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整体推进区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ppt课件.ppt
如何整体推进区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钟绍春,主要内容整合的现状与问题;整体推进区域整合的关键;通过课题研究形成整合方法体系;,谢谢大家!,一、现状与问题,(一)现状1、十五期间主要目标是普及。2、绝大部分教师尚处在摸索阶段。3、大部分多媒体教学设备作为电子黑板。4、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应用较少。5、在教学反馈、教学测评方面应用较少。6、在学科教学上缺乏可持续性的应用,有相当数量教师存在厌烦情绪。,(二)主要问题1、缺乏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模式及方法体系,即可操作的规程。2、多数教师主要集中在一节课或某一专题思考应用问题,缺乏对学科整体的把握。资源与软件设计方法不够科学,过于注重网络形式,缺乏有针对性的资源和软件,教与学的关键困难解决不够理想。3、缺乏有引导性的评价体系,如什么样的课是好的整合课。4、更重要的是工作思路存在偏差,缺乏从源头开始的研究。,返回,要有明确的工作思路;要抓住整合本质;要选择合适的途径、采取有效的整合方法;要建立整合课科学的评价体系;要建设有效的体系化支撑资源和软件;要建立有效的组织、工作体系;,二、整体推进区域整合的关键,返回,系统研究整合方法体系,为区域其他中小学教师开展整合提供系统有效的具有引领性的可操作的规程。整合区域骨干教师及教研员,分工协作,以学科为单位,准确把握学科脉络,找出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困难,挖掘技术优势解决困难,通过系统科学研究,形成各学科不同类型教学内容的整合方法体系。系统研究区域共享资源体系架构、区域资源共建模式、区域资源共享模式、区域资源应用支撑体系模式。建设有自己区域特色的支撑资源和软件及典型应用案例。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工作实施体系,将所研究的方法体系、资源及软件、典型案例推广到全区域,全面推进区域整合工作。建立区域间有效的交流研讨,叠加智慧、高速推进。,(一)区域整体推进的基本思路,返回,整合的前提是准确把握学科脉络-学科教学安排应是合理的、优化的,在此基础上要找到学科当中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困难;整合的基础-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整合的关键-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解决学科当中的困难,不是信息技术简单地应用到学科当中,而是要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思考教学问题;整合需要一个过程-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教育专家、信息技术专家整合在一起。“整合”具有强烈的实践性。1,2,3,4,5,6,7,8,9,(二)整合的本质,返回,途径一,从学科出发。基本方法如下:准确把握学科脉络规范教与学的过程。寻找传统教学手段所存在的困难。系统研究信息技术的优势及特点。利用技术优势解决常规教学手段存在的困难,形成整合模式和方法体系,以及相应资源与软件的体系架构。途径二,从信息技术出发。基本方法如下:系统构思不同信息化环境下可能的教与学模式。系统研究支撑资源与软件体系架构。,(三)选择合适的途径、采取有效的整合方法,返回,学科内容类型语文:阅读、写作、古诗词、拼音、识字、复习、模拟训练物理:讲解、实验、习题、模拟训练、竞赛等英语;,返回,1、学科内容类型,教学模式分类依据在教与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自主、辅助、主宰在教与学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关系:独立、协作在教与学活动中学习内容引出方式:认知、探究。教学模式分类教师驾驭:认知讲授式、探究讲授式;学生自主:自主认知、探究,自主协作认知、协作探究;教师辅助:主体认知、探究,主体协作认知、协作探究;以上方式的组合方式。在探究式中,根据内容不同,可以采用归纳法、类比法、演绎法、计算法、对比分析法、实验法等。有些模式在传统教学条件下是很难完成的,如独立探究、主体探究等。信息技术为这些教与学的模式提供了有效支撑。