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PPT课件.ppt
文 学 概 论,关于文学是什么、作家是怎样的人、如何欣赏文学等问题的基本理论研究及一般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分析。,主讲人简介,刘锋杰教授,曾出版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文学象征论、想像张爱玲、人的文学及意义及文学概论等。,目 录,绪 论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一节 第二节第一章 文学本体 第一节 第二节第三节 第四节第二章 文学形象 第一节 第二节第三节 第三章 文学言语 第一节 第二节第三节 第四节第四章 文学创作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第五章 文学技巧 第一节 第二节第三节第六章 文学作品的体裁 第一节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第七章 文学风格 第一节 第二节第三节第八章 文学价值 第一节 第二节第三节 第四节第九章 文学鉴赏 第一节 第二节第三节 第四节第十章 文学批评 第一节 第二节第三节 第四节第十一章 文学演变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第十二章 文学史 第一节 第二节第三节 第四节,绪 论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返回目录,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的基本规律、介绍文学的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通称为文艺学,现在又称文学学。文学理论包括五个分支:文学基本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各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其中,文学理论侧重于研究文学活动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同时,它本身又建立在对特殊的作家与作品等具体的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从文学实践中总结文学规律,从而丰富文学理论自身。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文学理论又以文学概论为名,这是概述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批评方法与鉴赏方法等。文学概论主要任务:描述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创作、作品的构成和文学的接受批评、文学史观等。,返回目录,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理论研究的客体文学活动,但同一认识客体可以成为多种视角所观照的对象。文学理论由此形成了多样化的形态。二、文学理论几种主要形态1、文学社会学。孟子“知人论世”说,维柯新科学、孔德、斯达尔夫人“实证社会学”,丹纳艺术哲学,马克思、普列汉诺夫、卢卡契的“文学社会学”。2、文学心理学。刘勰的“神思”说,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立普斯的“移情”说,克罗齐的“知觉”说,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升华”说,荣格的“原型”说。3、文学符号学。中国古代文论的“言意关系”说,卡西尔、苏珊朗格的“艺术文化符号”说,罗兰巴特的“结构注意符号”说。4、文学文化学。中国先秦至魏晋以前的文学理论,西方古希腊时期至18世纪以前的文学理论,西方后现代文学理论。,绪 论 返回目录,第一章文 学 本 体,关键词 思考题 阅读链接 返回目录,第一节 文学考源,关于西方的、中国的、古代的、现代的文学概念的不同理解:一、文学词义二、中国文学概念的演变(1、2)(3、4)三、文学含义的论争,返回目录,第二节 文学是一种人文现象,文学是一种人文现象,体现了人文价值:一、人文的含义二、文学人文性的表现,返回目录,第三节 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因此具有审美属性,文学遵循审美活动的基本规律而进行自己的活动一、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二、审美活动的独特性三、审美活动的丰富性,返回目录,第四节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运用语言媒介的特殊性及其艺术特点:一、文学的媒介特征二、语言艺术的主要特性,关键词 思考题 阅读链接 第一章 返回目录,第二章 文 学 形 象,关键词 思考题 阅读链接 返回目录,第一节 文学形象的分类及特征,讨论文学的分类标准及各类文学形象的特点一、文学形象的涵义和构成二、文学形象的分类三、文学形象的特征,返回目录,第二节 文学典型,讨论什么是文学典型,文学典型的特征是什么一、典型理论的发展二、典型人物三、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四、典型化,返回目录,第三节 文学意境,讨论什么是意境,意境的特征是什么:一、意境理论的发展二、意境的涵义及其审美特征三、意境的分类,关键词 思考题 阅读链接 第二章 返回目录,第三章 文 学 言 语,关键词 思考题 阅读链接 返回目录,第一节 文学言语辨析,讨论文学言语与语言的区别,文学言语的基本特征一、语言 话语 言语二、文学言语与非文学语言,返回目录,第二节 文学言语的特征,讨论文学言语的基本特征,共包括六点:一、文学言语的个体性:指文学言语是创作主体对客观事物情绪浸染和心灵外化的结果,是创作主体个性化、心灵化的个体独特创造的产品。