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第十七章中国的对外贸易.docx

    • 资源ID:5527618       资源大小:47.08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十七章中国的对外贸易.docx

    第十七章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快与慢深受着对外贸易体制的约束。木章主要介绍和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概况与特点以及对外贸易体制的建立与改革。第一节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对外贸易发展跌宕起伏。总体来看,前三十年受旧体制的限制,外贸发展相对迟缓,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年发展较快。尤其是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获得了迅猛的增长。一、中国外贸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占世界人口20%多的中国,外贸出口额在新中国建国之后的30多年中曾经长期只占全世界外贸出口总额的1-2%,在100多个国家中长期徘徊在第20名左右。这一落后状态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得到改变。建国之初的1950年,中国的出口额只有5.52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仅为0.91%,在各国出口额排行榜上排在第26位。1959年是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外贸发展最好的一年,出口额为22.61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达到1.95%,在各国出口额排行榜上大幅上升到第12位。1976年是“文革”结束的一年,是中国经济面临崩溃边缘的一年,也是中国外贸发展最差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的出口额占世界的比重仅为0.69%,在各国出口额排行榜上大幅跌落到第12位。这种外贸发展的被动局面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得到扭转。但是直到1993年,中国的出口额占世界的比重达到2.25%,才超过了1959年达到的高度;在各国出口额排行榜上也由1959年的第12位上升到1993年的第11位。此后,中国外贸加快了发展的步伐。2000年出口额达到2492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为3.9%,在各国出口额排行榜上又上升到了第7位。2003年出口额达到4383.7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为5.58%,在各国出口额排行榜上进一步上升到了第4位。近几年中国出口增长异常迅猛,2004年甩下日本,2007年又超过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外贸出口国。就发展趋势看,2008年很可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外贸出口国。二、中国外贸近些年的发展概况(一)进出口额与增长速度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3.8%。出口9690.8亿美元,增长27.2%,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20%,同比上升2.4个百分点。2006年进出口的特点是:进口增幅高于出口,比2005年进口增幅上升,出口增幅下降。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高达21738亿美元,比2006年又增长23.5%。出口增长25.7%,比上年回落1.5个百分点;进口增长20.8%,加快0.8个百分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的六年中,中国外贸发展速度连续保持在20%以上。2002年是中国入世的第一年,外贸总额为62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8%;2003年外贸总额为851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1%;2004年外贸总额为115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2005年外贸总额为142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2006年外贸总额为176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2007年外贸总额为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二)外贸顺差与外汇储备1989年之前的绝大多数年份中,中国外贸由于出口能力不强,基本处于外贸逆差状态。1990年以来中国的外贸平衡情况大为改观,除了1993年出现121.9亿美元的外贸逆差外,已经保持了将近20年的外贸顺差,而且近几年的顺差额越来越大。1990年的顺差额为87.5亿美元;2000年的顺差额达到241亿美元;2006年的顺差额猛升到1774.7亿美元;2007年的顺差额又增长到2622亿美元。由于外贸账户的长期顺差,再加上资金账户的顺差,中国的外汇储备额也随之快速增长。1979年中国的外汇储备额只有8.4亿美元;1989年也只达到55.5亿美元;1993年上升到了212亿美元;2001年达到2122亿美元;2003年增长为4032亿美元;2006年中国的外汇储备额超过了1万亿美元,为10663亿美元;2007年又猛增到15300亿美元。(三)外贸结构的变化1、进出口商品结构明显改善。长期以来,中国的出口商品是以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等传统大宗产品为主,从1995年开始已经逐渐的转变为以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机电产品为主。