,2、学科教与学的模式,研究性学习,一种有效的探究模式未知信息的获得,新的规律、方法的总结等学习任务的: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研究方法获得新的未知内容。研究性学习模式验证式研究:确定主题、提出假设、搜集信息、验证假设、交流质疑、成果评价、成果共享推导式研究:确定主题、搜集信息、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交流质疑、提炼升华、成果评价、成果共享,返回,(1)明确方向:学生学习动力来自生存本能的需要和好奇心;培养内容为能力、素质、信息。知识是能力中所涵盖的规律、方法、概念等。(2)系统研究影响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年龄:年龄不同,基因不同,学习方式区别很大。小学要通过直观感知规律,初中是学有背景的逻辑,高中则主要是学习符号逻辑。信息形式:五大感官系统,视觉 83%,听觉 11%,其他 6%。视觉,最有效的信息形式是生动鲜活的画面;(3)让明白为什么学:从心理学和教育的角度,安排合适的学习内容,使之与学生的生存本能需要或好奇心吻合;,3、如何规范教与学的过程,(4)使学生明白学什么:帮助学生建立学科体系。(5)使学生明白如何学:从生理学和教育的角度,安排合理的教与学过程及方式。(6)使学生能够高效率地学:营造有效的环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7)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每个学科到底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体系,缺乏明确的标准。中高考训练到底测什么,应该如何出题,缺乏系统研究。缺乏来龙去脉,缺乏逻辑性。缺乏系统、连续、变化、多学科交叉思想。语文春雨、祝福,数学圆公切线,三角形;教师运用学科知识解释问题存在着不准确现象。,返回,如何营造个性化的学习支撑体系抽象问题如何形象讲解非正常观问题如何正常化如何建立学科内容体系及学科间的动态交叉如何动态实时获得、发布教学信息如何动态实时获得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反馈如何高效、动态实时与外界交流研讨教师之间动态共享信息、交流研讨,4、教学中传统手段普遍存在的一些困难,返回,教学改革遇到的困难学习个别化需求与“一齐化”教学形态的矛盾内容广泛性与学生活动范围有限性的矛盾间接知识的抽象性与直接经验贫乏的矛盾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与教学功能的片面性的矛盾教师学科能力局限性和教学实际需要系统性之间的矛盾,返回,对信息化环境分类;全面了解信息技术的特性;系统分析影响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模式的因素;研究不同信息化环境下可能的教与学模式;,5、系统研究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模式,返回,信息化环境分类电脑+显示设备(电视、背投、投影机)计算机教室学校计算机局域网络互联网络(学校网站+家庭+社会场所+其他网站),返回,充分挖掘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1)信息技术的主要优势交互性;独立使用性;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正常;虚拟、模拟性;展现过程;零距离性;快速传播性;记录性;实时性;丰富性;调动积极性;激发兴趣;传承方法;整合智慧;,(2)信息技术的多种作用教和学的支撑工具(函数、不等式、几何),教和学内容的有效载体及动态呈现手段;教与学理论、思想及方法的传承手段;教学效果动态获得的有效手段;交流研讨的有效途径;实现平等教育的有效手段;教师自身能力提高的途径和手段;拓展学习空间、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及教师的学习对象;,返回,系统分析影响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模式的因素学习目标与内容:目标、知识、方法、过程、研究能力、情感、素质,不同内容学习方式及理论可能不同。教与学的方式:认知方式和探究方式。学生情况。教师情况。教学场地情况。教学设备情况。,返回,研究不同信息化环境下可能的教与学模式(1)多媒体教室;(2)计算机教室;(3)校园网络;(4)互联网络;,返回,研究不同信息化环境下可能的教与学模式(1)多媒体教室比较适合的学习内容:知识认知学习,方法及过程的讲解。