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骨撞击综合症》PPT课件.ppt
尺骨撞击综合征,定义,是指尺骨小头撞击月骨、三角骨而发生的骨坏死。其首发症状是尺侧腕痛。Milch(1941):描述了由于桡骨远端骨折后长度缩短、尺骨撞击腕部而导致月骨和三角骨缺血性坏死,引起腕尺侧疼痛的现象,称之为尺骨撞击综合征。Palmer:尺骨撞击综合征是由于尺骨头、尺骨茎突与腕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发生撞击及腕尺侧过重负载引起的一组征候群。,发生机制:腕关节长期受力、支撑、推挤、撞击,月骨小头与月骨、三角骨相互碰撞,三角纤维软骨可发生退变、坏死、囊变或穿孔,继而月骨和三角骨的关节软骨可发生退变、坏死,形成囊变和骨硬化。特别是很薄的三角纤维软骨变异更易发生尺骨撞击综合征。,病理生理 正常情况下,远端尺桡关节处的尺、桡骨基本处于同一平面,如果尺骨(相对于桡骨)长出2mm 以上,则会使原来桡骨和尺骨按正常比例分担的腕部力量过分集中于尺骨,运动时发生撞击、活动范围受限及腕关节韧带松弛等现象,使腕尺侧的软组织血供和滑液营养障碍,韧带和三角纤维软骨易于磨损,进而使腕骨和尺侧的软组织发生退变。,正常腕关节正侧位,尺骨变异,尺骨撞击综合征在临床上并非罕见,主要是临床医生、影像科医生对此类疾病较为陌生,易造成误诊、漏诊。患者有桡骨骨折史或腕部慢性受损史(如长期从事木匠、建筑操作、机械钻孔等职业),当其出现疼痛并持续存在,腕部X 线平片即使未见明显异常,仍应考虑尺骨撞击综合征可能,经MRI 检查确诊后,应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可有效防止月骨、三角骨坏死的发生或降低其发生率。,临床表现病史:有或无外伤史,职业:腕尺偏或旋转症状:腕尺侧疼痛,尺侧肿,旋转障碍(旋后更常见),伸屈障碍体征:尺侧压痛(月骨、三角骨、尺骨茎突、月三角关节等),尺腕加压实验阳性(腕尺偏时旋前旋后疼痛加剧)。,X线:尺骨阳性变异(尺骨远端伸长)或处于中立位;月骨、三角骨坏死呈低密度小囊状改变以及月骨、三角骨关节面下角骨的腰部;尺骨小头相对关节面下软骨软骨硬化,病变部位位于月骨尺侧近端和三硬化或小囊性变。其他X线表现包括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桡骨远端异常背倾畸形和桡骨近端骨折畸形愈合导致桡骨缩短,尺桡远侧关节脱位。因为尺骨头与月骨解剖位置邻近,易发生撞击且易形成桥连状态(尺骨头与月骨连接)而产生持久性压迫,因此在尺骨阳性变异的患者中月骨发病率明显大于三角骨。,返回,MRI,MRI对骨髓变化敏感,在骨损伤早期就能反映出骨髓水肿性改变,可做到早期诊断。随压迫时间延长MRI可见高信号(T2WI)逐渐增强,并形成透镜样改变,晚期形成“双线”或“双环”征。“双环”征提示坏死区内可能有新骨形成,“双线”征表明骨坏死区有瘢痕组织形成。,由于尺骨阴性、阳性变异引起的骨坏死是可逆的,当尺骨变异被纠正后骨坏死可以转化为正常骨结构。因此MRI除可用于早期诊断外还可作为有效的动态观察手段,当骨髓水肿性变化无减轻、消失,反而逐渐明显时,提示临床应早期解除桥联状态(主要是解除压迫),可有效防止月骨、三角骨坏死的发生或降低其发生率。,月骨损伤(“双环征”)。T1WI冠状面,示病灶周边为环状低信号,中央为环形高信号,月骨损伤(“双线征”)。脂肪抑制序列,示病灶呈高信号,中间为带状低信号。,诊断,1、有腕部外伤史或特殊手部作业史2、腕关节尺侧疼痛3、旋转尺侧加重,腕关节活动受限4、X线片显示尺骨正变异(2mm)5、MRI示月骨、三角骨信号改变6、腕关节镜检查,治疗,保守治疗:包括减少腕关节活动,夹板固定和使用消炎镇痛剂,甚至可局部封闭治疗。关节镜:检查诊断,清理,切除,修复开放手术:尺骨缩短术,尺骨短缩术治疗 关键在于解决尺骨相对过长所致尺腕关节面纵轴挤压过度,以此缓解尺腕关节疼痛及功能受限。采用尺骨缩短术从根本上纠正尺骨阳性变异,恢复下尺桡解剖关系,而且保持了下尺桡关节及尺腕关节组成要素的解剖学完整性及力学稳定性。,术前 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