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城市演替》PPT课件.ppt

    • 资源ID:5486343       资源大小:1.29MB        全文页数:99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城市演替》PPT课件.ppt

    2,第二讲 城市生态演替,城市演替概念城市生态演替原因与规律城市化中国城市群全球城市网络化城市的衰亡,3,一、城市演替的概念,1.演替的含义2.城市演替阶段3.对城市生态演替的理解,4,生态演替=生态系统发展?,演替是指一个群落(生态系统)被另一个群落(生态系统)替代的过程。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是一个自然生态过程,是各生物及环境相互协调、生物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互利、竞争等)在一定环境容量内,组成结构稳定,充分利用空间的状态。,5,在公元前5500年撒哈拉从稀树草原到沙漠的突变,6,自然生态系统演替的一般特征,是群落发展的有顺序过程,有规律性向一定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是由于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但演替是受群落本身控制的是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的顶点,具有最大的生物量和生物间互利共生关系,7,世界资源报告2000-2001将“城市生态系统”定义为:“它是一个生物群落,该群落是以人类为优势种或关键种的,而建成环境是控制着生态系统自然结构的主导因素”。“城市生态系统自然范围的界定同时取决于人口和基础设施的密度”。,狭义城市生态系统,8,1.城市生态系统演替,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也可划分为若干阶段或发展期。初期形成的城市生态系统在规模和结构上较为狭小和简单,一步步发展,直到其人口与经济规模相适应、生物群落和城市环境资源相适应为止。期间若出现新的因素(新的交通工具、新的工业技术产生或巨大天灾人祸等),能够打破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城市生态演替是一种更新过程,它是城市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及内部自我调节的结果。,9,城市生态系统的建立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系统能动创造、改建、拓展空间的过程。在人类集聚,城市生态系统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中,存在环境承载量的提高和降低的两种情况。由于人类的目标是认识和改造世界以适合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不断提高环境承载量的结果使城市生态系统不会达到稳定的状态。即:不断改造城市环境,使环境容量不断扩大,把系统从成熟重新拉回到发展。,10,演替方向是活动强度的函数,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决定于人类活动强度与城市环境承载力的关系:当城市活动强度小于环境承载力时,城市生态系统可表现为正向演替(进展演替),即城市生态系统向结构复杂、能量最优利用、生产力最高方向的演化反之,则表现为逆向演替(逆行演替),11,2.城市生态系统演替阶段,不同的历史时期,影响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自然条件以及社会因素不同。因而,历史上整个城市的发展也呈现出阶段性。每个不同阶段具有较大的差异性。,12,城市的发展史可分为,第一个阶段:城市产生及早期发展阶段,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末期。第二个阶段:前工业化时期,主要是封建社会时期。第三个阶段:工业化时期,也是城市化兴起并快速发展的时期,约从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第四个阶段:后工业化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各种城市问题日益突出并日益受到重视,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不断出现。,13,(1)早期城市阶段,城市规模较小,人口多在数千到几万人之间,城市结构比较简单,生产力仍较低下,以手工业为主,商品交换量小,经济基础薄弱,城市的职能主要是作为维护奴隶主统治的政治、军事和宗教中心,14,(2)中世纪城市阶段,四大发明等扩大了城市的交流与兼并,促进了城市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不仅改变了城市结构,也改变了城市的生活,城市规模也有了进一步扩张,城市的职能作为政治、贸易、文化的中心得到了加强,15,(3)工业化城市阶段,蒸汽机的发明,吸引大量的人口到城市,人口规模增大,劳动分工细化,使职业增多。专门化职业越多,社会生产力也越高,同时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19世纪工业化城市出现两个显著现象:工厂群和贫民窟。,16,(4)现代城市阶段,交通、通讯事业上的杰出成就,特别是汽车和电脑技术的广泛使用,使人口居住形势继续向纵横方向扩大。20世纪后期出现了人口与经济活动向郊外扩展的“离心流动”(逆城市化),以及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连同其他毗邻的内地、腹地形成统一的大型都市带。