例如2006年,在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占了主导地位,出口5494.4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值的56.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2006年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8.8%,比当年我国总体出口增速高出1.6个百分点。在中国的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进口增长迅速,占得比重越来越大。这既表明了中国加工制造能力的增强,也表明了中国经济发展对国外燃料与资源依赖程度的加深。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的分析,当前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最大特点是:(1)原料性产品出口增速下降,高污染和高耗能的机电产品出口增速下降,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2)高新技术含量高的化工品出口增速加快,我国传统大宗出口商品稳定增长,说明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在提高;(3)初级产品出口稳定增长,主要是食品和饮料及烟草出口增速加快,说明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高;(4)初级产品进口增速加快,其中原料和矿物燃料进口增速加快,说明我国的工业加工能力在提高,国内对原料和燃料的需求旺盛。2、对外贸易形式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前20年中,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得比重不断增大,有些年份超过了外贸总额的一半,体现了国家“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外贸发展战略。最近10年中,加工贸易比重有所下降,一般贸易比重开始回升C例如2006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7485亿美元,增长26%,占当年进出口总值的42.6机加工贸易进出口8318.8亿美元,增长20.5%,同比PI落5.1个百分点,占当年进出口总值的47.2%,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3、中国外贸主体结构的变化。长期以来,中国的外贸是以国有企业为主进行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其他所有制形式在外贸中占的比重日益增大。目前,外资企业已经成为了中国进出口领域的主力军。例如2006年的中国外贸主体情况:国有企业进出口3632.1亿美元,增长32.8乐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集体、私营企业进出口3012.7亿美元,增长31.9%;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8176.4亿美元,增长21.9%。(四)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主要对外贸易伙伴在过去几十年中变化较大。以2007年为例,欧盟排名第一,双边贸易总额3561.5亿美元,增长27%;美国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值3020.8亿美元,增长15%;日本为第三大贸易伙伴,也是最大进口来源地,双边贸易总值2360.2亿美元,增长13.9机此外,中国对东盟、香港、韩国及台湾的双边贸易值均超过千亿美元。排在870位的贸易伙伴是: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印度。这其中,中国与印度近几年的双边贸易发展最快,2008年7月份的数据,印度在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中已经位列第八位,中印双边贸易总值为335.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3.8%,发展速度位于前10大贸易伙伴之首。三、中国外贸近些年的发展特点(一)外贸依存度较高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得比重。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的10%提高到1990年的30%,2002年为50.2%,2003年升至60%,2005年达到64%,2007年进一步升至66.1%。世界银行认为,中国外贸依存度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就赶上了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表明了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成就。按市场汇率计算,中国外贸依存度2002年时已经高于了世界平均水平,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大致相当。根据KTo和IMF的数据测算,2002年用市场名义汇率计算的外贸依存度,世界平均为41%,其中: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38.4%,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为51%,中国当年为50.2%。世界5大贸易国中,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的贸易依存度2002年分别是18.2%、55.5%、18.8%、46.1%和39.5%。2003年之后随着中国外贸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也开始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二)关税水平持续下降1991年底中国的关税率高达43%。