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剂学总论》PPT课件.ppt
,方剂学,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汉)淳于意,方剂学绪言,一、什么是方剂?,1 方剂的字面含义方:规定,规矩。“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剂:规定性。“排比而整齐谓之齐,参差而不齐谓之齐”,2“方剂”含义的最早论述: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所以,方剂决不是简单的药拼凑而成的,也并不是任何一张处方都是符合要求的方剂。,一、什么是方剂?,3“方剂”一词的最早来源:“方剂“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前后,梁书陆传(南北朝前后)记载:“襄母卒患心痛,医方须三升栗浆量如方剂”,一、什么是方剂?,4 方,是指治疗方法,剂,是指剂型和剂量。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合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妥善配伍,具有特定剂型和用法的中医处方。也称汤头。与西医处方相比,重药重方思考:一张完整的方剂应该包括什么内容?,一、什么是方剂?,清代名医何鸿舫处方,中成药处方举例 中药饮片处方举例,注意,药物的炮制法应标明。药物的特殊煎服法也应标明。是否用道地药材。,定义 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方剂学的任务 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阴道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以及临证组方能力,并为今后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二、方剂学及其任务,三、方剂学的性质,基础类课程的主干课连接理论与应用的桥梁课,四、方剂学主要内容,1.基础方:针对基础病机,基础证型所确立的方剂,如四君子汤、四物汤,较少单独使用。2.代表方:代表著名医家学术思想的方剂,如大补阴丸、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3.常用方:在临床应用过程当中公认的有效的方剂,如普济消毒饮、藿香正气散。这三类方剂可以兼跨。,本门课程要学习的知识点,背诵和熟记一定数量的基础方、代表方和常用方。掌握方剂的功用、主治及临床运用(辨证及加减)。理解每首方剂的组方原理,掌握方剂的配伍规律。近似方剂的比较。,五、方剂的学习方法,1.紧密联系已学各科知识。2.正确处理理解和记忆的关系。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4.背诵一定数量的方歌。5.加强预习与及时复习。,总论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主要特点:复方的产生和形成。认识单味药阶段(三皇五帝,夏商周)代表著作:五十二病方,一、先秦时期(萌芽),五十二病方,成书时间:战国时期(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主要内容:载方283首(能够辨认的197首)学术贡献: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方剂著作。相当于民间医学的水平。说明有复方的应用。,二、两汉时期(形成),主要特点: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初步总结了治则治法,并提出了对组方的基本结构要求,从而奠定方剂学理论基础;其二是总结了一批行之有效的著名方剂。代表著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成书时间:战国时期主要内容:载方13首。学术贡献:1.确立治则2.归纳治法3.记载方剂及剂型4.组方结构、配伍方法、用药宜忌等理论为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成书年代及作者:东汉末期,张仲景著;主要内容:载方323首。学术贡献:1.首创融理、法、方、药于一体;2.历用不衰的经方。启发了后世方剂学;被誉称之为“方书之祖”。,三、魏晋南北朝(积累期),主要特点:动乱时期,注重实用。以搜集和整理前代医家及民间的单方、验方为主。代表著作肘后备急方刘涓子鬼遗方,肘后备急方,成书年代及作者:晋葛洪主要内容:1000左右。学术贡献:辑入简、便、效、廉之单方、验方。大量的急救方法和方剂。如“取青蒿一握,绞取汁,尽服之”治疟。,刘涓子鬼遗方,外科方重用大黄,四、隋、唐时期(进一步积累期),主要特点:政府及医家注重医药方书的编撰,使方剂向无限方向发展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成书年代及作者:唐孙思邈主要内容:载方7300余首学术贡献:总结了唐以前的医学成就,记载了唐以前主要医学著作的医论、医方、诊法、针灸、导引、按摩、食养等内容。病证结合的分类。,外台秘要,成书年代及作者:唐王焘主要内容:收方6000余首学术贡献:引录大量医学著作,收集了盛唐及海外方,是研究唐以前医学的重要文献,五、宋金元时期(全面发展期),主要特点:1.金元四大家充实了方剂的新内容2.注释、剖析方剂的专著的出现,发展了方剂学的理论。伤寒明理药方论3.专科方剂的出现及由博返约的趋势,使方剂向系统和简约方向发展小儿药证直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代表著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成书年代及作者:宋代由陈师文等主要内容:载方788首。学术贡献: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典”。