二、文学言语的情绪性:指文学言语中包含着或表现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意向、态度和情感、情绪。三、文学言语的形象性:指作家以形象化的言语,将千姿百态的事物的性质、情状和人物个性特征及心理活动等,鲜明、具体地展示给读者。四、文学言语的音乐性:指通过声音层面的因素,传达出生活的音响和符合现实的音感与节奏,从而使创造出来的审美对象更加生动。五、文学言语的变异性:把不同种类的东西统一于自己的感受之下,通过“反常化”打破已有的僵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创造出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六、文学言语的暗示性:指注重语言的美学功能和表情功能,追求含蓄,反对直露,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作品中充满了“未定点”和“空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与回味的广阔空间。,返回目录,第三节 文学言语的基本类型,讨论文学言语的类型,共包括三类:一、叙事性文学言语 二、抒情性文学言语 三、影剧性文学言语,返回目录,第四章文 学 创 作,关键词(一)关键词(二)思考题 阅读链接 返回目录,第一节 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创造活动,文学创作作为精神活动的特点:一、作家的有机天性二、作家的创作个性三、文学创作的对象四、作家的思维方式,返回目录,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过程,讨论文学创作的过程及每个阶段的特点,共四个阶段:一、艺术发现 二、创作冲动三、艺术构思四、艺术传达,返回目录,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心理系统,讨论创作中的心理机制及其相互关联:一、艺术知觉 二、艺术想象三、艺术情感四、艺术灵感五、艺术理解,返回目录,第四节 文学创作活动中的悖论,讨论创作活动中的悖论性现象:一、个人独特性与社会普遍性 二、自律和他律三、再现与表现四、个性化与概括化五、直觉与理性,关键词(一)关键词(二)思考题 阅读链接 第四章 返回目录,第五章 文 学 技 巧,关键词 思考题 阅读链接 返回目录,第一节 文学中的技巧,讨论什么是文学创作中的技巧问题及技巧是什么:一、文学技巧的意义二、文学技巧的内涵,返回目录,第二节 文学中的表现技巧,讨论什么是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技巧:一、叙述手法的运用 二、描写手法的运用三、抒情手法的运用四、象征及反讽手法的运用,返回目录,第三节 文学中的结构技巧,讨论什么是文学创作中的结构技巧:一、以点带面二、线性发展三、循环往复四、多向交织,关键词 思考题 阅读链接 第五章 返回目录,第六章 文学作品的体裁,关键词(一)关键词(二)思考题(一)思考题(二)阅读链接 返回目录,王蒙文体学丛书序言,第一节 文学作品体裁的分类,讨论文学体裁的分类问题:一、文学作品体裁分类的意义 二、文学作品体裁分类的标准和方法 三、文学作品体裁分类的相对性,第二节 诗 歌,关于诗歌的体裁分类及特征:一、诗歌文体概述二、风谣 骚赋三、乐府诗 古体诗 近体诗四、词 散曲 自由诗 十四行诗,返回目录,第三节 小 说,关于小说的体裁分类及特征:一、小说文体概述 二、笔记小说 传奇小说 话本小说 章回小说 三、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微型小说,返回目录,第四节 散 文,关于散文的体裁分类及特征:一、散文文体概述 二、杂文 小品文 三、散文诗 报告文学,返回目录,第五节 戏剧文学,关于戏剧文学的体裁分类及特征:一、戏剧文学文体概述 二、杂剧 三、诗剧 歌剧 话剧四、影视文学,关键词(一)关键词(二)思考题(一)思考题(二)阅读链接 第六章 返回目录,第七章 文 学 风 格,关键词(一)关键词(二)思考题 阅读链接 返回目录,第一节 风格的界定,讨论文学风格的内涵及特征:一、风格的概念二、风格与创作个性三、风格的随体成势四、文学风格的特性,返回目录,第二节 风格的形态,关于文学风格的中国形态与西方形态:1、中国文学风格的形态2、西方文学风格的形态,返回目录,第三节 文学风格与文化,关于文学风格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描述:一、民族文化与民族风格二、时代文化与时代风格 三、地域文化与地域风格四、文学流派与流派风格,关键词(一)关键词(二)思考题 阅读链接 第七章 返回目录,第八章 文 学 价 值,关键词 思考题 阅读链接 返回目录,第一节 文学价值的内涵,关于什么是文学价值的研究分析:一、对价值与文学价值的理解 二、文学价值的实现 三、文学价值的“无功利的功利性”,返回目录,第二节 文学价值的形态,一、功利型价值:是指文学通过审美中介对于其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文艺的社会功利性是实现美的功能的一种必要的品格。文学表现了人的生活,而生活中浓厚的社会与政治色彩,必然会对人产生影响并投映于文学中。文学表现人、关切人的生活,必然要在世俗方面给人以必要的满足与效应。二、娱乐型价值:是指文艺通过审美中介所给予读者的感官的快感和情感的愉悦,悦神怡情恰恰是对艺术的特殊规律的事实。三、代偿型价值:是指文艺使人们在现实中被压抑的生命本能及难以实现的欲望和要求,在艺术的世界中得以精神的净化和补偿,这里显示出文艺的间接功利性,即通过模仿和宣泄使公众摆脱苦闷获得心理平衡。