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至明中》PPT课件.ppt
第一章华侨出国史第一节 汉唐时期至明中叶的华侨,一、汉唐时期早期华侨的产生(一)汉唐时期中外贸易与华侨 汉代: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象郡)障塞、徐闻合浦(合浦郡,雷州半岛),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南圻)。又船行四月,有邑卢设国(暹罗湾沿岸)。又船行可三十余日,有湛离国(暹罗湾头)。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缅甸)。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一、汉唐时期早期华侨的产生(一)汉唐时期中外贸易与华侨 后汉书东夷列传还记载了“会稽东冶县(今福州)人有入海行遭风,流移澶州者”。汉代木玄虚海赋描写了华商在海上航行的情况:“于是候劲风,揭百尺,维长绡,挂帆布或挈挈于裸人之国,或汛汛悠悠于黑齿之邦。”裸人与黑齿等国,当是位于南洋某地。今天在苏门答腊、爪哇和加里曼丹等地发掘的大量汉代陶瓷用品也证明了汉代中国与南洋地区的政治、文化和贸易的交往,以及中国最早的华侨的存在。,(一)汉唐时期中外贸易与华侨 三国:244年,孙权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出使扶南,还搭乘扶南舶游历南洋诸国。,(一)汉唐时期中外贸易与华侨 唐代:唐对外贸易的发展 唐朝都城长安,唐德宗时侨居在这里的外国商人达四千余家。海上丝绸之路从唐中叶(715年)以后,逐步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扬州、广州、泉州皆为当时举世闻名的繁华都市和对外贸易港,商业兴隆,外商云集。广州:蕃商尤多,达数以万计。唐玄宗开元初年(714年),朝廷在广州设置市舶使,专理南洋对外贸易及对舶货征榷等事宜。据统计,当时广州每日有外舶十一艘入港。唐朝末期,侨居广州的外商有十几万人,其中以阿拉伯及波斯人为最多。出现了外国人的聚居地蕃坊。建有供阿拉伯穆斯林进行伊斯兰教活动的礼拜寺怀圣寺。扬州的“胡店”、珠宝商云集;,泉州:唐诗人薛能送福建李大夫:“秋来海有幽都燕,船到城添外国人。”唐诗人包何送泉州李使君之任诗:“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为加强对泉州港海外贸易的管理,“唐设泉州参军事四人,掌出使导赞”管理海外往来的使节和商人。唐武德间(618-626)伊斯兰教四大贤来中国。,唐代华人侨居东南亚 蔡永蒹西山杂志载:晋江东石人林智慧多次航海到南洋各地。唐开元八年(720)林智慧的曾孙林銮也航海到渤泥(婆罗门)经商。“林銮引蛮舶泊东石,沿海航舟遂相率至蛮。”“涂公文轩与东石林銮航海至渤泥涯之北,有陈厝、戴厝,俱从涂之操舟人。”南安县志“唐龙朔元年(661年)南安人郑国希卒葬于菲律宾的礼智省马亚辛地”安海志载:唐代南安石井地区人,林屡仙造船通渤泥(今印尼),又有王尧从渤泥载运木材来石井作为造船之用。,五代华人侨居东南亚 泉州府志“岁历丰登,复多发蛮舶,以资公用,惊涛狂飚,无有失坏,郡人藉之以利,号招宝侍郎。”留从效、陈洪进治理泉州时“殖货泛于番国”鼓励泉属各县到南洋诸国开展商贸活动。五代史:“刘祖安仁,上葵人也,后徙闽中,商贾南海,固家焉。”,唐五代华人侨居东亚、西亚 在西亚,据唐人杜环所著经行记记载,在大食国(阿拉伯帝国)有“汉匠起作画者京北人樊淑、刘景,织络者河东人乐环、吕礼。”天宝十年(751年),唐朝高仙芝率兵在怛罗斯战役中为大食所败,更有许多唐兵被俘、留居于此。