比较适合的教与学模式:教师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学习为主要模式,媒体作为学习内容的有效呈现手段,在部分问题上,教师可以让个别学生参与媒体互动式教学。能够有效支持的学习步骤:情景创设、讲解、引发思考及讨论、归纳总结、拓展思维、学科间交叉、学科体系化、系统训练、中高考模拟。需要的支持条件:教学资源库、备课及讲课平台。,返回,(2)计算机教室比较适合的学习内容:知识认知、探究学习,方法及过程的讲解与探究、运用与实践,研究能力的培养等。比较适合的教与学模式:教师利用网络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协作、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模式,网络既作为学习内容的有效呈现手段及来源,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交流研讨、动态测评等的有效手段。能够有效支持的学习步骤:学生间的交流研讨、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研讨、动态实时测评与反馈、学生间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情景创设、讲解、引发思考及讨论、归纳总结、拓展思维、学科间交叉、学科体系化、系统训练、中高考模拟。需要的支持条件:网络教学资源库,备课及讲课平台,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协作学习平台,教学测评、评价及反馈平台,教学管理平台,研究性学习平台,主题性学习网站等。,返回,(3)校园网络比较适合的学习内容:知识认知、复习、巩固与拓展、知识的探究学习,方法及过程的巩固、探究与拓展、运用与实践,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等。比较适合的教与学模式:教师利用网络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拓展学习空间,巩固学习内容,完善学科体系,开拓视野。能够有效支持的学习步骤:学生间的交流研讨、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研讨、反馈、巩固提高、拓展思维、学科间交叉、学科体系化、系统训练。需要的支持条件:网络教学资源库,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协作学习平台,教学测评、评价及反馈平台,研究性学习平台,主题性学习网站等。,返回,(4)互联网络比较适合的学习内容:知识认知、复习、巩固与拓展、知识的探究学习,方法及过程的巩固、探究与拓展、运用与实践,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等。比较适合的教与学模式:学生利用网络拓展学习空间,巩固学习内容,完善学科体系,开拓视野。能够有效支持的学习步骤:开放的学生间交流研讨、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研讨、巩固提高、拓展思维、学科间交叉、学科体系化、系统训练等。需要的支持条件:互联网络主题性学习网站、论坛、交流研讨的支持工具等(;),返回,(五)整合的支撑资源及软件(学校),资源体系结构,学习支撑系统结构图,学习支撑系统层次结构图,教学支撑系统结构图,动画工具:专向工具、二次开发工具,如:解不等式平台 解方程组平台 化学编辑平台 四则运算平台 化学知识平台 动画工具 数学函数训练 几何讲解 化学实验训练 物理光学平台 物理电学平台 历史活动地图,学科资源制作工具的研究与开发,返回,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研究性学习平台;教学实施及评价平台;学习资源与信息共享平台;让全社会了解学校的平台;教师培训、教科研平台;家长、教师、学生、管理者互动平台。,最大限度地营造有效的教与学环境,返回,研究性学习平台架构及其作用,作用与目的:为研究性学习过程提供必要的支撑环境和管理手段教师功能为学生发布信息、学习内容等管理学生选择的研究题目管理学生协作小组管理学生搜集的信息、形成的结论管理学生相互交流过程、相互评价结果帮助学生将研究结果发布管理学生进一步讨论的过程及结果学生功能组成小组、选择题目、搜集信息、组内讨论、发布成果、交流研讨、相互评价、深入讨论等的支撑与管理,返回,应建设下面四种类型的资源和软件教学资源;网络课程教与学支撑工具软件资源制作工具软件;应分对象建设资源与软件;教师:备课、讲课;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研究性、自主性学习学习;引导学生训练、测试;学生:自主学习、训练、测试;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研讨,作业,答疑,远程指导、测试与评价;学生之间:交流研讨,信息共享等;,资源与软件的结构化建设,返回,资源体系教材体系,多种版本教材分别建设;公共资源体系宇宙、地球、动物、植物、人类、物质;社会各个侧面、文化、科学、技术、精神等;学科基本支撑体系;基本资料库及面向不同使用者的工具系统;专题性学习资源:资源制作工具等;中高考体系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什么样的体系四部分构成及调度体系:正向建模、反向建模、特征提取、推理及总体调度体系。