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基本知识》PPT课件.ppt
汉文化基础知识普及,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服饰礼仪节日,服饰篇 礼仪篇 节日篇,简要说明 五礼介绍 各大节日简介 汉服基本特点 见面基本礼仪 图片展示 几种重要款式简介 常见几种仪式 举例说明,代表我们汉族的民族服饰是什么?,衬衫?西服?晚礼服?不!它们来自西方;,中山装?不!它是效仿英国陆军军服及日本校服而改制,一战英国陆军军服,日本学生装,旗袍?唐装?马褂?不!它们是民国年间国人在满装的基础上根据西方审美、西式剪裁设计的时装。,它们从文化上、时间上、民族传承上均不属于汉民族服装范畴。,中山装,找寻属于華夏民族的传统服饰以及被我们遗忘的礼仪、文化,漢服概述,什么是汉服?汉服的“汉”指的是汉族,而非汉朝;汉服即华夏衣冠,指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左传正义定公十年注疏曰:“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汉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7年)至明末(西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的礼仪衣冠体系。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都被称为汉服。到了宋元明时期,异族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衣冠。,服章:泛指服饰;衣冠。华:美丽夏:盛大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以下介绍一些汉服的着装场合 民族服饰发展到现在,已经没有了阶级之分,只有具体功用之别。,礼 服在正式聚会、仪式、典礼上穿着的礼仪用服装,常 服适合日常工作、学习和节假日穿着的服装,汉服的特点:,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系带暗扣飘逸潇洒,接下来让我们从这十六个字里一窥汉服的真貌吧,漢服概述,【交领右衽】,疑问:为什么必须是右衽?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成语“披发左衽”就是用于指受外族统治。另,在某些地区,汉人使用左衽表示死者。因此,“左衽”是汉服大忌!,交领:顾名思义,就是交叠的衣领;右衽:衽(音“认”),即衣襟。交领右衽,就是衣襟向右掩,呈字母y形。它是汉服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特点,因此成为了汉族的象征符号。,汉服以交领为主,还兼有,圆领(配内交领),对襟直领,【上衣下裳】,“衣裳”这个词语其实可以专指汉服。先人把上身穿着的襦、衫、袄等统称为“衣”,而把下半身的穿着成为“裳”。“上衣下裳”是汉服最古老且始终贯彻的服制。为表尊重传统,后世传承中最高级别的礼服(如冕服)都是使用这种服制。,漢服概述,疑问:穿汉服不方便?长袖一般仅针对于上层社会所要求的礼制而言。在部分传世的写实古画中,对劳动人民有裋褐(短打)穿着的描绘。汉服不是空中楼阁,通过其数千年的流传,在各个阶层中都有很好的发展和应用。汉服在现代也被更多人所接受,带入到生活当中。,漢服概述,【系带暗扣】,汉服几乎不用一颗纽扣,全由系带结缨的方式穿戴。所以“系带”和“右衽”一样成为了汉服一个外在的显著特点。所谓暗扣,一般用于圆领衫,其实就是一颗布纽。这其实也说明了,汉服的系带并非因为古人未能发明纽扣(古人对纽扣的使用最早可追溯至周朝)。,漢服概述,【潇洒飘逸】,在中国古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之下,汉服的审美始终在追求一种体现穿着者内在气质的美。尽管历经数朝,时势潮流巨变,但是“潇洒飘逸”这四个字始终是汉服不变的审美原则。,漢服概述,常见的基本汉服样式,玄端曲裾直裾齐胸(高腰)襦裙襦裙圆领袍衫褙子袄裙,玄 端,玄端为先秦时通用的朝服及士礼服,是华夏礼仪的重要体现。衣分两截,上衣下裳。自天子至士皆可穿,为国家的法服,一般在祭祀和大型活动中穿着。,領略華夏衣冠的風采,直裾下裳由十二幅布裁剪,象征一年有十二个月。衣服前后四片代表一年四季。男女皆可穿着,男子直裾 女子直裾,曲裾根据衣裾下端高低不同分为长曲和短曲,端庄贤淑,高贵典雅。多做为小礼服使用男女皆可穿着,襦 裙,襦裙出现在战国时期,兴起于魏晋南北朝。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叫做“襦”,长度较短,一般长不过膝,下身则叫“裙”。可见,“襦裙”其实是两种衣物的合称。以裙腰之高低,将襦裙分为齐腰襦裙,高腰襦裙,齐胸襦裙。以领子的式样之分,将襦裙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按是否夹里的区别,将襦裙分为单襦和复襦,单襦近于衫,复襦(絮有絮绵的短袄)则近于袄。