,萍州可谈卷二说:“汉威令行于西北,故西北呼中国为汉。唐威令行于东南,故东南呼中国为唐。”唐代华侨出国史有明载,但是至今仍未有足够的史料来证明唐代已有大量华侨出国。因为:一方面唐代的海外交通发达,国际贸易兴旺,一些“唐人”从流寓到定居于外国这是很自然的事;另一方面,从唐朝国内的政治、经济环境来看,还未具备足以使大量中国人移民到海外的条件、作为一个自然经济高度发展的农业大国,移民在内部就可以消化。,(二)政治动乱、战争与华侨 天宝十年(751年),唐朝高仙芝率兵在怛罗斯战役中为大食所败,更有许多唐兵被俘、留居于此。10世纪阿拉伯人马素提在黄金牧地一书中提到,943年,他途经苏门答腊时,见到“有许多中国人耕植于此岛,而尤以巴邻邦(室利佛逝,今巨港)区域为多,盖避中国黄巢在乱而至者。”还有因封建剥削,弊政百出导致外出。“闽国”晚期,“弊政百出”,大量外出。,(三)部分人被掠卖 南北朝至隋唐,岭南盛行奴婢买卖,宦族、世家和酋领蓄奴众多,有把男女人口与象牙、犀角等同贩卖的风俗。梁书:“(王僧孺)出为南海太守,郡常有高凉生口(奴婢)及海舶,每岁数至。外国贾人以通货物,旧时州郡以半价就市,又买而即卖。其利数倍,历世为常。”,(四)汉唐时期华侨的特点 1、人数估计当在十万以上。2、多数集中在中西交通贸易的中心。如苏门答腊的旧港和爪哇的新村,接着就广泛分布于中印半岛的安南、占城、真腊、暹罗、蒲甘和马来半岛的柔佛、满剌加等地。随着东洋航路的发现,菲律宾群岛的吕宋、三屿、宿务、苏禄和婆罗洲的渤泥,也是他们常至之地。3、从商的占多数,中小商贩,一些从事农业生产。4、男性单身的为多。,二、宋元时期的华侨(一)宋元的对外贸易与华侨 1、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对外贸易日趋兴旺。北宋1087年朝廷设立福建市舶司于泉州 绍兴三十三年(1162年)南宋朝廷从泉州市舶所得税金达一百万缗(一缗等于一千钱),约占当时南宋朝廷财政总收入的四十分之一。2、宋元政府的重视 宋政府为了弥补国库空虚,重视海外贸易,支持鼓励商人出海贸易。宋人宋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不归者。谓之住唐。广人举债总一倍,约舶过回偿。住蔷虽十年不归,息也不增。”这些过海“住蕃”之人基本上都是商人。而且,他们有的在外国居住达十年之久。,元朝政府对外开放和招徕外商政策 在泉州、广州、温州、宁波、杭州、上海、敢浦七港口设立市舶提举司。1277年朝廷在泉州设立市舶提举司,管理对外贸易,并任用原南宋掌管泉州市舶司的蒲寿庚,继续主持泉州市舶提举司的大权。1278年朝廷授权福建行省中书左丞唆都和蒲寿庚等向外商宣布:各国商人“如能来华贸易,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蒲寿庚长子继任泉州市舶司提举、兼海外诸蕃宣慰使时,又奉命“通道外国,抚宣诸夷”。招徕外商来华贸易,元朝官商合办的海外贸易 元朝的对外贸易政策中,朝贡和赐等的官方外贸与宋代相似,略有不同的是:对外贸易比较自由,而且曾实行官商合办的海外贸易,1284年,颁布了所谓“官船官本商贩之法”,实行“官自具船给本,选人入蕃,贸易诸货,其所获之,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的政策,这对民间商人经营海外贸易是一个鼓励,加之有元一代,发行纸币,便于商旅贩货携带,更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广泛开展,同时又减少了钱币和贵金属的外流。