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免疫规划概述》PPT课件.ppt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概述,河南省CDC免疫预防与规划所郭万申,内容提要,有关的概念发展的历史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主要工作任务,有关的概念1,传染病流行三环节 疫苗预防接种计划免疫免疫规划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第一类疫苗第二类疫苗,接种单位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常规接种应急接种群体性预防接种受种者,有关的概念2,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病人 空气、水/食物、接触、人群易感性病原携带者 媒介节肢动物、土壤、群体免疫力受感染动物 医源性、围产期、多途径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有关的概念3,疫苗 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条例传统疫苗是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脱毒、灭活等方法制成,用于预防疾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现代疫苗的定义有所延伸,它是指针对疾病的病原微生物或其蛋白质(多肽、肽)、多糖或核酸,以单一实体或通过载体经预防接种进入人体后,能诱导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从而使机体获得预防该疾病的免疫力。,有关的概念4,预防接种 是指根据疾病预防控制规划,利用疫苗,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由合格的接种技术人员,给适宜的接种对象进行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以达到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规范预防接种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概念是指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对机体进行接种,使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或群体的免疫水平,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它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狭义的概念指的是仅接种疫苗,使个体或群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力。,有关的概念5,计划免疫 是指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水平分析,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传染病的目的。-计划免疫学,有关的概念6,免疫规划 是计划免疫工作的发展,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计划免疫业已取得的成果,提高和维持接种率,扩大预防接种服务人群,积极推广新疫苗应用,也有利于在我国预防接种工作领域与国际接轨。它是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疫苗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为更加合理地使用疫苗和开展预防接种工作,以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传染病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理论与实践,有关的概念7,国家免疫规划 是指按照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称省)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者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控制特定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第一类疫苗 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第二类疫苗 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条例,有关的概念8,接种单位 经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依照条例规定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以下称接种单位),承担预防接种工作。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指定接种单位时,应当明确其责任区域。接种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具有经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规范,有关的概念9,冷链 是指为保证疫苗从疫苗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运转过程中的质量而装备的储存、运输冷藏设施、设备。