经过10年调整,到入世时的2001年底已经降到了15.3%。2002年1月1日我国关税率大幅降低至12%,下降幅度为21.57%;2003年我国关税总水平由12%降低至11%,下降幅度为&3%;2004年关税率又降到10.4%;2005年进一步降到9.9%,完成了中国“入世”的承诺;2006年调整了部分进出口商品关税结构,总体仍是9.9%o2008年1月1日起中国进一步调整进出口关税,主要涉及最惠国税率、年度暂定税率和特惠税率等方面。调整后,我国关税总水平降为9.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为15.2%,工业品平均税率为8.9缸同时,我国将进一步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继续以暂定税率的方式对煤炭、原油、金属矿砂等产品征收出口关税,并将对木浆、焦炭、铁合金、钢坯、部分钢材等生产能耗高、对环境影响大的资源性产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以此来保护环境和控制自然资源的流出。(三)服务贸易发展相对落后1982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中国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在10%以下,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1270亿美元,占中国贸易出口总额的水平仅为10.4%,远低于24%的世界平均水平。2007年,中国贸易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而服务贸易出口额却仅排名第七,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9机同期的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迅速。1980-2007年,全球服务贸易规模(出口总额)已经从3600亿美元扩大到32600亿美元,增长了9倍。发达国家占据国际服务贸易的绝对主导地位,已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75%以上。其中,2007年美、英、德三国就占了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28.1%,中国的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1994年至2007年,我国货物贸易外汇收支已经连续14年顺差,而服务贸易外汇收支自从1993年开始,已经保持了连续15年的逆差,2007年逆差额为20亿美元。中国的服务贸易结构也比较落后。当今世界上,国际服务贸易结构正走向高级化,通信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特许使用和许可、各种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贸易已占到整个服务贸易的将近一半。中国却仍然以传统服务行业为主,2004年在服务贸易出口中,旅游、运输、咨询、建筑和其他服务所占比例分别为41.23%、19.33%、5.04%、2.35%和32.05%。(四)对外贸易摩擦进入高发期随着我国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出口遭遇国外反倾销和保隙措施调查明显增多,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目前对我国纺织、服装、家电等反倾销调查此起彼伏,对外摩擦还呈现从贸易领域向投资、金融、汇率等领域延伸的趋势。对外摩擦的不断蔓延和升级,不仅会给出口持续发展带来重大威胁,而且还会对宏观调控和对外政治外交关系造成严重干扰。例如,为保护一些南欧国家制鞋企业的利益,欧盟从2006年10月7日起正式对中国皮鞋及童鞋征收为期两年的16.5%的反倾销税。一些将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的欧洲制鞋企业和零售商一致反对欧盟对中国皮鞋设限。他们认为,这一做法抬高了有关产品在欧盟市场上的价格,从而损害了欧洲消费者的利益。欧盟委员会2008年10月初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皮鞋展开反倾销复审,以决定是否延长反倾销措施,但复审期间反倾销税依然适用。中国商务部对欧盟对中国皮鞋发起反倾销复审调查表示遗憾,中国政府反对欧方以任何形式延长该案的反倾销措施。对此类问题,一方面我们要以平常心对待具体的贸易摩擦案件;另一方面,又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运用政治、经济和外交多种手段加大交涉力度,同时从生产和贸易的源头进行治理,加强自律和协调机制建设。第二节中国的对外贸易体制外贸体制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贸体制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外贸经营体制,指外贸企业的设置、分布、种类、经营方式及经营分工等;二是外贸管理体制,指外贸行政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管理权限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本节主要介绍和分析我国外贸体制的建立、改革和完善问题。一、中国外贸体制的建立(一)中国的对外贸易统制政策新中国建国后,在外贸领域实行国家统制政策。对外贸易统制是指对外贸易由国家统一管理、控制和调节,因而也被称为对外贸易国家垄断制。具体包括:(1)国家制定对外贸易的法律、方针和政策;(2)国家统一设立管理外贸的专门机构;(3)国家统一设立对外贸易专业公司和审批其他企业的外贸经营权;(4)国家制定外贸的中长期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5)国家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包括价格、税收、利润、信贷、外汇留成、承包指标等,统一调控、管理对外贸易活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对外贸易统制的内容、形式和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的看,统制的因素在减弱,市场调节的因素在增强,逐渐转向了以市场调节为主。