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器2.ppt
心脏起搏器,心内一病区于玲玲,什么是心脏起搏器,心脏起搏器是安装在患者胸部或腹部皮下,帮助控制异常心脏跳动的一个小装置,它可以使用电脉冲来促使心脏以正常的节律跳动。起搏于治疗心脏跳动过慢、过快、或者是过度不规则这些心跳节律紊乱(称为心律失常)。它可以缓解由于这些心律失常造成的疲乏、晕厥等症状。可以帮助心律失常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尤其对于一些患有严重的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的患者,安装心脏起搏器往往可以挽救生命。,安装起搏器地适应症,(1)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阿-斯综合征或晕厥发作者。无症状,而心率50次/分或QRS宽大畸形;而心室停搏2秒者为相对适应证。(2)二度型房室传导阻滞伴阿一斯综合征或晕厥发作者。持续二度型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5O次/分而无症状者为相对适应证。(3)完全性或不完全性三束支和双束支阻滞伴有间歇或阵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心室率4O次/分者。双束支阻滞伴有阿-斯综合征或晕厥发作者。交替出现的完全性左右束支阻滞,希氏束图证实H-V延长者。(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有如下表现: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心室率45次/分,严重影响器官供血,出现心衰、心绞痛、头晕、黑朦者;心动过缓、窦性静止或窦房阻滞,R-R间期2秒伴有晕厥或阿-斯综合征发作者;心动过缓一心动过速综合征伴有晕厥或阿-斯综合征发作者。(5)反复发作的颈动脉窦性昏厥和心室停跳。(6)异位快速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者,用抗心动过速起搏器或自动复律除颤器。,安装起搏器后的注意事项,1.起搏器植入术后早期一般手术后早期(24小时内)应采取平卧位,尽量少活动。刚植入起搏器的第一周,植入侧的手臂不要高举过头或剧烈活动。植入后的三个月内,植入侧的手臂避免做剧烈活动。在手术12个月后,上肢活动可高举过头,以能摸到对侧耳垂为佳。出院后可以根据自己的体力进行体育锻炼,只要不感觉过分疲劳、心慌气短,避免剧烈的右上肢体活动即可。另外,植入起搏器回到病房后,常需进行心电监护24小时。2.工作和生活 如果没有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或其它疾病的限制,埋植起搏器后可恢复正常工作。以后的生活中,避免用起搏器植入侧的手臂负重;洗桑拿或热水浴原则上对起搏器没有影响,但如有严重的原发性心脏病(如冠心病严重血管病变),水温过高可能对病情不利;性生活一般不影响起搏器,而与原发病有关;适度饮酒不影响起搏器,因为起搏器本身不受饮食的影响;保证所有的常用电器接地,避免接触漏电的设备;驾驶摩托车或乘坐剧烈颠簸的汽车时,可能对有些起搏器有影响。总之,具体听从医生的建议。3.随访 装起搏器的早期,患者可能会有不适应。因此,必须经常找医生随访。通常是安装起搏器的半年内,每1个月找医生随访一次,半年后3个月随访一次,一年后半年随访一次。但至起搏器快到预计的寿命期时,应增加随访次数。另外,还应坚持基础心脏疾病的治疗。,起搏器术后常见并发症,1 心律失常可发生于安置起搏器的任何时期,特别在早期。由于电极移位、心内膜感染、起搏器故障及性能不同等原因。其中,日常生活中起搏器受外界电磁场干扰时也会引起心房或心室触发型起搏器误被外界信号触发而引起心动过速。2 电极移位及导线断裂多发生于术后一周内,24小时内尤易发生。可由于右心室过大、电极在心腔内张力过大或突然活动牵拉及体位改变。移位后可表现为起搏失效。此外,由于上肢经常做规则摆动(如某种锻炼)在锁骨下及第一肋处常可引起导线断裂及绝缘层破损,以至产生局部肌肉因漏电而抽动,甚至完全起搏失效。如果导管电极张力扩大,电极靠近膈面室壁,可刺激膈肌与心脏同步收缩,出现与起搏脉冲频率一致的呃逆和胸腹局部抽动,使病人肌肉跳动,无法安宁3 起搏阈值增高安置起搏器术后12周阈值可增高23倍,一月后可稳定在初始阈值的2倍,称生理性阈值升高。这是由于电极心内膜接触点炎症水肿所致。若在此期后阈值仍很高,则数不正常阈值升高,多是电极位置不佳与心内膜接触不良的结果。,4 感染及皮肤坏死为常见的并发症,局部感染可因埋藏囊腔积血、炎症感染或脓肿形成,高龄及瘦弱病人因皮下组织菲薄,可招致起搏器磨破皮肤而感染。全身感染较少见,但由于心腔内电极易损伤心内膜,故可能引起严重的感染性心内膜炎。而皮肤坏死多发生于术后早期,消瘦的病人更容易发生。如起搏器系统埋藏过浅,皮囊张力扩大,引起局部皮肤缺血坏死,或由于外伤引起局部皮肤炎症侵犯,均可导致皮肤坏死破溃或感染。5 起搏系统故障起搏线路不良、电池不足、连接故障、绝缘损害、电极移位及患者本身心脏低信号、高阈值均可引起起搏失效或心律失常。常见的系统故障有:脉冲发放故障 指脉冲不规则或无脉冲脉冲夺获障碍 指有脉冲但不能夺获心脏感知功能障碍 起搏器不能感知自身心律,出现竞争心律,称感知不良。