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气象与民居》PPT课件.ppt

    • 资源ID:5540393       资源大小:1.39MB        全文页数:69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气象与民居》PPT课件.ppt

    三、气象与民居,上古人类为了“上避风雨,下避野兽”,需要栖身之处。人类最早的房屋是洞穴和树巢。随着生产的逐渐发展,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真正的房屋,获得了越来越舒适的居住环境,由于人类几乎遍布全球,为了适应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气候类型,解决居住气候条件中众多不同的主要问题,因而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的传统民居类型,体现了人类无比的聪明和智慧。,从“凉亭”到雪屋 炎热和严寒气候,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长而炎热,夏热成为当地居住条件中的主要问题。南方房屋高大宽敞,通风条件良好 北方地区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促凉爽,冬寒是北方房屋居住的主要问题。东北的房屋矮小紧凑,密闭程度高,在我国东北,农村房屋普遍采用做饭余热烧炕的办法来取暖。一般两间为一套,内间是卧室,以炕代床。炕是用砖和泥砌成的,上铺炕席,横贯内屋南侧,炕中部有火道,一头通外间的灶,一头通烟囱。每天三餐饭,再加上烧水、熬猪食,就把炕烧暖了。白天,南窗又充分接受了丰富的太阳热量,所以即使天天都是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也不再需要专门的取暖设备了。除了火炕以外,我国北方各地农村冬季还有地炉、火墙等其他多种取暖方式。地炉的炉子是落地的,既用来取暖,也可烧水、做饭。火墙大多在招待所和旅店采用,在室外生火,房间的侧墙或房内的火墙就是巨型的“暖气片”。北方城市居民则一般采取暖气或火炉取暖。,在20世纪初,曾有人调查了西欧各地的墙壁厚度,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在建筑材料大致相似的情况下,英国南部、比利时和荷兰,即大西洋沿岸地区平均墙厚为9英寸(1英寸=2.54厘米),德国西部为10英寸,德国中部和东部为15英寸,立陶宛和波兰为20英寸,俄国为28英寸30英寸。即凡最冷月平均气温在34F(1.1)以上地区,墙壁一般厚度是9英寸;最冷月平均气温每降低1F(0.56),墙厚平均增加1英寸。这是因为北大西洋西部有强大的墨西哥湾流送来大量暖水,而盛行西风又把湾流的热量源源地送上了欧洲大陆。因此,离海愈近,冬季愈暖和,气温不是越北越低,而是愈东愈冷。,我国新疆最北部的阿勒太地区,冬季比欧洲更冷,富蕴曾出现过我国低温的亚军零下51.8。有机会到当地农村老乡家里作客,都会感到房子外观很大,可是一进屋又觉得挺紧凑,原来这种房子的墙壁厚达2尺半(1米=3尺)左右。少数地方还有在厚墙中填满干的畜粪,长期慢燃,以代替火墙取暖。,比我国东北更北的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地区是北半球冬季中世界上最冷的地区,地下有60米500米厚的永冻土层存在。由于这些地区表层土壤冬冻夏融,使许多房屋东倒西歪,当地人称之为“在融冻层游泳”。所以,这些地区的大楼都造得像“高跷”一样,这些“高跷”深深地插进永冻土层内,大楼的楼底高出地面约1米,以防冬季楼里逸出的暖气使融冻层融解。自来水管也干脆加上绝热层后安放在地面上,因为安装在融冻层内早晚要冻坏,又难以修理。冬季为了防止自来水管结冰,每隔一段距离加温一次。,人类自从学会了用火、制作衣服和建造房屋以后,生活的地区就逐渐向北扩展到了北极圈内,爱斯基摩人就是这样的民族。