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贸易理论》PPT课件.ppt
第四章 技术贸易理论,本章我们介绍解释当代国际技术贸易模式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了解国际技术贸易理论的发展动态,熟悉相关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技术差距论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后发优势理论中间技术论适用技术论,第一节 技术差距论,代表人物: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1961年于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核心观点:当一国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出新产品后,它可能凭借这种技术差距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向其他国家出口这种新产品,这种技术差距将持续到其他国家通过进口此新产品或技术合作等方式逐渐掌握了该先进技术,能够模仿生产从而减少进口才消失,而创新国由于技术优势所获取的垄断利润的消失会促使其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出新产品,创造出新一轮的技术差距。,A国为技术创新国,B国为模仿国。t0 点,A国完成技术创新并开始生产该技术产品,技术差距产生;t1点,B国开始对该技术产品产生需求并开始从A国进口;t2点,B国开始生产该技术产品并减少从A国的进口,A国生产量和出口量都下降;t3点,B国停止从A国进口该产品并开始出口,技术差距消失,A国为技术创新国,B国为模仿国。t0 t1,为需求时滞阶段,B国需求滞后于A国需求的时间;t0 t2,为反应时滞阶段,A国完成技术创新开始生产到B国模仿其技术开始生产;t2 t3,为掌握时滞阶段,B国开始生产该技术产品到停止进口该技术产品;t0 t3,为模仿时滞阶段,A国完成技术创新开始生产到B国停止从A国进口产品;,模仿时滞概念的实际运用,1966年,盖瑞胡佛鲍尔(G.C.Hufbauer)利用模仿时滞的概念,解释了合成材料产业的贸易模式。即一个国家在合成材料出口市场的份额,可以用该国的模仿时滞来解释。当他按照各国的模仿时滞对国家进行排序时发现,模仿时滞短的国家最新引进新合成材料技术,并开始生产和向模仿时滞长的国家出口,随着技术的传播,模仿时滞长的国家也逐步开始生产这种合成材料,并逐步取代模仿时滞短的国家的出口地位。,第二节 技术生命周期论,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于1966年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这篇论文。通过分析产品技术的变化及其对贸易的影响,解释了这一现象,这一理论就是“产品生命周期论”。产品在国际间的流动就是各种形式的技术在国际间的流动,因此我们可以从研究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研究技术的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的三阶段分析,从技术的角度考虑,产品周期理论认为一个新产品的技术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产品创新阶段 产品成熟阶段 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创新阶段:需要大量的技术和资本,面临巨大的市场、政治、文化风险。而这些只能由发达国家的富裕厂商来承担。同时发达国家有完善的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因此,创新阶段会集中在技术创新多发的发达国家进行。产品成熟阶段:随着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其他一些国家的生产者发现他们自身的要素价格优势使他们可以加入到新产品的生产行列。但,生产仍需相当的技术投入并且该产品仍然非常昂贵,此时的生产更多的会在其他发达国家展开。产品标准化阶段:随着产品继续被生产,产品逐渐趋于标准化,技术在生产中的比重下降,劳动力要素比重上升,生产会转移到劳动力比较丰富的国家进行。,比较优势的转移导致贸易地位的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的实际应用,收音机的产生与消亡 最早由美国发明,生产销售面狭窄;生产和电台网的拓宽,收音机开始出口;二战后美国控制真空管收音机的国际市场;日本利用其劳动力优势,抢占国际市场份额;美国开发半导体,日本效仿,亚洲一些国家生产 真空管收音机;美国开发小型半导体技术,日本再效仿,亚洲国家生产半导体;美国退出市场,第三节 后发优势理论,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chenkron)提出:1962年于经济落后的历史回顾一文中提出。发展:美国社会学家M列维从现代化的角度将后发优势理论具体化。,核心观点,后发国对现代化的认识要比先发国在自己开始现代化时对现代化认识丰富得多;后发者可以大量采用和借鉴先发国成熟的计划、技术、设备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后发国家可以跳越先发国家的一些必经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技术方面;由于先发国家的发展水平已达到较高阶段,可使后发国家对自己现代化前景有一定的预测;先发国家可以在资本和技术上对后发国提供帮助。,后发优势的实际应用,我国西部后发地区的发展 发挥技术性后发优势:研究与开发环节 产品的生产环节 市场环节 发挥制度性后发优势:成本优势 时间优势 经验优势 资本优势,第四节 中间技术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E.F.舒马赫在1973在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中提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最迫切的需要之一是创造就业机会,为此,引进技术和生产时应考虑发展中国家经济贫困、落后的环境,采用容易推广、消化的技术,即比那些最新最先进的资本密集型技术更简单、更廉价、更易于维修,同时又比初级原始技术更优越的适用技术。这样,既可以回避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和高技术人才匾乏的难题,又可带来扩大就业和技术易于消化吸收、效益良好的连锁效应。他称这类技术为“中间技术”。,中间技术的特点,属于劳动密集型技术,因此,不需要占用过多资本,比较适合小型企业,利于就业。中间技术比传统技术的生产率要高得多,与资本高度密集的现代工业技术相比,又要便宜得多。