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否定句否定词》PPT课件.ppt

    • 资源ID:5481253       资源大小:307.50KB        全文页数:51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否定句否定词》PPT课件.ppt

    否定句,否定词,一、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做否定句。否定句中必須有否定詞。否定詞可以是副詞,如“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動詞,如“無”;也可以是代詞如“莫”(否定性的無定代詞)。例如: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禮記檀弓上:“是非君子之言也。”論語憲問:“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關於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現象,在敘述句一節中已經預先做了介紹。此處不在贅述。這裡再舉一些例子。論語學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孟子告子下:“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後句非否定句,故不前置)左傳襄公六年:“晉侯以我喪故,未之見也。”論語先進:“毋吾以也。”,左傳子產論尹何爲邑:“吾愛之,不吾叛也。”國語齊語:“鄰國未吾親也。”孟子許行:“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左傳昭公十二年:“今鄭人貪賴其田,而不我與,我若求之,其與我乎?”左傳晉靈公不君:“諫之不入,則莫之繼也。”,問:以下否定句中賓語未前置,爲何?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否定句中賓語非代詞)戰國策齊策一:“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否定句中賓語非代詞)莊子秋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非代詞,而是名詞。),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有事而不告我。”(否定句中賓語前置規律不嚴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夫不惡女乎?”(否定句中賓語前置規律不嚴格)漢書趙充國傳:“漢果不擊我矣。”(否定句中賓語前置規律不嚴格。試對比漢書李廣傳:“匈奴必以我爲大軍之誘,不我擊。”),二、否定詞古代漢語中常用的否定詞主要有“不”“弗”“毋”“勿”“未”“否”“非”“無”“莫”等九個,現分別加以敍述。(一)“不”“弗”說文不部:“不,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許慎之說未知所據。甲骨文“不”作踃踎踓,象花柎形,齊晉鞌之戰中有山名“華不注”,即花骨朵。,說文丿部:“弗,撟也。从丿,从乀,从韋省。”即撓曲,矯正。古代煣木,先浸水、火烤,彎曲成一定的形狀,這叫煣。之後,急浸冷水使其定型,然後綁縛固定,便乾燥,這叫弗。“弗”字甲骨文作蓦蓓蒿,字從兩或三豎筆,象被矯物或矯正物,中間的“己”形象綁縛用的韋索。二字用為否定詞,均為假借用法。,王力先生同源字典認為“不”“否”“弗”三字同源,可從。“不”“弗”在辭彙意義上是相同的,它們都是表示一般的否定,都可以用在任何性質的動詞(一般動詞、存現動詞、助動詞、自變動詞等)、形容詞和動詞性短語、形容詞性短語前表示否定。,“不”“弗”的語法意義有細微區別。區別在於:1、“不”字後面的動詞既可以是及物動詞又可以是不及物動詞;既可以帶賓語,又可以不帶賓語。例如:論語憲問:“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戰國策趙策:“老婦不聞也。”論語鄉黨:“不問馬。”,“弗”字後面的動詞一般是及物動詞,而且動詞後面往往不帶賓語。因此有的語言學家認為弗相當於“不之”。這是“弗”字的主要特徵。例如:左傳隱公元年:“亟請於武公,公弗許。”“若弗與,則請除之。”戰國策趙策:“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孟子告子上:“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禮記學記:“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弗”字後面的動詞帶賓語的,非常少見,這種“弗”就完全等同於“不”了。如:孟子告子上:“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戰國時期,弗的使用頻率呈下降趨勢,如荀子一書中只用了一個“弗”字,其餘全部用“不”。秦漢以後,二者漸無分別。,2、“不”和“弗”都不能否定名詞。用在“不”字後面的名詞用如形容詞或動詞;用在“弗”字後面的名詞用如及物動詞。例如:左傳宣公二年:“晉靈公不君。”(行君道)左傳成公三年:“臣實不才,又誰敢怨?”(不賢)論語為政:“君子不器。”(不成器)左傳莊公十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不保佑他)晁錯論貴粟疏:“不足生於不農。”(不從事農業生產),3、“不”可以用在句末,表示詢問語氣,構成是非問句,可翻譯為“沒有”、“嗎”等。