3、宋代造船与航海拔术的发展,指南针、罗盘巳达用于航海为华侨出洋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4、侨居国政府和人民的欢迎 在高丽,“王城有华人数百,多闽人因贾舶至者,密探其所能,诱以禄仕,或强留之终身。”在爪哇,“中国贾人至者,待以宾馆,饮食丰洁。在占城,泉州海商王元懋,“留居十年,占城王妻以爱女,一时富贵无比。”在真腊(今柬埔寨),“蕃杀害唐人,即以蕃法偿死。如唐人杀蕃至死,即罚重金,如无金,即卖身取金赎。华人享有较高的法律地位。当地政府对于华商的这种优待政策使许多华商留居于此。,5、国际因素 十三世纪末,盛极一时的阿拉伯帝国已经瓦解,蒙古帝国(它以元朝为帝国本部和统治中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封建帝国。印度洋上的航运已掌握在中国人的手中,当时,泉州与波斯湾之间,有定期的商船往来,奔波于中、印之间的海船几乎全是中国制造的海船,元初泉州港的对外贸易进入繁荣鼎盛时代,被誉为“梯航万国”的世界东方第一大港。元代汪大渊的岛夷志略记载泉州与此同100多个国家、地区进行往来交流。,(二)宋元自然经济的不断破产的影响 宋官廖刚曰:“七闽地狭人稠,为生艰难,非他处可比。”海上贸易的发展和纵横海上的华舶为东南沿海人民提供了大量的谋生机会,于是富者贩货往来异域,成为大小海商。贫者也能受雇为水手纤夫,谋海为生,成为地狭人稠的东南沿海居民的出路。泉南歌“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元代:土地集中,苛重地租,沉重的赋税,军队遍驻,所谓“三家养一元”,(三)战争因素的影响 1、宋元鼎革,也有相当部分人因政治原因遁逸南洋,成为华侨。南宋涯山之役,陆秀夫携幼主蹈海殉难一部分宋朝遗臣不甘臣服元朝,远遁海外。“曾渊子等诸文武臣流离海外,或在占城,或婿交趾,或别流他国。”宋末将领张世杰也率余部及部分百姓分乘舰船百多艘,移居交趾、占城、真腊等处。,2、被掠贩或战乱滞留海外 宋元时期的华侨中,尚有部分是因被掠贩或因战乱而滞留南洋的边民和士卒。安南独立后,为了发展经济,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而中国有较丰富农业经验和高超工艺技能的劳动力自然成为首要目标。安南统治集团又经常与宋朝发生战争,因此经常贩卖、掠夺中国人口。,2、被掠贩或战乱滞留海外 安南史略载:安南于公元995年、1009年、1014年、1028年、1032年多次骚扰宋朝边境,掠夺宋朝大量边民及财物。宋嘉佑五年(1060年)安南以兵入宋界,掳其指挥使杨侣才及男女牛马不可胜数。熙宁8年(1075年)安南10万大军入侵钦、廉、邕三州,俘三州人而返,次年,宋军败安南军于富良江,以后议和,约归三州官吏千人,但很久以后,安南方面才送民221口。1285年元军入越受挫,被安南军队俘其余党5万余人。被贩卖、掠夺到安南的中国边民、战俘人数虽多,但到安南后被贩卖为奴,分散杂居,很快就融化于当地社会,到明代的南洋华侨社会中,已经不见其踪迹。,1283年元世祖忽必烈曾派一小队人马访问真腊的都城吴哥,据说这支军队后来没有回国,即留在该地成为华侨。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元世祖忽必烈发兵二万,战船千艘,远征爪哇新柯沙里王朝,师劳无功,死伤病卒三千人后撤兵回国,有不少伤病士兵留居当地,同当地土著杂居。岛夷志略“勾栏山”条有记载。“留养不归,后益蕃衍,故其地多华人”。,(四)国外生存条件 宋以前,出洋贸易之人主要是因住蕃而留居当地,元代出洋华人开始为谋生而定居当地,与当地人杂处衍繁子孙。为了贸易上的方便,常与当地人通婚。定居当地的华侨已不全是为了贸易,有的纯粹是为了寻找较好的生活环境。“唐人之为水手者,利其国中不着衣裳,且米粮易求,妇女易得,屋室易办,器用易足,买卖易为,往往逃逸于彼。”