-条例,有关的概念10,一般反应 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规范 异常反应 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条例,有关的概念11,常规接种 接种单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和当地预防接种工作计划定期为适龄人群提供的预防接种服务。承担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每年至少应提供12次接种服务。应急接种 在传染病流行开始或有流行趋势时,为控制疫情蔓延,对易感染人群开展的预防接种活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行政部门需要采取应急接种措施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和应急条例)的规定执行。-规范 群体性预防接种 是指在特定范围和时间对某种或者某些传染病的特定人群,有组织地集中实施预防接种的活动。-规范,有关的概念12,受种者 接受预防接种的人。-规范控制 疾病的发生、流行局限于局部地区,发病率与死亡率下降到可接受的水平。需持续采取各种干预措施,保持疾病下降态势。消除(疾病、传染)在确定的地域特定的疾病发病下降到零或在确定的地域由特定致病因子引起的传染下降到零,需持续采取干预措施防止治病因子传播循环的重新建立。消灭 在世界范围内由特定致病因子引起的传染下降到零。自然界中无特定致病因子,无需采取干预措施。根除 特定的传染因子不再存在于自然界与实验室中。,不同时期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目标,Control 控制,Outbreakprevention 预防暴发,Elimination&Eredication 消除和消灭,reduce incidence&mortality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maintain low incidence and prevent outbreaks维持低发病率水平和预防暴发,interrupt circulation of pathogen 切断病原传播,6,内容提要,有关的概念发展的历史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主要工作任务,发展的历史1,人类免疫预防的发展简史中国免疫预防的发展历程,发展的历史2,预防接种的经验时期“以毒攻毒”初期的“免疫”思想“血清脓汁”原始的“免疫”方法人痘接种法免疫预防的先例,免疫预防的实验时期琴纳(E.Jenner)和牛痘苗1801年预言“人类最可怕灾害天花的消灭,将是牛痘接种的最终结果。列文虎克(Leeuwen Hoek)和显微镜发明、微生物的发现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L.Pasteur)科学研究基础的奠定人郭霍(R.Koch),发展的历史3 免疫预防的发展时期,1930年,Theiler成功地将黄热病病毒在鼠脑内传代;1932年,将强毒通过鸡胚组织培养传代,获得了对猴和人的弱毒株。1937年制成17D黄热病减毒活疫苗。1884年,Salmon 和Smith用加热灭活的猪霍乱菌免疫鸽子,证明可保护活菌攻击。1890年,Kitasato和Behring用三氯化碘处理白喉和破伤风杆菌毒素,减弱其毒性,制成抗毒素,建立血清疗法,并为制备类毒素打下基础。1892年,Haffkine研制成霍乱活菌苗。1896年,Kolle报告用561h灭活霍乱菌,制备成霍乱菌苗。1897年,Haffkine采有701h灭活鼠疫杆菌,制备成鼠疫疫苗。1895-1898年,Pfeiffer、Kolle和wright几乎同时分别将伤寒疫苗用于人体。1913年,Behring提倡用白喉毒素和抗毒素免疫。1915年,Widal开始使用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疫苗。1921年,Calmette和Guerin研制成功卡介苗(BCG)并正式用于人体。1923年,Glenny和Ramon用白喉类毒素做人群免疫;同年,首先使用百日咳疫苗。1927年,Ramon和Zoeller将破伤风类毒素(TT)做预防接种。,1932年,Sellard和Laigret研制成黄热病疫苗。1933年,Weigl研制成功虱肠斑疹伤寒疫苗;1938-1940年采用鸡胚卵黄囊制备。1937年,Salk研制成功最早的流感灭活疫苗。1945年,Theiler制造成黄热病疫苗。1954年,Salk制成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1956年,Sabin制成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1960年,Enders研制成功麻疹减毒活疫苗(MV)。1962年,Weller研制成功风疹减毒活疫苗。1966年,Takahashi等研制成功流行性腮腺炎疫苗1967年,Wiktor研制成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1968年,Gotschlich研制成C群脑膜炎球菌疫苗;1971年又制成A群疫苗。1973年,Takahashi研制成水痘疫苗。1976年,Maupas等研制成乙型肝炎疫苗(HBV)。1978和1980年,肺炎球菌疫苗和b型嗜血流感杆菌疫苗相继问世。1981年:基因工程重组乙肝疫苗获得批准上市。,发展的历史4 全球扩大免疫规划简介,全球扩大免疫规划(EPI)简要回顾全球EPI活动的进展20世纪90年代EPI活动的主要策略,EPI-Expanded Programme on Immunization,发展的历史5 EPI简要回顾,1974年,第27届WHA要求各成员国“发展和坚持免疫方法与流行病学监督计划,防制天花、白喉、脊灰、百日咳、破伤风、结核病等传染病”,开始正式提出EPI。