许多报导和照片都说那里的爱斯基摩人居住在冰雪小屋之中,但有的科学书籍指出,情况并非完全如此。有人研究过,这种雪屋是有,但并不很多。爱斯基摩人一般也喜欢垒石为房,只是在迁徙或稍作停留的途中建造雪屋,因为造雪屋比垒石造房要容易得多。首先,他们把压实的雪切成大块雪砖,然后用雪砖垒成像半球形的雪屋。用雪封住雪砖间的间隙,在室内放一把火,使表层的雪略略融化,房屋就密封了。再在四壁挂起毛皮以减少散热,甚至在屋顶上也覆以海豹皮保暖。雪屋的下半部在地面以下,所以雪屋窄小的门也有一半在地下。有的雪屋前还有雪砖造的拱形墙挡风。这种雪屋当地人称为“依格罗”(音译)。由于密封程度较高,点灯加人体散发的热量,使室内温度比室外高许多。,但正因为如此,雪屋会发生缓慢的融化,最终有坍塌的危险。一般一个雪屋居住一两个月就要放弃,另造新屋。好在爱斯基摩人造雪屋技巧高明,花费不了太多的时间。实际上,我国东北鄂伦春族过去在冬季中远出狩猎,必要时也常挖临时雪屋过夜休息。在他们活动的大兴安岭地区,冬季严寒,积雪深厚,有的地方可达2米以上。猎人们就地挖掘深雪坑,四角插上木杆,上覆熊皮,下铺野猪皮作卧榻,再在雪屋内燃起一堆篝火。这种“雪屋”造起来比爱斯基摩人雪屋容易得多,但密闭性要差得多,室内温度低,主要靠篝火取暖。此外,据记载,在十分多雪的日本北陆山区,居民还有在深雪中挖洞。,在热带和赤道地区,终年皆夏,温度既较高,空气又潮湿,因此通风降温成为房屋居住的主要问题。这些地区房屋窗户大而多,开放性大,多面向海风或山谷风方向。开放性最大的房屋也正是在这里。据记载,太平洋中部热带的西萨摩亚的农村房屋,就是把一根根树干围成圆形或椭圆形,顶上覆以椰叶和蒲草。房子没有墙,四面通风,很像我国南方以前的凉亭。房顶下挂的长苇席,可以卷起或放下。收起时八面凉风入屋,放下时抵挡风雨以及下午灼热的西晒阳光。由于这种凉亭或茅屋十分适应当地气候,因而遍及岛国各地,甚至首都阿皮亚市内的不少房屋也修成凉亭式,连国家议会大厦也修成了一个大凉亭。,当然这里的凉亭式建筑盛行也与当地多地震有关,但这种凉亭式房屋在太平洋中南部的其他许多岛屿,如瑙鲁、所罗门群岛,以及其他大洲的赤道热带地区也都能看到。南亚小安达曼群岛翁格人的凉亭式房屋甚至连苇席都没有。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的布朗族人专为过路人修的“沙拉”房,也是这类凉亭式房屋,不过因为当地气候温暖,在这种房子里休息过夜也并不寒冷。,热带地区农村民居的另一大类就是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一般先夯木柱,上架横木,然后再在上面造屋。上层住人,因为高处通风凉爽,同时也避免地面潮湿和蛇虫蚊蝇叮咬;下层圈养家畜或放一些杂物。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孔明帽式竹楼,就是干栏式建筑的一种典型代表。过去竹楼都用长竹片条编墙和地板。通过墙壁空隙,晚上可见星星;人踩在地板上弹性很强。但近年来随着傣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竹楼正慢慢被木楼代替,但房屋的结构和形状都没有变化。,干栏式建筑也遍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但住法略有差异。例如澳大利亚的有些地方,干季中人是睡在楼下的,因为进出方便。而新几内亚人的高脚木屋下层更是作为日常的家庭劳作、接待客人和取暖做饭的地方,上层只是晚上用来睡觉而已。这就要看当地气候的干湿和风俗习惯了。,行人廊与水上房屋 多雨、深雪气候,如果从陕西关中地区向南翻越秦岭进入陕南地区,就会发现秦岭两侧的农村房屋,差别也是很明显的。关中地区以土墙泥顶房屋居多,陕南则以砖墙瓦顶房占大多数,即使许多房屋还是土墙,但墙的下部还是用砖或石块砌的。其实,这种情况在东部地区也有,其分界线大致在淮河,不过没有秦岭两则变化那么迅速罢了。秦岭-淮河一线,就是我国自然地理习惯上的南北方分界线。