历史资源。,返回,专题性学习网站的架构,目的与作用:围绕某一专题开展深入学习、交流研讨等活动架构(分教师使用功能、学生使用功能、其他人参与功能)专题学习内容体系(可以分级浏览)自我测试(智能诊断)学习过程引导、记录与管理(智能导学)协作学习(小组、校际、随机组合等)问题咨询(寻求帮助)学习内容、相关信息管理(编辑、扩充、修改、删除等)通知、学生发布信息、论坛联系方式、群发信息专题网站简介及使用指南初期建设:教师先建设基本的学习内容运行与维护:教师独立负责或组织学生共同负责,返回,春雨:到底学习什么?安排什么样的教与学过程?语文到底学什么?文章结构、语句用词、可替换性、敢于否定,返回,素质:到底哪些是教师的学科素质?语文、英语、数学、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的学科素质包括哪些内容?为什么有水平的教师不管用什么教材都能把课讲好?,返回,有理数:整数与分数统称为有理数。为什么要定义有理数呢?数学的本质、界定、系统性等方程:什么是方程?解方程是怎么回事?应该怎样引入解方程概念?为什么有时候有根,有时候没有根?集合、映射、函数:为什么学习集合?应该怎样引入集合概念?为什么学习映射?应该怎样引入映射概念?为什么学习函数?应该怎样引入函数概念?,返回,适合网络课的一些情况:学生搜集、选择内容,独立与计算机交互;教师与学生借助网络分别交流;学生之间借助网络分组交流;借助网络进行测评、反馈、评价等;,返回,研究性学习,已纳入高中必修课。狭义上:它是一门独立的、与学科并列的课程形态;广义上: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教育理念、学习方式。他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和体验。,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治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学生探索、创新欲望;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方案,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问题如何确定研究主题如何营造必要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研究如何评价学习结果等,返回,英语基本支撑体系:音标及读音规则库、单词及词组库固定用语库、句型库、时态库语气库、句子连读技巧库写作技巧库、阅读技巧库情景用语库、试题库试卷库、常用语句库考试技巧库、英语百科知识库各种资源制作工具软件各种辅助教与学的工具软件综合复习技巧、内容体系库、应试技巧,返回,课类:听、说、读、写对应的教、学、练、考等听力课:每课训练方法、过程、材料等口语课:情景创设、对话关键句型、关键词、对话技巧、过程组织形式、注意事项、容易出错的地方、训练材料等阅读课:作者、文章背景、每段文章内容分析及相关资料、练习题等写作课:各种文章分类、写作技巧(文章结构、注意事项)、范文及分析、各种不同类型对象或思想等的表达手法及代表作、名家借鉴等英语综合性知识学习:分类、由来、代表作、阅读技巧、写作技巧、代表作、练习等,返回,如语文课要与历史、政治、科学、艺术等整合:课类:阅读、写作、综合性知识学习、复习阅读课:作者、文章背景、每段文章内容分析及相关资料、练习题等写作课:各种文章分类、写作技巧(文章结构、注意事项)、范文及分析、各种不同类型对象或思想等的表达手法及代表作、名家借鉴等综合性知识学习:分类、由来、阅读技巧、写作技巧、代表作、练习。,返回,总体指标采取信息技术手段的必要性。学生学习效果改变程度。可操作性。具体指标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重点、课程类型把握的准确性。每种课程类型教与学模式选择、过程安排、策略与方法确定的科学性,常规教学手段存在困难确定的准确性。信息技术手段优势挖掘的全面性及解决困难模式和方法的合适性。资源与软件设计的系统性、有效性、可行性。教学资源、软件、网站选择是否合适,是否有可操作性。教学上运用方式的合适性。