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农业部公告1118号.doc

    • 资源ID:5511487       资源大小:224.52KB        全文页数:6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农业部公告1118号.doc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118号内麦836、中油5628等56个小麦、油菜品种业经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现予公告。 二八年十二月二日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1品种名称:内麦836选育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品种来源:5680/92R133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88天左右,比对照川麦107早熟3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中等,长势旺,冬季苗叶轻微黄尖。株高79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成株叶片中等宽度、上冲,茎秆弹性好。穗层较整齐,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较均匀、饱满。平均亩穗数22.6万穗,穗粒数44.0粒,千粒重43.6克。抗倒性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条锈病、白粉病免疫,慢叶锈病,中感赤霉病;个别区试点有条锈病发生。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67克/升、77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2.74%、12.69%,湿面筋23.2%、26.1%,沉降值25.0毫升、28.8毫升,吸水率52.7%、53.6%,稳定时间3.6分钟、4.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43E.U、480E.U,延伸性15.6厘米、14.2厘米,拉伸面积74.9平方厘米、90.5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量387.9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5.1%;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量395.27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5.0%。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43.42公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0.94%。栽培技术要点:10月28日-11月10日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4万苗,适宜在较高肥水条件下种植。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贵州中部和西部、重庆东部、云南中部田麦区、甘肃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2品种名称:西科麦4号选育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品种来源:墨460/96013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90天左右,与对照川麦107相当。幼苗半直立,分蘖力较强,苗叶较披,生长势较旺。株高95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成株叶片中等长宽。穗层整齐,穗长方型,顶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均匀,较饱满。平均亩穗数24.7万穗,穗粒数40.2粒,千粒重44.3克。抗倒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叶锈病免疫,高抗条锈病,高感白粉病、赤霉病;个别区试点有条锈病发生。2006、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2克/升、800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87%、14.32%,湿面筋含量27.3%、31.3%,沉降值28.9毫升、31.1毫升,吸水率52.7%、54.9%,稳定时间3.0分钟、2.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60E.U、270E.U,延伸性18.0厘米、17.0厘米,拉伸面积64.4平方厘米、63.4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85.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7.1%;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量405.87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7.8%。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57.66公斤,比对照增产5.12%。栽培技术要点:霜降至立冬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4万苗,适宜在较高肥水条件下种植。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贵州、陕西汉中和安康、湖北襄樊、重庆西部、云南中部田麦区、甘肃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3品种名称:资麦1号选育单位:四川万发种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品种来源:绵阳29/川麦25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89天左右,比对照川麦107早熟2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苗叶短窄,色淡,生长势旺。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茎杆韧性较好。穗层整齐,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均匀、饱满。平均亩穗数26.35万穗,穗粒数40.25粒,千粒重42.15克。接种抗病性鉴定:条锈病免疫,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赤霉病;个别区试点有条锈病发生。2006、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6克/升、781克/升,蛋白(干基)含量12.77%、12.86%,湿面筋20.8%、27.2%,沉降值23.3毫升,30.7毫升;吸水率53.1%、54.0%,稳定时间1.8分钟、3.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85E.U、345E.U,延伸性14.2厘米、15.6厘米,拉伸面积55.9平方厘米、71.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量391.2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8.7%;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量398.03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5.7%。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55.58公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4.51%。栽培技术要点:立冬前后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3万-16万苗,在高肥力条件下种植,控制氮肥用量。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北部和东部、云南中部和北部、陕西汉中和安康、湖北襄樊、甘肃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4品种名称:镇麦8号选育单位: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扬麦158/宁麦9号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205天左右,比对照扬麦158晚熟1天。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叶片宽大略披,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株高88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穗层较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至角质,籽粒饱满。平均亩穗数33.05万穗,穗粒数35.8粒,千粒重43.3克。抗寒性与对照扬麦158相当。抗倒性中等。后期转色正常,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秆锈病、中感赤霉病、纹枯病,慢叶锈病,高感条锈病、白粉病。2006、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8克/升、795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52%、13.59%,湿面筋含量27.5%、28.5%,沉降值33.2毫升、29.2毫升,吸水率59.3%、58.6%,稳定时间3.7分钟、2.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93E.U、270E.U,延伸性16.9厘米、13.0厘米,拉伸面积47.4平方厘米、49.7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18.85公斤,比对照种扬麦158增产7.45%;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43.08公斤,比对照种扬麦158增产5.72%。