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昆虫的外部形态》PPT课件.ppt

    • 资源ID:5527247       资源大小:2.51MB        全文页数:177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昆虫的外部形态》PPT课件.ppt

    第二章 昆虫的头部,头部(head)昆虫体躯的第一个体段,由数个体节愈合而成;头壳坚硬,以保护脑和适应取食时强大的肌肉牵引。头壳表面着生有触角、复眼与单眼,前下方生有口器,后面有头孔,头孔周围有膜质的颈与胸部相连,内有脑、消化道的前端及背血管的前端等。,昆虫的头壳没有分节的痕迹,形态学家们根据胚胎学和比较形态学研究结果提出了不同的学说,有3,4,5,6,7,8,9节说之多,每个学说又有不同的解释。,第一节 头部的分节学说,头部六节学说的理论依据,一、六节学说,原头或原头区(不是真正的体节)上唇节前触角节触角节润节(已消失,胚胎时期存在)上颚节下颚节下唇节,(一)Rempel(1975)提出的六节学说,2、Kukalova-Peck(1987)的无原头区6节学说,上唇节上唇触角后节舌触角节触角上颚节上颚下颚节下颚下唇节下唇,二、四节学说,四节说认为,昆虫在胚胎时期,胚体的前端都有1个膨大的头前叶,由此发生眼、上唇及触角,所以,头前叶并不是真正的体节,它只是相当于环节动物的口前部,其中所含的神经中枢为原脑(protocelebrum),后来分化成前脑、中脑,分别为眼和触角的神经中心,而头前叶后面才是真正的体节。,头前叶后面的第1体节即第二触角节的神经节是后脑,后脑原来位于口的后方、消化道的腹面,后来前移到口的前方、消化道的背面,与原脑合并,但第1体节的神经连锁却仍然留在消化道的腹面。,头前叶与第一体节合并为原头。,第2到第4节依次称为上颚节、第1下颚节(或下颚节)和第2下颚节(或下唇节),合称为颚节。这三个体节的附肢以后演化为口器的上颚、下颚和下唇。它们的3对神经节愈合成为咽下神经节。在胚胎发育后期,颚节与原头愈合成头部。,因此,昆虫的头部是由第触角节、上颚节、下颚节和第二下颚节4个体节构成的。,大部分昆虫的头部头近球形,头壳高度骨化,无背板、侧板、腹板之分,但有一些次生的线与沟把头壳表面分成若干区域。,第二节 头壳的基本构造,一、头壳上的线与沟,昆虫的大部份头壳上有许多规则或不规则的线与沟,比较重要的线与沟有8条。,1、蜕裂线:,位于头部背面的一条常呈倒“Y”形的线,旧称头盖缝。,蜕裂线横切面示意图,蜕裂线外表无沟,里面无脊,仅外表皮不发达,幼虫或若虫蜕皮时沿此线裂开。蜕裂线在幼虫或若虫阶段很容易观察到,在不全变态类昆虫的成虫部份或全部保留,全变态类昆虫成虫期均无蜕裂线。,有些昆虫(主要是幼虫)的头壳上沿蜕裂线的主干内陷而成的沟,其颜色较蜕裂线深。有时颅中沟常与蜕裂线混淆,但在这种情况下,颅中沟总是伸过蜕裂线的分叉点。,2、颅中沟:,位于口器的上方,为额与唇基的分界线,故又称口上沟,常为一条较深的横沟,有时呈“”形或中断甚至消失。在沟的两端,有两个陷口称前幕骨陷,不管额唇基沟形状如何变化,其两端仍不离开前幕骨陷。因此,可据前幕骨陷的位置确定额基沟的位置。,3、额唇基沟,4、额颊沟,是一条从复眼或触角下伸至上颚基部的纵沟,为额与颊的界线,曾有眼下缝或角下缝之称。此沟常见于直翅目和革翅目昆虫中。