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课时》PPT课件.ppt
201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虚词),第八课时,“则、者、之”三个文言虚词,1.作连词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并力向西,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为之,则难者亦易矣。,表承接。用于复句中表前后两项在时间上先后相承或情理上紧密联系。译为“就”“于是”等。,表假设。引出假设情况时译为“假使”“如果”;引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时译为“那么、那就、就”等。,十六、则,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入则孝,出则弟(悌)。(论语学而)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表示两相对照(并列)的关系,常以“则则”格式出现,可译为“就”,或不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巧则巧矣,未尽善也。(马钧传),表示转折关系。用于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反而”“却”;用于前一分句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时,译为“虽然”“倒是”。,2.作副词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用在句中起强调或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便是”、“原来是”。,索引,规律,1、后接动词或句子则为连词,表承接、假设、转折、并列等2、判断句则为判断副词,下列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AE(A就,承接连词 B乃,是就是 C连词,用在对比句中,表并列D转折连词 E就,承接连词),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当世之风,位卑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1、“就是”,“是”2、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3、连词,假设,可译为“那么”“那就”“就”4、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便”5、连词,并列。6、连词,转折,可译为却7、连词,表承接,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一)助词。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二)语气词,者,返回,十七、者(刚考),文言常用虚词,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返回,文言常用虚词,(二)语气词。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者,返回,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求人可报使秦者BD(A判定语气 B定语后置的标志C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D定语后置的标志),李白1者,诗仙也。为当国2者所拒,遂游于此山。今3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4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5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1、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2、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3、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4、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样”之类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1.作代词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信陵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蔺列传,作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作指示代词,多表近指。译为:这,此。,十八、之,2.作助词其翼若垂天之云交戟之士欲止不内。,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齐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顷之,持一象笏至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定语后置标志,放在后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不译。,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不译。,索引,3、作动词:到、往王见之,曰:“牛何之?”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规律,1、作谓语或所字结构则为动词。2、作宾语或数字前为代词,否则可能为助词,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E.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BE(A这 B助词,提前宾语 C往,到去 D取独 E助词,提前宾语),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1、动词,可译为到、往 2、代词,可译为他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或结构助词“的”。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