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量概论》PPT课件.ppt
心理测量学,心 理 测 量 学,引子:社会需要心理测量,如果你告诉别人,你是学心理的,那么,别人问你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什么?你说我现在心里在想什么?你说我的个性怎么样?你说我的能力怎么样?等等第一个问题是要你猜测他当前心理的主观内容后两个问题是要你测量和评价他心理的客观品质,心 理 测 量 学,引子:社会需要心理测量,人生的每个关键时刻都要用到测验,心 理 测 量 学,引子:社会需要心理测量,1,2,3,4,评估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有心理成熟测验,评估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有智力测验,评估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心理健康测验,评估人的人格特征有人格测验,心 理 测 量 学,引子:社会需要心理测量,心 理 测 量 学,引子:社会需要心理测量,第一章 心理测量概论,心 理 测 量 学,第一章 心理测量概论,关键问题1、人的心理可测吗?2、人的心理是怎么测量的?3、心理测量有些什么特点?4、心理测量有些什么困难?5、心理测验有些什么类型?6、心理测验是怎么编制的?7、实施心理测量有哪些要求?8、心理测量及其理论是怎样发展的?,心 理 测 量 学,第一章 心理测量概论,心 理 测 量 学,第一章 心理测量概论,心 理 测 量 学,第一节 心理测量及其基本性质,一、心理的可测性,心 理 测 量 学,一、心理的可测性(续),心 理 测 量 学,一、心理的可测性(续),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外显行为客观存在,可以感觉、知觉,进而可以测量。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可以通过测量人的外显行为而推测人的心理。,心 理 测 量 学,第一节 心理测量及其基本性质,二、心理测量的间接性心理测量是一种间接测量。间接测量必须找准中介媒质。物理测量也有间接测量:测气温 中介媒质:水银,心 理 测 量 学,第一节 心理测量及其基本性质,二、心理测量的间接性(续)心理测量的中介媒质:人的外显行为外显行为:种类众多而且复杂多变心理测量的间接测量难度更大。,心 理 测 量 学,第一节 心理测量及其基本性质,三、心理测量的定义广义测量定义:测量是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具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心 理 测 量 学,第一节 心理测量及其基本性质,三、心理测量的定义心理测量定义: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测验对人的心理品质进行定量描述的活动。,心 理 测 量 学,三、心理测量的定义(续),定义理解1、作为现代科学的心理测量学,其法则依据来源于多门学科:心理学理论 教育学理论 统计学理论与技术,心 理 测 量 学,三、心理测量的定义(续),定义理解(续)2、心理测量工具:测验 测验的本质:一个一个精心设计、精心编排,被称为“题目”的行为刺激组成,“测验”内容千差万别,形式林林总总。,心 理 测 量 学,三、心理测量的定义(续),定义理解(续)3、测量的对象:人的心理特质。心理品质具有内隐性,概念具有抽象性 心理测量所测的心理品质实际上是人们的某种理论“构念”我们还要在所测对象为何物的界定上下功夫。,心 理 测 量 学,三、心理测量的定义(续),定义理解(续)4、心理测量的结果:对人的心理品质的定量描述不是定量描述的结果不是心理测量的结果,因此所进行的也不是心理测量。,心 理 测 量 学,三、心理测量的定义(续),心 理 测 量 学,第一节 心理测量及其基本性质,四、心理测量的心理影响性心理影响性:无论主观愿望是什么,只要实施测量,就会给被测量者的心理发展带来影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可能是短期的,更可能是长期的。,心 理 测 量 学,四、心理测量的心理影响性(续),积极的心理影响:教育测量:准确评价,激励学习。经历测量也是学习,有助于提高。,心 理 测 量 学,四、心理测量的心理影响性(续),积极的心理影响:人格测验:了解人格,促使人格健康发展,促使行为被人悦纳。