,是围绕复眼的体壁内折而形成的沟,里面有一环形的起支持与保护复眼的宽脊眼膈。,5、围眼沟,6、颊下沟,有些昆虫具有的由额唇基沟到次后头沟之间的一条斜横沟,其在上颚前、后关节间的部分称口侧沟,其余的部分叫口后沟,但口侧沟与口后沟很少同时存在,鳞翅目幼虫的口后沟特别发达。,头后部环绕头孔的第2条拱形沟,其两端的伸达上颚的后关节,7、后头沟,8、次后头沟,环绕头孔的第1条拱形沟,其两端的头壁内陷成1对幕骨后臂,其外的陷口称为后幕骨陷,内面具很宽的脊,供来自颈、胸部的肌肉着生。,1、额唇基区:包括额的唇基。额是蜕裂线侧臂下,额唇基沟之上、额颊沟之间的区域,单眼着生在额区,故可根据单眼确定该区的位置。,二、头壳的分区,额唇基区,唇基是额唇基沟以下的部分,上唇挂在唇基的下方。唇基上一条横沟将唇基分为两部分,与额相接触的部分称为后唇基,与上唇相接的部分称为前唇基上唇:是衔接在唇基前缘的一个双层薄片。,2、颅侧区:是头壳的侧面和颅顶部分,前面以额颊沟,后面以后头沟为界,复眼着生在该区域的侧上方。复眼以上的部分称头顶,复眼以下称颊。,3、后头区:围绕后头孔的区域,包括2条马蹄形的狭骨片:后头:后头沟和次后头沟之间的骨片。次后头:次后头沟和后头孔之间的片。后颊:后头区的下端较宽,又位于颊的后方,故又称后颊,其余部分仍称后头。后头和后颊并无明确的分界。,后头后颊,颈膜,次后头,颊下沟以下的狭条骨片,上有支持上颚关节的两个关节,两个关节之间的部分称为口侧区,其后的部分称为口后区,它们之间无明显的分界线。,4、颊下区,5、围眼片和围角片:分别围绕复眼和触角的狭片。,三、头部的内骨骼,昆虫头部的坚硬不仅是由于各节间紧密愈合和有多条次生沟的内脊的支撑,而且还在于头壳内有着特殊的内骨骼。这种内骨骼是昆虫体壁内陷而成。,昆虫头部的内骨骼统称幕骨,主要由1对幕骨前臂与一对幕骨后臂组成,后者常左右相联成幕骨桥,再与幕骨前臂相联;有些昆虫的幕骨前臂上又具有一个突起,斜上伸至触角附近的头壁上,这对突起称幕骨背臂。,左:棉蝗头部的幕骨(红色:幕骨背臂;绿色:幕骨后臂;黄色:幕骨前臂)右:东亚飞蝗的幕骨,幕骨不仅能增强头壳的坚固程度,同时为口器与前胸的部分肌肉提供了着生之处,此外,还是消化道、神经索上下穿插而过的支架桥。不过在有些种类,特别是寄生性和具有刺吸式口器昆虫中幕骨部分退化或消失。,第三节头部的变化与适应,昆虫的头部的结构因种类、性别、发育阶段等的差异而变化,但其演化的方向总是围绕着感觉与取食这两个中心任务;有些种类的变化还与求偶、生殖以及社会性生活等密切相关,处处体现着功能、结构、环境的统一。,一、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及与环境的关系,昆虫的感觉器官主要集中在头部,特别是触角与复眼对昆虫的生存及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大小、形状等均与觅食、求偶等功能相适应。,在同样的环境中,非寄生性昆虫的感觉器官要比寄生性昆虫的发达,这是因为寄生性昆虫一旦找到寄主,大多数情况下就会有一个稳定的食物来源,而非寄生性昆虫则需不断地寻找食物源。,在非寄生性昆虫中捕食性昆虫的感觉器官要比非捕食性昆虫的发达,显然,其发达程度与寻找食物的难易程度成反比。,对于同一种昆虫,雄性的感觉器官要比雌性的发达,这是由于在求偶时雄虫大多要接受雌虫发出的信号并去寻找雌虫。