,17,(5)生态城市阶段,为城市发展的理想阶段,是在充分发挥城市化优点,克服城市化缺陷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型城市。目前具体的标准不一,但应该体现出以下四个原则:对自然状态的最少侵扰最大的多样性(包括土地利用和活动等)系统尽可能是闭合的在人口与资源之间达到最适的平衡,18,中国城市的生态演替史,祖先不断开拓、利用和调控自然和经济边缘的城市开发史。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黄河中下游城市发展期: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城市的发源地大运河及江淮流域的城市发展期沿海及沿(长)江流域城市发展期不同类型城市的生态演替史记记载,神农氏“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说文解字里对“市”的解释为:“买卖所之(往)也。市有垣(墙),所以介也。”在神农氏时代便存在着市集一个城市的诞生可以因为各种的机缘所促成,例如位于交通要塞、军事重镇或经济中心等,城市的起源与水资源密切相关,天津老城暗含三个太极图 现保留一个,600年前,天津城选址绝非轻率而是仔细推演形成,海河自然形成的曲线弯道竟然是3个等大的太极图。按照几何学原理,根据其轴线和特征线切划出来的最佳位置就是天津卫城所在地。按天津现有最老的地图,图上,按主河道曲线画出的三个太极图清晰可见。地图的底图是制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天津县志中的天津县境图。该图的水系分布位置应该比较准确。这三个太极称为“三岔河口太极”、“南运河太极”和“海河太极”,三个太极图形直径相等,两极均呈正南北分布,似以逆时针之势转动。建卫前的天津卫所在地又符合先天八卦,即南为天(天子所在方向)、北为地(蓟县等地方长官所在地)、东为水(有海河)、西为火(西照强)、东北为山(解释同前)、东南为风(解释同前)、西北为震(山河平谷大震源)、西南为泽(南运河水域相关联的大片湿地)。天津城能较好地用原位的后天八卦和先天八卦解释。即便是最新的天津地图,也能清楚地辨认出老城明显的四方四隅,由于市内海河两岸建筑顺河而建,在“海河太极(直沽太极)”处表现出特有的旋律。因此,从三岔河口到大直沽的河道曲线最能体现天津城市特色,含有非常丰富的民族、经济和文化内涵。,21,3.对城市生态演替的理解,是指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人口的流动,物资的集聚和环境的变迁而导致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兴衰的过程。狭义上可以理解为城市人口迁居、广义上是指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从产生到不断生长、扩大的过程。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其中有许多不可控制因素,具有多变性;非单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群落所代替。,22,对于同一城市而言,城市演替并不仅在于其范围的扩大或者缩小,也许原有的城市格局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而由于社会变革引起的城市整体的变革,使城市的作用远远超出原有的自用范围,例如纽约、伦敦等城市的发展历程。一些城市的位置和结构相对稳定,但城市范围日益扩大,其地位和结构也逐步发生着变化,只是与社会的变化相比相对较为缓慢而已。如我国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的古城,宁波、苏州。,23,社会变迁与城市发展,农耕时代,城市是一定区域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交易中心和手工业的制造中心;工业社会,工业的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本动力之一,无论是初期的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中期的资本密集型还是后期的技术密集型,24,城市演替-城市社会系统的变化,一定区域内的人口流动,包括:农村城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人际关系的转变:血亲关系、宗族关系、地方关系、家族意识公共关系、工作关系、城市公德、社会意识,人际关系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农村的单一性和离散性城市的整体性和多维性,25,西安城市性质的演变,50年代(1953-1972年):以轻型精密机械制造和纺织为主的工业城市,人口为近期100万,远期120万。80年代(至2000年):历史文化名城,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保持古都风貌基础上,建设以轻工、机械为主,科研、文教、旅游业发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整洁的现代化城市。90年代(至2010年):总人口310万,市区用地275平方公里,保护、以科技、旅游、商贸为先导,改造工业。建外向型城市,世界一流的历史名城和旅游胜地。到2020年,西安市市域总人口将达到1000万;市区总人口将达到760万人,用地规模788万平方公里;主城区(中心城市)人口规模600万,用地规模600平方公里;外围区域人口规模240万,用地规模60平方公里。