收载很多基础方:四君子,四物汤,二陈汤,平胃散、逍遥散,其他的如至宝丹、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紫雪丹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最早曾名太医局方。徽宗崇宁间(1102-1106年),药局拟定制剂规范,称和剂局方。大观时(1107-1110年),医官陈承、裴宗元、陈师文曾加校正。成五卷21门、收279方。南渡后绍兴十八年(1148年)药局改“太平惠民局”,和剂局方也改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后 经宝庆、淳祐,陆续增补而为十卷。成为现存通行本。,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将成药方剂分为诸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疾、咽喉口齿、杂病、疮肿、伤 折、妇人诸疾及小儿诸疾共14门,788方。均系收录民间常用的有效中药方剂,记述了其主治、配伍及具体修制法。记载许多名方。,伤寒明理论,成书年代及作者:金成无己学术贡献: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旨在分析20首伤寒经方,是中医药学史上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理论的著作,用内经君臣佐使理论剖析组方原理,开创“方论”之先河。,小儿药证直决,个体医家的代表学术贡献:专科方书,儿科专书记载名方:六味地黄丸、导赤散、泻白散、泻黄散、泻青丸,金元四大家相关著作,刘完素(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黄帝素问宣明论方。芍药汤张从正(张子和)儒门事亲李杲(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 朱震亨(朱丹溪)格致余论、丹溪心法,六、明清时期(繁荣期),1.明代侧重在药方共融;本草纲目复方1000余首,方和药密切联系。2.方剂的文献整理进一步加强3.清代方论书很多,规范教学由博返约,适合于师带徒的教材,歌诀类方书的出现。代表著作:普济方医方考医方集解,普济方,成书年代及作者:明朱橚主要内容:共载方61739首。学术贡献:现存最大的古方书。,医方考,成书年代及作者:明吴崑学术贡献:方剂学发展史上的第一部方论专著。“考其见证,考其名义,考其事迹,考其变通,考其得失,考其所以然故。”,医方集解,成书年代及作者:清汪昂学术贡献:开创了新的综合分类法(22类分类法)。适合初学者,教材性质。汪昂还著有汤头歌诀,七、进一步发展期(共和国成立后),主要特点:1.大量古代方书校勘出版2.大量方剂工具书的出版中医方剂大辞典3.教材出版不断更新4.近代实验的加入,中医方剂大辞典,成书年代及作者:南京中医药大学 主要内容:载方96592首。,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 治法概述,1.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证审因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内经奠定了治法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将治法具体用于实践。融理、法、方、药为一体。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中明确提出治法,将诸多治法概括成“八法”。,2.治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比如八法。具体治法: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法则。比如清热化痰、温经散寒止痛,3.治法具有多体系的特点:六经治法体系卫气营血治法体系三焦治法体系脏腑治法体系,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从历史的发展看,先有药,后有方,再有法。2 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方剂必须针对病机,体现治法。“方以药成”“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从属于法。以法统方: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八法”“八法”为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所归纳出来的八种治疗大法。其谓:“论治病之方,则有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第三节 常用治法,汗法,定义: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六淫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适应病证:外感表证;麻疹初起,疹发不畅;水肿初起,腰以上水肿(阳水);疮疡初起有寒热表证;疟疾、痢疾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表证者。,比较明显的发汗作用,仅为手段,汗法,分类:病邪之性质:辛温发汗、辛凉发汗、体质强弱:扶正解表(温阳、益气、滋阴、养血)使用注意:辨清病邪的性质中病即止,慎勿过量,一般三五副即可。兼顾兼挟病证不宜久煎,比如银翘散的服法,吐法,定义:是通过涌吐的作用,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适应病证: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干霍乱吐泻不得;属于病情急迫而又急需吐出之证。特点:病位居上,病势急爆,体质壮实,内蓄实邪,吐法,使用注意:体虚、产妇、孕妇慎用。吐后调养脾胃止吐方法:冷稀饭、冷开水;姜汁冲服;一两厘麝香冲服。