襦裙起源于战国,终于满清,其间2000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襦裙是汉服女装的最基本形式。汉代由于深衣的流行,襦裙并不多见,至魏晋南北朝后,襦裙重新流行 襦裙兴盛于唐代,其多变的风格与绚丽的纹样令人惊叹。到了元明时代,襦裙逐渐不再流行了。,对襟齐腰襦裙 领子相对而下不交叉 内搭抹胸或中衣,交领齐腰襦裙 上襦交领右衽 下裙系于腰部固定,齐腰襦裙,半臂齐腰襦裙据记载时创于秦,初为宫侍与侍女穿用,至汉代时“半臂”极为流行。一种外衣形式,衣袖大多到手臂一半,可穿在襦裙之外。有对襟和交领两种类型。,齐胸襦裙裙子高束于胸上,一般还配有披帛。色彩绚丽,美轮美奂。盛唐时最流行的女装款式,圆 领 袍,圆领袍,至少在汉朝初年就出现的一种汉族服饰,早期作为内衣存在。魏晋南北朝后,开始作为正装穿着于外,流行于隋唐至明末。自魏晋开始圆领袍慢慢作为外衣穿着,并无外来胡化的实际证据。并经过隋唐的发展,逐渐蔓延全国,无论男女皆可穿着圆领袍。男子圆领袍多为纯色,无花纹。女子圆领袍则色泽鲜艳,并且多有花纹。在隋唐,圆领袍经过大规模发展,从汉代的内衣,演变成了外衣。因为隋唐时期汉人十分尚武,圆领袍穿着方便,直袖箭袖也便于行动。所以圆领袍非常流行。,五代十国之后,圆领袍慢慢从直袖箭袖发展成为了大袖,成为官员服饰,不过民间依然是穿直袖圆领。不过在宋代,圆领袍还没有加上花纹。到了明代,各种补子,莽纹,飞鱼纹等就出现在了圆领袍之上,成为了官员的固定穿着。也成为了皇帝的龙袍和常服。读书人除了道袍之外,主要是穿着黑边白底的圆领澜杉。日本在唐代经过遣唐使大规模学习汉族文化,同时也将服饰带回日本。于是经过大化革新之后,日本也开始穿圆领袍,并且发展成为日本特色的圆领官服狩衣。,褙 子,“褙子”又称“背子”、“褙衣”,是从隋唐时期的“半臂”演变来的上衣。是宋朝到明朝时期女子的常用服饰,样式以直领对襟为主左右两侧开衩,有的顶到腋下开胯,腰间用勒帛系束,下长过膝,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礼服。宽袖褙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窄袖褙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褙子盛行于宋代,多为对襟,两侧开叉,下面配襦裙或裤装,线条流畅优美。可做为常服或常礼服使用。,直裰上下通裁,两侧开叉内有暗摆,遮挡内裳,大袖收口,适合在较正式的场合穿着。,袄裙盛行于明代衣在裙外,上衣多为琵琶袖,领部加有护领。搭配马面裙或普通褶裙,上袄配马面裙,上袄配褶裙,男女裋褐,通常指麻料通裁的上衣下裤,上衣长度一般在臀部和膝盖上下。方便劳动人民劳作使用,现今广为儿童和武术界人士喜爱。,儿 童 汉 服,初唐妹子到底穿什么,初唐(公元618650年)大体上是指唐代开国至唐玄宗先天元年之间。初唐时国力强盛,唐太宗时期国力逐渐复苏,击败强敌东突厥,唐太宗受尊“天可汗”,成就贞观之治。唐高宗时期击败西突厥、高句丽等强敌,建立永徽之治。唐高宗去世后,武后于690年建国周,即武周,女主政治达到高峰。直到705年唐中宗因神龙革命而复辟,唐朝得以恢复。女主政治直到唐玄宗继位后才完全结束。以下三张图片全部是错误示范!,这是一款较为典型的初唐仕女妆束,流行与七世纪中期到后期,尤其是太宗至高宗时期:头梳半翻高髻,身穿圆领口锦缘半袖与窄袖短衣,下身围间色条纹长裙,或在裙上加围一件短腰裙,肩绕披帛,或把披帛一端掖入胸前。,龙朔三年(663)新城长公主墓壁画,武周永昌元年 著衣俑,唐代初期半袖大致有圆领对襟和直领对襟两种,高祖至高宗时期圆领口的半臂和上襦较常见。武周时直领对襟半臂逐渐流行,并有两种穿著方式,一种是衣在裙外,胸前纽结的对襟半臂,较为普遍;另一种是衣在裙内的交领半臂。,汉服活动的现实意义,汉服活动的意义绝不只是一件美丽的衣服那样简单,她是我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的承载物,复兴汉服就是复兴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就是复兴我们民族的伟大文明。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同时更是华夏礼仪的一部分。衣冠是礼仪之始。周礼的礼典分为五礼八纲。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八纲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礼、射礼、朝礼、聘礼。,礼,礼 仪 即 礼 节 与 仪 式,处事以诚,待人以敬,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 吉礼 嘉礼 宾礼 军礼 凶礼 以周礼为蓝本,吉 礼,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礼 祀天神、祭地祇、祭人鬼,祭宗庙 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其中“牺牲玉帛”就是祭宗庙的祭品,祭者将之列于神案之上,祈求祖先之灵的护佑。,拜先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我”入塾之初,便被领着拜匾和鹿,“算是拜孔子”,这也是吉礼的一种。