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特殊句式》PPT课件.ppt
文言特殊句式,福州屏东中学张建环,文 言 句 式,常式句,变式句,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一、倒装句,主谓倒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倒装句的种类,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汝之不惠,甚矣,因为语言表达需要强调谓语,有时 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种谓语前置句式,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公子能解救他人的危难(表现)在哪里?公子能 急 人 之困也 安在?,(3)巧言令色,鲜矣仁.,练习,判断下列句式是否为主谓倒装。1、非我也,兵也!2、贤哉回也!(论语雍也)3、求!无乃尔是过欤?,第一、三句不是,有三种形式: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提前;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提前;用助词“之”“是”把宾语提前。,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古代的人 没有 欺骗 我啊!古之人 不 欺 余 也。,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我)多年供养你,(你)却不 顾念 我!莫肯 顾 我,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不定代词“莫”),不吾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忌不自信。,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您 来的时候带了什么?大王 来 操 何?,2、沛公安在?(鸿门宴)沛公 在 哪里?沛公 在 安?,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谁、何、奚、曷、胡、孰、安、焉),夫晋,何厌之有?沛公安在?何后之有?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何以知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有 什么 简陋呢?有 何 陋?,唯利是图。只贪图利益。唯 图 利。,C有时为了加重语气,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 动词前。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 译。,我之谓也惟命是从 唯才是举。唯奕秋之为听。(学奕),注意:有些句子,“是”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而是它本身就作了前置的宾语,不可 将二者混淆。,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我要责问这件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许行)(你学的这东西。),注意,1、介词“以”(于、以、为、与、从、自 向)的宾语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余是以记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2、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亚父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练一练:,根据下列句子的特点,概括宾语前置 句的几种类型:古之人不余欺也。沛公安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无乃尔是过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以“是”“之”为标志),翻译下列各句中划线的部分。何有于我哉?()2王曰:“何为者也?”()3微斯人,吾谁与归?()4子将安之?(),有什么,干什么,我能和谁一道呢,到哪里,练习巩固,何以知之?(高考题)沛公安从知之?(汉书黥布传)水奚自至?(吕氏春秋贵直)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一言以蔽之。(成语)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左传僖公十五年),读一读,练习,辨析下列各句是否为宾语前置句。1、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2、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3、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是,是,否,修饰性的定语在中心词后,定语后置,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率领谢庄精通武艺善于格斗的少年率 谢庄 精 技击 者之少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蚓 无 利 之爪牙,强 之 筋骨,1.中心词+之+定语+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张博五人墓碑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卫灵公,2.中心词+而+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末得。(廉)寻找能够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求 可 使 报 秦者 人,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也是形体具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亦 具体 而 微者 雁荡,3.中心词+定语+者,闻道百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又用篆章一,4.中心词+数量词,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赵氏求救于齐.皆朝于齐.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平土而居之。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读一读,练习巩固:,下列各句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A.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B.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十二卷军书),(烧溺死之人马),(太子和知其事之宾客),即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如:“躬耕于南阳”。翻译时,一般把它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即“于南阳躬耕”。,状语后置,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拜送书于廷。(廉蔺列传)在朝堂上拜送了国书于 廷 拜送 书,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我曾经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上相会臣 尝 从 大王 与燕王(于)境上 会,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王尝语庄子以好乐。(庄暴见孟子)大王曾经把爱好音乐的事情告诉庄暴 王 尝 以 好 乐 语 庄子,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具告以事。鸿门宴把情况全都告诉了(张良)。以 事 具 告,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处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按现代汉语的规律,调整下面各句的语序:,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为坛而盟,祭以尉首。,3、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每于藏书之家假借,以尉首祭,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练习,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7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8蒙辞以军中多务,于长勺战,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奉命,三于草庐之中顾臣,以当世之事咨臣,蒙以军中多务辞,9 欲信大义于天下,欲于天下信大义,练习巩固:,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A.