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鄂皖苏浙四省平均亩产432.82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9.10%;河南信阳点平均亩产482.90公斤,比对照豫麦18增产9.33%。栽培技术要点: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苗左右;注意防治白粉病和条锈病。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的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阳、浙江中北部中上等肥力田块种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5品种名称:宁麦15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品种来源:宁9144系选(扬麦5号/86-17(宁丰小麦/早熟5号))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204天左右,与对照扬麦158熟期相当。幼苗直立,叶色深绿,长势较旺盛,分蘖力偏弱,成穗率较高。株高95厘米左右,株型较松散,成株叶片较长、下披。穗层较整齐,穗纺锤型,长芒,壳色略红,红粒,籽粒半角质,较饱满。平均亩穗数28.7万穗,穗粒数42.4粒,千粒重40.75克。抗寒性与对照扬麦158相当。抗倒性中等偏弱。熟相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纹枯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2005、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6克/升、80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53%、13.42%,湿面筋含量29.7%、29.9%,沉降值37.5毫升、31.5毫升,吸水率59.7%、59.1%,稳定时间5.9分钟、4.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08E.U、402E.U,延伸性16.8厘米、14.4厘米,拉伸面积69.6平方厘米、79.4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01.47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2.99%;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42.41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5.56%。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鄂皖苏浙4省平均亩产424.88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7.10%;河南信阳点平均亩产471.70公斤,比对照豫麦18增产6.79%。栽培技术要点:长江中下游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初,江苏淮南地区为10月底至11月上旬,每适宜基本苗15万苗左右,注意防止倒伏,防治白粉病、叶锈病和条锈病。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的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阳、浙江中北部种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6品种名称:金麦8号选育单位:郑州浏虎种子有限公司品种来源:周麦12/豫麦49/西安8号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和新麦18略晚。幼苗半匍匐,长势旺,分蘖力较强,春季起身拔节慢,抽穗迟。株高84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宽大下披,茎杆弹性好。穗层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好,黑胚率中等,外观商品性好。平均亩穗数36.8万穗,穗粒数38.2粒,千粒重40.4克。冬季抗寒性较好,较耐倒春寒。抗倒性较好。耐后期高温。叶片功能期长,灌浆充分,成熟较早,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杆锈病,中感纹枯病、赤霉病,中感至高感叶锈病,高感条锈病、白粉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6克/升、791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41%、14.25%,湿面筋含量31.2%、31.5%,沉降值29.3毫升、33.5毫升,吸水率66.7%、61.0%,稳定时间2.6分钟、3.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20E.U、324E.U,延伸性14.5厘米、15.6厘米,拉伸面积26.0平方厘米、70.0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2.04公斤,比对照1新麦18增产2.23%,比对照2豫麦49增产2.75%;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2.1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4.4%。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3.5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6.3%。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高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16万-18万苗,中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苗。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7品种名称:漯麦9号选育单位: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品种来源:周麦13号/百农64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和新麦18晚1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苗期长势壮,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慢,抽穗早,成穗率较高。株高77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茎秆有蜡质、弹性好,旗叶短宽上冲。穗层厚,穗近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容重中等,黑胚率偏高。穗大码密,结实性较好。平均亩穗数36.5万穗,穗粒数36.9粒,千粒重44.5克。冬季抗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弱。抗倒性好。耐后期高温,灌浆较快,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慢叶锈病,中感秆锈病,中感至高感条锈病,高感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部分区试点发生叶枯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9克/升、79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00、13.65%,湿面筋含量28.5、28.8%,沉降值23.9毫升、26.2毫升,吸水率56.1、57.6%,稳定时间2.6分钟、2.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94E.U、146E.U,延伸性13.6厘米、15.2厘米,拉伸面积38平方厘米、33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1.8公斤,比对照1新麦18增产2.87,比对照2豫麦49号增产3.38;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8.4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3.15。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7.8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7.2。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20万苗。注意防治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8品种名称:周麦23号选育单位: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品种来源:周麦13号/新麦9号特征特性:弱春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偃展4110晚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苗期长势壮,春季起身拔节略迟,两极分化快,成穗率中等。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稍松散,茎秆粗壮,旗叶宽大、上冲。穗层整齐,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卵圆型,饱满度中等,黑胚率稍高。平均亩穗数35.5万穗,穗粒数40.2粒,千粒重44.5克。冬季耐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中等。抗倒性较好。较耐后期高温,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高感条锈病、赤霉病、秆锈病。部分区试点发生叶枯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8克/升、78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38%、14.09%,湿面筋含量29.1%、30.0%,沉降值41.1毫升、41.9毫升,吸水率60.1%、59.8%,稳定时间6.4分钟、5.