线南雨季长、雨水多(年雨量1 000毫米1 500毫米),阴雨季长,砖瓦房较适应这种多雨潮湿气候;线北雨季短(7月8月)、雨量少(年雨量750毫米左右甚至以下),土房足以适应这种气候,而且造价也便宜。,多雨潮湿地区的房顶,除了用瓦以外,也还有其他许多因地制宜的材料。例如,贵州山区用层理平整的天然薄石片为瓦(约一尺左右见方),也美观实用;有些山区劈粗竹、通竹节为长瓦,屋内也可不漏雨;西双版纳、德宏自治州的香茅盾草、东帝汶的棕榈叶、西萨摩亚的椰树叶等也都是取之不尽的房顶材料。相反,我国内陆西北干旱地区虽也有以瓦为顶的(例如宁夏),但却只有仰瓦而无复瓦,因为这里下雨少,雨量也不多,无复瓦不足为患。,在特别潮湿多雨的地区,还常把屋檐伸出较长,或者把屋顶面形状从直线变为曲线,即从顶到檐先陡后缓最后略略翘起,可使屋面雨水射出更远,即所谓“吐水疾(快速)而溜远”。在更多阴雨的地区,还在屋檐下装雨槽集中导水,以及加高房基,这些都能防止屋檐水侵蚀墙基。日本暴雨多、历时长的地区,为了防止瓦棱渗水,都用灰泥涂抹瓦接缝处,并加大屋顶的坡度以减少雨水在屋顶上的停留时间。,在季节性泛滥的地区,例如柬埔寨金边湖周围,及湄公河三角洲同塔梅平原和前、后江平原地区,都是旱季可种田、雨季好捕鱼的鱼米之乡。这些地区农民都住在高脚房屋中,旱季中可上楼下楼,雨季中跨出门槛便是水,坐着小船出入,有着独特的居住方式。,其实,不一定季节性泛滥的地区才有高脚的水上房屋。热带非洲贝宁共和国最大的城市科托努附近郊区的诺库湖上有个水上村庄冈维埃,它以独特的水上房屋建筑和居民的原始生活方式吸引着那些久居陆地高楼的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使这里成为贝宁的三大名景之冠、西非的旅游胜地。,冈维埃的水上房屋,建筑在插入水底的木桩上,屋顶多覆有很厚的茅草,隔热很好。墙和地板都用柳树枝编成,易于透风散热。每座房屋都有楼梯通到水面,独木舟是当地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村中还有水上集市。贝宁的水上村庄大约形成在17世纪初,据记载是因为北方邻国入侵,居民被迫迁到湖内居住,从此世世代代延续下来。目前贝宁共有30个水上村庄,冈维埃是其中最大的一个。这张照片显示了贝宁水乡冈维埃古朴房屋前悬挂的现代广告。冈维埃位于贝宁共和国科托努市以西约20公里,是贝宁境内最大的水上居住区,现有3万居民,小学、诊所和教堂一应俱全。该地的房屋均建在水中的木桩上,平台近水,木梯入河,自然形成水城,被称作“西非威尼斯”。,东南亚加里曼丹岛北部的文莱国首都文莱市附近的文莱河上,也有6个水上村庄,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居民总数约28000人。他们也是居住在立在水中的高脚木屋里。屋子地板高出水面约2米,涨潮时伸手可及水面。为了便于同村人来往,屋与屋之间都有木板桥连接,或用木舟、舢板、汽艇作交通工具。有趣的是,在荷兰共和国的马根岛上也有着相似的高脚木屋,那是因为这里本是沿海沙洲,为使房屋不建在“沙滩”上,才采取和水上房屋一样的打桩措施。此外,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还有水上人家,即以船为屋。例如,菲律宾苏禄岛附近海上的巴召人,一生都居住在木船上,有“大海故乡,木船家园”的“海上萨尔玛(族名)人”之称。,在高温多雨的热带城市里,也有许多与这种气候相适应的建筑,最典型之一要算是街道两旁的行人廊(俗称骑楼)了。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厦门、汕头、广州、南宁和台湾省的许多城市都可以见到,街道两旁的商店楼房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以避免热带骄阳的直接照射并解决行人、顾客的避雨问题。许多中小城镇一般也有把屋檐延伸以构成行人廊的建筑,例如福建漳平、广东梅县等城镇的柱式支撑行人廊。福建龙岩等地的行人廊则以拱代柱支撑,远看街道两旁就似长长的拱桥一般。正因为有了这种行人廊,许多热带城市居民上街常常不带雨具。