(二)中国建国初期实行对外贸易统制的必要性在我国建国初期实行外贸统制的必要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实行外贸统制,可以保证我国的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新中国建国初期,受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歧视、军事威胁和经济上的“封锁”与“禁运”。为了维护我国的政治独立,也为了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受国外势力的控制和操纵,我国实行对外贸易的统制政策,把这一领域中的所有活动都紧紧控制在国家手中就具有了必要性。2、实行外贸统制,可以保证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建国后,我国实施进口替代战略,需要一系列管理性较强的外贸政策,以便能统筹兼顾地调动各种生产资源,发展进口替代产业,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3、实行外贸统制,能够使我国有效地防御世界性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西方国家每当陷入经济危机时,便会求助于以邻为壑的倾销政策,把大量过剩产品销向他国,以转嫁危机。我国管制严格的进口政策使这种转嫁危机的行为得到抑制,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能在较平稳的环境中进行。4、实行外贸统制,能够使我国步调一致地参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并获取更大利益。各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中普遍采取奖出限入的外贸政策来争取利益。我国的外贸工作如果行动不统一,政策不一致,各地区和各外贸公司可能会出现竞相削价、互相拆台的现象,在获得小集体微观利益的同时,却失去了国家的宏观利益。因此,外贸领域比其他领域更需要国家的统一管理。(三)中国实行对外贸易统制的主要手段1、对外贸易的计划管理。外贸计划是我国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行对外贸易统制的主要手段。通过外贸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把一切进出口贸易活动都纳入国家的管理范围之内。早期的外贸计划是以直接的指令性计划为主,后期则是以间接的指导性计划为主。2、进出口企业管理制度。这是指国家对经营进出口业务的各外贸公司进行集中管理和统一领导。它包括审批外贸公司的设置与合并,指定经营范围,制定业务活动的方针、政策。未经国家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准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进行对外贸易活动。3、保护性关税制度。这是指对进出入我国关境的商品,由国家统一征收保护性关税,以保护国内市场,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我国的进口关税率一般分为两大类:对国内不能生产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征收较低的关税,以保证国内生产和生活的正常发展;对国内能够生产的产品以及国内不能生产的非必需品征收较高的关税,以培植国内工业的发展。我国的出口关税率也分为两大类:对国内工业急需的原材料和大量出口会造成国际市场价格下跌的产品征收较高的出口关税;对其他多数产品征收较低的或不征收出口关税,以鼓励其出口。4、进出口许可证制度。对于某些容易冲击市场而造成供求不稳定的产品,由国家指定的机关进行许可证管理,见不到许可证,海关一律不放行。进口许可证使用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内市场。出口许可证使用的目的既是为了把某些重要产品留在国内使用,也是为了执行与某些国家签订的“自限协议”,即双方自动限制本国产品向对方出口的协议。5、外汇管制制度。这是指一国政府对外汇的收支、结算、买卖和使用,采取的限制性政策与措施,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外汇投机活动,稳定汇率,有效地使用外汇和平衡国际收支。我国是由国家外汇管理局统一管理外汇,由中国银行统一经营外汇。(四)1978年之前我国的外贸体制我国的外贸体制是在实施外贸统制政策下建立起来的。新中国一成立,我国政府就立即废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种种特权,没收了官僚资本的进出口企业,陆续建立起一批国营外贸企业。对民族资本的私营进出口企业,根据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允许其经营一部分国家需要的进出口产品,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经营活动。19491951年,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大,贸易对象主要是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我国政府采取了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统一管理的办法,内贸和外贸统一由贸易部领导。贸易部下设外贸司,分管全国的外贸工作。1952年,国家正式成立了外贸部。1953年,对原有的国家外贸公司进行了调整,成立了15家外贸专业总公司。到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民族资本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外贸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至此,我国形成了由外贸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各外贸专业总公司统一经营的外贸体制。