,腊祭 古人在岁末祭社(即祭土地神),祈求生命之本农业的丰收,是为腊祭。,嘉 礼,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主要内容有六:一曰饮食,二曰婚冠,三曰宾射,四曰飨燕,五曰脤膰,六曰庆贺,饮食礼 古礼规定,在宴饮之时,配以乐舞,是为宴礼。如乡饮酒礼(敬贤尊老)婚冠礼 用以对成年男女表示祝贺。如昏礼,古时于黄昏举行,取其阴阳交替有渐之义,故称昏礼。古代昏礼有六: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再如冠笈礼,男女成人礼仪,男子20岁及冠,女子15岁及笄。宾射礼 射者要目的明确,姿势和谐,容仪进退要合乎礼节动作要和于乐歌节奏。如果庭院不够宽敞,不足以张弓比箭,便以“投壶”代替弯弓。飨燕礼 是古时王室以酒肉款待宾客之礼,飨礼在太庙举行,虽设酒肉,但并不真的吃喝,牛牲“半解其体”,也不煮熟,不能食用。脤膰礼 天子和诸侯在重大祭祀活动结束之后,有向臣工赏赐脤膰的制度。庆贺礼 周礼秋官小行人:“若国有福事,则令庆贺之。”,宾 礼,接待宾客之礼,朝觐之礼 古时候诸侯定期朝见天子或霸主,是为“朝觐之礼”。会同之礼 古时候诸侯四方会齐,共聚一堂,规模宏大,是为“会同之礼”。九宾 由九名迎宾人员立于殿廷,依次传呼接引使者上殿。这是当时外交上最隆重的仪式。,军 礼,古时用于征伐,军事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军礼同邦国”,这是讲对于那些桀傲不驯的诸侯要用军礼使其服从和同。一、征战之礼出师祭祀 军队出征,有天子亲征与命将出征之不同,二者礼数规格也有不同。军队出征前有许多祭祀活动,主要是祭天、祭地、告庙和祭军神。誓师 祭祀礼毕,出征的军队有誓师典礼,一般是将出征的目的与意义告知将士,揭露敌人的罪恶,强调纪律与作风,也就是一次战前动员和教育。二、校阅之礼礼记月令说,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后代据以定大阅之礼。大阅的目的在于检查备战状况。可参考书籍司马法现仅存五篇,凶 礼,凶礼,就是跟凶丧有关的一系列礼节,包括丧礼和荒礼一、丧礼丧礼 死者临终直到下葬之前的一系列仪式 葬礼 下葬过程中的各种仪式 祭礼 下葬之后所举行的一些仪式 二、荒礼荒礼 国内发生自然灾害,诸如饥荒、瘟疫等变故,国家所应采取的救灾措施 吊礼 对遭受水旱灾害、地震、日食、月食等灾害地区表示哀吊和慰问 恤礼 对遭受不幸的国家表示慰问、抚恤的礼仪 襘gu礼 别国遭受侵略或动乱造成重大损失时,与之结盟的国家要派出使臣,筹集物资去救助其中襘礼和恤礼是国家事务,而丧礼、荒礼和吊礼是各阶层都可以举行,女 子 拜 礼,女子与女子平辈相见常行拜礼。右手压于左手之上,合拢放于胸前平行于地面,微屈膝,微低头,然后起身。,平 揖 礼,适用于男子与男子平辈相见行礼。双手至胸前叠并,与肩平,向外平推,躬身30度,然后起身。,推 手 礼,适用于关系较好的兄弟姐妹或平辈朋友双手在胸前上方 叠并,呈拱手型,身体不动,自然向前推动一下,后收至胸前。,及 笄 礼,笄礼,即汉民族女孩的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俗称“上头”、“上头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岁也要行笄礼。是古代女孩子年满十五岁或婚前要进行的一种仪式,类似于加冠,表面上是说应当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实则是教育女子已经不再是家中的幼女,而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农历三月三-女儿节(上巳节)举行,昏 礼,汉式婚礼以周礼为蓝本,以典雅、尊贵、庄敬为气韵,追本溯源,是真正体现华夏经典文化传统的民族婚礼。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正婚礼:亲迎共牢合卺解缨结发婚后礼(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庙见成妇现在有周制,唐制和明制三种类型,华夏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年货 鞭炮)元宵(高跷 舞狮)花朝 上巳(兰亭集序)清明(寒食节 清明馃子)端午(祭屈原 龙舟粽子)七夕(乞巧节 祭拜织女)中秋(女子拜月 赏菊)重阳(登高敬老)冬至(饺子汤圆),我們正在做的恢復傳統節日:上巳、寒食、冬至、端午、中秋、七夕等傳統節日,端午沐兰汤,端午给儿童画额,中秋拜月,冬至包饺子,春 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同时也是最富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年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从汉武帝时开始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辛亥革命后,把公历元月一日定位元旦,把农历元月一日定为春节。