,心 理 测 量 学,四、心理测量的心理影响性(续),积极的心理影响:能力倾向测验:了解特长,选择和分配合适工作,做到人、岗和谐匹配。,心 理 测 量 学,四、心理测量的心理影响性(续),消极的心理影响:误用和滥用、或使用质量低劣的测验:对被试做出错误的描述,引发严重后果。夸大教育考试的作用:为应试而学习,忽视综合素质发展。频繁施行教育考试,学生疲于应付,身心受摧残。,心 理 测 量 学,四、心理测量的心理影响性(续),消极的心理影响(续):不科学解释智力测验:或盲目乐观,迷失方向 或自暴自弃,丧失动力不合理使用人格测验:伤害自尊,甚至导致人格分裂。结论:编制、选择和使用测验都要非常慎重。,心 理 测 量 学,第一节 心理测量及其基本性质,五、心理测量的工具及其特性测验的本质:任何测量工具都是有参照点和测量单位的数字系统。在心理测量学中也把它叫做量表。量表的两要素:参照点、测量单位,心 理 测 量 学,五、心理测量的工具及其特性(续),参照点:测量的起点,也称零点参照点分类:绝对零点:绝对理解 相对零点:测值零只能说品质处于“零点”这个状态有绝对零点的测量比只有相对零点的测量性能更好单位:测量中计数的基本长度优良测量单位:有统一的意义,有恒定的价值。,心 理 测 量 学,五、心理测量的工具及其特性(续),心理测量量表两要素的特点:参照点是人为的 测量的单位要经过统计处理才能有统一意义,有恒定价值,心 理 测 量 学,第一节 心理测量及其基本性质,六、心理测量误差存在的普遍性与严重性测量的误差:测量所得值与欲测品质实际值之间的差值。误差的区别:误差的大小不同 误差的性质不同 误差的来源不同 误差控制的难度不同,心 理 测 量 学,第一节 心理测量及其基本性质,六、心理测量误差存在的普遍性与严重性心理与教育测量误差:不仅存在而且还非常的严重。测量研究主要任务:研究如何控制测量的误差。,心 理 测 量 学,六、测量误差存在的普遍性与严重性(续),(一)测量误差的类型随机误差:所得值与实际值之间大小和方向都会随机变化的差异值。系统误差:所得值与实际值之间的那种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差异值。,心 理 测 量 学,六、测量误差存在的普遍性与严重性(续),(一)测量误差的类型(续)特点:误差与实际测量值共居一体、混淆难分。任务:将它们分离出来,评估它们的大小,研究控制办法。,心 理 测 量 学,六、测量误差存在的普遍性与严重性(续),(二)测量误差形成的原因1、心理品质的特殊性 内隐、抽象,造成对目标认识不清晰,导致误差 不稳定,波动起伏,导致误差。受测者未掌握正确作答技能,致使作答不能代表 真实水平。受测者故意掩饰。致使评价出现误差。,心 理 测 量 学,六、测量误差存在的普遍性与严重性(续),2、使用质量不高的测量工具人的外显行为与人的心理品质只具备相关关系所测外显行为不是欲测心理品质的代表性行为测验项目只“刺激”出了欲测心理品质的一部分行为外显行为不清晰、不稳定,心 理 测 量 学,六、测量误差存在的普遍性与严重性(续),3、施测过程和施测环境安排控制不好施测过程没有统一要求,测试指导语没有统一版本,作答起始时间和长短不统一,测试时的内外环境令被试不能集中精力测试过程失控、纪律混乱,舞弊。,心 理 测 量 学,六、测量误差存在的普遍性与严重性(续),4、主试的不良品质主试对所测心理品质的理解有误主试实施的程序有误评分标准掌握不准确,心 理 测 量 学,第一节 心理测量及其基本性质,七、心理测量误差控制的理论与技术概述目标真分数,记为V,是测量者所追求的测量值。随机误差分数,记为E非目标真分数(系统误差分数):记为I目标真分数与非目标真分数合在一起称为真分数,记为T。,心 理 测 量 学,第一节 心理测量及其的基本性质,七、心理测量误差控制的理论与技术概述(续)心理测量学假设:进而有:,心 理 测 量 学,第一节 心理测量及其基本性质,七、心理测量误差控制的理论与技术 概述(续)在三者都相互独立的假设下,推得以下两公式:,心 理 测 量 学,第一节 心理测量及其基本性质,七、心理测量误差控制的理论与技术 概述(续)信度:真分数方差在观察分数方差中所占的比,记为:效度:目标真分数方差在观察分数方差中所占的比记为;,心 理 测 量 学,第一节 心理测量及其基本性质,七、心理测量误差控制的理论与技术 概述(续)心理测量的误差控制的任务:努力控制测量的随机误差,提高测量的信度。努力控制测量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提高测量的效度。,心 理 测 量 学,第一节 心理测量及其基本性质,七、心理测量误差控制的理论与技术 概述(续)经典测量理论(Classical Test Theory,CTT)。