,西安城市交通发展迅速,27,宁波城市性质的演变,工业城市、外贸口岸、省域经济中心区域工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港口城市区域工业基地和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组成部分,国际港口城市,29,二、城市生态演替原因与规律,边缘效应及其特征城市生态演替的原则城市生态演替的规律,为什么?有规律么?,30,1.边缘效应,边缘效应: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生物地理群落的交界处,由于结构复杂,出现不同生境的物种共生,同时一些种群的密度变化较大,某些物质特别活跃,生产力较高的现象。(Beecher,1942)城市的边缘效应意味着城市所占据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的优势,即所拥有的自然群落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多少与优劣。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边缘的强弱,决定了城市的兴衰和规模:边缘效应越强,城市规模越大,城市经济效益也越高。,31,我国部分城市边缘效应特征,32,33,34,35,36,2008中国城市竞争发展报告26对城市竞争力点评与排名zhuanti/08jingzheng/2008-10,37,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38,2.城市生态演替的原则,趋适原则开拓原则竞争原则平衡原则,边缘效应是城市兴衰的表面原因,演替的作用机理在于地区间生态位势的差异。生态位势是指现实生态位与理想生态位之差生态位势引起了城市人口的流动,物资的集聚和环境的变迁。,39,3.城市生态系统演替规律,生态成熟度P,是指人口机械变动率R,能量投入产出比E,依赖性指数D等因子的函数.按照单位生态演替成熟度的相对高低,可将城市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滞缓型三种生态演替类型。,40,连续增长模型逻辑斯谛曲线,当Nt=K时,种群零增长;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成比例降低。可简单理解为每增加一个个体,就产生1/K的抑制影响,个个体就利用了空间,可供种群继续增长的剩余空间变为(1-N/K)。,41,有限连续增长的S型曲线,平滑上升渐近于K值开始期增长缓慢加速期逐渐加快转折期最快减速期变慢饱和期,42,生态成熟度P1,人口机械变动率R1。系统处于演替青年期,其发展模式位于逻辑斯蒂曲线的中下部,生态位势较大,有发展潜力。可积极开发。但需注意协调生态关系,防止城市过度膨胀。如深圳、武汉等城市。,增长型城市,43,P1,R1。系统处于生态演替的成熟期,其发展模式位于逻辑斯蒂曲线的中上部。系统生产稳定,效率较高,但要注意开拓新的生态位,保持城市的动态平衡。如上海、天津、成都和青岛等城市。,稳定型城市,44,P1,系统处于演替的老年期,处在逻辑斯蒂曲线的顶端,城市生态效率低下,对外界的依赖性高,若不开拓新的生态位城市系统将衰落、退化。如西南山区的城市,青海、西藏等。,滞缓型城市,45,三.城市化,城市化含义及其标志城市化地域类型城市化趋势与规律中国城市化特征,46,(一)城市化含义,指城市规模、数量的不断扩大与增加和大量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农村产业结构由农业型经济转变为非农型经济、城市生活方式向乡村聚落扩展的过程。生产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外貌景观的改变。大不列颠百科: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现代城市化或称狭义城市化,主要指工业革命之后的城市发展和城市人口集聚的过程。,47,城市人口标准,城市通常是按照人口统计学的标准划分的,规定一个最低的居民数量作为划分城市的标准。各国沿用的统计标准不一,如美国2500,日本和英国3500。中国的大、中、小城市标准分别为50万、20-50万和10-20万人。,48,城市化是一种过程,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人口集中的过程经济集中的过程城市人口占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49,(二)城市化的地域类型,1.集中型城市化:社会经济活动从空间上的分散状态向集中状态发展的一种过程,各种服务设施和经济活动向城市中心集聚,又称向心型城市化。,50,2.分散型城市化,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向外扩散的一种过程,又称离心型城市化。在景观形态上,表现为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大。按扩散方式不同,又分为外延型城市化和飞地型城市化。,51,(1)外延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是城市建成区连续逐渐向外推进和延伸的扩散方式,使城市郊区的中小城市与大城市连为一体。,52,飞地型城市化是指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出现在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在职能上密切联系的飞地,即卫星城,(2)飞地型城市化,53,(三)城市化趋势及规律,2000-2025年全球城市化水平达51-65%,发达国家75%-83%,人口在8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数从1990年的20个增加到2000年的28个到2000年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依次是墨西哥城、巴西的圣保罗、东京、上海和北京(最新数字东京3530,墨1920,纽1850,孟买和圣保罗1830),54,城市化是世界普遍现象,城市化和工业化这两种过程是互为因果的 城市化的内在要求是“第一乘数效应”(由工业项目投入推动的第三产业的相应发展)和“第二乘数效应”(由第三产业构成的投资环境吸引新一轮工业项目投入带来的发展)。