1976年,第29届WHA重申了这一计划的基本发展方向;1977年,第30届WHA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总目标,包括为全球所有儿童提供免疫接种的规划目标,并规定当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预防注射,就是保护你的孩子”;1978年,第31届WHA决议和同年通过的阿拉木图宣言,强调EPI作为PHC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决定成立全球EPI顾问小组;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1990年在全球实现普及儿童免疫目标;1982年,WHO总干事向第35届提出80年代活动的5点行动计划;1983年,UNICEF把实现普及儿童免疫作为:“儿童健康革命”的4项内容之一;1985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致函各国领导人,希望EPI活动得到最高领导人的支持,并在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1986年,第36届WHA再次指明,为实现目标必须不断加速国家规划的实施步伐,并呼吁各国成员积极开展由总干事提议的加强EPI活动的3项一般性措施和4项特殊性措施;1987年,WHO将“免疫每个儿童应有的机会”作为当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1988年,第41届WHA通过在全球消灭脊灰决议;1990年,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两个世界性文件,决定在2000年前努力结束当前存在的儿童死亡及营养不良的状况;1994年,WHO将“2000年目标无脊灰世界”作为当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发展的历史6 全球EPI活动的进展,实现全球所有儿童都能接种BCG、OPV、DPT、MV:1995年9月WHO提供的1周岁内婴儿BCG、OPV3、DPT3和MV的接种率结果分别为87%、89%、80%和78%;EPI针对疾病的发病和死亡明显下降:1995年9月WHO提供的资料表明:全球减少发病:百日咳7065万例,麻疹8599万例,脊灰55万例全球减少死亡:新生儿破伤风73.3万例,百日咳62.6万例,麻疹160.3万例估计每年仍发病和死亡的病例数:发病:麻疹4287.6万例,百日咳3984.2万例,脊灰9.3万例死亡:新生儿破伤风48.9万例,麻疹109.7万例,百日咳35.8万例,发展的历史7 EPI活动的主要策略,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和群众参与培训社区卫生人员继续提高和保持免疫接种率对免疫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采用新的或改良型疫苗疾病控制研究与发展,发展的历史8 中国发展历程,第一阶段:计划免疫前期时间:新中国成立-1977年,是免疫预防工作的初期阶段形式:突击接种内容:普种牛痘等烈性传染病疫苗及试用“四苗”管理:1963年首次发布预防接种工作实施办法提出计划接种的概念主要成绩消灭天花;,发展的历史9 中国发展历程,第二阶段:计划免疫时期时间:1978-2000年,是将WHO的扩大免疫规划(EPI)与我国免疫预防工作相结合(计划免疫),并迅猛发展的阶段第1阶段(19781985年):主要任务是加强计划免疫的基础工作。第2阶段(19861990年):主要任务是实现普及儿童免疫目标。第3阶段(19912000年):主要任务是在巩固和保持高接种率的基础上,控制和消灭针对传染病。形式:免疫服务形式发生重大转变常规免疫、强化免疫、应急免疫等内容:除“四苗”外,免疫服务内容不断扩大乙肝、破类、风疹、麻-腮-风、甲肝等新疫苗主要成绩实现了3个85的目标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发病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发展的历史10 中国发展历程,第三阶段:免疫规划时期时间:2001年形式:与计划免疫时期基本相同,强调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内容:以提高免疫接种率,控制、消除或消灭疫苗可预防疾病为目的,巩固成绩、扩大内容、提高质量,保证免疫预防工作可持续性发展主要成绩:2002年开始国家将乙肝疫苗纳入到儿童计划免疫。2005年国务院出台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开始实行免费接种。2007年国务院决定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发展的历史11 我国免疫史上里程碑,20世纪50年代:全国开展普种牛痘。20世纪60年代:基本消灭天花;逐步在全国开展BCG、OPV、DPT和MV的接种。20世纪70年代:每年利用冬春季节在全国范围推广突击接种;1978年 开始实施儿童计划免疫。1982年:统一儿童免疫程序;开展计划免疫冷链建设。198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全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协调小组,确定每年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1987年:卫生部首次颁布计划免疫技术规程。1988年:全国实现以省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目标;着手开展消灭脊髓灰质炎活动。1990年:全国实现以县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目标。