,返回目录,第三节 文学的功能,关于文学功能的研究:一、文学的认识功能 二、文学的教育功能 三、文学的美悦功能,返回目录,第四节 文学的魅力,关于什么是文学魅力的分析:一、作品价值的认定 二、“永久的魅力”三、价值、存在和诗意,关键词 思考题 阅读链接 第八章 返回目录,第九章 文 学 鉴 赏,关键词 思考题 阅读链接 返回目录,第一节 文学鉴赏的性质,关于文学鉴赏的性质及特征的分析:一、文学鉴赏与文学消费、文学阅读二、文学鉴赏在文学活动中的位置与作用 三、文学鉴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返回目录,第二节 文学鉴赏的心理准备,一、期待视野 西方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一个具有主体能动性的读者,在进入文学阅读和鉴赏过程之前,基于个人复杂的生活经历和文学经验,心理上往往会形成一个既成的审美定势。读者的这种根据既成审美定势对于阅读鉴赏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就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姚斯:走向接受美学2)二、接受心境 文学接受心境主要有三种:愉悦、抑郁、虚静。愉悦心境指接受主体在进入阅读鉴赏活动时所持有的振奋、欢快、乐观的情绪状态;抑郁心境是指接受主体在进入阅读鉴赏活动时所持有的失意、伤感、郁闷的情绪状态;虚静心境则超脱于前两者,其情绪状态呈现为自然、平和、清静。这三种接受心境中,虚静心境为最佳的接受心境,前两者则往往背离阅读鉴赏活动的真实状态。,返回目录,第三节 文学鉴赏的一般过程,一、形象感受:文学鉴赏首先是从阅读文字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开始的。在文学鉴赏的感受形象阶段,不只是鉴赏主体在头脑里再现作品所描绘的人物、时间、情景的形象,还包括鉴赏主体在再现作品形象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情感的体验,产生某种情感态度。二、审美判断:这需要鉴赏主体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形象,把审美的感知提高到审美的判断。这不是通过冷静的科学分析而是凭借着对审美对象的真实感受和鉴赏主体自己的审美经验作出来的,是审美直觉的结果。三、体验玩味:是鉴赏过程中情感活动和理性活动的再度继续和深化。体验玩味,可以说是鉴赏活动的高潮,是文学鉴赏的极致。它甚至还常常使读者达到“忘我”的境界,如人们常说的“入迷”。,返回目录,第四节 文学鉴赏的特点,关于文学鉴赏特点的一般特点的分析:一、文学鉴赏中的“再创造”二、文学鉴赏的差异性和一致性 三、文学鉴赏中的共鸣现象,关键词 思考题 阅读链接 第九章 返回目录,第十章 文 学 批 评,关键词 思考题 阅读链接 返回目录,第一节 什么是文学批评,关于文学批评的含义及意义的分析:一、文学批评的含义 二、文学批评的意义,返回目录,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主体,讨论文学批评的主体性质,并分析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批评主体,包括两个问题:一、文学批评主体的地位二、文学批评主体的活动条件,返回目录,第三节 文学批评的标准,1、文学批评标准:就是批评者用来评价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的价值尺度。批评者站在不同的立场,以各自的美学观与文学观为基点建立起衡量作品的尺度,这种尺度就是批评标准,它直接左右了评价的结果。2、批评标准的多元化(1)批评标准的多元:无论从历时性还是共时性来看,文学批评标准都是多种多样的,时代、民族、美学观、文学观等因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批评标准的变化。历时性的变化,反映了标准变化的内在逻辑线索;共时性的同存,显示了批评活动的鲜活生机。(2)标准多元化的原因:首先,范式革命使多元成为必然。(科学革命的结构节选)其次,自由选择使多元成为可能。,返回目录,第四节 文学批评模式,关于文学批评模式的具体说明:一、社会历史批评二、印象式批评三、形式主义批评四、心理学批评五、读者批评六、生态批评,关键词 思考题 阅读链接 第十章 返回目录,第十一章 文 学 演 变,关键词 思考题 阅读链接 返回目录,第一节 文学艺术的起源,讨论有关文学艺术的起源问题,揭示起源的特点:一、关于文学艺术起源的若干观点 二、文学艺术起源的综合考察,返回目录,第二节 文学演变的动力,关于文学演变动力的说明:一、外在动力说与内在动力说二、文学演变的多重动力,返回目录,第三节 文学演变的形态,一、表层形态文学演变:指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文学演变活动,是文学演变所呈现出来的外在形态。1、文学思潮是文学演变的表层形态。2、文体形式之间的更替也是文学演变可以观察到的形态。3、雅俗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是文学演变的另一种表层形态。二、深层形态文学演变:指运用特定的理论方法,经过分析之后才能发现的文学内在因素或组织结构方面的变化。三、综合形态文学演变:指文学演变过程中的某些复杂现象中包含有深层的原因,是文学从外在形态到内在根源发生全面变化时的特定状态。,返回目录,第四节 文学演变的方式,一、继承与创新:从纵向上看,文学演变就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既继承又创新的过程。二、借鉴与传承:从横向上看,对其他民族文学的借鉴和对本民族文学特色的传承,成为文学演变的基本方式之一。