,雨和雪虽然降水性质不同,但多雨和深雪对房屋居住的影响,却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世界上的多雪地区,街上积雪厚度可以没人头顶。在日本本州地区西海岸,冬季正处在西北季风的迎风侧,是世界冬季多雪地区之一,许多城市在冬季都要在加长的屋檐下加设临时墙壁,形成封闭的行人廊。新泻县的长冈市和高田市等,冬季积雪特多,还有专门的木制行人廊,称之为“雁木”。积雪深厚的日本山区,房屋大都造成两层楼,冬季底层被雪围困,还可以直接走屋外楼梯,由二楼出入。,此外,在积雪多的地区,由于房屋受雪压过重会受到损害,因此除了加固房顶,例如加密椽子和屋檐加支撑等措施以外,层顶坡度一般较陡,以尽量减少顶积雪。中欧山区和西北欧地区中世纪的尖顶房屋就与多积雪的气候有关。但我国积雪不多的东部地区如大连、青岛等地也有许多尖顶房屋,那纯粹是解放前洋人照搬西欧建筑的结果。,厚墙加小窗 干旱炎热气候,在地球上,干旱气候区域大都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晴朗的天空,丰富的日照,地面又无水分蒸发以资降温,因此干旱地区的夏季是十分炎热的。各大洲和世界的极端最高气温记录都发生在干旱地区。此外,干旱地区因为晴朗少云,所以白天气温升得高,夜间气温也降得低,气温昼夜变化大。干旱地区这种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使得当地的房屋逐渐形成了厚墙小窗的特点。例如适应撒哈拉炎热气候和巨大温差的非洲苏丹式房屋就是这样,地中海周围和中东地区尖顶、厚墙、小窗的阿拉伯式建筑也是这样。,如今的杰内大清真寺是在14世纪的旧址上重建的,典型的撒哈拉苏丹式建筑,1909年完工。占地6375平方米,建筑面积也有3025平方米,更神奇的是,这座巨大的寺庙未用一砖一瓦,只是用马里特有的红黏土,树枝,草叶修建而成,几百根用泥塑的柱子支撑着顶部,寺庙的顶楼有100多个通气孔,每个直径约有10厘米左右,在寺庙的墙面上镶了许多木板条,是为了每年修复寺墙而用,这更增添了大清真寺的神秘感,厚墙小窗的目的是,白天室内尽量保持夜间获得的凉爽温度,小窗可以减小白天的通风量即减少从窗户的进热量,厚墙可减少白天太阳热量传入。日本过去曾有人撰文说,冬暖而夏很热的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贫富之差在夏季表现得最清楚。因为富有者多住大屋,太阳一出就关窗,使夜间凉气保持在室内。热了还可换个房间,仍是凉气扑面,所以夏而不觉暑。随着阿拉伯国家社会经济的发达,尤其是海湾产油国,大批建筑物拔地而起,其中大部分照搬西方,大都采用铝合金框大玻璃窗。在当地炎热气候下浪费了许多降温能源。现在,阿拉伯国家的许多建筑师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正在呼吁维护和发展阿拉伯的传统建筑艺术。,我国高温冠军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农村房屋,除了厚墙小窗趋势外,还有两个特点;一是入地一尺至二尺,利用地下的凉爽作用;二是家家房前屋后种上葡萄等攀援爬藤植物,使屋顶和墙壁免于阳光直射,从而显著降低室温。,石垣、暖阁与四合院 防风建筑,日本和我国都是世界上台风最频繁的国家。为了和台风作斗争,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找出了许多办法。例如我国海南岛许多居民都凿石沏厚墙,既抗风,夏季屋内也比较荫凉;正当台风北上之冲的日本高知县,两层楼的高度比邻县要低二尺左右,屋顶也比较平缓,以减少受风面积;渔村中许多房屋,用渔网网住屋顶,或用大石压住;瓦片用灰泥抹缝,甚至用粗方木条作楞,上面覆以整张马口铁皮做成“铁板一块”的坚固屋顶,以防大风揭顶揭瓦。,此外,在台风危害较大的地方,大都垒防风垣(墙)保护房屋,石垣高度与屋檐齐,防风效果较好,几乎家家如此,以至成了当地农家房屋的一个特色。日本冲绳宫古岛上的石垣镇,就是以此得名的。