,(续上页),1991年:李鹏总理签署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等两个世界性文件,对计划免疫等工作目标做出政府承诺。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自1993年12月起连续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强化免疫日(NID)活动。1995年:全国实现以乡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目标;开始实施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工作计划。1997年:开始实施全国加速麻疹控制规划。1998年:成立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委员会和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工作委员会,我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工作开始启动;正式提出将乙脑、流脑、乙肝、风疹、流腮纳入免疫规划管理。2000年:全国实现无脊灰目标。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2005年3月16日: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通过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并于2005年6月1日起施行。2005年9月:卫生部制定下发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07年3月: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今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在免费救治艾滋病、血吸虫病等传染病患者的基础上,扩大免费救治病种。为此,中央财政增加支出28亿元。,发展的历史12 重要的里程碑,内容提要,有关的概念发展的历史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主要工作任务,取得的成就1-消灭脊灰,2000年通过无脊灰证实。持续11年保持无脊灰。AFP报告率始终保持在1/10万以上实验室网络运转正常我国第一阶段脊灰野病毒及潜在性感染性材料封存登记清册工作已完成,并得到了WHO的认可IPV开始在二类市场使用 外环境监测脊灰病毒,2000年10月,中国所在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宣布:西太区所有国家和地区已经阻断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传播!,2000消灭脊灰证实,取得的成就2-消除麻疹,世卫总干事助力消麻卫生部下发2010年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方案卫生部召开消除麻疹工作会议,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强化免疫主要结果(按11月30日各省上报数据统计)全国报告应种人数106060935,报告实种人数103431551,报告接种率97.52%,AEFI 共14995例,发生率14.65/10万,异常反应发生率2.41/10万,严重异常反应发生率0.30/10万无群体性AEFI事件报告无与强免有关的死亡病例报告,全国麻疹发病降至历史最低,2010年全国共报告麻疹病例38448例,报告发病率2.89/10万与2009年相比,2010年报告病例数减少了27.3,报告发病率下降了27.3,20052010年全国麻疹病例发病日期月分布(按审核日期统计),2010年麻疹报告病例数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我省麻疹发病率大幅下降,1978-2010年,麻疹发病率下降 98.38%,2005-2010年,麻疹发病率下降 75.67%,2009-2010年,麻疹发病率下降 75.71%,2010年全省麻疹发病率降至2.37/10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2011年上半年,河南省麻疹病例142例,居全国(8496例)第13位,麻疹发病率0.16/10万,居全国(0.64/10万)第21位。,取得的成就3-乙肝控制,乙肝疫苗接种率逐年提高(%),2006年开展8万人血清学调查1992年与2006年调查人群乙肝HBsAg携带率比较,我国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0.96%,达到了控制目标1992年以来儿童感染乙肝人数减少了近8000万,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减少了1900万人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从9.75%下降到7.18%,下降了2.57个百分点,河南省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全人群由11.1%降至5%,5岁以下人群由10%降至1%以下,下降99%,取得的成就4-其它传染病控制,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四种传染病总发病率下降。,2010年流脑发病率降低至历史最低水平,全国乙脑发病有波动,整体呈下降趋势,灭活疫苗全国推广,减毒活疫苗上市,Vero灭活疫苗上市,取得的成就5-专业队伍,各级从事免疫规划专业工作的平均人数,取得的成就6-冷链系统,截至到2000年末,全国共建设了600多座低温冷库、1150座普通冷库,疫苗运输车3300多辆,装备冰箱9.4万台、冷藏包91.6万个。