三、单线与多线:从线索上看,文学演变是通过单线与多线统一的方式实现的。单线是总的趋势,而多线是具体表现。四、连续与断裂:从连续性上看,从变化的运行状态来看,文学演变是通过连续与断裂的方式标示出来的。(福柯论连续性),关键词 思考题 阅读链接 第十一章 返回目录,第十二章 文 学 史,关键词 思考题 阅读链接 返回目录,第一节 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的关系,一、文学史的基础意义:在文学的演变历程中,先有文学史现象的出现,然后才有经验总结及其更高的自觉意识。文学理论的形成,必须以文学史实际为基础,通过鉴赏和批评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文学史上的既有现象,新的文学动态,都是现有理论的生存基础,也是新的理论的产生基础。二、文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文学理论及其观念一经形成,势必影响着文学史的研究,影响着文学史史料的取舍和价值判断。文学史的“史”中应该具有一定的主导意识与理论背景,文学史观本身就是文学理论的有机部分。三、文学演变规律的意义:在文学理论的体系中,文学的演变规律问题常常被当作文学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文学史的研究拟定法则。,返回目录,第二节 文学史研究的审美尺度,一、文论历程中的审美尺度:审美的探索才真正推动着文学自身的演变,文学史家更应该重视的是它的审美尺度。二、审美尺度的基本内涵:情、貌、言 1、中国文学是抒情性为主的文学,表情达意,是文学区别于非文学的根本特征。2、所谓的貌,主要指作品中在由描写和结构等所创造的意象中,表现在体裁和风格等方面的独特风采,它们最终体现出作品的内在神采。(文学史哲学节选)3.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最终通过语言而获得实现。三、审美尺度的变迁:审美尺度的变迁是“常”与“变”的统一。,返回目录,第三节 文学史研究的历史意识,一、文学史识:文学史的历史意识首先要体现出文学的特性。二、文学史识:文学史的历史意识,还在于要正确理解历代文学的传承与创造的关系。三、文学史识:文学史家应充分重视历代鉴赏家、批评家对作品的评价以及其中所体现的判断价值。四、文学史识:文学史的历史意识,体现了文学史家的主导意识。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写史记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言。”“究天人之际”是指研究客观事实,“通古今之变”指总结历史变迁规律,从中体现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返回目录,第四节 文学史研究的当代意识,一、当代意识的意义(文学理论节选)1、首先,文学史的研究必须适应当代读者的需要。2、其次,文学史的研究必须顾及当代文学演变的需要。3、再次,文学史研究的当代意识,包含着在国际总体文化环境中的当代外来影响,特别是传入中国的西方文论和文学史论的影响。二、当代意识的内涵:当代的文学史研究,需要表现出当代人的文学观念。当代意识还应表现为研究体例的突破。当代意识同时体现在主体对文学史料的选择中。三、当代意识与历史意识:文学史的当代意识既强调作品共时性的一面,又强调当代特定背景下对作品的独特颖悟。,关键词 思考题 阅读链接 第十二章 返回目录,一、文学词义,1、英语的文学(Literatur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littera letter,意为文学作品、文学写作。原来的含义是指“文献”和“文书”,包括用文字写作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献、报刊杂志上的文章、秘密文件、恋爱通信、誓约书信等等。2、广义的文学指的是一切用文字所撰写的著述。狭义的文学指的就是美的用语言文字作为媒介而创造的文学作品,“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像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1 参见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第70页、81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二、中国文学概念的演变(1、2),中国的“文学”一词,由“文”与“学”两个单词构成。“文”是“文学”一词的主体。1、许慎说文解字释“文”为:“错画也,象交文。”“文”本是纹理的象形字,自然的或人为的种种纹理都可以称作“文”。后泛指参伍错综的色彩及事物。易系辞下认为:“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认为:“五色成文”。“学”指“学习”,是指通过学习而获有学问的意思。2、文学由“学文”一词转变成。论语有:“君子博学于文”。(雍也篇)还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篇)这里的“学”是指学习、问学的意思,“文”是指诗、书、易等古代典籍。在论语中出现了“文学”这一单独的词语:“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篇)这里的“文学”含义同于“学文”,是指子游、子夏以熟悉古代文献见长,会写文章,很有学问。,二、中国文学概念的演变(3、4),3、文章的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但在汉、唐以后才流行。文章的含义也指文献著作,但同时更指辞赋等有文采的著述。1 文章的原义是指错综的色彩或花纹。