哈贝马斯被评为全球前20位公共知识分子的第7名思想贡献与特色:西方当代最大的理性主义者,资本主义社会的敏锐批判者现代性的新理论,以公共领域和话语理论为基础建立话语民主,采取跨学科研究方法,政治立场的折衷色彩,强烈的现实感,复杂艰深的文风,主要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62)理论和实践(1963)认识与兴趣(1968)技术和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1968)社会科学的逻辑(1970)合法性危机(1973)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1976)沟通与社会进化(1979)交往行动理论(1981)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后形而上学思想、包容他者、事实与价值、真理与论证,二、马克思主义观,主要集中在1963年理论与实践(1963)认识与兴趣(1968)重建历史唯物主义(1976)(一)“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是具有实践意义的历史哲学”(理论与实践)哈贝马斯力图将哲学与政治学研究结合起来,强调从古典政治学向哲学的转换过程中,社会理论必须正确解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三个演变时期以亚氏理论为代表的古典时期:政治学即实践哲学 以社会哲学为代表的近代时期:近代社会哲学成为一种在反对古典的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以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现代时期: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变成了一种由经验科学提供的有目的的、合理的实用技术 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的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二)认识兴趣理论 哈贝马斯系统分析认识和兴趣之间的联系,围绕认识与兴趣的关系对认识论进行了历史反思,并试图通过对实证主义的批判,以康德的先验主义为批判理论确立规范性基础,在肯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同时,又批判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 1、知识与兴趣的关系哈贝马斯用“历史叙述的方法”分析认识解体的过程,着重对那些对被遗弃的反思阶段进行研究,主要是从康德到黑格尔和黑格尔到马克思两个阶段。并从兴趣概念出发,分析了认识与兴趣的关系,把兴趣当作知识的基础,强调兴趣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兴趣即乐趣,是与某个对象或行为存在的观念相关联,兴趣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可以分为经验的兴趣(对行为本身感兴趣)和纯粹的兴趣(对行为对象感兴趣),纯粹的兴趣是理性的兴趣,是知识基础,2、三种认识兴趣a.技术的认识兴趣通过劳动形成关涉现象领域包含在经验-分析科学中指导人们用工具和技术规范的知识去处理和认识自然b.实践的认识兴趣通过语言形成关涉对象领域包含在历史-解释学中人对保障和发展自身生活条件中的相互了解和自我了解的可能性的深厚的人本主义兴趣c.解放的认识兴趣通过权威形成包含在批判的社会科学中人对摆脱束缚获得解放的兴趣,3、三种科学理论a.经验-分析的科学旨在取得探讨性知识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关联“技术的兴趣”以成功支配自然为目的b.历史解释学旨在对结构进行解释性理解的人文科学和历史科学关联“实践的兴趣”目的是取得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c.批判的社会科学具有批判和反思意识的科学关联“解放的兴趣”以自我解放为目的,(三)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重建”是把一种理论拆开,用新的形式加以组合,以便更好的达到这种理论所确立的目标,它既不是复辟,也不是复兴,是对待在某一方面需要修正,但内部仍具有内在潜力的理论的态度,也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哈贝马斯以交往和社会进化问题为核心,以交往理论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把历史唯物主义改造成一种社会进化论1、用劳动与相互作用来代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范畴劳动是表示工具行为和策略行为的形式,工具行为是按照建立在经验知识基础上的技术规则来进行的以工具为媒介的行为,策略行为是按照建立在经验知识基础上的行动方案来进行的合理选择行为,劳动是有目的的合理行为。相互作用是至少两个以上的主体之间进行的以语言符号为媒介的交往行为。哈贝马斯的生产力包括作为劳动力的生产者、能转化为生产技术的知识和组织生产过程的知识。哈贝马斯的生产关系包括调节对生产资料的支配、调节对劳动力的控制与财富的分配、规定同生产资料的支配相结合的机构和组织的制度结构、社会交往形式。,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范畴的区分是相对的3、用社会组织原则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和社会进化的动力4、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学说不能根据情况而加以运用,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已经过时,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原理已经过时,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将不断起到解放人类的作用”的论断过时 总之,哈贝马斯认为我们不能把历史唯物主义看作启迪学,而是看作理论,即看作一种社会进化论,三、交往行动理论,交往行动理论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性交往行动理论论功能主义理性批判交往合理性的概念建立系统和生活世界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的二元结构的社会观批判性的现代性理论 传统批判理论是一种工具理性的批判,是“带有悲观主义色彩的文化批判”,存在三个方面的缺陷:没有认真对待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把工具理性作为理性唯一形式展开批判;没有考虑批判理论的规范性基础,(一)交往行为理论的渊源1、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物化理论2、现代西方社会哲学:韦伯合理性理论3、现代西方语言哲学:a.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b.