据2010年底监测数据,全国共装备冷藏车543辆、疫苗运输车1047辆、普通冷库3851座、低温冷库988座、各种冰箱140879台、冷藏箱包327037个。,河南省冷链设备建设,2008年,5000万元更新全省冷链设备冷库:157个医用冰箱:6000台冰柜:3000台疫苗运输车:176辆冷藏车:36辆2009年,663.5万元扩容冷链设施冷藏箱:3000个冷藏包:50000个,取得的成就7-经费投入,2004年全国计划免疫审评报告2006年全国免疫规划检查报告,省级政府经费投入,中央政府经费投入,河南省免疫规划经费投入使用情况,2007-2010年省、市、县级免疫规划经费投入使用情况,2007-2010年省本级免疫规划专项经费投入使用情况,注:2009年省财政经费中约3400万元用于支付采购免疫规划疫苗注射器费用。,取得的成就8-法制化、规范化,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疫苗冷藏运输管理规范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和疫苗衍生病毒病例应急处理预案。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控工作方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公众预防指南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实施指南等。,我省将规范化管理作为免疫规划工作的重点与抓手制订规范化管理政策完善规范化管理内容加大各个执行层面的管理力度提高各项工作的规范程度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出台管理规定关于加强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的意见河南省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河南省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试行)河南省预防接种单位和工作人员管理办法(试行)河南省加速麻疹控制方案 河南省免疫规划信息化管理实施方案,免疫规划的规范化管理,免疫规划的规范化管理,疾控中心制定“三规范一意见”及一系列技术性文件和方案河南省预防接种单位管理规范(试行)河南省免疫规划疫苗和注射器管理规范(试行)河南省免疫规划资料管理规范(试行)河南省免疫规划督导工作指导意见(试行)河南省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关于认真落实在重点县区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等工作措施的通知,规范化接种门诊建设,根据2010年底资料全国共建设城区接种门诊9420个乡镇接种门诊36081个社区接种点1033个村级接种点98994个出生接种单位5831个,取得的成就9-针对疾病监测,疾病专报监测网络 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流脑、乙脑实验室监测网络 AFP、麻疹设立监测点 流脑、乙脑、乙肝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平台 儿童个案信息、疫苗和注射器信息、异常反应信息,麻疹监测水平稳步提高,自1999年利用国际合作项目,建立完善全省麻疹监测系统建立覆盖全省各市的麻疹检测实验室网络2011年上半年48小时完整调查率,全国第9位血标本采集率,第8位实验室结果7日反馈率,第5位,脊灰监测系统高质量运转,1994年起,全省15岁以下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维持在l10万以上。,2010年疑似病例593个,其中AFP病例582例,非AFP病例11例,全省92%的县区(146个)均有报告。,河南省1991-2010年AFP病例监测指标完成情况,实验室检测工作最低年份1993年,检测472份最高年份2010年,检测1197份年平均检测标本1001份,河南省脊灰实验室1993-2010年检测粪便标本情况,信息内容常规免疫、AFP、新破(单独运行)儿童预防接种个案管理预防接种后疑似异常反应(AEFI)管理疫苗和注射器管理免疫规划针对疾病(麻疹、流脑、乙脑)专病单病监测信息2006年卫生部制定下发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取得的成就9-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省实现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政策关于建立儿童预防接种管理信息系统的通知河南省免疫规划信息化管理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全市免疫规划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通知平台建设2010年,为省、市、县和接种门诊配备3070余套设备省级建立河南省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平台,已收集370余万儿童个案信息初步实现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资源共享,以县和以乡镇为单位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覆盖率均达到了100%,全省实现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质量控制综合既往预防接种的所有信息资料,如接种证、接种卡、接种底册、强化免疫登记册以及其它各种接种记录或凭证,进行信息资料的审核与比对,甄别出正确、全面的信息 建立免疫信息采集卡(登记册)等方式,补充完善电子数据。