,不同环境中的昆虫,感觉器官的进化总是向着适应环境条件的方向发展。穴居昆虫生活在光线很弱的环境中,它们的复眼与单眼常常退化,相应一些感觉功能由触角代替,所以其触角与在地面生活的昆虫触角相比显得发达。,如一种穴居的蟋螽 Tropidischia xanthostoma复眼退化,触角却是体长的10倍左右。,一种穴居的步甲Glacicavicola bathyscioides复眼消失,触角却近等于体长。,水栖的豉甲科昆虫上、下分离的复眼使得它们能在水面游泳时能同时看清楚水表和水中的情况。,二、口器着生位置与功能的适应,昆虫由于取食方式的不同,口器的形状与着生的位置也出现了明显变化,根据口器着生的方向,可将昆虫的头部形式分为3大类。,(1)下口式(hypognathous)头部纵轴与体躯纵轴基本垂直,口器伸向头的下方,特别适于啃食植物叶片、茎秆等。大多数具有咀嚼式口器的植食性昆虫和一少部分捕食性昆虫的头式属于此类,如蝗虫、鳞翅目幼虫等的头式。这是最原始的一类头式。,(2)前口式(prognathous)头部纵轴与体躯纵轴呈钝角,口器伸向头的前方。大多数具有咀嚼式口器的捕食性昆虫、钻蛀性昆虫等的头式属于前口式。这类头式昆虫的口器中,颊与后颊扩大并向前延伸,后幕骨陷前移,在后幕骨陷与后头孔之间形成外咽片,有些昆虫的外咽片与下唇无明显的界线而合成咽颏(gulamentum);有时外咽片因后颊相向延伸而变窄,只留下一条外咽缝(gularsuture)。,(3)后口式(opisthognathus)头部纵轴与体躯纵轴呈锐角,口器伸向腹后方。大多数具有刺吸式口器昆虫的头式属于此型,如蝉、叶蝉等同翅目头喙亚目的昆虫与几乎所有半翅目的昆虫的头式。后口式是昆虫为在不取食时保护长喙而形成的,实际上当这些昆虫取食时喙可伸向下方或前方。,此外,昆虫的头部还有一些与求偶、生殖有关的构造,使得头部的某一部分特别发达。如锹甲雄虫的上颚在求偶时一方面可以用以打败前来竞争对手;另一方面可能有取悦雌性的作用,长期选择的结果使得该类昆虫雄虫的上颚十分发达。,三、头部的变化,1、额唇基区的变化,A 额延长,如象甲,B 唇基延长,如蝎蛉。,C 额唇基的形状和位置发生了变化,如家蚕。,第四节 头部的感觉器官,头部的主要感觉器官包括触角、单眼和复眼。在口器各组成部分上也有感觉器。,(一)触角的基本构造除原尾目昆虫外,昆虫纲所有的种类均有触角。1、位置:着生在额区,基部在一个膜质的窝(触角窝)内。围角片上有一个小突起,称为支角突,为触角的关节。,一、触角,鞭节flagellum:触角的端节,常分成若干亚节,此节在不同昆虫中变化很大。,2、构造:基本上由3节构成:柄节scape:最基部的一节,常粗短梗节pedicel:触角的第2节,较小。,触角内的肌肉系统:整个触角的活动主要靠起源于幕骨前臂或背臂、着生在柄节的肌肉控制。柄节具有控制梗节运动的肌肉;鞭节只能与梗节一起活动。,1、线状(丝状):触角细长,呈圆筒形。除第一、二节稍大外,其余各节大小、形状相似,逐渐向端部变细。例如蝗虫、蟋蟀及一些蛾类等。,(二)触角的类型,2、念珠状:鞭节由近似圆珠形的小节组成,大小一致,象一串念珠。例如白蚁、褐蛉等。,3、锯齿状:鞭节各亚节的端部向一边突出呈角状,触角看起来象一个锯条。例如叩头虫、雌性绿豆象等。,4、栉齿状:鞭节各亚节向一边突出很长,形如梳子。例如雄性绿豆象等。,5、双栉齿状(羽状):鞭节各亚节向两边突出成细枝状,很象鸟的羽毛。例如雄性蚕蛾、毒蛾等。