这种外贸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了前苏联的国家垄断制度。1978年之前,我国的外贸体制可大致描述如下:国家外贸部是国务院领导下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进出口贸易的中央行政领导机关。它负责编制对外贸易计划并起草对外贸易的基本法规和海关法,代表中国政府签订对外贸易方面的协定和议定书。各省、市、自治区外贸厅则受外贸部和地方政府的双重领导,负责管理各省、市、自治区的外贸工作。各外贸专业总公司负责本专业领域内的外贸工作。除这些国家级的外贸专业总公司外,还在一些重要的口岸设有分公司,直接经营一部分进出口业务,约占全国贸易额的40机对这些分公司实行总公司和地方政府的双重领导。1978年之前,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是这样进行的:进口业务依据国家计委下达的进口计划进行。各外贸专业公司负责统一对外洽谈并签订进口合同。有关部门或企业可以参加技术性的谈判,但不能直接对外签订进口合同。这一时期的出口业务则是依据国家外贸部编制的出口计划进行,同时还要与各地方、各部门协商衔接、综合平衡并报国务院批准后方能执行。各外贸专业化总公司根据外贸部下达的出口计划,同各供货部门或生产单位签订购销协议或合同,并把部门计划任务布置给外贸分公司。各外贸分公司按各自的出口任务进行产品收购和对外成交。(五)这种外贸体制的弊端这种外贸体制在19491978年的30年中,除进行过一些小的调整外,基本上没什么变动。这种高度集中、以行政管理为主的外贸经营管理体制是与当时的产品经济和单一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其优点主要表现在:它对保证国家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对外原则的贯彻执行,对顶住外国经济压力,对促进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都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外贸事业的不断发展,这种外贸体制本身所固有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了出来。1、独家经营,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国只有中央外贸专业总公司和口岸分公司有外贸经营权,使经营渠道单一,各部门和地方没有外贸权,积极性难以发挥。2、政企不分,不利于调动外贸公司的积极性。各行政管理部门对外贸企业干预过多,统得过死,指令性计划太重,外贸企业的自主经营权过少,导致外贸企业的经营没有活力。3、产销脱节,影响了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国外贸业务中一直实施出口产品“收购制”,外贸企业到生产企业把产品收购来,然后销向国际市场。生产企业所生产的出口产品只面对外贸公司,不面对国际市场,造成了产销脱节。这种产品经常在性能、规格、样式以及质量等方面不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使大量产品积压或出口转内销。4、吃“大锅饭”,使企业和职工不关心外贸经济效益。由于在财务上实行统负盈亏,企业盈利要上缴,企业亏损则由国家补贴,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经营好坏不与企业利益和职工收益挂钩,这十分不利于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IwJO5、管理层次过多,经营手续繁杂,使外贸行业官商作风严重,办事效率低下。可以看出,我国弊端丛生的外贸体制如同整个经济体制一样,己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二、19791987年的外贸体制改革由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所推动的改革,在外贸领域中几乎冲击了旧体制的所有弊端,改革的内容涉及到了方方面面。(一)调整国家对外贸易的管理机构1979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决议,设立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和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和管理有关部门的对外经贸工作。经过两年试点,发现对外经贸活动由于分头管理、机构重叠,工作中的重复交叉现象严重,效率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于1982年3月决定把上述两个委员会与外贸部、对外经济联络部合并,由两委、两部共同组建成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管理机构一对外经济贸易部。对外经济贸易部由此成了我国对外经贸活动的主要领导与管理机构。各省、市、自治区相应设立对外经贸委(厅)。(一)实行政企分开为了改变外贸企业实际上成为行政机关附属物的现象,外贸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把行政管理权与企业经营权分开。在行政管理机构中,初步建立了宏观决策责任制和宏观决策程序,以便发挥行政机关合理的管理、服务和监督作用。具体把国家经贸部及地方厅、委的职责归纳为:制定和贯彻全国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与规章制度;制定和贯彻全国外贸的发展规划与年度计划;组织政府间的贸易谈判与签订贸易协定;审批各类外贸企业的设置和发放进出口许可证等。在外贸企业,全面推行经理负责制,给企业以人权、财权、经营权和决策权,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三)下放部分外贸经营权,增加外贸经营渠道以往只是各外贸专业公司有外贸经营权,为了扩大外贸业务,国务院在外贸放权方面推出了以下改革措施:(1)批准中央有关部委成立进出口公司,经营本部门产品的进出口业务;(2)陆续授予一些大中型生产企业外贸经营权,经营本企业产品的出口业务和生产所需的进口业务;(3)允许“三资”企业在自身生产产品的范围内经营进出口业务;(4)通过“加工贸易”和“补偿贸易”的方式使部分乡镇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产品进出口的权力。