周礼考工记:“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后用文章指一切用语言文字作媒介、按照一定要求与法则组织成篇的书面文辞。1 参见詹福瑞中古文学理论范畴第76页至79页,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4、王国维有文学小言、屈子文学之精神等文,虽然间或用过文章一词,但直接使用文学一词的地方多,已经开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界定。王国维认为抒情的文学包括诗、词,叙事的文学包括叙事诗、史诗、戏曲,与现今所称的文学作品的范围一致。论三国演义而称其“无纯文学之资格”,1强调小说应突出美的个人的特点,可见王国维开始使用“纯文学”这一概念,反映了他在认识文学时,注意寻找文学的独特性。1 王国维文学小言,王国维文集第一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三、文学含义的论争,1、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主张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界定文学。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研究发端于1914年,以一批年轻的语言学家、文学史家和文学批评家为骨干。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雅各布森主张:“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1就是认为:文学之为文学,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经济的、社会的或历史的因素;是文学性构成文学,而不是经济的、社会的、历史的等因素构成了文学。1转引自方珊形式主义文论,第102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2、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埃斯卡皮认为:书籍中间的绝大部分都是功能性的,人们要从书籍中寻找消息、资料。文学应该是非功能性的,没有实际的动机。他的文学定义是:“凡是以自身为目的而不作工具的作品即为文学;凡非功能性,即满足文化需要而非实用需要的读物即为文学。”,一、人文的含义,1、中国的“人文”一词出自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文”指的是物相杂,从而形成纹彩。刚柔交错就是物相杂,这形成了“天文”。2、将“人文”对译西方的词语,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人文的含义与“人性”(humanity)同,英语humanities来源于拉丁语humanitas,拉丁语humanitas承继了希腊语paideia的含义,指的是理想人性的培育及优雅艺术的教育和训练等。3、人文主义”曾经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文化思潮,基本思想倾向是:(1)肯定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的贬低;(2)要求享受人世的快乐,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3)主张人的个性解放与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及宗教教义对人的压抑与限制;(4)反对蒙昧主义,主张人有理性,并用知识来造福人类。人文主义是代表了新兴市民阶级的基本要求的反对封建主义和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新文化运动。,二、文学人文性的表现,1、文学的人文性首先体现在文学是表现人性的。人性是人的自然性与人的社会性的统一体。它是人类的特性,具有社会化的性质,但又与人的自然性紧密关联。广义地讲,人性就是人类的共通性。狭义地讲,人性是围绕着人类的基本欲望而展开的基本生存活动所产生的人类的基本情感形式,如人类的生老病死所产生的喜怒哀乐等。2、文学的人文性还体现在要表现人的道德感,这构成了文学所包含的基本冲突。3、文学要表现人的终极追问,这是文学人文性的根本诉求。(文心雕龙原道),一、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1、物质活动是人类通过劳动生产的方式来创造物质财富,以满足人类的基本物质生存的需要。所谓的衣食住行需要,就是这种物质需要,由劳动生产所创造。2、精神活动是人类在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物质活动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围绕着思想、情感、信仰等发生的一系列精神意识的活动。精神活动是对物质活动的一种认识与把握,在这一基础上成为人对物质活动及其关系的一种描述与解释。,二、审美活动的独特性,1、将文学活动作为既区别于物质活动又区别于其他的精神活动形式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式看待,文学活动其实是属于精神领域的一种审美活动。2、文学活动由于具有审美活动的基本属性,并不必然地就与人类的非审美的活动绝缘了。审美与非审美的划分,不是为了割断文学与人类生活的广泛领域的联系。3、梁实秋的(文学的美),三、审美活动的丰富性,首先,以人类的生产劳动构成的实践活动为文学活动提供了创造的基础。其次,人类的政治活动、道德活动、哲学活动、宗教活动等对文学也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再次,人类为恢复生态平衡所进行的努力,也与文学密不可分。