我国台湾东南70千米兰屿岛上的椰美族人,为了躲避台风大风,利用海边圆石垒起牢固的地基和墙壁,建成了半地下式的两层楼房。,在我国和日本等东亚季风地区,不光有夏季南来的台风大风,还有冬季北来的寒潮大风。强劲的北风是很寒冷的,因此,挡风也就是避寒,所以这些地区的房屋都采取面南背北,避风向阳。为了躲避寒风,北墙一般不开窗户。我国北方城市,凡房屋朝北朝西的门都装“暖阁”(门斗),使门变成向东或向南开,以避免寒风直入室内。,北京四合院也是一种避寒风的好建筑形式。紧凑的四合院中,尽管院外北风怒号,院内却有风平浪静之感。日本西海岸农村住宅的西北方都植防风树木围护,向北突入日本海中的能登半岛西岸,常常是西北风加上大雪,所以家家还有防雪栅栏设备。我国甘肃河西走廊是著名大风区,也有抵御寒潮大风的防风石墙建筑,把农家围成一个个很紧凑的小院,这在兰新铁路沿线就可以见到。,几种特殊的屋顶,前面已经讲到过一些房屋的屋顶,这里主要讲几种特殊用途的屋顶。平顶 我国华北地区许多农村房屋的顶都是平的,因为这里年雨量少,雨季短,冬雪也不大,因此平的泥顶房屋完全可以适应这种气候。泥和草糊起来的房顶冬天也很保暖,春秋季还可当晒台晒粮食和其他杂物。我国藏族的碉楼顶部也是平的,可以晾晒种子和粮食。在夏季极其高温干旱的吐鲁番盆地里,室内夜间无法入睡,人们习惯露宿室外。露宿的方式,除了把床搬到庭院中外,还有一种办法就是睡在平平的屋顶上。不必为他们捏把汗,因为屋顶四周有半人高的围墙。水顶 在一些热带、亚热带地区,夏季阳光热辣,房子里的人好比头上顶了一个热锅。聪明的人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在屋顶上灌上水。这样,房间里就荫凉了好多。云南元阳县山区房屋顶还是收集雨水的在山顶附近,雨水多但缺少泉水,下山挑水又十分不便,因此当地居民便想出了把房顶当水库或者利用房顶收集雨水的办法。,无顶 撒哈拉沙漠及其附近是夏季中世界上气温最高的地方,这里城镇中老区的居民许多还住在传统的无顶房屋之中。这种房屋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平房居多,楼房绝少。房屋四周有围墙,自成院落。围墙用石头粘土坯砌成,很厚。这些房屋没有窗户,光线很暗。原来,所谓无顶,只是没有坚硬的屋顶罢了。屋顶上用海枣树的枝叶覆盖,海枣树叶一般如手掌般大小。这种房顶白天也能遮阳,夜间房间里的热量可以通过枝叶间的缝隙散发出去,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显然,这种顶的房屋只适用于基本无雨而且比较暖热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因为它不能抵御严寒和降雨。此外,现在我国许多城市和农村的居民,在他们自己的屋顶上营造花园式屋顶,或在屋顶平台上养鱼、种庄稼。从气象效果上讲,这都能改善局地微气候和使居室夏季中变得凉爽些。,可移动的房屋 帐篷,在世界上,过去和现在,都有着许多以狩猎或游牧为生的民族。为了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他们创造了随时可以移动的帐篷式房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美印第安人的“梯皮”帐篷、阿拉伯游牧民族帐篷、蒙古包和牦牛帐篷等。印第安人的帐篷是圆锥形的,上面覆以驯鹿皮(冬季)或桦树皮(夏季)。在气候比较暖和的地区也有全年都用桦树皮的。帐篷顶部有两块没有合拢的覆盖物叫“耳朵”,兼作通风排烟和采光之用。在雨雪天气时,“耳朵”便严严地合拢起来。阿拉伯游牧帐篷截面像个等腰梯形,但是顶是突出的(中心柱)。由于阿拉伯地区气候比北美暖热得多,因此帐篷一般都用篷布,又薄又牢固。冬天帐篷四个角要捆在木桩上,篷布四个角也要紧贴地面,以防风沙和寒气侵袭。夏天到来或天气炎热时,篷布的四个角就卷起搭在木桩上,四条边也掀起来,以使气流畅通,带走暑热。此外,阿拉伯帐篷中多有挂毯,但这种挂毯并非用来欣赏(阿拉伯毯子十分有名),而用来遮阴挡风沙的,因为阿拉伯地区多沙漠,风沙很大。