一个城市的优势集中体现推进工业化、经济市场化。城市经济的集聚效益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因。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趋势和经济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必经阶段。21世纪是世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世纪,55,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56,57,(四)中国城市化特征,稳固的二元社会结构阻碍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一是落后的农村,二是进步的城市城市化地区差异突出,三大地带差异大(东部、中部和西部),省、市、自治区之间差异大,省内差异大城市“吸纳力”不足,农村“推动”有余;乡村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相伴而行;以小集中为主的,多渠道并存的农业人口转移方式;实行有计划的宏观控制。,58,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二元性,1.28亿“半城市化”人口未享市民同等待遇,改革开放30多年来,3亿多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预计到“十二五”末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1%。与之相对应的是,有13.6%即1.28亿生活在城镇里的人没有城镇户口及享有城镇居民待遇。“半城市化现象是中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主要问题”。“半城市化”是描述当下中国的一个准确而有效的概念。其表现为,农民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要逐步创造条件,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2011年中国特色城镇化论坛”,四大问题阻碍中国城市化,总体上,中国发展主要使用初级资源(郑杭生教授,中国人大)土地,用它来实现城市化、现代化廉价劳动力,用它来降低成本,增加对外出口的竞争力自然资源的过渡开采和使用,出现不少资源枯竭型的城市生态环境付出昂贵代价以下四大问题阻碍中国城市化户籍制度资源分配环境污染高房价,61,中国与世界城市化的比较,中国城市规模人口数:特大城市 250万大城市:100-250万中等城市:30-100万小城市 10万,62,北京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单位:万人,63,64,我国城市化水平预测,65,城市现代化指标,单位:美元 m2,北京市10年发展,67,中央电视台(2/13/2003),中国第一次现代化水平比1980年的比发达国家低26%下降到13%,第二次现代化水平比1980年相差29%,下降到相差15%其中第一次现代化以我国的上海为主要代表,而第二次现代化以北京为主要代表。以此发展速度,到2015年北京二次现代化水平将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预测,“一九八九年中国移动电话保有量仅有一万部,当时我们预计二000年中国移动电话持有量将达八十万部,但到了二000年中国移动电话持有量实际上已经达到八千七百万部,而到了二00七年,中国移动电话保有量已超过五亿部。”中国经济发展三十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经济平均增速9.8%,有关中国经济的预测基本上都是不准确的,应该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将是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中国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68,69,中国城市空间分布,空间分布东密西疏。东部地区国土面积仅仅占全国面积的14.2%,城市人口比重在全国城市人口中比重为51.4%。沿交通线分布。城市分布具有沿海、沿江和沿线(铁路和公路)的特征。我国约70左右的城市区位具有交通指向的特点。资源指向分布明显性逐渐下降。即:主要分布于资源赋存丰富的地区逐步扩散。都市连绵区正在形成,70,四、中国城市群,概念城市群特征中国城市群发展概况,71,1.城市群,城市群是在一定范围内,各类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交通网络组成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即:每一个城市都是区域性城市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之间与区域之间构成一个较完整的有机整体。,72,73,别称:都市经济圈megalopolis,国内学者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推广都市经济圈的理论。