,三、宋元时期华侨的特点 1、华侨移居地域有了增多,并开始出现了成批出国。2、在宋代华侨出国的大军中,主要有商人、文士、水手、士兵和罪犯等,其中经商型的华侨出国占有主导地位。在经商队伍中,巨商大贾只占被少数,中小商人则占绝大多数。,商人之外,文士、水手、罪犯等的“过蕃”,也是引人注目。如,高丽对于宋朝文人常委以高职。宋著名进士慎修定居高丽,高丽王委以参知政事之职。一些文人、罪犯和官场失意之人常附船“过海入蕃。或名为住冬,留在彼国数年不回,有20年者,取妻养子,转于近北蕃国,无所不至。”3、宋以前出洋贸易之人主要是因住蕃而留居当地,元代出洋华人则开始为寻找较好的生活环境,为谋生而定居当地。,三、宋元时期华侨的特点 4、从地区上来说,华商华侨主要集中在高丽(朝鲜)、日本、真腊、暹罗(今泰国境内)、占城(今越南中部)、三佛齐(今苏门答腊岛东部)、阇婆(亦作爪哇)等国。赴高丽经商的宋商多为泉州、明州人,定居高丽的宋商则为福建、浙江人。宋史-高丽传记述高丽王城(今开城)有华人数百,多闽人因贾舶至者。”朝鲜郑麟趾的高丽史记载:北宋时贩舶朝鲜的中国人不下百起,其中写明原籍是福建的有福州二起,泉州十九起,闽人一起。有的一起多达上百人。,三、宋元时期华侨的特点 5、不少华侨与当地妇女通婚,从而开始与当地民族进行融合的自然过程。6、元代时我国流寓、迁徙南洋诸国的华侨数目有了增加。一次出国多达百余人。7、当时的朝廷并不禁止海外移民,也允许商人自由活动,所以他们从海外重返故里的可能性较大。,四、明初、中期的华侨(一)明初、中期的形势与华侨(1368-1567)1、明早期的海禁 自1371年12月起,明朝下诏宣布“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不准“私通海外诸国”的禁令。以后几年朝廷又陆续下令严禁“来通外邦”禁止民间使用“蕃香蕃货”,若“敢有私人诸蕃互市者,必施之重法”。这就是历史上震惊中外的“太祖定制,片板不许下海”的海禁政策,后来又发展到下令“不许私造大船”,严禁人民扬帆出海的地步。这对沿海诸省人民贩货赴东南亚和日本等国贸易,带来了极大妨碍。,四、明初、中期的华侨(一)明初、中期的形势与华侨(1368-1567)1、明早期的海禁 朝廷虽在宁波、广州、泉州设立市舶司,但对三个港口的贸易活动范围和航线,均作硬性的严格限制,不得违反。宁波只许对日本,泉州“只通琉球”。1392年,赐琉球国“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广州只准通南洋,实际上都只变成了狭小的对口港。,四、明初、中期的华侨(一)明初、中期的形势与华侨(1368-1567)1、明早期的海禁 明初的海禁剥夺了沿海人民出国经商和谋生的机会。闽粤沿海一带的人民一向以海为田,贩海为生“资食于海外”,因此他们冒险驾船出海谋生,甚至有的结伙武装走私,但因惧怕朝廷问罪不敢返航,而流寓东南亚等地成为华侨或沦为海盗,亦商亦盗的特点十分明显。在明初,泉州人便已较多出国定居。永乐癸巳(1413年)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瀛涯胜览中记载南洋爪哇已有不少“唐人”居住,“皆是广东、漳、泉人”,旧港国的“国人多是广东、漳、泉人移居在此”。,2、郑和下西洋与华侨 永乐年间(14031424),社会各种矛盾得到相应调整。开始着手发展对外关系。派人到南洋各地及朝鲜等地招谕,招谕各国遗使来华朝贡。1403年,朱棣下诏恢复泉州、明州、广州市舶司。1405年,泉州、明州、广州三市舶司还专门设立驿馆,接待来华使者蕃商。泉州驿馆曰来远,浙江曰安远,广州曰怀定,主要接待日本、琉球、占城和西洋各国。1408年,还添设交趾、云南提举司,从事朝贡贸易管理。海禁开放以后,外国使者、商人来华日多,政府新添财源,民间也可博商贾之利。