“弗”則不可。比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世說新語方正:“尊君在不?”,(二)“毋”“勿”祈使性否定說文毋部:“毋,止之也。从女,有奸之者。”甲骨文作躿,“毋”與“母”本為一字,母親不許干犯,故後稍變形體,分化為二字,一表母親,一表不許。說文勿部:“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雜帛,幅半異,所以趣民,故遽稱勿勿。”本為九旗之一。假借為否定副詞。“毋”“勿”都能用在動詞謂語前,表示禁止、勸阻受話人不要從事謂語所指的行為。“毋”還可以與動詞、形容詞連用,表示對行為狀態的否定。“勿”可在動詞謂語前,表示施事主體不選擇或不想實施某一動作行為。,1、“毋”和“勿”在辭彙意義上是相同的,它們通常用於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勸阻,等於現代漢語的“不要”或“別”。例如:左傳襄公十九年:“大毋侵小。”史記項羽本紀:“毋妄言,族矣!”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梁惠王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2、古書上“毋”字常常寫作“無”字,二字通假。例如:左傳隱公元年:“無使滋蔓。”“無生民心。”“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左傳成公二年:“無令輿師陷入君地。”論語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3、在語法意義上,“毋”和“不”相當,“勿”和“弗”相當。“毋”字後面的動詞一般帶賓語,“勿”字後面的動詞一般不帶賓語。但是,正如“不”和“弗”的區別不嚴格一樣,“毋”和“勿”的區別也不嚴格。孟子“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動詞後面卻是帶賓語的。,4、正如“不”“弗”後面的名詞用如動詞,“毋”“勿”後面的名詞也用如動詞。下面是“毋”字後面的名詞用如動詞的例子:論語學而:“毋友不如己者。”孟子梁惠王上:“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5、當“勿”“毋”二字用在陳述句動詞前時,就不再表示禁止,而是表示不施行某種動作行為,可翻譯為“不”。例如:左傳襄公三年:“齊侯欲勿許。”禮記檀弓下:“魯人欲勿殤童汪踦。”上書諫吳王:“欲人勿知,莫若勿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畏秦,欲毋行。”史記張儀列傳:“秦攻楚之西,韓梁攻其北,社稷安得毋危?”,6、“勿”“毋”二字還可以作語氣詞,用在句首或句中,加強陳述語氣,可不譯出。如:詩經小雅節南山:“弗問弗仕,勿罔君子。”左傳僖公十五年:“史蘇是占,勿從何益?”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毋寧使人謂子,子實生我,而謂子浚我以生乎?”墨子尚同下:“故唯毋以聖王為聰耳明目與?”,(三)“未”說文未部:“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葉也。”本義是樹木枝葉茂盛成熟有滋味。甲骨文作鍼鍽鎁鎃,從木,上部枝條或單或重,且作曲筆,象枝條茂盛的樣子。假借為否定副詞。,1、“未”字用在動詞前,表示事情還沒有實現。具體來說,主要表示以下三種狀態:(1)某種動作行為尚未施行(沒有)尚書金縢:“秋,大熟,未穫,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史記項羽本紀:“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2)事情還沒有進展到某種狀態(還沒有)左傳僖公二十年:“楚人未既濟。”三國志諸葛亮傳:“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3)過去不曾發生某事(沒有)左傳隱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論語雍也:“未聞好學者也。”孟子滕文公上:“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2、有時候,“未”字用在動詞謂語前,表示對謂語所述持否定態度,但只是一種委婉的否定。此時它和“不”的意義差不多。例如: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孟子滕文公下:“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盜蹠之所樹與?是未可知也。”戰國策齊策:“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戰國策楚策:“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史記陳涉世家“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3、“未嘗”是一個凝固形式,它表示“不曾”或“沒有過”的意思。“未”和“未嘗”的區別是:“未”著重在和將來實現的可能性對比(孟子滕文公下:“什一,去關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或和已經實現的事情對比(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未嘗”則是簡單地否定過去。