在测试平台测试完善信息2011年7月1日,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已在全省全面启动,取得的成就10-扩大国家免疫规划,24年,5年,15种,7种,6种,大力推进扩大国家免疫规划,2009年我省开始全面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免疫规划疫苗由原来的6苗7病扩大到14苗15种疾病2009年,省委、省政府将扩大免疫规划列入了向社会承诺要办好的“十大实事”之一,省卫生厅也下发关于做好全省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通知明确界定了各级财政需要落实的免疫规划工作业务经费和预防接种补助经费标准和内容2009年,甲肝、A+C流脑等所有新纳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开始在我省免费使用2010年覆盖全省,常规疫苗免疫接种情况,2009-2010年12月龄内儿童基础免疫报告接种率,扩免相关疫苗接种情况,新增扩免疫苗2009-2010年报告接种率,取得的成就10-AEFI监测,2008年卫生部颁布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2010年卫生部和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了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2010年建立了疾病控制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共享的AEFI监测信息 2010年通过世卫NRA评估科技重大专项“疫苗临床试验评价技术平台构建的研究”实施,加强监测,规范处置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各地均成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逐步建立完善AEFI监测系统2011年,河南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2009年报告AEFI病例242例,2010年报告1174例,2011上半年河南省报告AEFI病例分类情况,2008-2010年河南省AEFI报告例数与报告县覆盖率,不安全注射现象得到极大改善,玻璃注射器退出预防接种自毁型注射器引入到免疫规划疫苗的常规免疫接种,开展免疫规划体系建设,河南省免疫规划体系建设及应用河南省卫生厅卫生政策研究课题,内容提要,有关的概念发展的历史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主要工作任务,面临的挑战1,一、疫苗经费缺口较大,疫苗供应不足免疫规划掌握人口与统计部门人口数字之间存在差距中央财政补助经费存在缺口疫苗生产厂家在疫苗供应中也经常出现疫苗短缺和供应不及时的情况 专业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县级专业人员不足,更替频繁基层专业人员素质偏低,责任心和能力有待提高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面临的挑战-队伍建设,充实培训管理,充实 培训指导 管理,面临的挑战2,二、缺乏长期稳定的投入缺乏统一的补助标准,免疫规划经费投入差别很大未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经费支持缺乏连续性基层疾控机构和预防接种单位在日常工作中被迫压缩开支,接种对象排查、人员培训、业务督导、宣传教育、疫情流调处理等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接种单位设施简陋,影响到了免疫规划的工作质量乡级预防接种人员工资较难得到保证,面临的挑战3,三、面临的各种矛盾控制疫苗可预防疾病任务加大与政府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社会对预防接种需求的增加与各级专业人员工作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公众对疫苗安全的零容忍与疫苗生产监管体系不完善之间的矛盾高层领导对疫苗控制疾病的倚重与各级免疫规划机构建设不完善之间的矛盾流动人口增加了免疫规划工作的难度,面临的挑战4,四、免疫规划取得的成果面临挑战脊灰输入的威胁麻疹控制难度大异常反应增加,周边国家脊灰时常暴发,mOPV1 Rounds,疫情发现,2011年8月24日,中国CDC国家脊灰实验室报告:新疆自治区疾控中心8月19日送检的4例AFP病例型脊灰病毒阳性分离物,基因测序结果与疫苗株Sabin1相比差异较大,VP1区189-193个核苷酸差异,差异率20.9%-21.3%WHO规定:与Sabin株相比,VP1区核苷酸差异率15%的脊灰病毒定义为脊灰野病毒。4例AFP病例之间的脊灰病毒同源性高达99.2%-99.6%据此推断型脊灰野病毒出现局部传播,74,2005,2009,2008,2007,2006,麻疹爆发-强化-再爆发-再强化的怪圈,*Incidence per 100,000 population,76,8省病例占全国77%;病例数居前30位县病例数占全国41%(现住址,1-3月份),异常反应,接种剂次由2.4亿增加到3.52亿;疫苗的种类由5种增加到14种;二类疫苗的接种增多(数量种类);缺乏有效的异常反应监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家长观念临床医生认识等。,2010年AEFI监测存在的问题,监测敏感性各省县覆盖率差异部分县无报告病例监测及时性AEFI个案调查表上传死亡等严重病例的调查报告上传病人转归、临床诊断、反应分类等更新数据质量关键变量录入错误疾病诊断与反应分类不合理,需要。