其他测量理论: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TRT)概化理论(Jeneralizability Theory,GT),心 理 测 量 学,第一节 心理测量及其基本性质,本节复习与思考题:1、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可测的?2、同是间接测量,测人的心理与测温度有什么不同?3、心理测量量表有什么特点?4、心理测量误差的类型与来源各有哪些?,心 理 测 量 学,第一章 心理测量概论,心 理 测 量 学,第二节 测验的类型与功能,一、按所测心理品质不同分类(一)能力测验1.智力测验(Intelligence Test):测量人的一般认知能力水平高低的测验。智力测验的结果比较稳定。测量理论与技术研究最早涉及领域,心 理 测 量 学,(一)能力测验(续),心 理 测 量 学,(一)能力测验(续),2.能力倾向测验(Aptitude Test):能力倾向测验类型:一般能力倾向测验:测量个体在多种能力上的潜在优势的测验。特殊能力倾向测验:测量个体在音乐、绘画等特殊能力上的潜在优势的测验。,心 理 测 量 学,(一)能力测验(续),2.能力倾向测验(续):能力倾向特点:依赖于先天,与生活经验有关,一般不受专门教学或训练影响。能力倾向测验性质:测值相对稳定,具有预测功能。,心 理 测 量 学,(一)能力测验(续),3.成就测验(Achievement Tests):成就测验特点:在特定领域为检测应试者对有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而设计的测验。教学和训练会明显改变成就测验的结果。成就测验类型:学科成就测验、综合成就测验、诊断测验,心 理 测 量 学,(一)能力测验(续),能力测验类型特征:,心 理 测 量 学,一、按所测心理品质不同分类(续),(二)人格测验人格测验(Personality Test):测量个体人格的独特性和倾向性特征的测验。心理学人格概念特征:概念非常广泛,涉及所有情感和非智力因素。应用较广的人格测验:自陈人格测验、人格投射测验。,心 理 测 量 学,(二)人格测验(续),心 理 测 量 学,(二)人格测验(续),心 理 测 量 学,(二)人格测验(续),心 理 测 量 学,第二节 测验的类型与功能,二、按对被试评价时所用的参照标准 不同分类对被试评价所用的参照标准:相对标准、绝对标准应用相对标准的称作为常模参照测验应用绝对标准的称作为标准参照测验,心 理 测 量 学,二、按评价参照标准不同分类,(一)常模参照测验(Norm-Referenced Test)定义:以个体在团体中的相对地位来评价个体发展水平的测验。,心 理 测 量 学,二、按评价参照标准不同分类,(一)常模参照测验性质:执行可高可低的相对难度标准,难度的高低决定于团体本身的水平。可能使一些高利害、高竞争性测验难度失控。团体水平发生变化,常模参照测验要重新修订。,心 理 测 量 学,二、按评价参照标准不同分类,(二)标准参照测验(Criterion-Referenced Test)定义:以个体水平是否达到测验领域某一固定标准来评价个体发展水平的测验。,心 理 测 量 学,二、按评价参照标准不同分类,(二)标准参照测验(续)性质:使用绝对标准,不因很多个体都已达到而提高标准,也不因很多个体都未达到而降低标准。各种专业资格测验都属于标准参照测验。,心 理 测 量 学,二、按评价参照标准不同分类,按评价参照标准不同分类小结:常模参照和标准参照区分:理论上绝对,实际应用中有二者兼具的。附:潜力参照测验:定义:以个体可能达到的水平来评价个体已经达到水平的测验。性质:符合对个体进行自身激励的评价思想。,心 理 测 量 学,第二节 测验的类型与功能,三、标准化测验与非标准化测验标准化测验:四个方面的标准化要求测验编制过程标准化测验实施标准化测验评分标准化测验分数解释标准化,心 理 测 量 学,四个方面的标准化,编制过程标准化 标准化测验编制步骤(六步):测验目标分解 编制方案设计命题征题,心 理 测 量 学,四个方面的标准化,编制过程标准化 标准化测验编制步骤(续):测试分析分数体系设计与制作 测验使用指导书编写,心 理 测 量 学,四个方面的标准化,编制过程标准化编制质量的标准化:测验信度 效度要求 每个题目的质量要求,心 理 测 量 学,四个方面的标准化(续),测验实施标准化:对主试的要求对被试的要求对测试场所内外环境的要求测试过程顺序的要求,心 理 测 量 学,四个方面的标准化(续),测验评分标准化:试题要有公认的科学答案有统一规范的评分标准,心 理 测 量 学,四个方面的标准化(续),测验分数解释标准化:测验的报告分数要有明确的解释方法和解释依据。常模参照测验:配有解释常模,可以确定每个分数在团体中的确切地位。