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B.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D.掭以尖草,不出,(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以俭戒奢),(以尖草掭),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贤哉,回也!()2、君何以知燕王?()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豫州今欲何至?()5、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6、孜孜焉唯进修是急()7、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8、会于西河外渑池(),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定后,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巩固练习,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A何以知之?B未之有也。C安得广厦千万间D弗之怠,A其间旦暮闻何物?B君何以知燕王?C莫之或止D未之多见也,C,A,A沛公安在?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唯才是举。D尔何知?,A城中皆不之觉。B唯余马首是瞻。C惟利是图。D马之千里者,B,D,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B,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D,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判 断 句 类 型,1,用“者”“也”表示判断,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肯定判断,“非”表否定判断,3,“为”“是”表判断,4,直接表判断,二、判断句,1,用“者”“也”表示判断主语后用“者”,表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判断。可分为四种状况。,.者,也,1、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2、子瑜者,亮兄瑾也。(赤壁之战)3、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蔺列传)4、追我者,谁也?(高考题)5、臣之所好者,道也。(高考题),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表示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也,1、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2、和氏壁,天下共传宝也。3、其巫,老女子也。(西门豹治邺4、戴进,锻工也。(高考题)5、今日之事,君事也。(高考题),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 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者,,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粟者,民之所种。(论贵贮疏),有的判断句,也可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者也,10、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1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12、宴婴,齐之喜辞者也。(宴子使楚),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 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而且这种判断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肯定判 断,“非”表否定判断,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是乃狼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肯定判 断,“非”表否定判断,此亡秦之续耳无他,但手熟耳予购三百盆,皆病者.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此皆良实。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予本非文人画士.,3,“为”“是”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巨是凡人,偏在远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 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用法则多起来。,无伤也,是乃仁术也,没有关系,这是行仁政的途径。,注意,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是吾剑之所从坠。察今,4,直接表判断,荀卿,赵人。刘备天下枭雄。秦,虎狼之国.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臣本布衣,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A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B蔺相如者,赵人也C然是说也,余犹疑之D其人勇士,A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B庭中始为篱C灭六国者六国也 D夫天者,人之始也,(C),(B),1“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B故木受绳则直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位卑则足羞,2“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梁父即楚将项燕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D若即若离,C,A,1“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今君乃亡赵走燕B嬴乃夷门抱关者C旬乃还第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2“是”表判断的一项是A是天下之大贼也B是胜之舍人也C是吾剑之所从坠D不知木兰是女郎,B,D,三,被动句,1、使用“被”表示被动,2、使用“见”做标记的被动句,3、使用“为”做标记的被动句,4、使用“于”做被动句的标记,无标记被动句,有标志被动句,5、使用“受”做被动句的标记,1、使用“被”表示被动,(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4)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用“见”表被动,如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 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3、用介词“为”表示被动,“为”引出动作的 主动者。,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而身为宋国笑。五蠹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为所”,自从产生以来,就成了 古代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并且一 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代汉语 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应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注意:上述两种句式中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 是紧贴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 紧贴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4、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谓语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 归,间至赵矣。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有时候,这个“于”也能省略掉。,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逼兵势是逼于兵势。,5在动词前用“受”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1)有罪受贰。