,一、文学的媒介特征,从媒介的角度看,不同的艺术样式是运用了不同的媒介的。音乐用的是节奏、旋律等,创造的是音乐形象。雕塑用的是石块、石膏等,创造的是雕塑形象。舞蹈用的是人体动作,创造的是舞蹈形象。绘画用的是色彩、线条,创造的是油画形象或国画形象。戏剧与电影用的是综合媒介,创造的是舞台形象或银幕形象。文学用的语言,创造的就是文学形象。(周易略例明象),二、语言艺术的主要特性,1.形象接受上的间接性。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不具有物质的实体性与感觉的直观性,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只有依靠自己的想象力的帮助,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记忆、联想、组合、思索等,才能形成一个稍有具体性的能够被感知的文学形象。2、描写生活的广阔性和丰富性。文学在描写生活时可以较少地受到时空的限制。文学创作既可抓住某一瞬间,定格描写这个瞬间里某个人物或某些人物的神情面貌,也可以表现时间的流动过程,将过去、现在、未来统一起来或揉和起来加以描写。3、表现思想情感的直接性和深刻性。直接性指的是文学比起其他艺术来更能够直接、明确地表现人类的思想情感,不必经过媒介的转换就可以达到描写与表现目的。深刻性指的是文学比其他艺术更易于表现思想情感,并通过多种方式描写思想情感的性质,揭示思想情感的内涵,将思想情感呈现到读者的面前。,关 键 词,1文学本体论:本体指的是存在、有(eon,Sein),本体论(Ontologie或ontology)是在最抽象的层次上揭示世界的根本属性与原初本质。文学本体,就是指决定一个写作活动及其结果是否是文学的那种根本属性与原初本质;文学本体论就是从文学的根本属性与原初本质的角度来研究文学活动。2人文与人文主义:在中国古代,“人文”指的是人间的活动而具有礼义化、道德化、文明化的特征。“人文主义”曾经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文化思潮,它的基本基本思想倾向是:(1)肯定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的贬低;(2)要求享受人世的快乐,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3)主张人的个性解放与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及宗教教义对人的压抑与限制;(4)反对蒙昧主义,主张人有理性,并用知识来造福人类。3人生四境界:冯友兰的观点,包括四种境界,自然境界是人处于生物状态,追求生理的满足。功利境界是人处于社会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满足自己的欲望。道德境界是个体能够充分考虑他人的利益,与他人共同奋斗追求人类幸福。天地境界则是超越道德境界进入人与自然万物的交流与共生状态,获得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在保持人与自然万物的平衡中求得人的存在与发展。4审美判断:指的是一种无利害、非概念的判断,它有别于快感的、功利的、概念的活动,既不是实践活动,也不是知解活动,甚至也不是道德活动。审美活动就是在无利害、非概念的状态中产生的具有主观合目的性的审美愉悦活动。5文学性: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雅各布森提出的观点,认为文学性存在于文学语言的联系与构造中,是文学理论研究的对象,文学性是指决定文学成为文学的那种特性。不同的文论体系对文学性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文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及符号性,均属于文学性的内涵之中。,思 考 题,1.试比较文学概念与文章概念的不同内涵。2.文学的人文性在文学的整体属性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3.举例说明忧生作品与忧世作品的联系与区别。4.审美判断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文学与审美判断的关系?5.试分析影像时代中文学活动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阅 读 链 接,1周宪超越文学文学的文化哲学思考,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2王岳川艺术本体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4童庆炳文艺学边界三题,文学评论2004年第6期。,一、文学形象的涵义和构成,1、易系辞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1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宁少而丧母,不识形象。”2前者指物的形体,后者指人的面貌,和我们今天所谈的形象其意义不尽相同。1 转引金景芳:周易讲座,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页。2 转引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917页。2、文学形象的涵义是:作家以语言为媒质和实体,依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对生活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创造出来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感性画面或情景。