标准参照测验:配有合格分数线以确定每个分数的合格与否。,心 理 测 量 学,标准化测验(续),标准化概念说明:标准化主要都是为了控制测量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教育与心理测量中“标准化”可以理解为是一系列的严格标准,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过程 测验的标准化过程。实际应用的测验是否是标准化测验必须严格鉴别。,心 理 测 量 学,标准化测验(续),标准化测验特点:编制要求严格,测验编制周期长,人财物投入大,测验设计要求面向尽量大的被试群体,使用的针对性、灵活性常常不能满足要求。,心 理 测 量 学,三、标准化测验与非标准化测验(续),非标准化测验特点:编制目的明确、测试对象熟悉、内容设计针对性强、方法灵活多变、编程短不能轻视自编测验的作用,同时也要努力提高自编测验的编制质量,心 理 测 量 学,第二节 测验的类型与功能,四、计算机化测验与非计算机化测验(一)计算机化测验的发展计算机化测验:被试在计算机前根据指令进行作答计算机化测验特点:实施方便、反馈及时,测验效率高。非计算机化测验-传统的纸笔测验,还有用武之地。,心 理 测 量 学,(二)几种常见的计算机化测验,基于计算机的测验(Computer-Based Test,CBT)。由计算机出题,要求被试在计算机前操作作答。各种基于计算机的测验对计算机的利用程度会有很大不同。除了计算机的形式,基于计算机的测验的方法、理念与传统纸笔测验无本质不同。,心 理 测 量 学,(二)几种常见的计算机化测验,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Computerized Adapt Test,CAT)。一种新的测验理念:改变传统测验千人一面形式针对被试的水平即时调题、即时施测、即时反馈、即时估算。同时提高测验的效率和准确率。实现条件:新的测验理论指导、使用计算机。优点明显,但技术上也还需进一步完善,心 理 测 量 学,(二)几种常见的计算机化测验,基于网络的测验(Internet-best Test,IBT)基于计算机的测验或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采用网络的形式实施远程测试,则称其为基于网络的测验。基于网络的测验是当前计算机化测验发展的最高形式。,心 理 测 量 学,五、其它分类,(一)最佳行为测验和典型行为测验最佳行为测验:作答时必须尽能力找到最佳答案。典型行为测验:作答时要根据自己平时怎么想、怎么做如实作答。能力测验是最佳行为测验,自陈式人格测验是典型行为测验。典型行为测验的误差控制更为困难,心 理 测 量 学,五、其它分类,(二)个别测验与团体测验个别测验应用:面向特殊被试或在测试中主被试间需不断交流的测验。个别测验特点:耗时费力,一般能用团体测验就不用个别测验。教育测验大多采用团体测验,但也有例外。心理测验采用个别测验的要多一些。,心 理 测 量 学,五、其它分类,(三)难度测验与速度测验(四)文字测验与非文字测验(五)主观题测验与客观题测验(六)预测测验(七)行为情境判断测验(八)内隐联想测验,心 理 测 量 学,第二节 测验的类型与功能,测验类型丰富:反应社会需求的复杂性和旺盛性。测量学者的任务: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测验来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心 理 测 量 学,第二节 测验的类型与功能,本节复习与思考题:1、心理测验有哪些分类方法?各有哪些类型?2、说说标准化测验的“标准”要求有哪些?3、说说常模参照测验与标准参照测验的不同之处。,心 理 测 量 学,第一章 心理测量概论,心 理 测 量 学,一、测验的编制,明确用于:招聘、晋职升级决策?诊断、评价?了解品质还是做合格决策?,明确:测能力、人格?能力属哪个层次?人格哪个侧面?探明品质结构,明确:测验对象的社会身份、身心特点、分布的范围与数量。,测验的对象是谁?,测何种心理品质?,测验结果作何用?,(一)确定测验目的-回答三个问题,心 理 测 量 学,一、测验的编制,(二)设计测验编制方案、制定测验 编制计划目标:设计一个科学、详细、可行的测验编制方案科学:方案从目标到内容、到方法都要符合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原理可行:其一是科学意义上的可行、其二是主客观条件意义上的可行,心 理 测 量 学,一、测验的编制,(二)设计测验编制方案、制定测验 编制计划(续)测验编制方案的内容:测验的方法 测验的类型题型及其分布 题量及其分布分数系统 量评价法 测验质量总体目标 编制流程设计和要求,心 理 测 量 学,一、测验的编制,(三)题目编写测验题目:基本元素,主体材料。