,6、棒状(球杆状):触角细长,近端部的数节膨大如椭圆球状。例如蝶类(是鳞翅目中蝶与蛾的主要区别特征之一)、蚁蛉等。,7、锤状:鞭节端部数节突然膨大,形状如锤。例如瓢虫、郭公虫等。,8、鳃叶状:端部数节扩大成片状,可以开合,状似鱼鳃。这种触角为鞘翅目金龟子类所特有。,9、膝状(肘状):柄节特别长,梗节短小,鞭节由大小相似的亚节组成,在柄节和梗节之间成肘状或膝状弯曲。例如象鼻虫、蜜蜂、小蜂等。,10、环毛状:除基部两节外,每节具有一圈细毛,近基部的毛较长。列如雄性的蚊、摇蚊等。,11、刚毛状:触角很短,基部的一、二节较大,其余的节突然缩小,细似刚毛。例如蜻蜓、蝉、飞虱等。,12、具芒状:触角很短,鞭节仅一节,较柄节和梗节粗大,其上有一根刚毛状或芒状构造,称为触角芒。触角芒有的光滑,有的具毛或呈羽状。这类触角为双翅目蝇类所特有。,(三)触角的功能,昆虫的触角主要功能是嗅觉、触觉与听觉,其表面具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感觉器,在昆虫的种间和种内化学通讯、声音通讯及触觉通讯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一般雄性昆虫的触角较雌性昆虫的触角发达,能准确地接受雌性昆虫在较远处释放的性信息素。,此外,昆虫的触角还有一些其他功能,如芫菁在交配时雄虫的触角能起携助拥抱雌虫的作用,魔蚊的幼虫利用触角可以捕获猎物,仰泳蝽在游泳时触角能平衡身体,水龟虫潜水时可以用触角帮助呼吸。,(四)了解触角类型和功能在实践上的意义,1、鉴定昆虫的种类由于昆虫的种类不同,触角的形状、着生的位置及鞭节的亚节数等都有些差异。因此,触角的类型是鉴定昆虫的重要依据。例如白蚁的触角是念珠状,天牛的触角是丝状,蝶类的触角是棒状,蛾类的触角有丝状、羽状等;再如叶蝉和飞虱的触角均为刚毛状,但叶蝉的触角位于两复眼间,飞虱的触角位于两复眼的下面。,2、辨别昆虫的性别雌雄昆虫的差异除了外生殖器不同外,不少昆虫触角的形状也明显不同。例如粘虫的雄蛾触角为羽毛状,雌蛾触角为丝状;绿豆象雄虫的触角为栉齿状,雌虫的触角为锯齿状。,3用于害虫的防治由于昆虫的触角上有各种各样的感化器官,部分昆虫的感化器官对一些化学物质还有特殊的嗅觉作用。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对昆虫进行诱集或趋避。如在害虫的测报与防治上,所应用的各种昆虫的性诱剂对害虫进行诱集或迷向;棉田内插放杨树把,诱集棉铃虫;小麦田里支架放置盛有糖、醋、酒的容器,诱杀小地老虎和黏虫等;一些储藏物害虫如衣蛾、衣鱼等可用樟脑精发出的气味趋避。,二、复 眼,位置:颅侧区,但常有变化,如突眼蝇、豉甲等。形状:多圆形、卵圆形。复眼由若干大小不一致的小眼组成。,家蝇的复眼,牛虻的复眼,突眼蝇的复眼,天牛的复眼,复眼的小眼数目变化很大:一种蚂蚁Ponera punctatis-sima的工蚁只有一个小眼组成。昆虫一个复眼的小眼数通常在300-5000个鳞翅目昆虫一个复眼常由12000-17000个小眼组成。蜻蜓目可达10000-28000。,复眼大小由于昆虫种类不同而不同,头蝇的复眼占据了头表的全部。,头蝇的复眼,双翅目与膜翅目昆虫中,雄虫的复眼显著大于雌虫的复眼,常在背面相接,称为接眼式;雌虫复眼相离,称为离眼式。,视觉范围:大部分昆虫的视觉范围比人眼的视觉范围广。螳螂复眼的水平视觉为240,垂直视觉范围360。