,換一種說法,也就是說,“未”表示“現在還沒有實現”,並不否定將來實現的可能性,而“未嘗”只是表示“過去還沒有”。如“未聞”,意思是“沒有聽說”,只表示現在還沒有實現,包含有將來實現的可能性;而“未嘗聞”,意思是“沒有聽說過”,只是簡單地否定過去。其它如:戰國策齊策:“客果有能也,吾負之,未嘗見也。”莊子養生主:“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論語述而:“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4、“未”可用在句末,構成是非問句,表示詢問句中所指是否已經出現或完成。如: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君除吏已盡未?”隋書郭榮傳:“吾言驗未?”,(四)“否”說文口部:“否,不也。从口从不。”段注:“不者,事之不然也。否者,說事之不然也。故音義皆同。”1、“否”字和作為應答之詞的“然”字是對立的。常用於對話中的單詞句,對所說的事實進行否定,等於現代漢語的“不”或“不是的”。例如: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曰:然。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曰:否。許子衣褐。”戰國策齊策:“宣王說,曰:寡人愚陋,守齊國唯恐夫擅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2、“否”字又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裏,它表示否定的一面。例如:左傳宣公二年:“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國語晉語九:“聽則進,否則退。”李斯諫逐客書:“不問可否,不論曲直。”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是非句),(五)“非”說文非部:“非,違也。从飛下翄,取其相背。”甲骨文作跴跶跶,象兩人相背行,因有違背意義。上加短橫是為了與“北”(厢箱湘)相區別,金文作非,形體稍變,小篆則以為是鳥翅相背。用作否定副詞是其引申用法。,1、“非”字用於判斷句裏,否定謂語和主語的同一關係。例如:禮記檀弓上:“是非君子之言也。”論語憲問:“管仲非仁者與?”孟子梁惠王上:“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這種“非”字雖可譯成現代的“不是”,但它的語法意義和“不是”完全不同:“不是”是係詞“是”字前面加否定詞“不”字;“非”字在上古漢語裏不是係詞,它是一個簡單的否定副詞,它所否定的是整個謂語。,2、“非”字又可用在敘述句或描寫句中,來否定行為或性質,表示對某一事實的否認。在這種情況下,它往往具有撇開的作用。例如:論語雍也:“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論語先進:“非曰能之,願學焉。”孟子梁惠王上:“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孟子公孫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莊子秋水:“子非魚,安知魚之樂?”,3、有時候,它是用於假設(假設性否定)。此時“非”字等於說“若非”或“若無”。例如:莊子秋水:“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孟子盡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孟子盡心上:“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飽。”,4、古書如詩經尚書上“非”字又寫作“匪”。例如:詩經邶風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轉也。”詩經衛風氓:“匪來貿絲,來即我謀。”,5、“非”可用在句末,構成是非選擇疑問句,有時與“也”“邪”連用,可譯為“是不是”。比如:史記伯夷列傳:“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資治通鑒漢紀獻帝興平二年:“非天子非也?”,(六)“無”說文亡部:“無(無),亡也。从亡,無聲。无,奇字。無通於无者,虛無道也。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甲骨文作歧畦脐旗萀,象人兩手持牛尾或鳥羽類飾物跳舞形。金文中假借為“有無”的“無”,後來分化出“舞”字。依說文,“无”是“無”的古字,周易一律作“无”,莊子大多數做“无”。例如:周易節:“不出戶庭,无咎。”(“咎”,災禍。)莊子徐無鬼:“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今“無”簡化作“无”。,1、“無”是動詞,是“有”的反面,它所否定的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所做的賓語。這與“不弗”正好相反。例如:左傳宣公二年:“人誰無過?”左傳成公三年:“無怨無德,不知所報。”戰國策趙策:“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論語為政:“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衛靈公:“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莊子逍遙遊:“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无力。”