题目类型:客观题、主观题题型性质和功能:各有不同,有互补倾向。编写要求:发挥题型功能,测出欲测心理品质,心 理 测 量 学,一、测验的编制,(三)题目编写(续)题干编写:内容科学、语言精练。作答要求编写:语言准确无歧义、信号强烈醒目。客观题:正确项唯一正确,迷惑项有适度迷惑力。主观题:保证答案科学性、评分标准的客观性。题量分布:题型分布、品质或内容分布、题目难度分布。,心 理 测 量 学,一、测验的编制,(四)测试分析测试分析目的:评估和筛选试题评估筛选指标:定性指标、定量指标。分析决策:留用、修改留用、修改再测、淘汰,心 理 测 量 学,一、测验的编制,(四)测试分析(续)定性指标:题目的科学性、所测心理品质的相符性、答案的正确性、表述的准确性等等。定量指标:题目定性质量优劣的量化指标 有各自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有各自的质量优劣标准,心 理 测 量 学,一、测验的编制,(四)测试分析(续)测试对象:代表性的样本,有足够容量,与正式测试相同的动机水平,在似真环境中进行。,心 理 测 量 学,一、测验的编制,(五)组卷组卷要求:1、保证入选试题高质量2、严格按照设计好的各种题量分布选调试题。3、试题顺序:题型顺序、难度顺序、心理品质层次顺序。目的:有效控制测验的系统误差。,心 理 测 量 学,一、测验的编制,(六)信、效度调查试卷整体质量调查:信度和效度。信度:只需测验自身数据效度:还需要测验外部的一些相关凭证调查目标:信效度证据足够且都达到一定标准。,心 理 测 量 学,一、测验的编制,(七)编制测验分数系统原始分数:以测验内容为参照背景,不方便比较分数转换:1、获取以被试群体为参照背景的分数。2、获取以某种客观标准为参照背景的分数。报告分数:方便比较、方便理解和解释。,心 理 测 量 学,一、测验的编制,(八)编写测验使用手册:指导正确使用手册内容(10 项):1、测验目的与性质说明;2、适用对象说明;3、测验内容结构、题型结构介绍;,心 理 测 量 学,一、测验的编制,(八)编写测验使用手册:指导正确使用手册内容(续):4、测验编制方法介绍;5、测验施测方法说明;6、评分方法与标准说明;7、测试对象范围、数量、来源、抽样方法说明;,心 理 测 量 学,一、测验的编制,(八)编写测验使用手册:指导正确使用手册内容(续):8、测验信、效度报告;9、分数系统编制方法及分数解释方法介绍;10、测验使用人员资质要求说明。,心 理 测 量 学,一、测验的编制,(九)编制测验备份测验备份:正式测验的平行复份。平行复份不同处:表面文字内容相同处:所测心理品质 内容结构 难度结构 题型结构 信度 效度,心 理 测 量 学,一、测验的编制,(九)编制测验备份(续)测验备份目的:应付突发事件特殊研究需要取得更可靠结果测验备份的编制:与正式测验有完全相同的过程和标准。,心 理 测 量 学,二、测验的实施,(一)选择测验测验内容和报告分数形式是否符合测验目的?测验形式和方法是否适合被试心身特点?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是否达到标准?有无所需特殊资质技术人员?,心 理 测 量 学,二、测验的实施,(二)实际施测施测相对简单:教育测验、团体测验、纸笔测验施测较为复杂:心理测验、个别测验、操作测验规范目的:控制各种可能误差,提高测验信效度。,心 理 测 量 学,二、测验的实施,(二)实际施测(续)施测要求: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技术人员实施按照测验指导书的要求按步骤实施规范:测验环境布置 指导语宣讲 测验材料发放 测验进程控制,心 理 测 量 学,二、测验的实施,(三)评分评分要求:按照测验指导书规定的方法和标准进行客观题交由计算机评分,主观题主要采用人工评阅心理测验:具备相应资质的技术人员评阅 大规模教育测验:筛选阅卷员 严格培训 统一评分标准 阅卷质量监控 网上阅卷系统 电子阅卷员系统,心 理 测 量 学,二、测验的实施,(四)测验结果解释注意常模参照测验与标准参照测验报告的不同。解释要有辩证思维,不要绝对化,更不要标签化。善于在个体内部作比较,强调优势品质,鼓励改善劣势品质。以发展的眼光解释测验结果,防止负面影响。,心 理 测 量 学,第三节 测验的编制与实施,三、测验编制与实施中的法律与道德问题(一)为维护社会公平而努力保证测验质量因为测量严重不准导致决策不公,是测量工作者的法律与道德责任。,心 理 测 量 学,三、编制与实施中的法律与道德问题,为了保证测验质量,要防止:因粗制滥造而导致测验结果严重不准;题目内容有文化、职业或宗教偏见;某些群体数据失实、或缺失,导致常模失准。