,(四)整合课评价的关键指标,返回,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组织形式;研究方法;研究计划;预期成果;,三、通过课题研究形成整合方法体系,返回,1、系统归纳、总结、提炼:信息技术与学科不同类型内容有效整合的模式体系;相应每种模式的资源与软件结构与建设方法;各类模式及资源软件在教学上应用的方法;形成系统的分类体系,为区域其他中小学教师开展整合提供系统有效的具有引领性的可操作的模式和方法体系。2、建立有效整合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3、丰富资源和软件。4、提高参加研究中小学教师的整合能力。,(一)研究目标,返回,1、有效整合模式体系的研究学科课程类型系统分类研究;每种课程类型可能的教与学模式系统分类及常规教学手段存在的困难分类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每种课程类型不同教与学模式的实现方式及教与学困难解决模式及方法研究。,(二)研究内容,2、资源、软件、学习资源网站及案例的研究资源架构、设计方法及应用模式研究;软件体系、功能及应用模式研究;无编码资源制作工具软件研究;学习资源网站的建设及应用模式研究;案例分类、设计及应用模式研究。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评价方法研究学科教学效果定位、评价基本方法、指标体系、数据采集方法研究;教师整合能力有效评价体系研究;资源、软件、学习资源网站及应用模式有效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返回,1、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组织足够数量的学校开展研究工作。2、各区域小学、中学不同学科分别组织课题组;3、同类区域可构建虚拟区域;4、每个课题组参加学校原则上10所以上,每个学校参加教师至少2人;5、每个课题组有明确的区域课题负责人;6、每个区域必须有明确的总课题负责人;7、每个学校必须设立学校课题总负责人;8、课题以纵向管理为主,横向为辅。,(三)组织形式,返回,1、研究思路学科课程类型分类。每种类型的可能教与学模式、教与学环节、常规教学手段存在的困难。信息技术手段能够营造的环境及有效支撑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每种模式不同教学环节困难的模式及方法。相应资源和软件的体系架构。在教学上应用的模式和方法。形成系统的、中小学教师很容易就能掌握的模式及方法体系。,(四)研究方法,2、技术路线及实施步骤对学科内容进行系统分类,明确课程类型。确定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数据采集方法。针对每种课程类型,分步骤逐个开展实验研究。系统分析可能的教与学模式,假定为N种。对于每一种模式,从参加课题研究的学校中选择至少10名教师,同步开展下列研究:系统分析应采取的教与学步骤,常规教学手段存在的困难,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困难的模式、资源软件及应用的方法。同步开展教学活动,分别采集反映教学效果的指标数据;分析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困难把握的准确程度、信息技术解决困难的有效性、资源与软件的支撑度、应用的科学性等,并提出修正意见。转。系统分析对比N中模式的优劣、适应情况,建立分类体系。总结并形成系统的整合方法体系。,返回,第一阶段 课题立项 2006年4月-9月(1)选题培训;(2)建立课题组;(3)选题及立项。第二阶段 课题实施 2006年10月-20010年9月(1)课程类型、教与学困难、整合模式及方法、资源与软件架构及建设方法、教学应用方法研究;(2)支撑资源与软件丰富;(3)模式与方法实验;(4)模式与方法修正;(5)教师培训。第三阶段 课题验收 2010年10月-11月(1)研究报告撰写;(2)论文及教学设计整理;(3)教学资源及软件整理;(4)案例整理;(5)学习资源网站整理;(6)阶段交流研讨;(7)阶段成果出版。第四阶段 课题总结 2010年12月(1)验收会;(2)评奖会;(3)总结会;(4)成果出版。,(五)研究计划,返回,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方法体系、资源与软件架构、应用模式及方法,形成论文和报告;2、对应学科不同课程类型整合模式的典型案例,包括教学设计、说课、课件、网站、教学录像、点评;3、建设示范性支撑资源与软件;4、建设系统的学科示范性学习资源网站;,(六)预期成果,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