特点与作用:以一个或多个经济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与其有经济内在联系的若干周边城镇,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都市经济圈的基本特征是高聚集、高能级、开放型。,74,大城市圈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然趋势,工业化要求信息化要求服务产业要求发展效率要求全球一体化要求国土利用效率的要求,75,2.城市群特征,城市群内不同性质的城市,其规模、结构、形态和空间分布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区域城市空间网络结构性区域内外的连接性和开放性城市群内具有相互之间的吸引集聚和扩散辐射功能。,76,3.中国城市群概况,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规模日趋合理,中等城市个数增长倍数最大,特大城市个数增长比小城市快。城市群区域特大城市与大城市发展较快,且有集中化的趋势。城市空间布局集中于沿海的比重下降,77,中国城市群,我国将形成十大城市群:京津唐(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川渝和关中城市群,其中京津唐(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在未来20年仍将主导中国经济的发展。目前世界公认的大型城市群有五个:美国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城市群、法国巴黎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有学者认为:长三角将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预测:再过若干年,全世界十大城市群,有五个可能在中国。(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2007.4),2009年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速度,16个城市中,有 1个城市(扬州)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于全国的30.1%,有3个城市(上海、镇江、台州)投资增幅呈个位数增长,有7个城市(常州、苏州、南通、杭州、宁波、舟山、绍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在10%-20%区间,其他5个城市(南京、无锡、泰州、嘉兴、湖州)增幅基本在20-30%之间,处于较高增长区间。增幅排名上看,扬州以33.8%增幅高居榜首,泰州、无锡、南京、嘉兴列2-5位,增幅基本在16%以上。从增幅位次排名变化上看,无锡、嘉兴、宁波、南京四市位次上升较快,位次分别前移7-4位,镇江和舟山分别后退13位和5位,其他城市略有变化。城市联合信息网:城市经济信息第期,79,(1)辽中南都市连绵区。本区以沈阳和大连为核心,以沈(阳)-大(连)铁路和高速公路为轴线,由沈(阳)鞍(山)营(口)盘(锦)瓦(房店)大(连)构成块状的都市连绵区。大连是辽中南都市连绵区对外联系的主要门户。(2)京津唐都市连绵区。本区以北京、天津为核心,正逐步形成包括内圈(京津唐山廊坊)、外圈(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保定沧州)的块状城市圈。本区特点是北京、天津两个超级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唐山呈现三足鼎立之势,并有华北大港塘沽作为出入门户。,中国的都市连绵区,80,(3)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本区以上海为核心,南京、杭州为左右辅助核心。正在形成宁(波)、绍(兴)杭(州)、嘉(兴)、湖(州)沪(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铜(陵)的巨型都市连绵区。宁沪杭甬铁路作为交通走廊贯通全区,大运河、长江航道和宁沪杭高速公路与铁路轴线多层次平行。(4)珠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本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正在形成包括东莞、佛山、中山、深圳、江门、肇庆、珠海等城市组成的块状都市连绵区。广九铁路、公路、水路和高速公路组成多层次的发展走廊。,81,山东半岛和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山东半岛地区以济南、青岛为核心,以胶济、兰烟铁路和济青等高速公路为发展轴,目前已经形成包括济南淄博青州潍坊青岛在内的城市密集地带。闽东南沿海地区以福州、厦门为核心,由福州、蒲田、泉州、厦门、漳州等城市组成,也具有向都市连绵区演变的可能。中、西部:以武汉为核心的江汉平原,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成渝地区,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平原,以郑州为核心的豫西北铁路沿线地区,以长(沙)、株(州)、湘(潭)为核心的湘东北地区,以哈尔滨为核心的松嫩平原地区等,也都是城市分布比较密集的地区。