(四)改革单一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通过改革初步建立起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相结合的新计划体制,增加了进出口产品计划的弹性,以确保国家外贸计划的落实。在出口计划方面,国家不再编制和下达出口商品收购计划和调拨计划,只下达出口总额指标和对归国家管理的少数重要产品下达指令性出口数量计划;在进口计划方面,除了用国家外汇进口的少数几种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大型成套设备和技术引进项目以及同协定国家的贸易由经贸部下达指令性计划外,其他的进口不再下达计划,只将进口用汇指标分给用汇部门或外贸部门,自行委托和安排进口。(五)举办经济特区,搞活对外贸易改革开放之初,中央政府对广东和福建两省实行特殊的经贸政策和灵活措施,人们称这两个省为“两个大特区,广东和福建两省在国家统一的对外经贸政策和规划指导下,可以自行安排本省的对外贸易,而且出口创汇收入以1978年为基数,超额部分的七成留省自用。这就调动起了两省的出口积极性,外贸业务远远走在了其他省、市、自治区的前面。1979年后,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成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并陆续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设立了部分沿海经济开放区。这些城市和地区在对外经贸活动方面都享受较优惠的政策,对搞活我国的外贸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六)外贸专业公司开展代理业务各外贸公司除了继续承担和完成国家的进出口计划任务外,还逐步开展起了进出口代理业务。外贸公司应生产公司的委托,在国际市场上联系客户、洽谈业务、代签和协助履行合同。代理制的推行是对收购制的改革,目的在于调动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外贸行业产销脱节造成的种种矛盾。然而,我国从80年代中期就开始推行外贸代理制,但由收购制向代理制的改革步伐却一直是缓慢和艰辛的。我国外贸行业所推行的代理制是国际上较通行的佣金代理制,是由外贸企业为生产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受客户委托办理进出口业务,并收取一定佣金,而价格和其他合同条款的最终决定权属生产企业,进出口盈亏和履约责任最终由生产企业承担。与其他贸易方式比较起来,外贸代理制的主要优点是,对国际市场中的信息了解多、反应快,能降低产品的销售成本,减少经营风险,并使产销结合得更加紧密。在外贸行业推行这种代理制,并不是要完全取代其他贸易方式,而是要使代理制与买断式的收购制以及生产企业的自营出口方式结合起来实施。我国的大多数生产企业目前都已经取得外贸经营权,生产企业生产出产品后,是自营出口,还是委托外贸公司代理出口,或是由外贸公司收购产品后出口,这主要取决于哪种外贸方式的效率高、效益好。因此,全面推行外贸代理制的关键,是努力提高进行代理业务的外贸公司的经营水平和工作效率。(七)举办贸、工、农、商、技结合的联合经营实体为了适应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我国开始举办工贸结合、农贸结合、商贸结合和技贸结合的联合公司。如1982年2月成立的中国丝绸公司,是第一家全国性的工商贸、产供销相结合的专业化联合企业。它接管了原属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的丝绸出口业务,并把丝绸的生产、内贸、外贸业务有机地结合成了一个整体。组建这种带有综合商社性质的外贸实体,是我国外贸经营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以上改革,我国的外贸体制在合理性与完善性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新体制中有些老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而且又暴露出了一些新问题。老问题中主要是吃“大锅饭”的问题没有显著改进。中央政府本想通过外汇留成的改革方案(外贸企业所创外汇中央得75%,地方得12.5%,企业得12.5%)冲击“大锅饭”,然而收效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人民币汇率高估和国内物价上涨太快,使国内外价格相互脱节,因而使外贸企业的自负盈亏难以实现。为了鼓励企业多出口创汇,以平衡国际收支,国家财政不得不拿出一定的人民币对外贸出口进行补贴。新外贸体制中出现的新问题,主要是下放外贸经营权造成了外贸行业中的秩序混乱。在扩大地方和企业外贸经营权的过程中,由于审批条件掌握不严,使一些不具备直接经营进出口业务条件的企业也成立了外贸公司。这类公司没有高素质的外贸人才,没有国际营销网络和信息渠道,只会通过竞相削价来挤占国际市场。这不仅会导致外贸经营秩序混乱,而且会使本国利益无端受损。三、19881993年的两轮外贸承包制1987年9月26日,国务院批转对外经济贸易部制定的1988年外贸体制改革方案,同年10月,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加快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国务院决定,从1988年开始加快和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在全国外贸行业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19881993年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推行承包制。搞承包制可以被看作是我国外贸行业向旧体制的痼疾“大锅饭”所进行的一次最猛烈的冲击。(一)第一轮外贸承包制(19881990年)19881990年的第一轮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和各外贸专业总公司以及各工贸总公司三个渠道分别向中央承包出口创汇额、上缴中央外汇额和经济效益三项指标,承包指标一定三年不变。