左传哀公六年 这种句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因有罪不被信任,我不能拿全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被人控制。,6、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王之蔽甚矣!,注意两点:,1、被动句翻译中一定要有一个”被”2、谓语+于 见+谓语+于 受+谓语+于 为+谓语+于 该形式除了是被动句,还是一个介宾短语后置句 而君幸于赵王 而您又被赵王宠幸,巩固练习:,指出下边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推举为孝廉没有去,连续被官府征召也没有到任),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禹、汤被之矣B恐为操所先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A同舍生皆被绮绣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D受制于人,A,A,A行将为人所并B视为止,行为迟C羸兵为人马所蹈藉D激于义而死焉,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激昂大义C使不辱于诸侯D败秦师于崤,B,D,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四、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省 略 句 类 型,1、省主语,2、省谓语,3、省宾语,5、省介词,6、省量词,4、省兼语,(一)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份,要以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1承前省,(1)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2)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廉颇,异蛇,异蛇,草木,2蒙后省,(1)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肴之战),公,尔,3对话省,(1)()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孟子二章)(2)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鸿门宴),今日之事,孟子,王,(二)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1承上文谓语省略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2蒙下文谓语省略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坚追之。(列子歧路亡羊),3共知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1)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方苞左忠毅公逸事)(2)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追之,为乐,俟,任,(三)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 是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项伯乃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之,之,剑,之,(四)省略兼语,“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 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之,(五)省略介词,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被省略。,1省介词“于”,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五人墓碑记,2省介词“以”,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促织),3省介词“自”,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三峡),(1)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张,把,把,块,(六)省略量词,杂然相许,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蟹六跪而二螯.,省略主语“全家人”,省略介词“于”,省略谓语“鼓”,省略介宾“之”,省略动宾“之”,省略量词“只”,省略介词“于”,省略谓语“鼓”,练习,文言文中借疑问代词或否定词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盍曷、胡、安、孰、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哉”,五、疑问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 之过与?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吾君在前,叱者何也?蹈死不顾,亦曷故哉?楚王叱曰“胡不下?”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且焉置土石?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指出句式相同的项A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C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D方正之不容也,指出句式相同的项A掭以尖草B三岁贯汝,莫我肯顾C丁不之与,竟不为立传D不拘于时,学于余,指出句式不同的项A竖子不足与谋B秦王不怿,为一击缶C喜置塌上,半也复苏D豫州今欲何往,指出句式不同的项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方正之不容也C祭以尉首D吕壹事发坐诛,颢弟凯,尝得危疾,上遣使视之,还,问:“公主何在?”曰:“在慈恩寺观戏场,”上怒,叹曰:“我怪士大夫家不欲与我家为婚,良有以也。”亟命召公主入宫,立之阶下,不之视。公主惧,涕泣谢罪。上责之曰:“岂有小郎病,不往省视,乃视戏乎?”(资治通鉴),读下列文段,找出其中的倒置句,阅读与练习,一、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 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选自韩非子)1、写出短文中的介词结构后置句,有几个写几个。2、写出短文的两个宾语前置句。,3、“释之,以为寡人戒。”是一个省略 句,下面补出省略内容正确的一项是(),A、“(然则)释之,以为寡人戒。”B、“释之(否),以为寡人戒。”C、“释之,以为寡人(之)戒。”D、“释之,以(之)为寡人戒。”,D,4、翻译:“莫乐为人君”正确的一项是()A、别乐滋滋地当人君B、没有比做人君更快乐的了C、不快乐的是人君D、没有一个人乐意当人君,5、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是非 君人者之言也。B、是非君 人者之言也。C、是 非君人者之言也。D、是非君人者 之言也。,B,C,二十、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跋绍兴间诏书曰:“使此诏 出于绍兴之前,可以无事仇之大耻;使此诏行于隆兴之后,可以卒不世之大功。今此诏与仇敌俱存也,悲夫!”人服其警切。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工商业)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音mu,均等)矣。”故以“稼”名轩。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选自宋史辛弃疾传),1、下面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A、无不当于心称善也B、养生之具不求于人C、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前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A,2、下面句中“是”作判断动词的一项是(),A、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B、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C、原此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D、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C,3、翻译“尝跋绍兴间诏书曰”正确的一项是(),A、他试着在绍兴写跋文告谕其部属说B、他曾在一份绍兴年间的诏书后面写了一段跋文说C、他试着在绍兴年间的诏书后面写了一段跋文说D、他曾在绍兴写跋文告谕其部属说,B,4、翻译“故以“稼”名轩”正确的一项是(),A、因此,他用“稼轩”自号B、因此,他用“稼”字来给自己家中轩堂命名C、他因此而字稼名轩D、人们因而称他辛稼轩,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