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供暖》PPT课件.ppt
第五章,建 筑 供 暖,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2,5.1 供暖方式及设备,一、常用供暖方式 对流供暖依靠流体的运动,把热量由一处传递到另一处。传热方式以对流(convection)为主。,5.1 基本要求,供暖常用方式和特点;,3,5.1 供暖方式及设备,一、常用供暖方式按热媒种类:(1)低温热水(水温100)高温热水(100)(2)低压蒸汽(70kPa)高压蒸汽(70kPa)低于当地大气压力的真空供暖按散热方式:对流供暖 辐射供暖电供暖(采用电能直接加热室内空气或供暖热媒)热风供暖(通常采用0.10.3MPa的高压蒸汽或90 热水加热空气),5.1 基本要求,供暖常用方式和特点;,4,5.1 供暖方式及设备,作用原理:常见设备形式:对流散热器、暖风机、风机盘管。,加热空气,空气对流,减少人体散热,5.1基本要求,供暖常用方式和特点;2.对流、辐射供暖的常用设备;,5,5.1 供暖方式及设备,辐射供暖以辐射(radiation)为主。依靠物体表面对外发射可见和不可见的射线(电磁波,光子)传递热量。热辐射主要是指红外线辐射(0.76600m),可见光线的能量是很少的,可忽略不计。,5.1 基本要求,供暖常用方式和特点;2.对流、辐射供暖的常用设备;,6,5.1 供暖方式及设备,5.1 基本要求,7,5.1 供暖方式及设备,1.作用原理:通过加热设备表面产生的热射线,直接将热量投射到人体、周围围护结构和室内物体表面。2.热媒形式温度比较高的热水,少数时候也有蒸汽(如工厂车间)。3.常见设备形式:辐射供暖板、燃气燃烧器。,5.1 基本要求,供暖常用方式和特点;2.对流、辐射供暖的常用设备;3.辐射供暖特点分析(舒适、卫生、节能等方面);,8,5.1 供暖方式及设备,特点比较,1.辐射、温度双重作用;2.温度分布均匀,可实现下热上凉;3.提高物体表面温度,减少表面冷辐射。,辐射供暖分析:,舒适状况分析:,9,5.1 供暖方式及设备,特点比较,室内空气流动平缓,减少尘埃飞扬,辐射供暖分析:,卫生状况分析:,10,5.1 供暖方式及设备,特点比较,1.温度梯度小,避免因上部过热造成的传热加大;2.辐射热量直接投射到人体,室内温度可比对流供暖降低2,从而降低能耗10%左右,能耗状况分析:,辐射供暖分析:,11,5.1 供暖方式及设备,特点比较,1.辐射板可吊装,节省占地面积2.辐射供暖可与建筑结合,室内可不设管道及设备,辐射方式:,12,5.1 供暖方式及设备,特点比较,与建筑结合的辐射供暖系统安装难度大,要求高.,辐射方式:,13,5.1 供暖方式及设备,特点比较,与建筑结合的暗装辐射供暖维修困难,辐射方式:,14,5.1 供暖方式及设备,特点比较,辐射比对流约高15%25%,辐射方式:,15,5.1 供暖方式及设备,系统冬夏应用性能:辐射传热方式:可用作夏季辐射供冷;对流传热方式:自然对流供暖系统冷表面难以形成空气对流;强制对流(暖风机)可用作夏季供冷(如风机盘管),5.1 基本要求,供暖常用方式和特点;2.对流、辐射供暖的常用设备;3.辐射供暖特点分析(舒适、卫生、节能等方面);,16,5.1 供暖方式及设备,二、供暖设备的种类和选择 分类以材料分金属(钢、铁、铝、铜等)和非金属(陶瓷、混凝土、塑料等);以形状分管型、翼型、柱型和平板型等;以传热方式分对流为主:管、柱、翼、钢串片等;辐射为主:辐射板、红外辐射器等。,5.1 基本要求,供暖常用方式和特点;2.对流、辐射供暖的常用设备;3.辐射供暖特点分析(舒适、卫生、节能等方面);4.