,2、郑和下西洋与华侨 郑和下西洋是明初统治者组织的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规模空前的航行。前后7次,历时28年(14051433),到过30多个国家,有12万人参加。郑和下西洋阵营庞大、声威显赫,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西南海道朝贡”、“宣德化而柔远人”。但他对于华侨出国和在当地从事经济活动,以及东南亚华侨社会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郑和下西洋与华侨(1)为华人迁移提供了便利条件 郑和下西洋不仅打通了海外通道,开辟了多条航线,而且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航海资料和途经各国的详细记载,对华人移居海外有着很大的帮助。不少华人是随郑和船队出去,久居不返成为华侨的。如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归来时人数少了6000多人,显然有部分人成为“买田娶妇,留而不归者”。梁启超先生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作出肯定:“郑和下西洋后而移居南洋诸岛,当不下五百四、五十万人,加上与土著人杂婚者,当及七百万人。”,2、郑和下西洋与华侨(2)促进了华侨社会的发展 A、招抚海外的中国人 明初,在三佛齐的旧港,广东南海人梁道明是有名的华侨领袖,“闽粤军民,泛海从之者数干家”,在他向明朝进贡时,特命副首领施进卿代领其众。广东人陈祖义,其系全家移居于此,自为首领,甚是豪横霸道。“凡有经过客人,辄便劫夺财物。”“郑和在第一次下西洋的返国途中,举兵镇压了以陈祖义为首的海商势力,扶持施进卿为当地华侨领袖,任命施为旧港宣慰使。爪哇政府也委任施进卿为旧港管理行政、宗教事务的大臣。后来,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时还专门去旧港,解决施进卿死后的继承人问题。,郑和虽然镇压了有的海商势力,但他并不是要消灭南洋的华侨。郑和对于那些在南洋已安居乐业的华侨进行安抚,帮助他们建立完善的管理组织。B、招引华侨回国 郑和并没有视华侨为弃民而断绝他们归国的道路,还招引华侨回国。如永乐五年(1407年),就有800余名海外逃民因相渝而归。,(3)提高华侨的社会地位郑和下西洋,扩大了政治影响,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在南洋和印度洋地区的声望,使明王朝的声威远播,密切了我国与南洋各国的和平友好关系。从1403-1422年爪哇派来访问中国的使团有十七次之多,改变了爪哇曾一度与明朝发生摩擦日局面,从而有利于原先已移居南洋的华侨在当地久居和开发。进一步改善了南洋华侨的处境,大大提高了海外华侨的社会地位。,(3)推动华侨社会的发展 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这些华侨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南洋华侨和当地人民无不对郑和无比崇敬、怀念和爱戴。在南洋华侨中郑和被神化了,今天在马来西亚等地的三保庙里仍有对郑和的顶礼膜拜。在今天印尼的爪哇岛保留有以郑和名字命名的三宝垄(城市名)、三宝街、三宝洞、三宝井、三宝公庙、三宝墩,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岛上也有三宝庙。