突眼蝇和头蝇的水平和垂直视觉范围都为360,三、单眼,昆虫的单眼包括背单眼和侧单眼,它们只能感受光线的强弱而无成像功能。1、背单眼:成虫和不全变态类的若虫所具有,与复眼同时存在。背单眼着生在额区上端两复眼之间,03个。若为3个则排列成倒三角形,其中1个位于中线上,称中单眼。,2、侧单眼:全变态昆虫的幼虫具有侧单眼,位于头部的两侧。侧单眼占据了复眼的位置,是复眼的代表,故不会与复眼同时存在。,昆 虫 的 单 眼A.背单眼(一种秆蝇的前面观);B.侧单眼(一种鳞翅目幼虫的侧面观),第五节 口器,昆虫用来吃东西的构造称为口器(mouthparts),或称取食器(feeding apparatus)。,Mouthparts,any of the appendages,typically found in pairs,surrounding the mouth of an insect or other arthropod and adapted for feeding.,昆虫因食性及取食方式的分化,形成了不同的口器类型。但就食物而言,不外乎固体食物和液体食物两大类,根据这一点,我们可把昆虫的口器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昆虫口器类型比较表,一、咀嚼式口器,咀嚼式口器通常由5个部分组成,由上往下依次为上唇、上颚、下颚、下唇以及舌。,1、上唇,上唇是衔接在唇基前缘,盖在上颚前面的一个双层薄片,前缘中央略凹入,凹入的深浅在不同昆虫中有变化,如尺蛾、舟蛾幼虫的上唇凹入很深。,上 唇 前 面 观,上唇外壁骨化,内壁膜质而有密毛和感觉器官,称为内唇。上唇为口前腔的前壁,可以前后活动,并稍作左右活动。,内唇及其上的感觉毛,2、上颚,不分节,锥状,坚硬,位于上唇之后。上颚的前端有切齿叶,用以切碎食物,后面有一个用以磨碎食物的粗糙面,称为臼齿叶。东亚飞蝗的上颚左右不对称,以2个关节与头壳相连。,不同食性昆虫上颚的比较,3、下颚,下颚位于上颚之后,下唇之前,是协助取食的构造。由一个关节和头壳相连。下颚由个部分组成:,(1)轴节:基部的三角形骨片;(2)茎节:连接在轴节端部的长方形骨片;,(3)外颚叶和(4)内颚叶:是着生在茎节端部的两个能活动的叶状构造,外面一个较宽、软,呈匙状,这是外颚叶;里面的一个比较骨化,端部细而有齿,这是内颚叶。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协助上颚切啐食物并握持食物。,(5)下颚须:着生在茎节外缘中部的一分节构造,一般分为5节,是感觉器官,昆虫取食时司味觉和嗅觉的功能。茎节上着生下颚须的突出骨片称为负颚须节。水龟虫的下颚须长于触角。,轴节,茎节,外颚叶,内颚叶,下颚须,负颚须节,4、下唇,下唇是头部的第三对附肢,位于下颚的后面,后头孔的下方,又称第二下颚。它是由一对类似于下颚的附肢愈合而成的,其组成是:,(1)后颏:下唇的基部,连接在后孔的薄膜上,相当于下颚的轴节。又可分为亚颏和颏两部分,前者位于最基部。(2)前颏:连接在后颏前端的部分,相当于下颚的茎节。,(3)侧唇舌:是前颏端部两侧的一对较大的叶状构造,相当于下颚的外颚叶(4)中唇舌:是前颏端部中央的一对很小的叶状构造,有时两叶合为一体。相当于下颚内颚叶。有时中唇舌与侧唇舌可合为一体,统称唇舌。,咀嚼式口器,(5)下唇须:着生在前颏的侧后方,一般分为3节,相当于下颚须。