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孤独感》PPT课件.ppt
心,理,探,JodiePPT,青少年孤独感与人格五因素的关系:人际关系能力的中介作用,新,孤独,人际关系,人格,假设,研究工具,研究程序,研究方法,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讨论,总结,JodiePPT,JodiePPT,1)青少年的孤独感存在性别差异;2)人格和人际关系能力对青少年的孤独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人格不仅直接影响孤独感,还以人际关系能力为中介间接的影响个体的孤独感。,文章假设,JodiePPT,被试 来自北京和西安的初高中学生 784 名(男 366人,占 46.7%;女 418人,占 53.3%),年龄在 12 18岁之间,其中,初一 212人(男 109人,女 103人),初二 241人(男 110人,女 131人),高一 160人(男 75人,女 85人),高二 171人(男 72人,女 99人 男;女 1:1,研究方法,JodiePPT,1中学生孤独感问卷(采用邹泓修订的孤独感问卷 18,用于测量青少年的情感孤独状态,包括 4 个维度:纯孤独感、对自己社交能力的知觉、对目前同伴关系的评价和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的知觉)2青少年小五人格问卷由周晖等人编制、邹泓修订的适于我国青少年的人格五因素问卷 19,包括 5个维度:外向性、宜人性、情绪性、谨慎性和开放性。3 人际关系能力问卷(采用 B u h r me s t e rD.等人(1988)编制 14,王英春等修订的人际关系能力问卷 11,包括 5 个维度:发起交往、提供情感支持、施加影响、自我袒露和冲突解决。,研究工具,JodiePPT,以自然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主试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研究生担任,所有问卷当场收回。,研究程序,4采用 S P S S 13.0软件统计包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主要采用多元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数据处理,JodiePPT,1 青少年孤独感的年级和性别特征,结果与分析,以孤独感 4个维度的平均分及孤独感总分为因变量,进行 2(性别)4(年级)的多元方差分析。性别主效应显著,男生显著高于女生(见表 1)。孤独感的年级主效应、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JodiePPT,在孤独感各维度中,除同伴关系评价与开放性的相关不显著外,其他维度与人格各维度人际关系能力间都相关显著。其中,纯孤独感、同伴关系评价、重要关系知觉及孤独感总分与情绪性显著正相关,而与其他人格维度及人际关系能力显著负相关。社交能力知觉除与情绪性显著负相关外,与人格其他维度及人际关系能力均显著正相关。其中社交能力知觉、同伴关系评价及孤独感总分与外向性间相关绝对值均达到了 0.40以上。人格五因素与人际关系能力均相关显著,其中情绪性与人际关系能力有显著的负相关,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与人际关系能力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都达到 0.40以上(具体请见表 2),孤独感、人格五因素与人际关系能力之间的关系,JodiePPT,0.05,纯孤独感,同伴,重要,孤独总,文章假设,人格五因素既直接影响个体的孤独感,又可能通过人际关系能力间接影响孤独感,即人际关系能力在孤独感与人格之间起中介作用。依据中介效应的统计检验方法 20,需要依次检验变量间的回归系数。以孤独感总分为因变量,在控制性别的影响后,将人格五因素作为第一层、人际关系能力为第二层预测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方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En t e r)发现,人格中的外向性、宜人性显著负向预测孤独感,而情绪性和开放性显著正向预测孤独感,人际关系能力在人格五因素与孤独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检验,1男生的孤独感高于女生。从影响儿童性别意识发展的家庭因素来看,研究发现,父母对于不同性别儿童有不同的教养方式、发展期望和行为引导。父母对于男生的要求比对女生更为严格,鼓励男生自主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注重男生的成就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很少赞许男生的自我袒露,认为这是缺乏男子气的表现,这些都使得男生承受更多的压力,而缓解渠道较少。对青少年友谊特点的研究发现,男生的友谊多以活动为中心,他们的交往更多受个人地位的引导,关注的是成就感的获得,体验到的社交焦虑较高,友谊并没有给男生提供更多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女生的交往多是为了建立人际的联系,强调友谊中亲密性和人际支持的重要性,关注情绪情感的分享,容易体验到归属与爱的需要,对于友谊的感知更为满意。,!,讨论,1 青少年孤独感的特点,这与以往对青少年的研究结果不同。以往研究发现,高中生的孤独感更高,这可能与高中生的学业压力增大,社会活动减少等原因有关,但是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考压力也已延伸到初中甚至小学阶段,考取“重点高中”成为初中生的一个主要目标和压力源。从入学开始,各种补习班占用了大部分的业余时间,和朋友交往的机会变少,初中生与高中生之间的学习生活模式变得更为相似,两个阶段学生的孤独感也更为一致。,该研究发现孤独感的年级差异不显著,JodiePPT,该研究发现,与人际关系能力相比,人格因素对于孤独感的解释率更高(36.1%),并且,人格通过人际关系能力间接的影响孤独感。其中,在外向性、情绪性、开放性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中,人际关系能力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宜人性与孤独感的关系中,人际关系能力起完全中介作用。不同人格特征的个体会选择或创造不同的人际环境,从而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人格各因素在对孤独感的影响中,也可能存在交互作用,这需要在未来研究中加以验证。,2 孤独感、人格与人际关系能力的关系,JodiePPT,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和技巧是改善青少年孤独感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在孤独感的实际干预中,教会青少年如何自我表露、提供支持和解决一般的冲突问题都是减少个体孤独感的有效手段。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既可以通过模拟的场景,来培养青少年如何发起交往及解决假想的冲突问题,还可以创设良好的自我表露的氛围,鼓励青少年对自我更好的表达,袒露自我的想法和观点,来促进其更多的积极体验。此外,一些必要的社交技巧,如寻找新话题、如何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等等,都可以作为施加影响的方式,如果运用得当,通过提高人际关系能力来减少孤独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途径。当然,最根本的措施还是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发展,使其拥有乐观自信的品质,避免孤独感的产生。,3 对孤独感干预的启示,JodiePPT,1 青少年的孤独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除纯孤独感外,男生显著高于女生。2 在孤独感各维度中,除同伴关系评价与开放性的相关不显著外,其他维度与人格各维度及人际关系能力间均相关显著。纯孤独感、同伴关系评价、重要关系知觉及孤独感总分与情绪性显著正相关,与人格其他维度及人际关系能力显著负相关。社交能力知觉除与情绪性显著负相关外,与人格其他维度及人际关系能力均显著正相关。3 人格五因素中,情绪性和开放性显著正向预测孤独感,外向性和宜人性显著负向预测孤独感。人际关系能力显著负向显著预测孤独感。4 在外向性、情绪性、开放性与孤独感的关系中,人际关系能力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宜人性与孤独感的关系中,人际关系能力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JodiePPT,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