散热器主要类型;,17,5.1 供暖方式及设备,各类散热器,18,5.1 供暖方式及设备,钢制板式散热器,19,5.1 供暖方式及设备,钢制板式散热器,20,5.1 供暖方式及设备,钢制散热器,21,5.1 供暖方式及设备,卫浴散热器,22,5.1 供暖方式及设备,23,5.1 供暖方式及设备,长翼型散热器,24,5.1 供暖方式及设备,钢串片散热器,25,5.1 供暖方式及设备,钢串片散热器,26,钢制柱式散热器,27,5.1 供暖方式及设备,钢制散热器,28,5.1 供暖方式及设备,铸铁散热器,29,5.1 供暖方式及设备,30,5.1 供暖方式及设备,体育馆辐地板射板供暖,辐射吊顶,31,5.1 供暖方式及设备,对散热器的要求传热系数大;散热方式好;金属热强度高金属热强度在温差1时,1kg质量散热器每小时所释放的热量。机械强度、承压能力强;便于安装组合;美观卫生 与建筑物内部装修协调一致;面不易积灰。一般考虑:高层:承压 宾馆:美观住宅:实用(美观、经济)材料:铸铁为主,发展轻型地板辐射供暖:,5.1 基本要求,供暖常用方式和特点;2.对流、辐射供暖的常用设备;3.辐射供暖特点分析(舒适、卫生、节能等方面);4.散热器主要类型;,32,5.1 供暖方式及设备,选用原则房间用途 系统压力 安装条件 货源、价格,统一规格。,5.1 基本要求,美观、卫生、机械强度、耐腐蚀性,高层建筑、高温水系统要求承压强,高度、体积、安装距离、对流空间,供暖常用方式和特点;2.对流、辐射供暖的常用设备;3.辐射供暖特点分析(舒适、卫生、节能等方面);4.散热器主要类型;,33,5.1 供暖方式及设备,三、散热器的计算(对流供暖)目的:确定所需散热面积片数(长度);校核已知散热设备的散热量。面积计算方法,5.1 基本要求,5.散热器面积计算方法及公式;6.立管流量的计算及公式;7.散热器水温计算方法;8.传热系数实验表达式;,34,5.1 供暖方式及设备,5.1 基本要求,35,5.1 供暖方式及设备,5.1 基本要求,36,5.1 供暖方式及设备,散热器供暖热媒平均温度蒸汽:视压力有所不同。P0.03MPa,tp=100;P0.03MPa,取进口压力下的蒸汽饱和温度。热水:取进出口水温度的算术平均值:tp=(t1+t2)/2 式(5.2),5.1 基本要求,5.散热器面积计算方法及公式;6.立管流量的计算及公式;7.散热器水温计算方法;8.传热系数实验表达式;,37,5.1 供暖方式及设备,系统形式 双管式散热器并联在两管之间,热媒同时进入各组散热器。进出各组散热器的水温分别相同:tp=(tg+th)/2tg 供水温度;th 回水温度。,5.1 基本要求,5.散热器面积计算方法及公式;6.立管流量的计算及公式;7.散热器水温计算方法;8.传热系数实验表达式;,38,5.1 供暖方式及设备,单管式散热器分别由一根管串联,热媒依次流过各层散热器。进出水温,各组不同,5.1 基本要求,立管流量:式中:GL立管流量,kg/h;Q立管总热负荷,W;t供、回水温差,t=tg-th;C水的比热容,c=4.187 kJ/kg。,5.散热器面积计算方法及公式;6.立管流量的计算及公式;7.散热器水温计算方法;8.传热系数实验表达式;,39,5.1 供暖方式及设备,整理得到:立管水温:式中:ti沿着水流方向,第i 组散热器的出水水温,;水流已经流过的所有散热器的散热量,W。,5.1 基本要求,kg/h,5.散热器面积计算方法及公式;6.立管流量的计算及公式;7.散热器水温计算方法;8.传热系数实验表达式;,40,5.1 供暖方式及设备,传热系数K自然对流:tpV对流K V对流wK辐射:q辐=f(T4)实验结果:tp的变化率增加1倍,Q的变化将增加1.51.7倍。可知:在 Q=KFtp中,KConst。