前颏上着生下唇须的骨片称为负唇须节。,咀嚼式口器,下唇的主要功能是:托挡食物,而下唇须帮助下颚须完成感触功能。,咀嚼式口器,5、舌是位于口前腔中央的袋状构造,其表具浓密的毛与感觉器,内有骨片与肌肉,能帮助运送与吞咽食物,并有味觉之用。主要功能是运送和吞咽食物,分泌唾液。,咀嚼式口器,口与口前腔,咀嚼式口器真正的口位于唇基的基部与舌之间,而上唇、上颚、下颚与下唇所围成的空腔称为口前腔。舌将口前腔分为两部分,前面的部分称为食窦,后面的部分称为唾窦。,咀嚼式口器,东 亚 飞 蝗 的 头 部 纵 切 面,咀嚼式口器,变化,具有咀嚼式口器的昆虫,口器各部分的构造随虫态、食性、习性等略有变化。,咀嚼式口器,如鳞翅目幼虫的口器:(1)上唇和上颚与一般咀嚼式口器相似;(2)下颚、下唇和舌愈合成一个复合体,两侧为下颚,中央为下唇和舌,端部具一突出的吐丝器。,咀嚼式口器,二、刺 吸 式 口 器,主要吸食动物血液和植物汁液,要求既要有吸吮液体的结构,还要有刺破动、植物组织的结构,与咀嚼式口器的不同之处如下:(1)上颚和下颚(或下颚的一部分)特化成细长的口针;(2)下唇延长成喙;(3)食窦形成强有力的抽吸机构。代表性昆虫:蝉(同翅目)、麻皮蝽(半翅目)、跳蚤(蚤目)、蚊虫(双翅目)。,刺吸式口器,(一)蝉的刺吸式口器:1、唇基发达,尤其是后唇基,注意勿当做额。,刺吸式口器,2、下颚的茎节并入头壳成为头部复眼下方的一骨片,称为下颚叶;3、上颚骨片(舌侧片)是上颚在下颚叶和唇基之间的扩展部分;4、上唇较小,三角形,盖在喙的基部;,刺吸式口器,5、下唇形成喙,很长,分成三节(在其它昆虫中有变化)。喙代表了下唇的前颏部分,下唇须已消失。喙的前壁内陷成包藏上颚口针和下颚口针的唇槽;,刺吸式口器,6、上颚口针粗,端部具倒刺,是刺入组织的的工具,包围下颚口针;,刺吸式口器,7、下颚口针细,隐藏在上颚口针内,里面具2 个槽,合并时形成两个细管,前面的一个较粗,是食物道,后面的一个较细,为唾道。下颚口针由内颚叶转化而来,外颚叶退化,下颚须消失;,刺吸式口器,8、舌:位于口针的基部,与形成的抽吸机构有关。刺吸运动:上颚口针交替针刺,下颚口针跟着深入。,刺吸式口器,刺吸过程,刺吸式口器,(二)蚊的口器,蚊类的口器有6根口针,除两对上颚、下颚口针外,上唇与舌也变成了口针。,刺吸式口器,蚊虫口器的纵剖面示意图,刺吸式口器,(三)、蚤的口器,亦为刺吸式,主要由上唇、下颚、内唇、下唇、舌等五部分及其上的附属物组成。,刺吸式口器,(1)上唇 为一小骨片,位于内唇基部的前方。,刺吸式口器,(2)下颚 由1对下颚须、2片下颚片和1对下颚内叶(又称内叶)组成。下颚须位于口器的最前方,通常4节,其上有许多小鬃,有感觉作用。下颚片位于口器两侧,一般为三角形骨片,其不能刺人皮肤,但在吸血时对口器有保护和支持作用。,刺吸式口器,内叶是主要的刺吸器官,为1对细长的口器,其内侧有纵行的沟槽,当左右两叶向中间锁合时与内唇共同形成食物道,是吮吸宿主血液进入咽部的通道。,内叶的内侧有34列倒生的小齿,有固着作用。其后侧另有1条更细的沟槽,在向中间锁合时便形成唾液道,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即由此导人宿主的皮肤。唾液有防止宿主血液凝固的作用。,(3)内唇 位于口器的前方中央,为1根长片,末端钝。其两侧为下颚内叶所包围,后方是1条沟槽,为外食物道的主要部分。