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本质》PPT课件.ppt
第六章 审美的本质,审美的本质审美的历史,一、审美的本质,用体验理解的方法发现,用逻辑历史的方法证明。(一)审美本质的发现在审美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中发现审美的本质:自由和超越。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1、审美的自由性自由是生存的本质,是不同于现实的另一种生存境界。(1)自由必须超越实际欲望,达到超越的精神境界。如庄子的“逍遥游”。审美的非功利性(即超功利性)是与审美的高峰体验联系在一起的。(美感的超功利性和愉悦性)马斯洛(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1908-1970)的“需要层次论”,审美需要是人类的一种高层次需要。如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康德所说的审美是无利害的快感。(2)自由必须克服主客对立,达到人与世界的和谐同一。审美活动中的无差别境界,即物我两忘,是建立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的。只有消除主客对立,才能达到自由的境界。这不同于“移情说”的情感外射,主体的情感投射到客体上,而是互为主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一)审美本质的发现(续),(3)自由必须是人的完全解放,是人摆脱了现实的束缚而获得了自我实现。主体间性的关系使得自我和世界在审美活动中都获得了解放,世界不再是被征服、被改造的对象。因此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马克思也认为审美活动导致了人的全面发展。(4)自由意味着对时空的超越,进入超时空的境界。现实世界中,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生存不可逾越的界限。但审美活动创造了一个自由的时空,使人可以自由地生存。(审美想象的作用)如我们欣赏电影时是沉浸在电影所展现的时空中,而欣赏音乐和绘画时,是沉浸在艺术的魅力中,浑然不觉时空的存在。2、审美的超越性超越是一种本真的生存体验状态,是对现实生存体验局限的克服,从而达到对存在意义的领悟。讨论:西方宗教的“外在超越”和中国伦理的“内在超越”(1)审美的超验性,即对世界的超经验的把握。在审美活动中,现实世界不再是经验的世界,而是失去了“内容”的“形式”。(“美在形式”说的合理性)因此,美不在于事物的实体或属性,而在于超现实的内容即审美意义。,(一)审美本质的发现(续),超验性即非实证性,是不可实证也不能为概念所把握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存在,一旦离开审美活动,进入现实领域,则成为现实对象和现实主体。(2)审美的终极价值,即对现实价值的超越。人是形而上的生物,不会满足于现实价值的实现(科学认知和社会认同),总要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在审美活动中,人获得了终极价值,得到了终极关怀。(3)审美的最高真实性,即对现实的真的超越。现实体验是对现实世界的有限把握,而审美体验是对生存意义的追求和揭示,因而是最高的真实性。如红楼梦是虚构的,但却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启发我们重新审视现实人生;西方现代艺术对世界的描写是变形的,但却反映了异化的本质。(4)审美的彻底的否定性和批判性。经验认识不能揭示现实世界的真相,而审美和艺术不仅揭示也批判现实的虚假表象和不合理。如,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却对其进行批判和揭露。,(一)审美本质的发现(续),审美对现实的否定和批判,是一种哲学性质的否定和批判,是在自由的层面上揭示现实的不合理性,从而鼓励人们改造现实,追求自由。因此不会导致逃避人生和现实的悲观主义。(二)审美本质的证明1、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1)生存与生存方式生存不是指现实的存在,而是指可能的、本真的存在;其本质是自由。审美是最本真的生存方式,是生存本质的实现。(2)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审美不是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而是纯粹的精神生产活动,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以审美来克服感性和理性的分裂;马克思设想未来理想社会以审美活动为主要内容;海德格尔认为人的本真存在应该是“诗意地栖居”。(3)审美是自由个性的创造2、审美是超越的体验方式(1)体验与体验方式体验是创造意义的原初性活动,意义是体验反思的产物,因此生存的全部丰富性都存在于体验中。它既是一种身体感受,又是一种心理领悟。,(二)审美本质的证明(续),(2)审美是超越的体验方式审美体验的非真实性(审美对象的非现实性)、非逻辑性(不借助概念)、非理智性(超功利的喜悦),说明审美超越了现实体验,是超越的体验方式。(3)审美是对存在意义的领悟哲学以思辨把握存在的意义,审美以体验把握存在的意义,如海德格尔的“解蔽”,走向澄明之境。第一,审美弥合了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对立,使人生是什么和人生为什么的问题成为同一的问题。(知情合一)第二,审美作为超越的体验方式,达到了哲学的高度。第三,审美意义是超越了意识形态的永恒价值,是自由的价值。第四,审美是充分个性与充分普遍性的同一。在审美中每个人都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意义世界,而主体间性使得人们的审美体验可以充分地交流、理解,从而得到普遍的承认。1、美的本质问题从属于审美本质问题提出“美”的本质问题,实际上就提出了“美是什么”的命题,而这个命题的提出方式就暗含了“美”是一个实体或实体的属性,从而误导人们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角度研究美学。,(三)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续),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美”存在于审美活动中,脱离了审美活动,“美”就不复存在。2、美是自由的对象和超越的意义美不是实体,而是对象和意义。3、美是主客观的同一美就是美感,美就是主客观的同一。