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象征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通过象征符号进行交往,达到共同理解,(二)交往行为理论的基本内容对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重建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出发点,批判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揭示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则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 哈贝马斯在什么是普遍语用学(1976)中认为普通语用学的任务就是确定并重建可能理解的普遍条件,即交往行为的一般假设性前提。他在区分语言与言语的基础上,提出言语的有效性基础问题,把言语行为分为四类,提出了三个世界的问题,试图通过对话建立共识,建立“理想的言语情景”。普遍语用学是交往行为理论的最基础层次。,1、四类言语行为交往的或互动的言语行为是其他三类言语活动的基础,它通过语言间接涉及到三个世界,它要求可理解性(可领悟性)。语言是三个世界的共同基础。断言的或认知的言语行为关涉客观世界,即关于外部自然的“那个”世界,它要求真实性。表达的或描述的言语行为关涉主观世界,即关于内部自然的“我的世界”,它要求真诚性。规范调节的言语行为关涉社会世界,即关于社会的“我们的”世界,它要求正确性(正当性)。,2、四种社会行为a.目的行为(目的取向行为)目的行为旨在实现某种目的,遵循以经验知识为基础的技术规则,关联客观世界,要求真实性,分为工具行为和策略行为,中心范畴的是“行动计划”。b.戏剧行为(剧场行为)戏剧行为是行为主体在观众或社会面前有意识的表现自己,以便在公众中形成自己观点和印象的行为,关联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要求真诚性,核心范畴是“自我表演”c.规范调节行为 规范调节行为是一个社会的群体成员遵循共同价值规范为取向的行动,关联社会世界和客观世界,要求公正性,中心范畴是“遵守规范”,d.交往行为(语言行为)交往行为是主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人,手段是以语言或其他符号为媒介,形式是主体之间的诚实对话,目标是通过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协调一致,原则是必须以公众认可的社会规范来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它关联生活世界,要求可领会性真实性、公正性、真诚性说话者通过言语行为对有效性要求的表达和听者对他的理解听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接受或拒绝说话者提出的有效性要求双方通过对话和相互纠正错误,达到对某一有效性要求的一致理解,并根据一致性的意见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3、交往(合)理性交往(合)理性是交往行动理论的中心内容a.理解与意见一致b.共同的规范标准基本前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黄金规则“实践商谈”c.对话说出某种可理解的东西提供给听者某种可理解的东西使自己成为可理解的达到与另一个人的默契,4、交往行动理论的拓展 现实语境与现实文化功能(1)社会哲学维度生活世界a.二元结构社会观生活世界和系统 生活世界(价值层面)由人们的交往行为构成,强调主体间关系,是交往行为运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包括文化、社会和个性三个层次文化知识储备理解社会合法秩序行动合作化个性交往能力(资质)社会化(自我同一性)系统(功能层面)是一种满足人类存在的物质及生理上的再生产过程,现存世界,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主观世界,系统世界生活世界,国家机关市场体系,公共社会私人领域,b.交往合理性社会社会与系统双重整合系统侵入生活世界(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弊病社会整合行为系统通过相互理解的共识形成,行为者通过规范的共识相互合作一个通过交往过程再生产的生活世界系统整合行为者通过非规范的外在机制协调相互间的行为自我调节的系统无限制的交往共同体(交往乌托邦)未来社会新构想文化民主的政治文化(交往伦理)政治协商政治(程序主义的民主模式)经济超越国家的经济,(2)政治哲学维度商谈伦理学 交往理论具有“多元主义特征”,在政治领域建立以商谈伦理学为特征的平等的话语政治模式,主张一种程序主义的政治,把交往理性的商谈原则贯彻到政治领域,超越自由主义政治和共和主义政治。a.“民族国家”的批判现代性批判的政治维度民族国家在法律和文化上解决了个体团结和社会一体化问题民族国家是现代性的重要标志“公民资格”“多元化的世界观”“世俗国家的合法化”民族国家带来民族主义和共和主义、特殊主义和普遍主义的矛盾与冲突民族主义:民族国家是平等的法律共同体共和主义:民族国家是历史共同体普遍主义:世界主义的民族概念特殊主义:自然主义的民族概念,b.“后民族民主”的倡导后民族民主是以商谈伦理学为特征的对话政治对民族国家采取历史的、理性的、现实的态度,建立一种以“后民族民主”为特征,以“后民族国家”形成的世界格局 新自由主义:坚决捍卫民族国家(保护主义)后现代主义:彻底抛弃民族国家(“自由的冲动”)以商谈伦理为基础的程序主义范式+包容他者、尊重差异的普遍主义伦理文化 后民族民主的构想,四、晚期资本主义论,哈贝马斯较为全面的概括了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特征和新趋势,肯定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依然存在经济危机,揭示了这种危机的新的表现形式,通过对合理性危机的分析,论证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成为有计划的资本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已经丧失思想文化基础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论 1968年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合法化危机论 1971年合法化危机,(一)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论,1、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论的发展霍克海默1968批判理论科学危机“科学开始具有意识形态的异化性质和统治功能”马尔库塞1966单面人“科学技术是一种统治形式”哈贝马斯1968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科学技术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来源,科学技术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2、科学技术的两重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成为一种“新形式”的意识形态,3、科学技术异化的原因a.