,5.1 基本要求,5.散热器面积计算方法及公式;6.立管流量的计算及公式;7.散热器水温计算方法;8.传热系数实验表达式;,41,5.1 供暖方式及设备,传热系数KK无法准确理论计算;通过实验方法确定;实际应用中对K进行修正热阻:内换热热阻1/1000=0.001 导热热阻0.005/50=0.0001 外换热热阻1/10=0.1 仅考虑外换热热阻,5.1 基本要求,5.散热器面积计算方法及公式;6.立管流量的计算及公式;7.散热器水温计算方法;8.传热系数实验表达式;,主要取决于传热温差,42,5.1 供暖方式及设备,传热系数K散热器测试(10片),5.1 基本要求,5.散热器面积计算方法及公式;6.立管流量的计算及公式;7.散热器水温计算方法;8.传热系数实验表达式;,4m4m2.8m,43,5.1 供暖方式及设备,传热系数K 测得通过散热器的流量G、散热器进出口水温tg、th,从而得出散热器的散热量Q 又因为Q=KF(tpj-tn)tpj=(tg+th)/2 上式中未知数为a、b,进行3次试验利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可得到参数a、b,5.1 基本要求,5.散热器面积计算方法及公式;6.立管流量的计算及公式;7.散热器水温计算方法;8.传热系数实验表达式;,44,5.1 供暖方式及设备,K值的影响因素传热温差tp影响对流换热系数。tpK连接方式上进下出K 下进下出K 下进上出K原因:热水流动途径外表面温度分布对流强度不同。安装形式明装、暗装、半暗装对辐射和对流影响不同。片数(长度)片数相互吸热Q/FK,5.1 基本要求,5.散热器面积计算方法及公式;6.立管流量的计算及公式;7.散热器水温计算方法;8.传热系数实验表达式;9.传热系数影响分析及最主要影响因素。,45,5.1 供暖方式及设备,串片式、板式、扁管式:LQ/FK流量G=f(v)v变化n变化K变化(较小)v变化温度分布变化外表面对流变化wK几何形状、表面涂料(调和漆优于银粉漆)影响对流和辐射。主要影响因素:传热温差:散热器内热媒平均温度与室内设计温度之差。tp=tp-tn,5.1 基本要求,5.散热器面积计算方法及公式;6.立管流量的计算及公式;7.散热器水温计算方法;8.传热系数实验表达式;9.传热系数影响分析及最主要影响因素。,46,5.1 供暖方式及设备,K值的计算实验的方法求得:K=A(tp-tn)B W/m2 式(5.14)K值的修正片数修正系数1:连接形式修正系数2:安装形式修正系数3:(4)流量修正系数4:,5.1 基本要求,5.散热器面积计算方法及公式;6.立管流量的计算及公式;7.散热器水温计算方法;8.传热系数实验表达式;9.传热系数影响分析及最主要影响因素。,47,5.1 供暖方式及设备,四、散热器的布置 布置原则室温均匀室内冷暖空气易形成对流;室外侵入冷空气加热迅速。缩短管道省管材;减少热损失和阻力损失。少占空间;美观可靠。,5.1 基本要求,5.散热器面积计算方法及公式;6.立管流量的计算及公式;7.散热器水温计算方法;8.传热系数实验表达式;9.传热系数影响分析及最主要影响因素。,48,5.1 供暖方式及设备,位置1.外墙窗台下;,5.1 基本要求,5.散热器面积计算方法及公式;6.立管流量的计算及公式;7.散热器水温计算方法;8.传热系数实验表达式;9.传热系数影响分析及最主要影响因素。,49,5.1 供暖方式及设备,2.有时置于内墙:减少管道敷设长度,方便其它设备物件的布置;3.楼梯间分配在底层或下部各层;,4.注意防冻:外门之间的门斗不设。,5.1 基本要求,5.散热器面积计算方法及公式;6.立管流量的计算及公式;7.散热器水温计算方法;8.传热系数实验表达式;9.