起搏频率奔放 由于电子元件失效或电池耗竭,线路不稳,使脉冲频率突然增速而引起加速型心动过速,如引发室颤可致病人死亡。6 心功能减退如果患者原来就患有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功能比较差,这些疾病并不随着安装起搏器而消失,反而有进一步加重的可能。安置起搏器虽然解决了患者心脏传导上的问题,但它毕竟不同于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心脏兴奋收缩,因而会导致心功能减退。7 人工心脏起搏器综合症见于心室起搏的患者,由于房室收缩不同步,可使心室充盈量减少,心搏量减少,血压降低,脉搏减弱,患者出现心慌、血管搏动、头胀、头昏等症状。8 肢体功能障碍由于术后患者对起搏器不习惯,或是切口处疼痛的原因,使患者过度约束肢体活动,长此以往,引起肢体肌肉废用性萎缩,关节韧带粘连,影响正常的肢体功能。,术后护理,1 心理护理 应加强术前心理护理。患者思想顾虑多,心理负担重,情绪紧张,因此心理护理应从术前开始,术后在不影响患者休息的情况下,或利用治疗时多交流、多倾听、多解释。向其解释安装起搏器后因心率较前增快而感到不适属正常现象,不必担心,不必有更多顾虑,如果顾虑、担心已影响到正常休息,应在医生指导下给予适当镇静剂。2 体位护理 术后24h内绝对卧床,可取平卧位或左侧卧位,这样可使右心室损伤处形成足量的胶原纤维包牢电极头2,防止电极脱落。72h后允许下床,在室内轻微活动,这样可防止下肢血栓,可指导患者尽量左侧行事(把一些生活必需品,如水杯、尿壶、毛巾、纸张放在左侧),同时指导患者做上肢及肩关节前后适当运动(防止做外展运动),这样可有效减少肩关节粘连,在此必须注意禁止激烈运动。3 伤口护理 术后伤口包扎后用砂袋压迫612h,每天换药1次,观察有无渗血、感染以及足背动脉搏动、足部皮温情况,应保持局部敷料清洁干燥,严格的无菌环境和无菌操作是预防感染的重要因素,如有敷料渗湿、脱落应及时更换,护理记录单上也应详细记录伤口及动脉搏动、足部皮温情况,交接班时严格按照床头交接的制度执行。圈式棉垫应用可降低起搏器安置术后血肿发生率。4 生命体征的观察 每6h测体温1次,体温正常后改为12h测1次。30min测脉搏、心率1次,平稳后2h测1次,测12次后,改为每12h测1次。测血压时,术后前4h每30min测1次,测4次后改为每2h测1次,3天后改为每12h测1次。,5 起搏器工作状况的观察 术后患者入ICU病房,仔细观察心脏起搏器的各种参数,继续观察心电图变化,床旁备电复律器。术后应进行心电监护2448h,结合患者的自觉症状,观察起搏器安置后的工作状况。如果(1)有起搏信号但其后无心电信号,提示心内膜水肿,有导致起搏阈值升高的可能。(2)起搏信号时有时无或完全消失,提示电极固定不良、移位。(3)若出现固定频率起搏,而未按所需设定,考虑为起搏器感知不良。(4)若出现起搏频率奔放,是由于电子元件失效或电池耗竭,线路不稳,使脉冲频率突然增速而引起加速型心动过速,如引发室颤可致患者死亡。(5)人工心脏起搏器综合征:患者会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减低、心悸、头晕、头胀痛、血管搏动。一旦发生上述问题,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进行调整或重新安装。6 饮食及排便的护理 应给高维生素、高蛋白质、粗纤维、易消化饮食,营养丰富的饮食可增加患者的抵抗力,粗纤维饮食可预防便秘。本组有9例患者发生便秘,原因为不习惯床上排便,通过使用开塞露、灌肠给予解决。因此,术前的床上排便指导尤为重要。,出院指导,1勿过度外展、上举与起搏器同侧的肢体,勿过度重;教会患者测脉搏,交待患者如出现头晕、黑蒙等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2妥善保存起搏器随身卡。3定期复查EKG或进行体外程控检测起搏器功能,一般出院1个月、3个月、半年、1年来院复查。交待患者如有不适请携带随身卡随时就诊。4避免接近强电波和强磁的场所,以免外界电源干扰导致一些故障,健康指导,1随访积极宣传随访的必要性,使患者增强随访意识。我们对每例安装起搏器的患者都要求在2个月内每23周门诊随访一次,2个月至一年内12个月随访一次,以后每3个月随访一次。待接近起搏器限定年限时,要缩短随访时间,或经电话Holter监测。若自觉心悸、胸闷、头晕、“黑朦”或自测脉搏缓慢,应立即就医。2防止社会环境对起搏器的影响 医院环境的干扰:医院内多种诊断和治疗仪器都可能对起搏器功能造成一定的干扰和影响,若不慎重,可造成严重后果。如:核磁共振,手术电刀,直线加速器,碎石震波焦点,透热理疗,电灼器治疗等。因此,为了保证起搏器功能,置入起搏器者原则上禁止接受以上检查和治疗。确需者,要在严格的心电监护下,并与起搏器保持一定距离方可进行。家庭及工作环境的干扰:起搏器在设计上尽管专家们也考虑了一些正常电器的影响,如家用电工具、微波炉、低功率电台等,仍要注意在维修电器时应按原设计进行维修,接地可靠,否则电磁波或微波泄漏对起搏器有致命性干扰。另外,雷达、高压电场、移动电话,对起搏器均有影响,因此安装起搏器者应避免接近此类设备。,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