,心 理 测 量 学,三、编制与实施中的法律与道德问题,为了保证测验质量,要防止(续):因不精心或别有用心而选用粗制滥造的测验;因不精心或别有用心而导致测试过程失控。无相应资质人员主持测验。,心 理 测 量 学,三、编制与实施中的法律与道德问题,(二)为保护个人权益而尊重测验对象的选择要征求被试是否愿意参加测验,没有权利强迫个体参加测验。要尊重被试的作答选择,不能干涉被试的作答。使用被试信息和怎么使用被试信息都要有被试的授权。,心 理 测 量 学,三、编制与实施中的法律与道德问题,(三)为保证测验的安全而严守测验的秘密测验泄密后果严重:能力测验泄密,造成虚高能力评价。人格测验泄密,造成虚假的人格评价。高竞争性测验泄密,造成社会不公。,心 理 测 量 学,三、编制与实施中的法律与道德问题,(三)严守测验的秘密(续)重要测验为国家机密,受法律保护。为了尊重著作权,维护社会公正,遵守职业道德有义务保证测验的安全、严守测验的秘密,不向他人传送任何测验信息。,心 理 测 量 学,三、编制与实施中的法律与道德问题,心 理 测 量 学,第三节 测验的编制与实施,本节复习与思考题:1、心理测验编制的一般步骤有哪些?2、编制与实施心理测验时为何要重视法律与道德问题?3、编制与实施心理测验时要重视哪些法律与道德问题?,心 理 测 量 学,三、取样的方法(一)简单随机抽样:每个人或抽样单位都有相同的机会作为常模中的一部分。随机数字表法和抽签法(二)系统抽样:关键是计算组距,要求目标总体无等级结构存在,无序可排。(三)分组抽样:有时总体数目较大,无法进行编号,而且群体又有多样性,这时可以先将群体进行分组,再在组内进行随机取样。(四)分层抽样:它是先将目标总体按某种变量(如年龄)分成若干层次,再从各层次中随机抽取若干被试,最后把各层的被试组合成常模样本。包括分层比例抽样和分层非比例抽样,心 理 测 量 学,第一章 心理测量概论,心 理 测 量 学,第四节 心理测量发展简史,一、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思想(一)个体差异及其可测性思想(二)人才的内涵及其测量方法(三)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实践活动,心 理 测 量 学,第四节 心理测量发展简史,(一)个体差异及其可测性思想孔子:“性相近,习相远。”;孟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心 理 测 量 学,第四节 心理测量发展简史,(二)人才的内涵及其测量方法三国时的魏人刘劭:“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他把人的行为表现概括为9种,称为“九征”。九型人格学提出“八观”和“五视”的观察方法识别人才。,心 理 测 量 学,第四节 心理测量发展简史,(三)心理测量的实践活动西周:“国学”孔子:将人的智力分成三个等级,即中上之人、中人和中下之人;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董仲舒:“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刘劭:人物志,心 理 测 量 学,第四节 心理测量发展简史,古代中国心理测量的特点:1.描述性的,定性的,而非定量的;2.分类式的;3.注重对人作整体的鉴定和评价,并倾向于和人的道德品质联系起来;4.具有强烈的应用性质。,心 理 测 量 学,第四节 心理测量发展简史,二、现代心理测量在西方国家的产生与发展(一)心理测量的产生是社会的需要(二)心理测量的早期探索者(三)心理测量的发展(四)心理测量发展的当代趋势,心 理 测 量 学,第四节 心理测量发展简史,(一)心理测量的产生是社会的需要工业革命成功后,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增加;19世纪,科学的发展和欧洲人道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心 理 测 量 学,第四节 心理测量发展简史,(二)心理测量的早期探索者1.德国:冯特(W.Wundt)2.英国:高尔顿(F.Galton)3.美国:卡特尔(James M.Cattell)4.法国:比纳(A.Binet)和西蒙(T.Simon),心 理 测 量 学,第四节 心理测量发展简史,(三)心理测量的发展斯坦福大学推孟()教授1916年修订斯坦福-比纳量表;桑代克()编制了第一个标准化的教育成就测验;人格测验的先驱克雷佩林(E.Kraepelin),他最早用自由联想测验来诊断精神病患者。