,内容提要,有关的概念发展的历史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主要工作任务,WHO&UNICEF:Global Immunization Vision and Strategy 2006-2015(GIVS)目标,到2015年或早期保持接种率:维持2010年全球免疫取得的目标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与2000年相比,全球儿童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2/3保证疫苗的质量:国家免疫规划覆盖适龄人群按照免疫程序要求应用符合质量要求的疫苗引进新疫苗:国家免疫规划引入新疫苗,在新疫苗纳入免疫规划5年内能向所有适龄人群提供保证监督监测能力:所有国家将在各级开发疫苗针对传染病以病例为基础的监测能力,必要时以实验室确诊为支持,以保证免疫接种率资料准确并能得到合理应用加强系统:所有国家免疫计划将纳入部门计划内容保证人力资源、财政和后勤保障保证持续性,中国免疫规划目标1,扩大免疫规划总目标 全面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消除麻疹,控制乙肝,进一步降低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率。工作指标到2010年,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包括含麻疹疫苗成分的疫苗)适龄儿童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90以上。到2010年,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甲肝疫苗力争在全国范围对适龄儿童普及接种。出血热疫苗目标人群的接种率达到70以上。炭疽疫苗、钩体疫苗应急接种目标人群的接种率大于70。,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构架,将国家统一实施免疫规划所预防疾病的种类,由目前的7种增加到15种目前全国统一实施的免疫规划所针对疾病:7种结核、脊灰、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乙肝计划增加的疾病:8 种通过儿童常规免疫预防的病种:5 种流脑、乙脑、风疹、腮腺炎、甲肝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接种预防的疾病:3 种流行性出血热、炭疽、钩端螺旋体,内 容,(一)在现行全国范围内使用的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白破疫苗等6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上,以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百白破疫苗,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二)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出血热疫苗接种;发生炭疽、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或发生洪涝灾害可能导致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时,对重点人群进行炭疽疫苗和钩体疫苗应急接种 通过接种上述疫苗,预防乙型肝炎、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甲型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炭疽和钩端螺旋体病等15种传染病,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与预防疾病,注:原有新增特殊,接种要求,(一)接种时间(二)接种对象,注:1.CHO疫苗用于新生儿母婴阻断的剂量为20g/ml,未收入药典的疫苗,其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参见疫苗使用说明书,接种对象,现行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按照免疫程序,所有达到应种月(年)龄的适龄儿童,均为接种对象2.新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其接种对象为规定实施时间起达到免疫程序规定各剂次月(年)龄的儿童3.强化免疫的接种对象按照强化免疫实施方案确定4.出血热疫苗接种为重点地区1660岁的目标人群5.炭疽疫苗接种对象为炭疽病例或病畜的间接接触者及疫点周边高危人群6.钩体疫苗接种对象为流行地区可能接触疫水的760岁高危人群,中国免疫规划目标2,维持无脊灰目标总目标 全国保持无脊灰状态,直至全球实现消灭脊灰目标。维持无脊灰目标分目标以乡镇为单位儿童脊灰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并维持在90%以上;急性弛缓性麻痹(以下简称AFP)病例流行病学与实验室监测各项指标持续保持在WHO无脊灰证实标准以上;具备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脊灰野病毒输入和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的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完成脊灰野病毒及其感染或潜在感染材料的实验室封存与安全处理工作;按期递交消灭脊灰年度进展报告。