,下法,定义: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在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适应病证: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停痰留饮;瘀血积水;宿食不消;虫积,胃肠的饮食糟粕,宿食、水饮、痰,瘀血或者积水,下法,分类:根据病邪之性质种类及正气之强弱: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使用注意:辨清病邪的性质。如不遵守,表现为滥用寒下中病即止,慎勿过量,顾护正气。,和法,定义: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作用,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和为圣度”内经此为广义的和法。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戴天章广瘟疫论注意:补而不滞、滋而不腻、补而兼通不是和法。,狭义的和法,和法,分类: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胃肠适应病证: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温法,定义:是通过温里祛寒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里寒证来源:寒从中生,外寒直中。针对不同来源的治法:外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温法,分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使用注意:不可过用:“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内经)“以息相吹,微微生火”(柯韵伯)真热假寒证,不可误用。,清法,定义: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适应病证:里热证,经热:散漫之热 郁热:蓄聚之热 壅遏气血,腐败血肉局部红 实热 热毒 肿疼痛,或见脓血 热陷心包,心神病变,甚则神昏 热实互结热证 热结 瘀热互结 痰热互结 水热互结 虚热,清法,分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寒、清退虚热。使用注意:不可滥用,注意顾护正气真寒假热证,不可误用。,消法,定义: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消法,适应病证: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症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疮疡肿毒初起阶段。,消法,分类:消食、理气、理血、祛湿、化痰、驱虫等使用注意:治宜缓图,难以速效。常与补法等结合运用。,下法与消法的区别,补法,定义: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结合脏腑又有不同的脏腑气血阴阳之虚适应病证:虚证正虚感邪,补法,分类: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使用注意:辨清虚损证型及所涉及脏腑,不可滥用补法。应善用“通补”(补而不滞),不可“呆补”。,八法之间并非孤立,在临床中常结合应用,产生具体治法。“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医学心悟医门八法,八纲与八法的关系,寒证 温法热证 清法 汗法 实证 下法 单一治法 吐法 消法 八法虚证 补法 和法 复合治法,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一、七方二、病证分类法三、祖方(主方)分类法四、功用(治法)分类法五、综合分类法 说明:本教材从有利于临床和教学出发,遵循以法统方原则,参考汪氏分类法而分类。,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遣药组方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环节,方剂的配伍目的,第一节,一、配伍的概念:,配伍: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能,有选择的将药物与药物组合在一起使用。配:组织、搭配伍:队伍、序列,二、方剂中药物配伍的目的,1.增强药力,即增强单味药的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还可产生新的药效:知母配黄柏;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功效发挥方向;4.扩大治疗范围;5.制约药物的毒副作用。,中药功效发挥方向的控制因素,1.配伍环境:如知母与柴胡功效的发挥2.药物用量:如茯苓、柴胡、银花、连翘、陈皮的用量决定发挥不同作用。3.炮制方法:如大黄活血酒炙、柴胡理气醋炙用。4.煎服方法:治寒以热,温药行之;治热以寒,温药行之。5.不同剂型:九味羌活丸用治痹证。,中医控制毒副作用的十种方法,1.多药相配,增效减毒:避免同性毒力“共振”,利用异性毒力“相制”;2.药量的控制3.炮制减毒4.佐制药的配伍5.反佐药的配伍6.煎药方法的要求,中医控制毒副作用的十种方法,7.服药时间、方法的要求8.道地药材的强调9.剂型的限定10.辨证论治的总体把握,方剂的基本结构,第二节,方剂的基本组方结构,方剂结构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部分组成。“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素问至真要大论张元素:“力大者为君”,李东垣:“主病之为君兼见何病,则使佐使药分治之,此治方之药也。”“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何伯斋“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相反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于病所者,使也。”