,其它正在演变的都市连绵区,2008中国城市竞争发展报告33个城市群竞争力点评与排名,我国中部六大城市群崛起中,太原城市圈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皖江城市带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84,杭州湾跨海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于2008年5月1日全线通车。大桥北起嘉兴市海盐县,止于宁波慈溪市,全长36公里,宁波到上海不必再绕道杭州,路程缩短120km.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一体化、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国际级都市圈日渐成形。,85,86,87,我国城市城市群变化分析,88,89,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国五大挑战,城市群人口密度过大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劳动生产率偏低首位城市的作用与贡献偏低中国三大城市群对于国家财富积累的贡献率明显低于世界经济大国 2002-2003,90,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认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环渤海”三大城市区将是重量级经济空间组团式城市群必将成为新一轮财富增长的战略平台;由城市群形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形态;在城市化进程 中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实现中国社会公平的战略要点。中国前20年的经济增长形态基本上为点状拉动;中国后20年的经济增长形态应当是组团式发展。实现这种战略转变是新一轮财富积聚台阶的必然选择。用组团式城市群代替单一城市扩张,经济上可以取得互补效应;社会上可加速消除二元结构;生态上可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文化上便于多样性的充分交融;系统上形成等级有序的效率体系。,91,五、全球城市网络与中国城市国际化,国际综合型:城市功能在世界范围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纽约、伦敦和东京国家政治型:国际性组织所在地或国际交往密集地,华盛顿、日内瓦、维也纳等国际经济型:国际性或地区性经济活动与资本聚集地,如香港、新加坡等国际金融型:国际性或地区性的金融活动中具有控制功能和重心的城市,如苏黎世、卢森堡等。国际旅游型:旅游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如开罗、罗马、雅典、伊斯坦布尔等。国际宗教型:以多种或一种宗教地位而驰名世界的城市,如梵蒂冈城、耶路撒冷、麦加等。,92,中国国际型城市,刚刚起步,面临着城市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双重任务。从产业结构分析,代表性城市(广州、北京和上海)与世界及新兴国际大都市的差异,93,代表经济竞争实力的主要指标之一:金融保险业只占就业的0.74%。不足世界的10%。城市经济实力,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大城市刚刚接近世界城市60年代末的水平。,94,六、城市的衰亡及趋势,(一)城市衰亡之兆“遍历”(二)城市衰亡的基础(前提)(三)我国未来城市结构的发展趋势,95,(一)城市衰亡之兆“遍历”,“遍历”物理学上是指“一个独立的分子随时间而造访容器中的每一个点”。在此是指城市发展的两种过程:某一具体的城市在发展中向周围地区蔓延,某一区域内,城镇以某种较为“均匀”的形态布满整个区域。这两种过程的结果都是城市以某种形式布满整个区域。因此,可称之为城市的“遍历”。,96,(二)城市衰亡的基础(前提),“遍历”农民的消失=城市的衰亡全球网络化高度发展 SOHO工作形态 全新的学习形式=学校、图书馆网络虚拟商场 城市中的CBD将成为过去时代的象征 个性化取代标准化国家趋于消亡人类开发星际新的生存空间,97,(三)我国城市结构发展趋势,1.信息化推动城市体制进一步高级化。2.强化城市群内的核心城市作用,全国城市的经济中心地位越来越突出 3.规划布局继续向单中心形态发展4.城市发展对土地需求越来越大,用地与耕地的矛盾日益尖锐5.城市发展将由住宅建设问题的解决而转为城市交通问题6.开发区将进一步改造提高,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7.人类在21世纪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会有巨大变化,我国城市文化环境将会有新的起色。8.消费档次出现多层次性,商业零售空间布局逐步向郊区扩展,但中央商业区仍然是城市影响范围最大的居民活动中心。9.资源短缺压力增大,可持续战略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10.城市规划的理论方法更倾向于向实证主义方向发展。,需要讨论的问题,城市兴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预测中国城市群的发展,99,思考题:,何为边缘效应?在城市生态演替中有何作用?运用城市生态位势的原理,试分析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对城市生态演替的作用。如何理解城市化?中国城市化有何特点?什么是城市群?中国城市群的特点有哪些?如何理解全球城市网络化与城市“遍历”之间的关系?,

    注意事项

    本文(《城市演替》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