-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We will complete polio eradication,Dr Margaret ChanAcceptance speech9 Nov 2006,WHO重申消灭脊灰目标,“Is Polio Eradication Realistic?”,Dr Arita.et alScience12 May 2006,加强AFP病例监测,深化病例管理,高度重视AFP病例监测中的薄弱环节:漏报、异地就诊导致的迟报、采样延迟、标本采集合格率过低、个案调查数据失真等开展疾控和医务人员AFP监测逐级培训及时发现、处置聚集性AFP病例,省市两级要开展对高危AFP病例的调查处置增加省、市级AFP专家诊断活动频次加强监测资料管理、分析和评价开展薄弱环节、高危地区的及时督导,加强脊灰疫苗免疫,建立有效免疫屏障,加强常规免疫,特别注重免疫接种难以覆盖地区和人群在不同地区开展针对性的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活动强调通过强化免疫发现常规免疫工作漏洞,改善常规免疫工作质量,控制疫情重点工作,开展风险评估开展脊灰疫苗应急强化免疫加强AFP监测,包括AFP主动搜索,实行零报告日报告制度深入调查,查找疫情线索和疫情发生原因做好病例诊断、管理、救治和康复工作,避免死亡,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消毒处理工作加强标本的采集、保存、运送和检测,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做好口岸监测,防范脊灰野病毒传出与传入做好健康教育、媒体沟通工作,94,脊灰野病毒传入/传播风险评估,接种率评估监测系统的敏感性防控工作(如个案调查)开展质量 口岸等人口流动因素因素麻疹发病率,95,接种率快速评估,范围:疫情涉及地区及毗邻地区,2007年以来麻疹平均发病率较高的地区工作内容1.通过报告接种率评估和麻疹发病率评估,筛选重点关注地区以县为单位,评估2009年以来以县为单位报告接种率数据,筛选重点关注地区在重点地区,评估2009年以来以乡为单位报告接种率数据,筛选重点关注地区根据2009年以来麻疹发病率,筛选重点关注地区2.重点地区接种率和免疫服务状况现场调查评估3.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免疫水平的血清学检测,96,AFP主动搜索,医院搜索范围:疫情发生地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时间:2010年1月以来定义:15岁以下AFP病例和任何年龄怀疑为脊灰的病例重点地区增加2011年以来大于14岁的GBS病例社区搜索重点地区在强化免疫同时,主动搜索、主动报告,会诊,97,和田近期儿童、成人AFP病例明显增加,成人中有临床诊断脊灰病人,AFP监测报告系统,成人(15岁)麻痹时间:7月和8月分别为8例和6例地区:和田7例,墨玉5例,洛浦4例,于田和策勒各1例,所有AFP病例,野病毒确诊病例,儿童(14岁),部分医院主动搜索,98,AFP监测,AFP病例监测系统的敏感性AFP病例报告发病率未达标的地区;升降较大的地区高危、聚集性病例AFP分类,专家组会诊标本采样、运送、检测,必要时快速检测加强监测范围:边境地区及与疫情地区接壤的地区在常规病毒分离鉴定的基础上,同时开展PCR检测和测序,确定疫苗株、VDPV或野毒株,99,AFP报告发病率,2010/2011,2011年报告发病率与2010年增减%升降明显的都需要找原因,100,免疫接种,常规接种针对薄弱地区,查漏补种应急/强化免疫:动态观察疫情进展结合风险评估结果综合确定实施与否,101,应急准备,省级应急处置预案,技术方案技术准备,培训与演练疫苗、试剂储备,102,中国免疫规划目标3,麻疹消除目标(2012年)到2012年,全国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不包括输入病例),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通过消除麻疹工作促进免疫规划工作发展。-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深入开展监测,指导麻疹控制,提高监测质量。重点解决以下问题:监测系统敏感性低麻疹排除病例报告率不达标调查数据失真血清及病原学标本采集率低等设监测点,增加风疹监测内容,对全省监测系统进行评价重视监测资料利用能力的开发与提高,定期开展麻疹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加强麻疹免疫,提高并维持高的群体免疫力,加强常规免疫,发现薄弱地区和免疫服务难以覆盖的人群因地制宜在局部、高危地区开展麻疹疫苗后续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对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活动脱漏人群进行补充免疫开展6岁儿童的加强免疫和青年人群含麻疹制剂疫苗的接种工作,采取控制措施,阻断病毒传播,加大对全部麻疹、风疹病例调查力度和暴发疫情的控制力度强调掌握每一个麻疹病例的真实情况深入分析麻疹流行的强度、范围及流行因素随着麻疹发病水平的降低,各地应逐步开展麻疹发病(如以村为单位出现2例病例)后的病例搜索、密切接触者调查、人群免疫水平调查和应急接种活动,真正阻断麻疹病毒的传播,河南省加速麻疹控制工作方案,工作措施 进一步规范免疫规划各项工作,确保高水平麻疹疫苗接种率建立健全麻疹监测系统,提高麻疹监测能力和水平 强化麻疹疫情应急处理能力-加强麻疹病例处置力度所有麻疹病例均要开展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强化病例隔离、消毒等管理措施开展密切接触者发病情况和免疫状况的调查出现2例及以上的村庄,要及时开展病例搜索、免疫接种率调查、免疫水平调查和应急(包围)接种工作控制医院内感染 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动员全社会参与,中国免疫规划目标4,乙肝控制目标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