完成承包指标以内的外汇收入,大部分上缴国家,小部分留给地方和企业。外汇留成比例按地区的不同、行业的不同和商品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超过承包指标的创汇额,20%上缴中央,80%留给承包单位。在创汇过程中,由于产品收购价格和外销价格的变动以及经营水平的高低,承包单位会出现赢利和亏损两种状况。承包制规定承包单位盈亏自负,只对政策性和历史性亏损给予适当补贴,减亏或增盈部分全部留给承包单位自用。在外贸全行业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同时,在轻工、工艺、服装三个外贸部门进行自负盈亏的试点。国家对这三个部门的外贸企业全部取消补贴,给予45%的出口外汇留成(加上地方政府和生产货源单位的留成共计70%),所留外汇可以进行调剂或用来进口,将调剂或进口盈利所得人民币用来弥补出口亏损。通过这三个部门的试点,探索在外贸行业实现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加强管理、联合对外的改革目标的途径。与第一轮外贸承包制相配套而新推出的改革措施主要有三项:(1)适度放宽外汇管制。从1988年起,国家取消了用汇指标的控制,允许地方、部门和企业相对自由地支配和使用所分得的留成外汇。但用外汇进口的商品仍要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之内。(2)建立外汇调剂市场。国家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和沿海重要城市建立了一批外汇调剂市场,地方、部门和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均可到外汇调剂市场买卖外汇。外汇调剂市场的建立,一方面搞活了外汇资金的融通,提高了外汇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由于外汇调剂市场上的汇率依据供求关系实行有管理的浮动,使外汇价格比国家牌价高一些,出口创汇单位可通过卖外汇获得一定收益,既可调动出口创汇的积极性,也可用这种收益的一部分弥补出口创汇中发生的亏损。(3)实行彻底的出口退税政策。出口退税是指外贸商品出口后,税务部门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已缴纳的增值税等税款退还给出口企业,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以此避免出口商品被双重征税的结果,因为商品进入外国关境时还要被征收进口环节税。我国于1985年已开始实行部分的出口退税政策,1988年改为实行彻底的出口退税政策,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已缴纳的增值税等税款全额退还。出口退税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支出,财政部将其列入财政预算,并由国家税务总局下达出口退税计划给各地退税机关执行。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增强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出口创汇单位的盈利水平,有利于我国出口事业的发展。第一轮外贸承包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各个方面的出口创汇积极性,对扭转吃“大锅饭”体制下形成的种种弊端,对改善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确保国家外汇收入的稳定增长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第一轮外贸承包制也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如中央财政对出口的补贴所形成的不完全自负盈亏,地区间外汇留成比例不同造成的不公平竞争,为完成承包指标而过多地出口利润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不愿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等。针对这些问题,国务院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并于199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一轮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二)第二轮外贸承包制(19911993年)19911993年的第二轮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和各外贸、工贸专业进出口总公司及其他外贸企业分别向中央承包出口总额、出口创汇额和上缴中央外汇额三项指标。这次承包制的实施主要是从推行外贸企业自负盈亏入手,在调整人民币汇率的情况下,使外贸行业逐渐走上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良性发展轨道。与第二轮外贸承包制改革相配套的新措施主要有以下几项:(1)取消出口补贴,实行全面自负盈亏新机制。在人民币汇率下调、提高外贸产品竞争力的基础上,国家取消了对出口产品的财政补贴,打破了吃“大锅饭”的体制,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为外贸企业实现平等竞争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这使外贸企业既感到有改善经营管理的压力,又增强了自我发展的动力。(2)改革了外汇留成制度。新一轮承包制改变了以前主要按地区实行不同比例外汇留成的办法,改为按大类商品统一比例外汇留成的办法。这种新办法消除了因地区之间留成比例不同所造成的不平等竞争状况,为改善外贸经营秩序、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创造了条件。(3)实施产业倾斜政策,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我国出口产品强项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低、质量好、利润大,因而出口量较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情况则相反。