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案》PPT课件.ppt
第七章 德育,德育概念及改革趋势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德育过程及其特征 德育途径及其方法,本章学习要点,第一节德育概述,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对德育内涵的理解,需要从两个层面上把握:一是政策层面,依据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规定来界定德育的内涵;二是德育论层面,依据德育的本质属性来界定德育的内涵。,一德育的概念,1、“德育”,顾名思义,是“道德教育”的简称。,(1)政治教育,(2)思想教育,(3)品德教育,(4)心理健康教育,当代中国德育教育,(5)法制教育,生态品德教育,家庭教育指导,2、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智育、体育等 是并列的概念。德育、智育、体育犹如金字塔之有三面,而非鼎之有三足。它们与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互相渗透,不可或缺,共同构成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宗旨的全面发展教育。3、德育较其他各育更多地反映一定社会的社会关系,更直接地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及其发展需要的制约。,德育是品德建构。通过德育,个体形成品德,完成社会化,实现对社会的积极适应。,二德育的本质,1、品德概念品德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思想品质与道德品质的总称,是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稳定的心理特性,又称品性或德性。,2、品德结构元素论1)一元说(知)2)二元说(知、行)3)三元说(知、情、行)4)四元说(知、情、意、行)5)五元说(知、情、意、行、信),3、品德及其系统建构品德是人的主体性的核心。品德结构包括动机、行为两部分,前者体现个体规范行为的需要,后者体现对规范行为执行情况。价值取向抉择是品德结构的核心。,四元说认为品德由道德的知、情、意、行四元素构成。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及其社会意义的认识,它涉及道德概念及道德观的形成、道德信念的产生、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等。道德情感是伴随认识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它表明了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倾向。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相结合,构成道德动机,成为推动个体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意志是个体克服困难,自学调控行为履行道德规范,以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的活动。动机斗争是道德意志过程的核心。,第二节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德育的目标是德育工作者预期的学生所要达到的道德标准。我国中学德育目标体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规定的德育基本任务和中学德育大纲规定的德育目标及其具体的基本要求所构成。,一、德育的目标,我国中学德育大纲对初中、高中阶段的德育内容循序渐进有所规定。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法制教育、身心卫生和个性教育等。,二、德育的内容,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就是一种由外而内向学生施加影响,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儿童品德的过程。二、德育过程的特点 德育过程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多端性,即一项具体的德育活动,可以从知、情、意、行任何一处切入。,三、德育过程是“内化”与“建构”相统一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一种内化过程。即通过学习,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即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需要的过程)2、掌握交往规则3、学会社会适应,四、德育过程的现代转换 1、尊重与倾听2、接纳与同感3、理解与对话4、期望与等待,第四节西方道德发展流派及新进展,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论 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划分为两级水平:他律水平与自律水平。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遵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程序,进而提出儿童道德发展的四个年龄阶段:1)自我中心主义(2-5岁)2)权威阶段(6-8岁)3)可逆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1-12岁),2、柯尔伯格道德认知论 认为儿童的道德成熟就是道德认知的发展过程。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型:1)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务为定向和工具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两个阶段)2)习俗水平(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定向和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两个阶段)3)后习俗水平(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和以普遍的伦理的原则为定向两个阶段),二、精神分析道德发展理论,该理论早期以创始人弗洛伊德为代表,后期以新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为代表。,三、行为主义道德发展理论,该理论以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品德理论以及班图拉的社会学习品德政论为代表。,1、加强德育是世界各国进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2、扩充“德育”外延,强调社会性教育的趋势;3、在理论发展上,处于两个极端的“传统派”与“现代派”从对立走向 融合的趋势。,四、德育研究新进展,国际趋势,1、德育以人为本2、德育回归生活3、德育要丰盈学生精神世界。1)信仰教育 2)幸福教育 3)精神提升,新进展,1、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的思想品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2、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传统文化的断层、价值观念的多元引起思想困惑与道德失准。3、大众传媒的普及、信息渠道的畅通,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的挑战。4、弘扬我国传统道德精神与借鉴西方德育思想的精华。,五、中国德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德育?,第五节德育的途径和方法,一、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各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一)全方位的德育,劳动与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校外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二)大德育课程,系统支持,德育,气氛意义的“德育”课程,认识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体制意义上的“德育”课程,1、也称理论性德育课程,如思想政治课。,2、也称实践性德育课程,如各种专为德育而组织的课外活动。,1,2,3,4,3、潜在课程。体制指每一个学生学习与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环境的组织与管理体制或制度。,4、潜在课程。气氛指每一个学生生活与学习于其中的那个班级、学校、家庭与社会中的特定的风气或氛围。,(一)常用的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实际锻炼法4、情感陶冶法5、品德评价法6、心理咨询法7、生活指导法,二、德育的方法,1、德育方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体系。2、在德育实践过程中,教育者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受教 育者所处的环境条件来选择德育方法。3、成功的选择和运用德育方法,取决于教育者有一个正确的教育 观与学生观,有赖于教育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二)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命题 有专家认为:“对年轻一代而言,物质环境的改变,独生子女家庭的娇宠,唯升学以求的生活目标的畸形,更显示出一种人格发展的困境。环境与家庭正扶持一种特殊人格:以依赖为前提的虚假主体性,它潜移默化地在苛求环境、苛求他人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扩张,发展为自私狭隘、惧怕艰苦、心理脆弱的自我中心式人格。”你认为,这一段评论是针砭人理的诤言,还是耸人听闻的不实之词?请举出实例加以印证或反驳。建议不同见解的同学之间在课后可以组织一次辩论。,课堂讨论,以“5.12”中国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所引发的事件 为题材,结合德育的基本途径,探讨我国新时期更为 有效的青年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教学实践,德育途径德育方法,收集材料,我们是中华儿女,我们是兄弟姐妹!,德育目标,天道酬勤与同学们共勉!,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