,心 理 测 量 学,第四节 心理测量发展简史,(四)心理测量发展的当代趋势1.实验法和测验法相结合,产生了信息加工测验;2.计算机测试代替纸笔测试;3.项目反应理论和概化理论等现代测量理论的产生;4.新一代测验理论,心 理 测 量 学,第四节 心理测量发展简史,三、现代心理测量在中国的发展(一)二十世纪前半叶的初步繁荣(二)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再度繁荣与发展,心 理 测 量 学,第四节 心理测量发展简史,(一)二十世纪前半叶的初步繁荣对西方心理测验量表的介绍和翻译,以及修订和编制了多种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及教育测验;出版的有关心理测量方面的著作达到了20 多种。,心 理 测 量 学,第四节 心理测量发展简史,(二)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再度繁荣与发展1.理论方面的发展 经典测量理论、项目反应理论、概化理论、新一代测验理论2.心理测量的实践作用 测验编制、教育及社会考试、人才选拔和人事测评,心 理 测 量 学,第一章 心理测量概论,讨论题:你从心理测量发展历史的介绍中感悟到了什么?,心 理 测 量 学,本章小结,心理测量学研究内容:如何编制测验,如何实施测验,如何控制测量误差,提高测验质量。,心 理 测 量 学,本章小结,心理测量主要性质:心理测量是间接测量。测量有两个要素,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参照点是相对的,测量单位很难恒定。任何测量都有误差,测量的误差包括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两种。心理测验依据不同指标可做许多不同分类。,心 理 测 量 学,本章小结,测量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测量学者关注测验编制与实施中的法律与道德问题。测量学者还从测量及测量学发展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升华品质与修养。,心 理 测 量 学,本章小结,测量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测量学者关注测验编制与实施中的法律与道德问题。测量学者还从测量及测量学发展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升华品质与修养。,心 理 测 量 学,本章小结,测量学发展的启示:我国测量活动历史悠久现代测量学发端于西方心理测量学者还从测量以及测量学的发展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升华品质与修养。,心 理 测 量 学,第一章 心理测量概论,本章参考文献1安妮安娜斯塔西,苏珊娜 厄比纳著,廖小春,竺培梁译.心理测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金瑜.心理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戴海崎,张锋,陈雪枫.心理与教育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4郑日昌,蔡永红,周益群.心理测量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心 理 测 量 学,第一章 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5L.克罗克,J.阿尔吉纳著,金瑜等译.经典和现代测验理论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Lewis R.Aiken著,张厚粲,黎坚译.心理测量与评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戴忠恒.最近中国教育测量之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1990,(2):15-20.8辛涛,康春花.我国心理测量学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月,专刊:89-93.,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