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扫尘 守岁 贴春联(挂桃符)拜年 燃爆竹 办年货“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元 宵,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在汉文帝时期,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吃元宵 赏花灯 猜灯谜 踩高跷 舞狮子,花朝 上巳 被遗忘的节日,上巳(s)节,俗称三月三,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中。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活动要算王羲之与其友在会稽举行兰亭之会了,大家饮酒赋诗,论文赏景,成就了兰亭集序。杜甫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在上巳节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曲水流觞 祓禊沐浴 男女相会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举行,“花神”相传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唐宋时期好雅集,贵族士人郊游雅宴,于花下设行障坐席,女子游春野步,以红裙递相插挂,于亭边流水边烹茶对吟,传花令,抽花签,斗草,饮酒赋诗,观看歌舞,欢声笑语,落花满天飞,拂了一身还满,醉倒于花下,甚是风雅。吃花糕 赏花 祭祀花神,清 明 寒 食,寒食节,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四十年,每年四月四日,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春秋晋国贤臣介之推的。清明节,为每年阴阳历三月初一前后,又名“三月节”或“踏青节”。禁烟冷食 拜扫祭祖 插柳踏青 秋千蹴鞠 风筝植树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唐制婚禮,端 午,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艾草,兰汤沐浴,刺五毒,赛龙舟,使用雄黄涂抹小儿额头驱避毒虫,挂香囊等等习俗。,七 夕,“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缕,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穿针乞巧 晒书晒衣 祭拜织女魁星 兰夜斗巧 染指甲洗发 吃巧果日本的“七夕节”源自中国,延续了“乞巧”的风俗与习惯,但与爱情无关。日本的七夕节,是每年阳历7月7日。日本七夕节主要不是用来祈祷得到爱情,而是祈求姑娘们能拥有一身好手艺。韩国文学家崔南善在朝鲜常识中记载,七夕原来是中国的习俗,后传到了韩国。韩国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风俗就是祈求织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织女一样有着灵巧的手、织布织得更好。七夕节不是情人节!,再说一次:七夕节不是情人节!,仲 秋,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而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也称“拜月节”,“女儿节”。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赏月 拜月 燃灯 猜谜 吃月饼 饮桂花酒,重 阳,重阳,也叫“重九”“踏秋”,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到现今,已经成为“敬老”的代名词。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韩国】吃花煎、花菜,玩花煎游戏,放风筝。【日本】吃茄子,吃栗子饭祭菊。,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沿用至今。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女性冬季养生 南吃汤圆 北吃水饺 山东喝羊肉汤 画九九消寒图,冬 至,感恩观赏,传统文化是根植于我们这块土地上的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精神的根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希望各位同仁都能尽快行动起来,利用宝贵的业余时间多多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