,方剂的基本结构,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必不可少 药味宜少(一般不超过4味)用量宜大 作用全面 药力强,方剂的基本结构,2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治疗药物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不一定具备 药味可多于君药(可为君药的23倍)用量不宜大于君药 药力小于君药,方剂的基本结构,3.佐药佐助药:配合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用以治疗次要病证的药物。佐制药:消除或减弱君、臣药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反佐药: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方剂的基本结构,4.使药:引经药:引导方中药物的药力直达病所的药物。调和药:能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的药物。矫味药、赋型剂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使药。,常用的引经药,太阳经:羌活、藁本 少阴经:细辛阳明经:白芷、葛根 太阴经:苍术少阳经:柴胡、黄芩 厥阴经:川芎、青皮载药上行:桔梗 引药下行:牛膝,方剂的基本结构,临证组方时每一方中必有君药。不是每一种臣佐使药都具备。不是每药只任一职。药味繁多的,按其药物作用归类,分清主次即可。,组成有效方剂的重要环节,针对病机,正确的立法熟练的配伍用药技巧主次分明,全面兼顾的基本结构。,方剂的变化形式,第三节,为什么方剂必须变化?,三因制宜,照顾全面,注意患者的个性:体质的强弱,年龄、气候、方土习俗。病情变化复杂:邪正的虚实、兼证的有无,一 药味加减变化,主证病机、君药不变的前提下,随着兼证或次要病证的变化而相应增加或减少方中次要药物的一种变化形式,又称“随证加减”。注意:1.所治病证的基本病机与原方相符2.不可减去君药,二 药量增减变化,方剂组成药物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增大或减小方中药物的用量,以改变原方功效强弱,甚至改变原方功效、主治的一种变化形式。,药味、药量同时增减变化(补充了解),指方剂的组成药物与剂量同时发生变化,从而使方剂的配伍、功效与治证亦随之改变,使方剂更适合临床治证的需要。如桂枝汤变为小建中汤,麻黄汤变为大青龙汤,三 剂型更换变化,方剂的组成药物与剂量配比不变的基础上随着主证轻重缓急的变化而配制不同的剂型,以改变功效快慢与峻缓的一种变化形式。比如理中丸与理中汤,九味羌活汤与九味羌活丸,桂枝茯苓丸与桂枝茯苓汤。,第五章,方剂的剂型,一、汤剂,1.定义:指将处方药物加水适量,加热煎煮到一定程度,去渣取汁,以供服用的液体制剂。“汤者荡也”2.汤剂的优点吸收快;疗效迅速;运用灵活;能兼顾到个体的特殊性。,一、汤剂,3.汤剂的缺点 耗费药材,服量大;储存、携带不方便;成份不稳定(某些成份不易煎出,某些成份易于挥发)不便服用(口感不佳)剂型改革以保证疗效为前提。,二、散剂,1.定义:指将处方药物加工碾成细末,并干燥、混匀以供临床应用的一种制剂。可内服或外用。“散者,散也”2.分类:内服,细末直接冲服,粗末煎煮;外用,加赋形剂,便于使用,二、散剂,3.散剂的优点吸收较快,药力发挥介于丸剂与散剂之间;不易变质;节省药材;携带方便;容易控制剂量,尤宜小儿服用。4.散剂的缺点:口感较差,不便增减,三、丸剂,1.定义:指将药物碾成细末,混合均匀,以赋形剂制成圆形的固体剂型。贵重、挥发类、骏烈药、滋补类药制成丸剂比较合适。2.丸剂的优点节省药材;吸收缓慢,药力持久;体积小;贮存、携带、服用方便。3.丸剂缺点:不便于加减变化,四、膏剂五、酒剂六、丹剂七、茶剂量八、露剂九、锭剂十、条剂,十一、线剂十二、栓剂十三、冲剂(颗粒剂)十四、片剂十五、糖浆剂十六、口服液十七、针剂,胶囊剂(补充了解),1.定义:分硬胶囊剂、软胶囊剂、肠溶衣胶囊剂。2.胶囊剂的优特点分散快,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稳定性好;可掩盖药物不良气味;服用、携带方便;外形美观。,第六章 煎药法与服药法,煎药法一、煎药用具“银为上,磁者次之”。通常用有盖的陶瓷砂锅。水质:洁净为宜二、煎药用水 水量:浸过药面1寸左右(30g药用水200300ml为宜),三、煎药火候 武火:大火急煎 先武后文 文火:小火慢煎 注意:不宜频开锅盖 武火急煎药:解表药、芳香药、清热药 文火慢煎药:补益药、有毒药四、煎药方法:煎药前,先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之后再煎煮,其有效成分则易于煎出。,特殊方法(1)先煎:介壳类、矿石类及含泥砂多的药等。(因质地坚实,药力难于煎出,打碎 先煎,沸后二十分钟左右,下其他药)(2)后下:气味芳香、药效易于挥发或走散的药(3)包煎:煎后药液混浊或对消化道、咽喉有不 良刺激以及易于粘锅的药。如赤石脂、旋覆花、车前子等,用纱布包好,在 放入锅内与其他药同煎。,(4)单煎:贵重药,如人参等。为了避免其有 成分被其他药吸收,可单煎取汁与其 它药和服,亦可单独服用。(5)磨汁:质地坚硬药。如羚羊角、犀角等。(6)熔化:胶质药、粘性大而易熔的药。如阿 胶、蜂蜜,应单独熔化,趁热与煎好 的药液混匀服用。(7)泡服:不耐煎煮而药味易释出之药。(8)冲服:散、丹、小丸、自然汁等。,服药法,服药时间:一般药宜食前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食后服 滋补药宜空腹服 治疟药宜发作前2小时服 安神药宜睡前服 急性病不拘时服 膏、丹、丸、散、酒宜每日定时服,服药次数:汤剂一般1日1剂,每剂分23次服特殊病证汤剂可1日23剂,分数次服。膏、丹、丸、散、酒之类,每日服23次。,服药冷热:汤剂大多宜温服。解表剂宜乘热服。热症用凉药宜冷服,寒症用热药宜热服。真寒假热症,热药冷服;真热假寒症,寒药热服。,服药注意 昏迷而吞咽困难者,宜鼻饲;烈性或毒性药,宜从少量开始,逐渐加量;服药宜避风,药后宜静息片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