在马来亚的马六甲有三宝山、三宝城、三宝井,在泰国有三宝港、三宝庙(庙中祭中官郑和)、三宝宫、三宝禅寺、三宝塔;在泰国有个锡门(华人出入必经之处,郑和为建卓楔,扁曰天竺国)泰国曼谷的三宝公庙有一幅对联:“七度下邻邦,有名胜遗传异域;三宝驾度航,万国衣冠邦故乡。”,四、明初、中期的华侨(二)明初、中期华侨的特点 1、华侨出国港口的转移 这个时期,由于泉州港的衰落,1474年市舶司迁移福州,特别是明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所以华侨出国多是转移至官府势力不及的偏僻港口,如漳州月港、晋江安平港、广东饶平、汕头等地。2、开始出现侨居地的华人社会。由于华侨在南洋各地居住的增多,并开始对一些地方进行开发,所以出现了由华侨移民聚居形成的“新村”,“奶街”“大唐街”即华人社会。如旧港也有数千家人聚居,菲岛马尼拉华人聚居已达万人以上。这些华侨聚居一处,有自己的地盘与组织首领,从事共同或相互联系的职业,具有共同的地域、经济联系及民族心理状态。可称为华侨社会。保持着华人的民族风俗习惯。,四、明初、中期的华侨(二)明初、中期华侨的特点 3、分布地域广泛 中国海商活动于东、西洋各地,建立起北通日本、朝鲜,南到南洋各地,西至阿拉伯半岛,远达东非沿岸的贸易网络。在日本的人数不少,南安郑芝龙1612年往长崎,当时日本有华侨三万多人,泉州人李旦为平户华侨领袖,与其弟李华宇同为平户最为势力的海商。郑芝龙的岳父翁翌煌也是泉州人,他的结拜兄弟中如排在前列的船主杨天生、张宏即分别为晋江、南安人。4、相当多华侨逐渐同化于当地社会。不少华侨与当地妇女通婚,接受当地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开始了与当地民族的同化过程。旧港的一些华侨“多从回回教门受戒持斋”;菲岛华侨有的皈依天主教,以菲名份生活在当地;满刺加“男女摧发,身肤黑漆,间有白者,唐人种也”。这些华侨或在宗教、或在习俗,或在生活、或在血缘上已逐渐同化于当地。,五、东南亚各国对华侨的态度和华侨的地位与作用(一)东南亚各国善待华侨 1、中国与东南亚各国长期保持友好关系 仅在宋代,跨马来西亚南部、苏门答腊东部的三佛齐国在960-983年的23年中,就向北宋政府朝贡23次,从1137-1178年的41年间,向南宋政府朝贡5次。缅甸蒲甘王朝于1103年、1106年、1115年、1136年的30年间,派使团到北京、大理朝贡4次。越南交趾独立后,从1073年到1251年,丁、前黎、李、陈四朝先后向宋朝入贡57次。这些使者不但带回中国政府馈赠的丰厚赐物及在中国市场购买的大量商品,而且对封建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国十分仰慕。,明实录记载,在明初五朝中,以永乐朝来使最为频繁,在21年中共约来使318次,平均每年约来使15次。在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这一时期有30多个国家前来朝贡。仅自永乐元年至永乐二十二年(1403-1424)就有占城来使18次,暹罗22次、满剌加15次,苏门答腊13次,爪哇15次,文莱8次,而且每次派来使节的数目也是惊人的。,五、东南亚各国对华侨的态度和华侨的地位与作用(一)东南亚各国善待华侨 2、南洋各国渴望得到中国商品 中国的手工业成品输往南洋各地,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生产的必需品。华商携往南洋的商品,从当地统治阶级享用的各种高档消费品,到南洋各地人民生活、生产的各种必需品,应有尽有。,五、东南亚各国对华侨的态度和华侨的地位与作用(一)东南亚各国善待华侨 3、华人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风俗习惯 印尼农民在旱田和果园中使用一种入土较浅的犁,叫中国犁,是一位名叫蔡焕玉的华侨在17世纪引入的。