马尔库塞:人们组织社会劳动的方式出现问题,把价值和艺术整合到科学和理性b.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本身的性质和发展决定的,劳动的合理化导致交往行为的不合理化劳动:工具行为,目的理性活动,一种强调行为目的、行为手段与行为结果之间的内在一致性的活动交往:“相互作用”,主体间遵循有效性规范,以语言符号为媒介的交互性行为4、科学技术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使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范畴不再起作用使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过时使阶级斗争理论失效使生产力解放人类作用的信条淘汰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二)合法化危机论,危机“系统整合的持续失调”1、经济危机倾向表现为利润率的不断下降表现形式:政府财政危机、持续的通货膨胀、国有资产与私人财富之间的差距加剧2、合理性危机倾向政治系统的产出危机行政系统不能成功协调和履行从经济系统获得的控制指令3、合法化危机政治系统的投入危机合法性系统无法在贯彻经济系统的控制指令时把大众忠诚维持在必要的水平上4、动机危机倾向各种危机的最终根源 社会文化系统的产出危机,即行政系统不能激发起社会成员与政府合作的动机社会文化系统唯一的危机形式,施密特(1931),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传家宝”主要从历史哲学和认识论角度研究费尔巴哈、马克思、叔本华、尼采、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的理论1962年马克思的自然观(“人化自然的思想”)1971年历史与结构论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历史理论1974年论批判理论的思想1976年作为历史哲学的批判的理论,1、关于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与晚期著作的关系马克思在哲学方面的贡献是一生中最大的理论贡献,这些贡献主要是在中、后期的经济学著作中作出的,而不是在早期的“抽象而浪漫”的哲学人类学著作中作出的不能把马克思的理论仅仅归结为他的早期著作的观点应从后期成熟著作的立场来理解马克思早期不成熟著作中的观点2、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一种非本体论a.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进行了比较,认为 马克思不是从本体论意义上来理解这种人之外的实质,马克思在把主体和客体都看作自然的范围内,坚持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的一元论,把自然和一切关于自然的意识同社会的生活过程联系起来,由此克服这种一元论的抽象的本体论性质b.马克思并不承认有什么脱离具体规定而独立存在的物质c.马克思根本没有建立过本体论d.马克思关于“物质代谢”的思想是“本体论的残余”,3、马克思自然观的社会历史性 马克思的自然观与其他各种自然观的区别,首先在于它的社会历史的特征。a.马克思自然观的社会历史特征的主要表现:马克思把自然看作是一切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首要来源,从一开始就在与人类活动相关的意义上来看待自然的,也就是说,马克思强调自然为社会所中介。b.马克思的自然观并不否认自然界对于人类的优先地位,因此并非是一种唯心主义4、对列宁的“反映论”的批判 列宁的反映论同他的整个哲学思想是不协调的,同马克思的认识论是对立的:具有抹煞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倾向 具有把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的独断论倾向,5、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批判第一、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使作为一门科学的经济学“第一次达到能把它辩证地叙述出来的那种水平”,在马克思那里,“辩证法在任何地方都没有脱离经济学的内容”;恩格斯借助辩证法的范畴去解释以现成形态存在的现代自然科学的各种成果,不过想重建“自然哲学体系”第二,马克思对自然的解释是建立在实践的中介基础之上的;恩格斯“脱离人的一切实践去对自然进行解释”第三,马克思的自然和历史概念是彼此依存的;恩格斯把二者看成是“唯物辩证法的方法的两个不同的适用领域”第四,马克思认为外部自然是“为我存在”的;恩格斯却想在纯粹客观的辩证法意义上,解释自在自然 施密特对马克思的自然观的解释不无合理之处,其中如强调马克思前后思想的一致性,强调外部自然的优先地位,但总的说来,还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读,体现在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本体论,批判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列宁的反映论等方面,1962年马克思的自然观,对卢卡奇以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进行全面总结,对马克思早期与晚期著作的关系、马克思自然观的特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特征和对列宁反映论的评价等进行深入探讨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与黑格尔的联系与区别批判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解释,1971年历史与结构论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历史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科学主义思潮,特别是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进行批判性总结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与社会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与本体论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与反映论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与辩证法马克思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与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