讨论:同一性和统一性统一性是指对立的统一,同一性是指对立的消除,进入超现实的无差别境界。审美(活动)发生的条件和契机: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生成。二、审美的历史(一)审美历史的特性1、审美历史悖论所谓历史必须具备:时间性、连续性、发展的和规律性。审美的现实性和超现实性是造成“审美历史悖论”的根本原因。2、审美是时间性与超时间性的统一审美是在时间中对时间的超越。,二、审美的历史(续),3、审美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审美文化的独立自足性,但又受到历史的影响。不同审美思潮之间的连续和发展是跳跃式的,而非直线的。4、审美是发展与超越的统一审美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着自己的现实基础,同时不断改变着自己的超越现实的方式。5、审美是规律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审美历史在其现实层面上是有规律的,在其本身层面上是无规律的。(二)审美历史发展的动因1、社会发展是审美发展的现实条件2、人的发展是审美发展的根据3、社会发展与审美发展的不平衡性生产力发达、社会发展不一定导致审美文化繁荣,因为人的个性和个性要求不一定得到发展;同样,生产力不发达、社会落后不一定导致审美文化落后,因为人的个性和个性要求不一定不发展。如19世纪的俄国,虽然经济落后,但却出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还有我国的“五四文学”。,二、审美的历史(续),(三)审美历史的结构分析1、审美文化模式和审美传统审美文化的深层结构,即审美文化模式,它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审美习惯,形成一定的审美传统。审美文化传统是处于发展中的。2、审美思潮3、审美历史的古典与现代西方:从古希腊罗马一直到德国古典,近代是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开始,现代是从叔本华、尼采(“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的非理性主义开始,后现代是以福柯出版词与物为标志,打破人类中心主义。(四)审美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1、审美发展中的继承:对审美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2、审美发展中的革新:对审美传统的更新3、审美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辩证统一(1)继承是革新的基础,必须在继承的前提下革新,(2)继承是为了革新,革新是继承的目的。关键在于对传统的理解。传统是处于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的,是指向未来的,是在变革中存在和延伸的。,美学精神,(一)游戏精神:摆脱日常生活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即审美态度李贽的“童心说”,毕加索的“儿童眼光”不再以职业的观点看待生活,把业余的游戏精神引入生活。(奥运精神?)(二)超越精神:摆脱日常生活的工具理性,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三)和谐精神:弥合由日常生活所导致的分裂和矛盾(四)独立精神:摆脱日常生活中的从众现象,恢复个性和独创性以美学精神看待日常生活,改变其平庸乏味的状态,构建诗意的生存。美学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生存智慧。多一些率真和童趣,少一些暮气和世故;多一些游戏精神和“业余态度”,少一些专业精神和实用主义;多一些感性世界的自我关怀,少一些工具理性的压制和依从。社会分工的专门化、细密化,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因而进行审美教育尤为迫切。审美教育正是以人为出发点,是人类完善自身的人类工程学。席勒“优美的灵魂”的实现,其必经之路就是审美教育。通过审美教育,使生命的两极感性和超越精神统一于一个完整的人格身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返回,审美主体,审美主体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人,因而人的产生也并不意味着审美主体的产生所谓审美主体,就是具有审美需要、审美态度和审美能力的主体。这种主体要有从事审美活动的需要,能够以审美的态度看待客体,更要具备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审美教育的关键在于推进审美主体的形成。(一)要有从事审美活动的需要审美活动并非只有艺术家才需要,正如认识活动并非只有科学家才需要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美活动具有全人类的性质。(二)要有正确的审美态度即超功利、非实用的态度,是日常生活意识的“中断”。(三)要有敏锐的审美能力1、要有敏锐的审美感受力,主要是指视听感官的感受力,即能欣赏形式美的眼睛和感受音乐美的耳朵。2、要有较高的审美鉴赏力。3、要有较强的审美想象力。一是想象力的自由性,表现在突破时空的局限性上;二是想象力的创造性,表现在联想与构想上。,返回,审美对象,审美对象是相对于审美主体而言的,所以,我们不能把审美对象当作在人存在之前就已存在的客观实在。(一)审美对象是具有审美性质的客体(二)审美对象是审美经验中的客体 这个客体已非客观对象的原貌,而是经过审美主体的经验、感知、想象、理解等心理功能加工改造后的表象,即审美意象。它是非现实性的存在物,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离不开审美主体的存在。如海德格尔评价凡高农妇的鞋 我们说审美对象是非现实的虚幻的存在,并不是说对象不存在,而是说它脱离现实进入了审美活动中。正是由于客体具有审美的属性,主体才对它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把握方式(审美),因此,客体就从实在中脱离出来进入主体的审美视野。如罗丹的思想者(三)审美对象的结构1、感知层,即“悦耳悦目”感知层以形式的独特新颖来引起人们的审美注意。“陌生化理论”2、生命层,即“悦心悦意”3、意味层,即“悦志悦神”对人生意义的领悟,对自我心灵的超越,返回,思想者,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