万丹华侨改进了胡椒种植法,提高了胡椒的产量。越南的授时历、水力翻车、铁犁、灌溉技术等都是由华人传入。华人的技艺知识对当地有很大的利用价值。,五、东南亚各国对华侨的态度和华侨的地位与作用(一)东南亚各国善待华侨 4、利用华侨促进与中国的关系 改善和促进与中国政府的关系,对南洋各国政府十分有利。中国对朝贡使团的物品向来持“薄来厚往”的政策,馈赠各国朝贡的物品价值远大于贡品的价值。南洋各地统治阶级从朝贡活动中得到巨大的经济利益。通过朝贡得到中国政府的政治册封,在与邻国相争时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三佛齐频繁向北宋朝贡,就带有借北宋政府的声威抵御马打兰国侵略的意图。元代暹罗谴贡使中国凡9次,在明代有72次,亦有藉中国力量牵制缅甸之意。元、明政府也屡次谕令暹罗政府不要侵略满刺加(马六甲)。而熟悉中国又熟悉南洋的华侨,正是南洋统治阶级延揽,用以促进与中国的关系的人才。,五、东南亚各国对华侨的态度和华侨的地位与作用(二)华侨在东南亚的地位与作用 1、华侨是南洋贸易的主力。不但是中国与南洋贸易的主力,而且南洋区域间的贸易也主要通过他们之手。在 阇(d)婆只要有中国商人到来,当地人都以宾客之礼待之,准备丰盛的佳肴接待。在渤泥发现华人醉了,就会把他扶回自己家。在真腊(柬埔寨)呼华人为佛,见则伏地顶礼。,2、相当数量的华侨入仕当地政府 华侨有较高知识和技能,参加管理国家和地方的政治,得到当地统治阶级的信任和重用。华侨在安南为官者历史悠久。早在北宋,“闽人附海舶往者,必厚遇之,因命以官,咨以决事。”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安南大乱,“久无酋长,其后国人立闽人李公蕴为主”。泉州人王元懋兼通番汉文书,被占城国王“延为馆客,仍嫁以女,留十年不归。”宋代遗臣遁逸南洋,“或仕占城,或婚交趾”,不少人得到重用。明代汀州人谢文彬贩盐下海,到达暹罗,位至坤岳,犹天朝学士也。明中叶林道乾率武装海商集团南逃北大年,北大年国王将女儿嫁与林道乾,并“划其所属之地若干,使林道乾率众居之”。在万丹,国王“立华人四人为财付”,掌管贸易征榷事务。万历年间,婆罗国(在婆罗州)“为王者闽人也,或言郑和使婆罗,有闽人从之,因留居当地,其后人竟据其国。”,五、东南亚各国对华侨的态度和华侨的地位与作用(二)华侨在东南亚的地位与作用 2、相当数量的华侨入仕当地政府 聘用华侨作为前往中国的贡使或使团向导,是东南亚各国统治阶级的普遍作法。在北宋淳化三年(993年),福建建溪大海商毛旭就作为阇婆国朝贡使团的向导来中国,因为他多次到阇(d)婆贸易,熟悉中国与阇婆的情况。到了明代,有的华侨甚至作为使团正使。仅暹罗一国,华侨担任贡使者就有五次。此外,尚有更多的人出任使团的通事。明朝法令尽管禁止华民寓居外国,但对者些加入朝贡使团的华侨却优待有加,只要不在中国犯法,也不予追究,仍准许他们回侨居地。,五、东南亚各国对华侨的态度和华侨的地位与作用(二)华侨在东南亚的地位与作用 3、华侨在有的国家享有刑律上部分豁免权 在真腊。刑律规定当地人杀唐人处死,“唐人杀蕃人至死,亦重罚金。如无金,以卖身自赎”。又规定,当地人只有“官人可以打两头花布(一种服饰),百姓间惟妇女人可打。若唐人打两头花布,人亦不敢得罪之。”在文朗、马神(加里曼丹),男女通奸罪当处死,但华人与当地女子私通则可豁免死罪,但需“削其发,以女妻之,不听归也”,即要华人妻其女,不让他回唐山。可见,当地刑律的死罪处罚一般不加及华侨,即使华侨犯了罪,无论是真腊的罚重金、卖身,或是文朗、马神的“以女妻之,不听归”的处罚,目的也是为了留住华侨,足见当地统治者对华侨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