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复习.ppt
中药学复习,苏红梅,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2分)。它反映了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2分)。2凡以发散表邪,(2分)治疗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2分),称为解表药,又叫发表药。3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临床用药和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及药材自身特性所采取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3分)古代称为炮炙、修治、修事等。(1分)4具有通畅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2分)治疗瘀血病证的药物,(2分)称为活血化瘀药。5凡以平肝潜阳(1分)或息风止痉(1分)为主,治疗肝阳上亢(1分)或肝风内动(1分)病证的药物,称平肝息风药,七情:指前人把单味药物的应用及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概括为七种情况,称为药物“七情”分别是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2道地药材:人们习惯于把产于某一地区的某药材,因其地域性强,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而被普遍重视,称为道地药材。3化痰止咳平喘药:凡能祛痰或消痰,治疗“痰证”为主的药物,称为化痰药;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因化痰每兼止咳、平喘作用;而止咳平喘药又每兼化痰作用,故合并介绍称化痰止咳平喘药 4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治疗里寒证的药物,叫温里药,又称祛寒药。5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临床用药和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及药材自身特性所采取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3分)古代称为炮炙、修治、修事等。(1分),11除去杂质,纯净药材。2便于制剂和储存。3降低或消除毒作用,确保安全用药。4增强功效,提高疗效。5改变药性,扩大运用范围。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7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2石膏、知母均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等功效,可用治温病气分热盛及肺热咳嗽等证。(2分)石膏重在清泻肺胃实火,肺热喘咳、胃火头痛、牙痛多用;(2分)知母味兼苦而质润,兼入肾经,泻火之中长于清润,善生津润燥,肺热燥咳、内热骨蒸、消渴、肠燥便秘多用。(2分,凡以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为主要作用,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2分)分为补气药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大枣、蜂蜜(其中任选两味)(1分)。补阳药鹿茸、紫河车、淫羊藿、巴戟天、杜仲、续断、肉苁蓉、菟丝子、沙苑子、蛤蚧、冬虫夏草、补骨脂、益智仁等(其中任选两味)(1分)。补血药当归、熟地、白芍、阿胶、龙眼肉、何首乌(其中任选两味)(1分)。补阴药南沙参、北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石斛、玉竹、黄精、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龟甲、鳖甲(其中任选两味)(1分)。,附子为乌头的子根(1分)。辛,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2分)。1)回阳救逆(1分),用于亡阳证,对于久病体虚、阳气衰微或大汗、大吐、大泻所致的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均有治疗作用,故称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1分);2)补火助阳(1分),用于阳虚证,可用于一身上下内外阳气衰微,对于肾阳不足、脾肾阳虚、心阳衰弱均有治疗作用(1分);3)散寒止痛(1分),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证等由寒邪引起的病证(1分)。用药时宜先煎以降低毒性(1分)。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1分,.药性:甘 辛 温(1分)归经:肝 心 脾经(1分)功效:补血 活血 调经 止痛 润肠(2分)临床运用:(1)血虚诸证(2)用于血虚或血瘀之月经不调等证(3)用于虚寒性或血瘀诸痛证(4)用于痈疽疮疡(5)用于血虚肠燥便秘(3分),(1)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实际还有淡味和涩味,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涩属阴。(1分)(2)辛,“能行,能散”有发散、行气、行血、开窍、化湿等作用;(1分)(3)甘,“能补、能和、能缓”有补虚、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等作用;(1分)(4)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1分)(5)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通泄、清泄、降泄,燥湿,坚阴的作用;(1分)(6)咸,“能下、能软”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1分)(7)涩,能收敛固涩;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尿作用。(1分),杜仲-补肝肾,固冲任安胎-冲任不固之胎动不安(2分)桑寄生-补肝肾,养血而固冲任,安胎-冲任不固之胎动不安(2分)苎麻根清热安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2分)续断止血安胎肝肾虚弱,冲任失调之胎动欲坠或崩漏经多。(1分)黄芩-清热安胎-血热之胎动不安(1分)白术-健脾安胎-脾虚胎动不安(1分)砂仁-行气和中而止呕安胎-气逆之胎动不安(1分)艾叶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虚寒性胎动不安(1分)紫苏叶-行气安胎-气逆胎动不安(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