中间技术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在应用、管理和维修方面的问题都容易解决。因此,它是一种适合于在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普遍推广的技术。,第五节 适用技术理论,鉴于中间技术存在理论缺陷,印度经济学家雷迪提出“适用技术论”。该理论认为,技术是在一个国家社会体系、价值体系、技术体系与自认条件的相互关系中产生转移并被加以利用的,因此,所引进的技术应该能够适应各种社会条件并能以正确的方式来满足社会有效需求。因此,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应该从本国的国情出发,选择最适合本国发展水平的技术。,适用技术选择的目标,环境目标。适用技术应该能够节约能源,循环使用各种材料,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社会目标。适用技术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提供富有创造性和引人入胜的工作,能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相交融,促进社会和睦并赋予群众较大的自主权。经济目标。适用技术应该能够克服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因素,广泛提供就业机会,采用地方资源并生产地方消费品,分散经营。,案例研究,概况二战后60年代,日本政府把“大量引进技术”作为国策,从根本上扭转了战后初期的科技落后局面;6070年代,继续引进技术,注意消化和吸收;7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形势从国际资本的竞争发展到技术竞争,促使日本开始重视自主开发技术和独立研究;自此日本又出现了新的发展模式:技术革新国外推广应用技术输出。,二战后日本技术转移概况及解析,日本政府的政策 确立“大量引进技术”的国策;以政府为核心建立高水平的研究所,鼓励民间企业研究所;为了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发展高技术产业,日本政府历来重视通过财政预算拨款对符合政策规定的企业提供财政补贴;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有计划的进行产业技术的转移,改变国家的产业结构,例如:电子计算机产业;,日本政府的政策 充分利用外资相互竞争的力量牵制,鼓励企业与外国先进企业合作,不断吸收新技术,例如:日立与美国无线电公司,东芝与美国通用电器的合作。日本 政 府对市场机制的管理手段,是根据经济发展状况相应的采取不同的方法,从战后至今,技术转移管理经历了严格管理、逐步放松管理、自由化管理、法制制度管理四个阶段。日本 政 府和企业间还存在着被称为“业界团体”的中间组织,这种组织在日本有25000多个,在政府和企业间架起桥梁。,问题:1.上述案例中体现了哪些国际技术贸易理论?2.结合中国的国情,请谈谈战后日本的技术转移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启示?,案例研究二,案例描述 印度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塔塔汽车集团公司进入轿车生产市场的历史只有6年,创造了印度汽车突飞猛进的奇迹;塔塔现在不仅占领了印度国内轿车市场16.9的份额,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二位,而且产品出口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公司生产的汽车90是自主研发、设计的。汽车的几个核心部分,如底盘、发动机都是该公司的专利产品;,印度汽车六年时间创造奇迹,案例研究二,原因分析 从1993年开始,印度 政 府调整了产业 政 策,有条件地向国际汽车巨头打开国门,福特、通用、丰田等十多家汽车界巨头先后以合资合作、投资建厂等方式进入印度市场;印度汽车把跨国汽车公司的资金、技术和品牌优势作为增强自己实力的重要途径;印度的汽车企业在自主研发方面舍得下工夫,现在有很多厂家已经掌握了核心技术,开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型,在竞争力方面逐渐缩小与欧美同行的差距。,问题:结合中国的国情,请谈谈印度汽车技术转移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启示?,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从1885年至1908年福特公司的T型车问世,汽车工业处于不断探索之中;第二阶段:以1908年福特的T型车为起点,直到20世纪40年代,世界汽车工业进入了以大量生产、大量销售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美国占绝对优势;第三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初,汽车工业一跃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支柱和主导地位,西欧各国汽车工业的复兴,使美国的竞争优势受到严峻挑战;第四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综合技术和高科技技术广泛应用,美、日、欧三足鼎立格局形成,韩国等国也进入较大的汽车生产国之列。,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从1953年到1986年30多年间,中国汽车业以引进苏联的技术为起点,在计划体制下的30年发展,强调自主创新;第二阶段:1986年到入世前,正式把汽车工业列为支柱产业,强调产品技术引进;第三阶段:入世后,外资如潮水般涌入,中国政府激励汽车自主研发,中国汽车产业出现了自主品牌和自主开发的企业。,发达国家的汽车技术研发系统,汽车技术研发体系:研发机构设置、研发人员设置、项目管理;汽车技术研发投入;汽车技术研发手段:计算机辅助技术、虚拟技术;汽车研发方式:联合开发、加强零部件企业的合作、研发本土化,合资企业的技术发展,上海汽车自主开发体系的建立:自主开发的基础:物质基础、人才积累、零部件体系的建立、自主品牌;集成全球资源的自主创新之路:第一阶段早期尝试、第二阶段“世界为我所用”的自主创新道路、第三阶段充分利用世界资源,建立全球平台体系;建立自主开发体系,韩国自主品牌,政府支持兼并重组技术引进自主品牌形象消费者支持,自主品牌技术的发展,政府层面:制定鼓励自主技术常新的各项政策和法规、加强产业指导和引导;行业协会:促进技术交流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指导、形成服务网络;企业层面:增强投入、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提升自主品牌形象;消费者层面:转变观念,热爱自主品牌,政府加大自主品牌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