3、文学形象的内部构成可分为四个层面:语言、语象、具象、内蕴。,二、文学形象的分类,1.再现型形象以再现客观生活为主,追求细节真实的形象,称为再现性形象。叙事性文学和戏剧文学所塑造的形象,大部分都是再现性形象。2表意型形象抒情性作品主要是以主人公的口吻抒发内心思想感情而形成形象,这可称为表意型形象。3象征型形象象征型形象是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的具有暗示性、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文学形象。它与表意型形象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由象征手法来营造的。,三、文学形象的特征,文学形象的特征由以下四个要素所赋予:1、从世界的角度看,文学形象具有带有客观性的具体性和概括性。2、从作家的角度看,文学形象具有作家的主体性。3、从读者的角度上,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和模糊性。4、从作品的角度看,文学形象具有审美性。,一、典型理论的发展,西方典型理论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1、17世纪以前为第一阶段,其典型观是类型说,即把典型作为类的代表,是某一类人的最完备状态的体现。其特点是为一般而寻找特殊;共性鲜明突出,而个性从属于共性。亚里斯多德、贺拉斯、布瓦洛是其主要代表理论家。2、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为第二阶段,其典型观是个性说,即着重描写独特、丰富、复杂的个性,而把共性融化于个性之中。黑格尔便是这种典型观的主要代表。3、19世纪80年后为第三价段,其典型观基本上是个性-环境说,即要求在典型环境中完成典型人物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二、典型人物,典型人物有以下三个特征:1、具有独特、丰满、鲜明的个性。第一,性格的核心是突出的。第二,性格的核心是独特的。2、具有巨大深刻的社会概括性,代表了一定人群的社会本质性。3、典型人物的个性和社会概括性具有统一性,概括性包含在人物的个性之中,通过人物个性表现出来。(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三、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具体说来:1、典型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具体生活环境与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环境的统一在一起的围绕典型人物又能反映时代精神与人类命运的独特环境。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关系:(1)相互联系,相互依存。(2)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四、典型化,1、典型化:作家把从生活中得来的素材,经过选择、集中、想象等艺术加工,改造成具有典型性的文学形象的过程,就叫典型化。它包括个性化和概括化。2、个性化,指文学创作中赋予艺术形象以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的过程。3、概括化,指作家从富有特征的生活现象出发,通过艺术提炼,把生活中个别现象提高到足以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特点的水平上来的过程。4、概括化和个性化密切不可分。个性化包含着概括化的因素,概括化中渗透着个性化的成分,两者是同步进行,同步完成的。,一、意境理论的发展,意境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1、意境理论的源头可上溯至庄子,此书不但提出了言与意、意与象的关系,而且还较早地使用了“境”的概念,如“荣辱之境”、“是非之境”等,为意境论的创立准备了条件。2、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首先用“境”的概念来评论嵇康和阮藉的诗,说他们的诗“境玄思淡”。3、盛唐之后,王昌龄诗格明确提出“意境”概念。随后,诗僧皎然诗式提出“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命题。司空图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等观点,揭示了意境含蓄蕴藉和发人想象的美学特征。至此,意境理论基本确立。4、自宋以降,宋严羽的“别材”、“别趣”说,清王夫之的“情景”说,到王国维使意境理论臻于成熟,人间词话为代表作。,二、意境的涵义及其审美特征,1、意境的含义: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自然、生活场景与作者的情思和谐浑一而形成的丰富蕴藉的艺术空间。2、意境的审美特征:(1)情景交融,和谐统一(2)具有丰富蕴藉的艺术空间(李白玉阶怨的意境分析)(3)意新语工,三、意境的分类,1、审美风格分类法 刘熙载艺概说:“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四境。”1 引自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 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3页。