传热系数影响分析及最主要影响因素。,50,5.1 供暖方式及设备,安装方式应明装,简单布置;特殊功能建筑、老年人、幼儿园等暗装或加罩。,5.1 基本要求,以空气作为载热体,将室外、室内外混合空气加热后直接送入,维持室内空气温度。特点:热惰性小、升温快、温度分布均匀、温度梯度较小。结构:由空气加热器、通风机和电动机组成。具有加热空气和传输空气的双重功能。,暖风机,5.1 供暖方式及设备,分类:根据风机类型:轴流、离心根据结构和使用的热媒:蒸汽暖风机、热水暖风机、蒸汽热水两用暖风机、冷热水两用暖风机。轴流式暖风机:最常用的是蒸汽热水两用型、冷热水两用型特点:体积小、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但射程短、出风速度低。一般悬挂或支架在墙上或柱子上,热风经风口直接吹向工作区。用途:加热室内再循环空气。,5.1 供暖方式及设备,蒸汽热水两用型轴流暖风机,NC型轴流式暖风机 1轴流式风机;2电动机;3加热器;4百叶片;5支架,5.1 供暖方式及设备,离心式暖风机:最常用的是蒸汽热水两用型特点:作用压头较大、出口速度较大,射程长、送风量和产热量大,通常用于集中供暖。用途:加热室内循环空气,或者加热一部分室外新鲜空气。,5.1 供暖方式及设备,蒸汽热水两用型离心暖风机,NBL型离心式暖风机 1离心式风机;2电动机;3加热器;4导流叶片;5外壳,5.1 供暖方式及设备,暖风机台数的确定,5.1 供暖方式及设备,57,5.1 供暖方式及设备,5.1 基本要求,10.辐射供暖系统的特点,把在总传热量中辐射传热比例大于50%的供暖系统,叫辐射供暖系统。1.辐射供暖系统分类(表5.1),58,5.1 供暖方式及设备,5.1 基本要求,10.辐射供暖系统的特点,59,5.1 供暖方式及设备,5.1 基本要求,10.辐射供暖系统的特点,2.常见形式(1)低温辐射供暖热水辐射供暖(普通地板供暖、超薄地板供暖、毛细管网地板供暖)电加热供暖(发热电缆地板供暖、电热膜地板供暖)(2)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60,5.1 供暖方式及设备,5.1 基本要求,10.辐射供暖系统的特点,热水辐射供暖可分为埋管式与组合式两大类,埋管式也称湿式,需要在现场敷设绝热层、固定加热管、浇灌混凝土等全部工序。,61,5.1 供暖方式及设备,5.1 基本要求,组合式式称干式,不需要浇灌混凝土填充层,没有湿作业。,超薄地板供暖供暖管:D7.21.1mmPB管,间距一般为75mm保温板:高密度聚苯乙烯板,厚度12mm,并自身带有安装凹槽(凹槽深度、宽度均为8mm)厚度5m纯铝膜:散热量均匀,62,5.1 供暖方式及设备,5.1 基本要求,10.辐射供暖系统的特点,毛细管网地板供暖,组合式式称干式,不需要浇灌混凝土填充层,没有湿作业。,63,5.1 供暖方式及设备,5.1 基本要求,10.辐射供暖系统的特点,热水辐射供暖,64,5.1 供暖方式及设备,5.1 基本要求,10.辐射供暖系统的特点,分集水器安装示意图,65,5.1 供暖方式及设备,5.1 基本要求,10.辐射供暖系统的特点,普通地暖塑料管系列,66,5.1 供暖方式及设备,5.1 基本要求,10.辐射供暖系统的特点,67,5.1 供暖方式及设备,5.1 基本要求,10.辐射供暖系统的特点,68,5.1 供暖方式及设备,5.1 基本要求,毛细管供暖,69,5.1 供暖方式及设备,安装形式,5.1 基本要求,10.辐射供暖系统的特点,70,5.1 供暖方式及设备,5.1 基本要求,10.辐射供暖系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