在下颚内叶刺人皮肤时内唇也随之进入,故吸血是由这3片共同完成的。,(4)下唇 位于口器最后方中央,为1短小基片,是口器的基部支架,其上着生下唇须1对。后者左右两片,当向中间合拢时成鞘状,将下颚内叶和内唇包于其中,合称喙。下唇须的长短和节数在不同种属中差别很大,但通常为45节。下唇须的节数和长短在分类上有重要的意义。,(5)舌 短小,缩于咽内,从外面看不见。,三、虹 吸 式 口 器:,鳞翅目成虫所具有,具一条外观如发条状的,能卷曲和伸展的喙,适于吸吮深藏花管底部的花蜜。,组成:1、上唇为一条很狭窄的横片。2、上颚退化。3、下颚轴节和茎节均已缩入头内,下颚须不发达。,虹吸式口器,4、喙:由左右下颚的外颚叶嵌合而成,外颚叶的横切面呈新月型,合在一起形成食物道,并且外颚叶由一系列的骨化环与膜质环相间紧密排列而成,可以卷曲伸展。5、下唇退化为一三角形骨片,下唇须发达。,鳞 翅 目 成 虫 虹 吸 式 口 器A.成虫头部模式图,侧面观;B.喙的横切面,虹吸式口器,蝴蝶的喙,四、舐 吸 式 口 器:,双翅目蝇类成虫的口器,以家蝇为例介绍如下:基喙:头壳的一部分,前壁具唇基(马蹄形),唇基的前方是棒状不分节的下颚须(1对);,舐吸式口器,中喙(真正意义上的喙)源于下唇的前颏,后壁骨化成唇鞘,前壁凹唇槽;上唇为长片状结构,内壁凹陷成食物道,盖在唇槽上;舌刀片状,紧贴在下唇下面。,舐吸式口器,唇瓣(端喙):是喙端部两个大椭圆形的瓣,可以前后活动,向后可折叠在唇鞘的后面,亦可呈盘状,称吸盘。前口是位于两唇瓣间裂基部的一个小孔,与前述上唇和舌合成的食物道相通,唾液亦通过前口分泌出来。,舐吸式口器,拟气管:唇瓣腹面膜质,具有很多环形的沟,有点象气管,因而称为拟气管。取食过程:(1)两唇瓣展开平贴在食物上,使环沟的空隙与食物接触;(2)在食窦唧筒的作用下,液体食物由空隙进入沟内,顺环沟流入前口,再进入食物道。,舐吸式口器,五、刮 吸 式 口 器:,为双翅目蝇类幼虫(蛆)所特有。特点是:口器十分退化,只见到一对口钩,用它来刮破食物,然后吸收汁液及固体碎屑。其头全部缩入胸部,体躯前端全部为颈膜。口钩不是上颚,可能是一个高度骨化的次生构造。,六、捕吸式口器,为脉翅目昆虫的幼虫所独具,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对的上、下颚分别组成一对刺吸构造,因而又有双刺吸口器之称。,该类口器的上唇不发达;上颚延长成镰刀状,其腹面纵凹,下颚的外颚叶相应延长紧贴在上颚内侧形成食物道;下颚的轴节、茎节及下唇不发达,下颚须消失,但下唇须则发达。,捕吸式口器,捕食时,幼虫将成对的捕吸器刺入猎物体内,注入消化液,进行肠外消化后再把消化好的物质吸入。,捕吸式口器,七、锉吸式口器,为缨翅目昆虫蓟马所独有,各部分的不对称性是其显著的特点。,蓟马的口器短喙状或鞘状;喙由上唇、下颚的一部分及下唇组成;右上颚退化或消失,左上颚和下颚的内颚叶变成口针,其中左上颚基部膨大,是刺吸寄主组织的主要器官;下颚须及下唇须均在。,锉吸式口器,锉吸式口器,蓟马取食时,喙贴于寄主体表,用口针将寄主组织刮破,然后吸取寄主流出的汁液。,锉吸式口器,蓟马喙的横切面,锉吸式口器,八、刺舐式口器,1、上唇较长,端部尖。2、上颚变宽,呈刀片状,端部尖锐,能左右活动,能与上唇一起切破牲畜或人比较坚硬的皮肤。,刺舐式口器,3、下颚的外颚叶形成坚硬而细长的口针,其上下抽动能使已刺开的伤口张开。4、下唇肥大柔软,端部具一对肉质的唇瓣,唇瓣上具一系列通往前口的横沟。