,2、有的古書上表沒有義的“無”又寫作“毋”。二字通假。例如:韓非子說林上:“然使十人樹之,一人拔之,則毋生楊矣。”戰國策秦策:“眾口所移,毋翼而飛。”反之,在祈使句中,表禁止、勸阻義的“毋”又可通“無”,比如:詩經魏風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左傳隱公元年:“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說苑敬慎:“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無”“毋”是雙向通假字。,3、“無”又可以說成“無有”,意義差不多。例如:左傳成公二年:“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將為戮乎?”左傳成公三年:“其竭力致死,無有二心。”左傳隱公三年:“雖無有質,誰能間之?”(“質”,人質。“間”jin,離間。),偶然又說“不有”,或者用在否定詞的後面表示雙重否定;或者用在無主語的分句裏。例如:左傳宣公二年:“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論語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祝”,宗廟之官。“鮀”tu,人名,衛國的大夫,有口才。“朝”,人名,宋國的公子,有美色。),4、“不”和“無”在語法上的分工是:“不”字是副詞,它所否定的是形容詞和動詞等謂詞;“無”字是動詞,它所否定的是名詞。前面已經說過,“不”字後面的名詞用如動詞或形容詞,“無”字後面的動詞或形容詞則用如名詞。例如:論語學而:“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朱熹注:“常人溺於貧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必有二者之病。”可見“無諂無驕”不等於“不諂不驕”。),論語季氏:“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朱熹注:“均則不患於貧而和,和則不患於寡而安,安則不相疑忌,而無傾覆之患。”可見“無貧無寡無傾”不等於“不貧不寡不傾”。)戰國策齊策:“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孟子梁惠王上:“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七)“莫”說文茻部:“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本義是傍晚,後分化出“暮”字。用為無定代詞是引申用法(段玉裁),一說是假借用法(朱駿聲)。,1、“莫”字本來是一個否定性的無定代詞,現代漢語裏沒有和它相當的代詞。如果要把它的意義譯成現代漢語,可以譯為“沒有誰”“沒有哪一種東西(事情)”等等。“莫”字前面可以出現它所代替的名詞,也可以不出現它所代替的名詞。例如:戰國策楚策:“群臣莫對。”(群臣沒有誰回答。)莊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於海。”左傳宣公二年:“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論語憲問:“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前兩個例子都有“莫”字所代替的名詞或名詞性的短語,後兩個例子沒有。,3、上古時期“莫”字有時也用作否定副詞,相當於“不”。例如:左傳昭公二十年:“聞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詩經小雅小旻:“人知其一,莫知其他。”,4、漢代以後,“莫”字常常用於祈使句,當“勿”字講,表示禁止。例如:史記商君列傳:“秦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徇:示眾)陳琳飲馬長城窟行:“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杜甫曲江二首:“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5、代詞“莫”和副詞“莫”的辨認:(1)“莫”字在作謂語的形容詞前,如果這個形容詞後還有補語,一般來說,“莫”是主語,為代詞。這是用最統括的否定表示謂語後所舉的對象是最高級的選擇。可譯為“沒有比更”。如:左傳宣公二年:“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沒有哪一種善事比這個更大。)孫臏兵法月戰:“間於天地之間,莫貴於人。”,(2)與動詞“如”“若”連用的“莫”是主語,為代詞。表示在比較考慮後做出的最好的選擇,可譯為“沒有人比得上”“什麼都不如”“最好是”。如:詩經小雅棠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上書諫吳王:“欲人無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爲。”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大計,莫如樹人。”,(3)(否定)副詞前的“莫”多數是主語,為代詞。如:詩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注意事项

    本文(《否定句否定词》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