(1)“花鸟缠绵”,明丽鲜艳的美;(2)“云雷奋发”,状烈崇高的美;(3)“弦泉幽咽”,凄婉悲凉的美;(4)“雷月空明”,和平静穆的美。2、情感表现形态分类法(1)“有我之境”,就是意境中诗人的情感表现较强烈、鲜明,“物皆著我之色彩”。(2)“无我之境”,就是情感的表达含蓄,隐曲,不动声色,情寓景中。,关 键 词,1文学形象:作家以语言为媒质和实体,依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对生活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创造出来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感性画面或情景。“画面”一般见之于叙事文学,其中的人物、景物、场面、环境等可称为文学形象,但最主要的是人物形象。“情景”一般见于抒情文学。2典型人物:真正的典型人物,“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以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方式而生存,具有认识社会生活的巨大思想价值,给人以较高的享受。因此,典型人物应为具有独特、丰满、鲜明的个性和巨大、深刻的社会概括性的人物形象。3意境:诗人的主观与外界的客观猝然结合在一起,情与景合,意与象通,从而形成意境。所以,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自然、生活场景与作者的情思和谐浑一而形成的丰富蕴藉的艺术空间。,思 考 题,1以祝福中的祥林嫂为例,谈谈文学形象的构成和特征。2举例谈谈典型人物的基本特征。3结合你自己的审美经验,谈谈意境的审美特征。4、典型化与类型化区别是什么?,阅 读 链 接,1.王国维: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2.(加拿大)弗莱:批评的剖析,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3.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4.刘再复:性格组合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5.杜书瀛:论艺术典型,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一、语言 话语 言语,1、什么是语言(Language)(“语言”、“言语”)指与语言学或语言教学有关的、专业的、系统的语言知识、语言 理论。2、什么是话语(discourse)指演讲、会谈、论证、对话,在其固有用法中还含有推理的意思。3、什么是言语(parol)指口头言讲的具体行为,而且是非正式的、不正规的,侧重于个人方面的、较为灵活自由的言讲。,二、文学言语与非文学语言,文学言语与科学语言的差异:1、文学言语与科学语言承载的思维方式不同。科学通过抽象思维从理性上来认识世界,文学艺术通过形象思维从情感上去认识(体悟)世界。2、文学言语与科学语言的表现形式不同。科学运用抽象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理论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决定了科学语言是一种“解说”性语言,要求准确严谨,严格遵守语法和常识逻辑;文学要通过语言传达文学家的独特感受、心境,是一种模糊性的、难以名状的语言。3.文学言语与科学语言的不同,还表现在主体传达与接受的态度上。科学语言作为一种推理性符号,拒绝任何个人情感、情绪的介入,不必进行审美观照;文学传达的是主体复杂的情感经验,文学言语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语言”、“言语”和“话语”),一、叙事性文学言语,1、叙事者言语 具有对叙事作品起着穿针引线、连缀贯穿的作用,它使作品的诸要素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叙述的时间 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首先表现在时序这个层面上。3、人物言语的表达形式与特点(1)叙事文的人物言语具有灵活自由的特点。(2)叙事文的人物言语还具有神肖之美的特点。,二、抒情性文学言语,1、文学抒情的语言表达方式(1)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有感而发,直接宣泄某种情绪或情感,直接剖露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抒情方式。(2)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直接诉说自己的内心情感,而是把情感寓于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使主观情感客观化、形象化,以此间接地暗示或烘托出自己的某种感受或体验。2文学抒情的语言策略(1)含情描述式抒情;(2)复沓咏叹式抒情;(3)谈心呼告式抒情;(4)象征寓意式抒情;(5)比兴比拟式抒情。,三、影剧性文学言语,1、影剧性文学言语的形态(1)人物言语是演员在舞台上说的话,即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以及唱词等。(2)情景说明分为舞台场景说明和舞台指示,前者指明剧中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环境氛围、场景设置、交代剧情时空关系和有关人物等;后者指明各个角色的姿态举止、动作表情,一般是插在人物名字之后和台词中间的括号里,给以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