为了扭转这种对我国产业进步不利的局面,国家结合新承包制的推行,通过外汇留成、贴息贷款、卖方信贷等差别待遇,推行产业倾斜政策,鼓励出口企业多研制、开发和出口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及深加工和精加工产品,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当两轮外贸承包制结束后,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活力已明显提高,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也明显增强。然而新的问题也同时出现。承包制产生的新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出现了地区之间对出口货源的封锁和区域分割现象,不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国家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例如,为了完成承包任务,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棉花、矿产品等大量自营出口创汇,而不愿卖给沿海加工能力强的工业城市,致使上海、天津等城市加工工业原料严重不足,不得不用外汇从国外进口木可以从国内解决的原料。地区间的封锁还表现在落后地区宁肯自行设厂加工质次的出口产品,也不愿把原材料卖给加工能力强的工业城市,致使后者常常开工不足,造成了资源和生产力的浪费,不利于国家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另一个方面,承包制易引发外贸企业的短期行为。三年一轮的承包制和几年一换的企业领导班子,易造成企业的掠夺性经营,拼资本、拼设备,而不充分考虑企业的长远规模和长期发展。这种短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外贸事业的持续发展。四、19942001年的外贸体制改革1993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了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符合国际贸易通行规则的外贸管理体制和外贸经营机制。依据市场经济和国际规则的改革目标,我国1994年之后的外贸体制改革进展较快,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下面几点:(一)建立单一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我国以前的汇率制有三种:官方汇率、市场汇率和调剂汇率。这种复汇率制既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也受到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评。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单一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使人民币汇率机制走向市场化。这种新的汇率制度使人民币汇价大幅度贬值到8.7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的较合理的价位,这不仅对我国的出口贸易有利,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消除现存的市场扭曲,为我国按比较利益原则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创造了条件。(二)取消外汇留成,改批汇制为银行结售汇制以往外汇留成制的做法是,外贸企业出口所创外汇少部分由企业留下,大部分要无偿或有偿上缴。当外贸企业进口需用外汇时,除了能自由使用企业留成外汇外,其他所需外汇要由有关部门审批。1994年外汇留成制和计划批汇制同时被取消,代之以银行结售汇制。这种新制度要求企业把所创外汇结售给指定银行,当企业需要进口国家允许范围内的商品时,可以凭合同、支付通知单等有效凭证从银行购得外汇。这种银行结售汇制的实施,在全国形成了统一的、规范的外汇市场,并为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可兑换创造了条件。1996年12月1日,我国正式宣布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当外贸企业以往实行的有偿或无偿上缴外汇被取消后,取而代之的是按统一的税收制度上缴企业所得税,使外贸企业向着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方向前进。(三)取消指令性计划,依靠指导性计划实现国家的进出口预定目标在市场导向的外贸体制改革中,国家对外贸计划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取消了进出口指令性计划,对外贸的进出口总额、出口收汇和进口用汇制定出指导性计划。国家利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对外贸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将其导入国家预定的运行轨道之中。(四)保持对外经贸政策的统一性,提高透明度保持外贸政策的统一和透明,这也是世界贸易组织向中国提出的要求。我国政府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响应。一方面,我国政府已明确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对外经贸制度和政策,以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健全和完善。另一方面,为了提高透明度,今后我国只实施正式公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外经贸部将统一对外公布最新通过的有关外经贸的法规、制度和政策。对以往所有制定的

    注意事项

    本文(第十七章中国的对外贸易.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