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00E.U、376E.U,延伸性16.8厘米、18.4厘米,拉伸面积110平方厘米、92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4.0公斤,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9.1%;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600.9公斤,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8.4。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8.2公斤,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8.6。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15-30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4万-18万苗,注意防治锈病和赤霉病。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中高肥力地块中晚茬种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9品种名称:淮麦21选育单位: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淮麦17/豫麦54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弱春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偃展4110晚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苗期长势旺,春季起身慢,次生分蘖多,拔节抽穗迟,后期生长快,成穗率偏低。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旗叶宽长、上冲,长相清秀。穗黄绿色,穗近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好,粒较小,黑胚率较低。平均亩穗数39.9万穗,穗粒数39.3粒,千粒重35.2克。冬季抗寒性好,较耐倒春寒。抗倒性较好。耐后期高温,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叶锈病免疫,中抗条锈病、赤霉病,慢秆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白粉病。部分区试点发生叶枯病和颖枯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0克/升、80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2.71%、12.81%,湿面筋含量27.9%、28%,沉降值30.4毫升、28.4毫升,吸水率58.4%、58.8%,稳定时间3.1分钟、3.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16E.U、232E.U,延升性16.5厘米、15.7厘米,拉伸面积50平方厘米、51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9.31公斤,比对照1偃展4110增产0.58%,比对照2豫麦18增产7.82%;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4.4公斤,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7.2%。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4.9公斤,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4.1%。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中下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18万苗。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中高肥力地块中晚茬种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10品种名称:良星66选育单位:山东良星种业有限公司品种来源:济91102/济935031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0.9天。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苗期长势强,分蘖力较强,两极分化快,成穗率高。株高77厘米左右,株型紧凑,茎秆弹性好,旗叶略宽上举,长相清秀。穗层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中等。平均亩穗数44.0万穗,穗粒数36.6粒,千粒重39.7克。抗倒性好。抗干热风,落黄好。抗寒性鉴定:抗寒性好。抗病性鉴定:高抗白粉病,中抗秆锈病,慢条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1克/升、81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12%、14.3%,湿面筋含量33.4%、31.4%,沉降值31.5毫升、29.6毫升,吸水率61.9%、58.8%,稳定时间2.7分钟、3.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34E.U、272E.U,延伸性16.3厘米、16.4厘米,拉伸面积55平方厘米、64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6.5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5.3%;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51.2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6.82%。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3.2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6.58%。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5-15日,精播地块每基本苗10万-12万苗,半精播地块每亩基本苗15万-20万苗,晚播适当加大播量。注意防治蚜虫、叶锈病、赤霉病。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安阳水地种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11品种名称:邢麦6号选育单位:河北省邢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品种来源:冀麦36号/邯6172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熟1天。幼苗半匍匐,叶绿色,前期长势稳健,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株高78厘米左右,抽穗前株型紧凑,长相清秀,抽穗后变披,茎秆弹性一般。穗层较厚,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粒色较好,商品性好。平均亩穗数41.6万穗,穗粒数36.8粒,千粒重40.5克。区试田间表现春季抗寒性一般。抗倒性中等。较抗干热风,落黄好。抗寒性鉴定:抗寒性好。抗病性鉴定:中感秆锈病、赤霉病、纹枯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10克/升、81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88%、15.36%,湿面筋含量33.1%、34.1%,沉降值28.6毫升、28.1毫升,吸水率59.7%、58.8%,稳定时间2.0分钟、2.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39E.U、100E.U,延伸性17.8厘米、15.6厘米,拉伸面积38平方厘米、24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9.3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7.76%;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9.2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6.43%。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0.1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5.95%。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10-1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苗左右,注意防治蚜虫、白粉病、条锈病,注意防止倒伏。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中南部、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水地种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12品种名称:金禾9123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品种来源:石4185/92R137/石41855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熟1.4天。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前期长势好,春季发育快,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株高75厘米左右,株型紧凑,茎秆较粗、弹性好,叶片宽大,旗叶上举,干尖明显。穗层较整齐,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硬质,较饱满,籽粒均匀度一般。平均亩穗数41.7万穗,穗粒数37.8粒,千粒重42.0克。抗倒性好。后期对高温有较好耐性,落黄一般。抗寒性鉴定:抗寒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白粉病免疫,中抗秆锈病,中感纹枯病,中感至高感叶锈病,高感条锈病、赤霉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66克/升、788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53%、13.93%,湿面筋含量31.7%、31.1%,沉降值20.9毫升、18.7毫升,吸水率56.4%、54.5%,稳定时间1.2分钟、1.