,刺舐式口器,5、舌变成一根较细弱的口针。,刺舐式口器,九、嚼吸式口器,高等膜翅目蜂类所特有,以蜜蜂为例加以介绍。1、上唇是一简单的横片;2、上颚与咀嚼式的相似,但稍延长,以适应咀嚼花粉和筑巢的功能;,嚼吸式口器,嚼吸式口器,3、下颚位于下唇的两侧,轴节棒状,茎节宽而长,外颚叶延长,叶状,内颚叶退化;下颚须短小,分为2节;,嚼吸式口器,4、下唇:,后颏:亚颏“八”字形,与下颚轴节端部相顶接;颏呈三角形;前颏:延长成槽状片,腹、侧壁骨化,背面膜质;,嚼吸式口器,中唇舌:多毛的管状结构,由很多骨化环和膜质环相间组成,因此能弯曲伸缩,腹面内凹成一狭槽,是分泌唾液的唾道。中唇舌的末端略膨大,形如匙状,称中舌瓣,又称扇形板。侧唇舌:薄而内凹的叶状构造。下唇须:长,4 节。,嚼吸式口器,6、舌:与前颏相结合。7、喙:在吸食时由下唇和下颚的外颚叶临时组成,外颚叶覆盖在中唇舌的侧上方,下唇围在中唇舌的下面组成食物道。嚼吸式口器兼有咀嚼和吸收两种功能的口器。其主特点是下颚和下唇特化为可以临时组成吸食液体食物的喙。,嚼吸式口器,具有嚼吸式口器的昆虫在吸食液体食物时,下颚的外颚叶包被在中唇舌的背、侧两面形成的食物道,1对下唇须合贴在中唇舌的腹面形成唾液道。内颚叶和内唇盖在舌基部的两侧、上方,使口前腔闭合,临时喙便形成了。借唧筒的抽吸作用将花蜜或其他液体食物吸入消化道。有些蜂类的唧筒还兼有吐出液体的功能,以帮助酿蜜与哺喂同伴。不吸食时,下颚与下唇分开,折弯于头下。,嚼吸式口器,学习口器类型的意义,1、根据为害状,确定害虫种类。如蝗虫、粘虫等把叶子咬得残缺不全,甚至把庄稼吃成光杆。卷叶蛾类,如稻纵卷叶螟、梨星毛虫等虽也吃叶子,但把叶片卷起结苞,躲在里面为害。玉米螟、二化螟、粟灰螟等先在茎秆上咬个洞,钻进茎秆里去为害。潜叶蛾类和潜叶蝇类则钻在叶子的两层之间吃里面的叶肉。,刺吸式口器昆虫取食后,植物的外表上没有显著的残缺破损,但红蜘蛛刺吸后所分泌的唾液对植物组织及叶绿素起破坏作用,会使叶子上出现褪绿小斑点,或使叶绿素转为花青素而使叶子变红。蚜虫成群地在叶子背面,将口针插在里面长时间吸食汁液,使叶背面细胞生长受到抑制和破坏,形成叶面和叶背生长不平衡,因而叶子向背面皱缩、卷曲。,2、根据害虫为害特性,确定防治措施有些害虫由于是暴露的,施用一般触杀、胃毒剂可以解决问题。有些害虫是隐蔽的,不论是钻茎、钻叶或钻果的只很短一段时间暴露在外边,因此采用药剂防治时要掌握在害虫钻蛀之前。,土壤中的地下害虫,有的将植物咬断拖入洞内,有的直接咬食根茎,而后将植物组织切嚼后吞入消化道内,防治这类害虫可将药剂喷在食料植物上或作成毒饵、毒谷,使之和食物一起吞入消化道内,引起中毒死亡。一些由昆虫口腔入侵致病的微生物农药,如细菌、病毒杀虫剂,喷于植物上或做成毒饵,对咀嚼式口器昆虫均能起到良好的杀虫效果。,对于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可使用内吸性杀虫剂防治。虹吸式口器的昆虫吸食暴露在植物外表的液体,根据这一习性可将胃毒剂制成液体,使吸食后中毒,如目前预测预报防治常用的糖酒醋诱杀液等。,3、为研究昆虫的进化提供佐证。,昆虫口器类型比较表,昆虫口器类型比较表 续,昆虫口器类型比较表 续,

    注意事项

    本文(《昆虫的外部形态》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