,蒙古包是下部圆柱形、上部圆锥形的帐篷,一般用毛毯围盖,因为蒙古族居住地冬寒而夏凉。蒙古包的外形有利于在冬春寒潮大风中减小风的阻力,增加稳定性。上部的圆锥形有利于冬季减少积雪,夏季雨水迅速下流。在内蒙古地区,夏季尚有较大的雨,因此蒙古包周围要挖一道小沟,以防外水进入包内。此外蒙古包顶部也有孔道排烟、通风、透光,羊毛毡做的门直拖地面,可防止冷空气进入包内。藏族的牦牛帐篷有点特殊,它是“穹庐“式的幕帐,支起来特别快捷:只要把帐篷布铺开,四角的牦牛毛绳系上木桩,然后在篷幕下穿入木梁,用两根立柱支在梁下,一座高可及颈的简易住房便立即建成。篷布全部用牦牛毛的织物缝成,因为青藏高原上不仅冬季严寒,夏夜也是相当寒冷的,建在地下的房屋 窑洞,我国黄土高原不仅面积广阔,而且黄土厚度也是世界最大的,一般都在50米80米或者80米以上。我国居住在窑洞中的人数至少在4 000万以上,也是世界最多的。黄土窑洞由于其易建、安全、蔽风、遮雨,而且冬暖夏凉,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广大农村居民最主要的居住形式。我国的黄土窑洞多数是临山、依沟、沿河而建的崖窑。这些崖窑可沿等高线建成一层或多层的带状立体窑洞群,远看好比巨大的大楼一般,这主要就是因为我国黄土层的深厚。,还有另一种颇为有趣的下沉式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它们多数是在黄土塬地面先向下挖,挖成方形地坑(天井),再向四壁开挖的窑洞院落。所以远看并不见任何窑洞。乍到这样的村落,一定会感到惊讶,真是“进村不见村,树冠露三分”,“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院落地下藏,窑洞土中生”。来这里参观下沉式窑洞的人,常常担心它雨季中会不会被淹。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黄土高原雨量本不太多,土壤比较干燥。下沉式窑洞的顶部和入口处一般都造得稍高,以避外水。所以窑洞真正承受的只是窑院天井这一块的雨量,水量不大。即使遇上暴雨,院内还有渗井。渗井是一个砖砌的井,一般十几米深,水一流进去很快就吸干了。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有灌满渗井的事。,窑洞之所以有冬暖夏凉的功用,主要是因为土壤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随着入地深度的增加,温度的昼夜和季节变化的幅度便剧减,而且最冷和最热月出现的时间同时后延。以有地下5米深观测记录的北京为例,地表最冷是1月,平均温度是零下5.5,最热是7月,平均温度29.4(振幅34.9)。可是地下1.6米深处最冷月是3月,平均温度5.5,最热8月20.7(振幅只有15.2)。地下3.2米深处最冷在4月,平均温度9.5,最热10月,17.2,振幅只有7.7。大约在地下5米深处,最冷已延至5月,平均温度11.8,最暖在11月,平均温度15.6,即振幅比3.2米处又减一半。大约到了12米13米深处就基本上是恒温世界了。所以如果说北京地表一年中经历了严冬盛夏变化的话,那么地下3米4米以下就是四季如春的温度了。井水之所以冬暖夏凉也是这个道理。,中国窑洞,是世界上现存最多的古代穴居形式。其适于干旱地区和大陆性气候的高原干热区和多雪的北方湿冷区,基本满足人类的居住生活需求,故一直沿用至今。今天,在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和河北(西南部)等省的六大窑洞区内,现在大约有 4000万人居住在各种类型的窑洞中。中国窑洞是在黄土高原天然黄土层下孕育生长的。它依山靠崖、妙居沟壑、深潜土原,凿土挖洞,取之自然,融于自然,是“天人合一”环境观的最佳典范。中国窑洞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应气候,生土材料施工简便、便于自建、造价低廉,有利于再生与良性循环,最符合生态建筑原则。