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91E.U、86E.U,延伸性15.2厘米、12.6厘米,拉伸面积19平方厘米、15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6.4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7.21%;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51.0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6.78%。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3.9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6.72%。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10-15日,高水肥地每亩基本苗15万-18万苗,中水肥地每亩基本苗18万-20万苗,注意防治蚜虫和条锈病。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安阳水地种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13品种名称:西农928选育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品种来源:陕229/莱州953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弱冬性,中晚熟,全生育期260天左右,成熟期比对照晋麦47号晚1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长势壮,两极分化较快,抽穗较早,成穗率中等。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较松散,茎秆蜡质、粗壮、弹性好,叶色灰绿,旗叶上举。穗层整齐,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外观商品性好。平均亩穗数32.4万穗,穗粒数25.5粒,千粒重41.3克,黑胚率1.5。抗寒性较好,抗倒春寒能力稍弱。抗倒性较好。熟相好。抗旱性鉴定:抗旱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至中感条锈病,慢叶锈病,高感白粉病、黄矮病、秆锈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6克/升、779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51、16.27,湿面筋含量32.6、36.3,沉降值32.8毫升、48.0毫升,吸水率65.6、63.2,稳定时间1.8分钟、3.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08E.U、181E.U,延伸性16.2厘米、181厘米,拉伸面积26平方厘米、48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00.44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4.8;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64.4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3.9。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91.2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9.6。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9月15-28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8万-20万苗。施肥氮磷配合,一次性施足底肥,春季一般不追肥。注意防治蚜虫和黄矮病,防止倒春寒。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陕西渭北、山西运城和晋城、河南西部旱薄地种植(黄矮病高发区慎用)。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14品种名称:运旱20410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品种来源:晋麦54/长5613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弱冬性,中熟,全生育期242天左右,成熟期与对照晋麦47号相当。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生长健壮,分蘖力强,返青起身较早,两极分化快。株高87厘米左右,株型紧凑,茎秆略细,叶型直立转披,叶色抽穗后呈浅灰绿,灌浆期转色落黄好。穗层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平均亩穗数33.4万穗,穗粒数28.3粒,千粒重35.8克,黑胚率1.6%。抗倒性中等。抗旱性鉴定:抗旱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秆锈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66克/升、80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8.02%、14.71%,湿面筋含量39.8%、32.6%,沉降值55.0毫升、44.9毫升,吸水率61.4%、60.1%,稳定时间10.6分钟、4.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77E.U、294E.U,延伸性20.2厘米、17.8厘米,拉伸面积80平方厘米、74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64.6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4.0;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91.5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3.0。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8.1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8.4。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9月25日-10月初,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苗左右。及时防治黄矮病、锈病和蚜虫,在丰水年份防止倒伏。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陕西渭北、山西南部、河南西部旱薄地种植(黄矮病高发区慎用)。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15品种名称:太10604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研究所品种来源:太原610/太原851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全生育期265天左右,成熟期与对照长6878相当。幼苗半匍匐,叶片短宽,叶色深绿,苗期长势壮,春季起身快,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77厘米左右,株型半紧凑,抽穗期茎叶有蜡质,茎杆弹性好。穗层整齐,穗纺锤型,小穗排列较密,长芒,白壳,红粒,籽粒角质,饱满度中等。平均亩穗数33.2万穗,穗粒数29.2粒,千粒重38.4克。抗倒性较好。抗旱性鉴定:抗旱性中等。抗寒性鉴定:抗寒性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条锈病、白粉病,高感叶锈病、黄矮病、秆锈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8克/升、80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6.70、14.29,湿面筋含量36.1、31.0,沉降值52.8毫升、51.8毫升,吸水率60.0、57.0,稳定时间9.2分钟、6.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74E.U、370E.U,延伸性17.6厘米、16.4厘米,拉伸面积132平方厘米、82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北部冬麦区旱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91.84公斤,比对照长6878增产3.97;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14.4公斤,比对照长6878减产2.0。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66.4公斤,比对照长6878减产0.8。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25万苗,注意防治黄矮病、叶锈病和蚜虫。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部冬麦区的宁夏固原地区、山西中部、陕西延安地区旱地种植(黄矮病高发区慎用)。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16品种名称:中麦175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BPM27/京411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北京市、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冬性,中早熟,全生育期251天左右,成熟期比对照京冬8号早1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和成穗率较高。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平均亩穗数45.5万穗,穗粒数31.6粒,千粒重41.0克。抗寒性鉴定:抗寒性中等。抗病性鉴定:慢条锈病、中抗白粉病,高感叶锈病、秆锈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2克/升、81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99%、14.68%,湿面筋含量34.5%、32.3%,沉降值27.0毫升、23.3毫升,吸水率52%、52%,稳定时间1.8分钟、1.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76E.U、164E.U,延伸性16.4厘米、16.0厘米,拉伸面积41平方厘米、38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4.49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8.4%;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18.89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9.6%。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8.26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6.7%。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9月28日-10月8日,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25万苗。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部冬麦区的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山西中部和东南部水地种植,也适宜在新疆阿拉尔地区水地作冬麦种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17品种名称:津春6号选育单位: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品种来源:B92108/辽春10号特征特性:春性,早熟,生育期80天左右,成熟期与对照辽春9号相当。幼苗直立,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高83厘米左右,株型紧凑。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硬质。平均亩穗数41.0万穗,穗粒数32.4粒,千粒重33.6克。抗倒性较好。后期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秆锈病,慢叶锈病,高感白粉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6克/升、78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6.12%、16.56%,湿面筋含量33.8%、33.8%,沉降值38.4毫升、44.8毫升,吸水率55.8%、52.3%,稳定时间4.0分钟、8.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90E.U,415E.U,延伸性17.6厘米、18.0厘米,拉伸面积72.8平方厘米、102.8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东北春麦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75.9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10.1%;2007年继试,平均亩产307.7公斤,比对照辽春17号增产4.06%。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10.4公斤,比对照辽春17号增产2.28%。栽培技术要点:播前整地,亩施磷酸二铵20公斤,上冻前浇足封冻水。开春顶凌播种,每亩播种量15公斤左右,同时亩施种肥尿素10公斤,亩保苗40万苗左右。分蘖期浇第一水,拔节期结合浇第二水亩施尿素15公斤。及时防治杂草,不适合使用2、4-D丁酯;及时防治蚜虫和白粉病。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沈阳、铁岭、锦州,吉林公主岭,内蒙古赤峰和通辽,河北张家口及天津的春麦区种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18品种名称:北麦7号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垦红14/九三3U108 特征特性:春性,晚熟,生育期93天左右。幼苗直立,苗期发育较快,繁茂。株高100厘米左右。穗纺锤型,长芒,红粒,角质。平均亩穗数38.4万穗,穗粒数35.6粒,千粒重32.4克。抗倒性较好,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秆锈病,中感根腐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9克/升、80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45%、14.38%,湿面筋含量31.6%、32.8%,沉降值35.2毫升、36.2毫升,吸水率64.6%、63.4%,稳定时间3.2分钟、4.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23E.U、248E.U,延伸性16.3厘米、15.8厘米,拉伸面积71.0平方厘米、51.8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东北春麦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05.9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6.4%;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366.8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8.2%。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98.1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9.7%。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3万苗左右,秋深施肥或春分层施肥,三叶期压青苗,成熟时及时收获。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北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地区种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19品种名称:北麦3号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九三92-6007/克85-33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晚熟,生育期94天左右。幼苗直立。株高90厘米左右。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角质。平均亩穗数40.8万穗,穗粒数30.9粒,千粒重37.8克。抗倒性中等,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秆锈病,慢叶锈病,中感根腐病,高感赤霉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30克/升、82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33%、15.19%,湿面筋含量33.7%、34.4%,沉降值50.2毫升、50.5毫升,吸水率63.3%、62.1%,稳定时间3.6分钟、4.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05E.U、302E.U,延伸性18.9厘米、17.6厘米,拉伸面积79.0平方厘米、69.9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东北春麦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08.9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7.4%;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356.2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5.1%。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9.3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6.4%。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0万苗左右,秋深施肥或春分层施肥,三叶期至拔节前压青苗2次,分蘖期化学除草,成熟时及时收获。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北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地区种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20品种名称:克旱21号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品种来源:克89F6南-2/克89F1-1237特征特性:晚熟,生育期94天左右。幼苗直立,分蘖力强,繁茂性好。株高79厘米左右。穗纺锤型,长芒,红粒,角质。平均亩穗数39.5万穗,穗粒数31.2粒,千粒重37.6克。抗倒性较好,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叶锈病,慢秆锈病,中感根腐病,高感赤霉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30克/升、82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28%、14.22%,湿面筋含量30.3%、30.0%,沉降值44.2毫升、41.1毫升,吸水率69.0%、67.8%,稳定时间2.5分钟、2.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90E.U、180E.U,延伸性21.7厘米、20.2厘米,拉伸面积56.8平方厘米、49.9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东北春麦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36.2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16.9%;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37

    注意事项

    本文(农业部公告1118号.doc)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