因为窑洞是在地壳中挖掘的,只有内部空间(洞室)而无外部体量,所以它是开发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节地的最佳建筑类型。窑洞深藏土层中或用土掩覆,可利用地下热能和覆土的储热能力,冬暖夏凉,具有保温、隔热、蓄能、调节洞室小气候的功能,是天然节能建筑的典型范例。,不过应当说明,一般崖窑因进深不大,加上因通风透光门窗开得较大,因此窑洞内气温受到外界大气的影响较大。但下沉式窑洞(一般都在10米11米深处)中的冬暖夏凉效应就比较明显,例如山西省平陆县候王村的下沉式窑洞(当地称为地窑院)。据一位窑主人介绍,室内一年四季气温始终在1020之间。盛夏三伏在洞内睡觉要盖棉被,数九隆冬仍然暖气融融。因此,久居窑洞的老人常常不愿意离开,说住地面上的平房不习惯,夏天热得睡不着。据抽样调查,窑洞居民的平均寿命比住平房的要长6岁之多。最后介绍一下非洲马里的“井中旅馆”,因为它非常类似上述下沉式窑洞。据记载,马里的斐巴摩纳地方,夏季高温炎热,气温常常高达四五十摄氏度,外地旅客很不适应。人们遂在干燥的高坡上向下打3米深的干井,然后再向四周挖出约40平方米(约二三十个床位)的空间。后来这里还发展了配套的餐厅、游艺室等,很受旅客欢迎。,吊脚楼也叫木楼。壮、侗、瑶、苗、汉都有。因这些民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固建“吊脚楼”,有半吊脚和全吊脚两种形式。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天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火、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开阔,采光也好。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整体望去,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气候与座北朝南的传统建筑布局,只要你留心地观察一下,我国的民居建筑大多是座北朝南,门窗朝南开放,阳台多设在南面。这种布局有两个方面好处:一是南面阳光充足,便于晒衣采光。二是朝南温暖舒适,这种布局是由我国特定的纬度位置与气候特点所决定。,首先,我国地处北半球,而且绝大部分陆地处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北温带地区。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的北界,由于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因而,在北温带地区一年到头太阳总是偏南,南面是向阳面,凡是座北朝南的房屋阳光充足;同时气温较高,冬季较温暖舒服。其次,我国属东亚典型的季风气候。夏季、天气酷热之时,有来自南面海洋上的习习凉风,即夏季风;冬季、严寒之时,有来自北方的蒙古西伯利亚寒流,即冬季风。在我国北方,强劲的北方常带来降温、霜冻等天气。采用座北朝南的建筑布局,不仅夏季能够通风纳凉,冬季还能躲避寒流袭击。,南方传统民居特点分析,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窗户小防日晒屋顶镂空、高出地面通风除湿竹木结构、墙壁薄凉爽屋里有火塘除湿,气 候 分 析,西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日照较强、地形复杂,北方民居的特点,多为平顶屋晾晒谷物多用砖瓦土石保温门窗开在背风朝阳的一面利用光照、防风屋里有火炕取暖墙壁厚实保暖,气候分析,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多刮西北风,夏季多吹东南风,全年降水较少,

    注意事项

    本文(《气象与民居》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