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PPT课件.ppt
各地高考诗歌鉴赏的体裁中 2008年:唐诗4首,宋诗5首,宋词3首,金诗1首,元曲2首,明清诗1首。累计起来有12套试卷涉及到唐宋诗词。2009年:唐诗5首,宋诗6首,宋词3首,元代词2首,清代词1首。这与新课程选修模块中唐诗宋词选读基本合拍,14套试卷涉及到唐宋诗词,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2010年:南朝乐府诗2首,晋代诗1首,唐诗4首,宋诗5首,宋词4首,元代散曲1首,清代词1首。有12套试卷涉及到唐宋诗词。2011年:汉乐府五言诗1首,唐诗3首,宋诗8首,宋词2首,明代诗2首,清代诗1首,清代词1首。有13套试卷涉及到唐宋诗词。,特点:1.考查面进一步扩大。2.唐宋诗词依然是首选。3.在诗歌题材保持多样化的前提下,写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内容是主体。,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诗歌的形象,作品的形象可以分为三类:1.人物形象2.事物形象3.景物形象,人物形象一般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如登高中杜甫的形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二是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如观猎中将军的形象。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春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但是,有时诗中既有作者的形象,又有刻画的人物形象。如: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人物形象,1.英雄 如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将军的形象。“惊”字渲染一种紧张异常的气氛,也突出了将军的高度警惕。“夜引弓”的“引”字,让人想象将军临险时是何等的镇定自若、从容不迫。结尾写箭射入石中,又写出将军的神勇、射术的超群。,2.美人,除了指代相思恋人外,美人形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如苏轼的赤壁赋“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里的“美人”又隐喻君王的意思。屈原的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句中的“美人”就是自喻之辞。,3.羁人 主要是写羁旅在外的乡思之情。如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又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宫女主要是写宫女百无聊赖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突出宫女之“怨”。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香。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这首宫怨诗,采用以景托情的手法,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写一个被剥夺了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又如朱庆馀的宫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百花盛开的季节,宫门却紧紧关闭,两个宫女百无聊赖地并立在华美的长廊之下。她们彼此含情正要说宫内的事,却看见前面站着一只学舌的鹦鹉,吓得不敢作声了。又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5.思妇主要写思念丈夫的少妇形象。这类诗歌中思妇思念的对象,一是为博取功名而远游的士人,一是因战乱而远征的军人等。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这首诗属于第一种情况,全诗写了女主人公从“不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其中“忽”字描写出了心理变化的过程。又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此诗属于第二种情况,全诗以长安月写景起兴,铺垫烘托思妇眷念玉关征人的深情。,6.隐士 多描写隐居田园的人物形象,体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7.征人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三句写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肃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两句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事物形象: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拟人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如: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赞美了梅花坚强傲岸的品格和具有这种品格的人,虽是数九的寒冬,但是依然于肃杀中傲然绽放,散发出阵阵幽香,同时也象征了作者自己傲然独立、纯洁高尚的品格。,常见的意象杨柳:经常暗喻离别,有惜别怀远之意。,燕子:1 因结伴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冯延巳长命女: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2 又成为古典诗词中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流水因流水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休无止正好吻合,故诗人常以水喻愁。,月亮: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梅花:迎春早开,美丽脱俗,在诗词中常常是坚忍不拔,高风亮节的象征;是身陷逆境却勇往直前为理想而拼搏的勇者;是清高隐逸不随波逐流的孤高智者。,菊花:清丽淡雅,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莲花:又名荷花、芙蕖、芙蓉、菡萏等。1.由于“莲子”即“怜子”的谐音,也就含有“爱你”的意义,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即以表达爱情。2.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又往往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青松:常被看作是有刚正节操的象征。,竹子:它虚心、有节、根固、质 坚、潇洒、挺拔,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鸿雁:候鸟,春秋迁徙,往往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人常借鸿雁寄托自己的乡愁。,鹧鸪:1.它的叫声被百姓模拟为“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离愁别绪。2.有时还可用来婉转的劝人不要远行,以此来表达思念之情。,杜鹃:又名杜宇、子规、蜀鸟,古诗 词中的杜鹃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蝉:头上有蕤(冠缨),这是文采;只饮露水,这是清高;不食五谷,这是廉洁;不住窠巢,这是俭朴;应季节气候,这是诚信。蝉常是诗人自比清高的载体。但是秋蝉命折旦夕,一番秋雨后,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因此又成为悲凉的同义词。,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梅子:以它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骏马:比喻志向丁香:指代思愁或情结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青草:比喻离恨雨打芭蕉:一般写离愁别恨,景物形象: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事物也是景物形象。,景物形象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如“白日依山近,黄河入海流。”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这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音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写。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语言朴实清新,意境鲜明,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古代诗歌塑造形象的方法: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等等。,鉴赏诗歌语言,高考试题一般从两个方面去设题:1.炼字(词),2.语言风格。,炼字(词):字,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关键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炼字,就是使“意”(作者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有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所炼之字常见的位置:,1.五言炼第二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2.五言炼第三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3.五言炼第五字:“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4.五言炼第二字第五字:“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 干。”“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5.七言炼第二字:“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孤帆万里情。”6.七言炼第五字:“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7.七言炼第七字:“清风江上孤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8.七言炼第二字第五字:“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诗词炼字不出实词虚词两个方面。(1)炼数量词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早梅(郑谷把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与题目中的“早”字之意丝丝入扣。诗作者因此拜郑谷为“一字师”),(2)炼动词如:“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羌笛何须怨杨柳”(凉州词 王之涣)“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3)炼形容词,如:“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王驾晚景)“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句)如:“梦魂欲渡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周密高阳台寄越中诸友)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枝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4)炼虚词,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又如:“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这两句原本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欧阳修写好后已经送出,又飞骑追回前后句各加上了一个“而”字,使文义大为增色。,(5).拟声词:有些拟声词本身就是叠词,但是因为它们出现的频率高,所以特意单列一条。其作用主要是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6).炼表颜色的字。这样的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藕香残玉簟秋。”“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炼字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因此,我们理解炼字,也必须以理解“炼意”为前提。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我们只理解字的“声”、“形”而不理解“意”,是不能真正理解诗意的。这一点必须弄清楚。,语言风格,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鉴赏语言风格,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有必要记一些常用的术语,如:平淡、工丽、直率、委婉(含蓄)、自然、清幽、洗练、沉郁、雄奇、奔放、悲慨,等等。,平淡:,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与平淡中蕴含深意。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有讲究对仗工整。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如:“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杜甫观山水图)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直率:,语言毫不隐晦,毫不掩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接写出。如:“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红线毯白居易),委婉(含蓄):,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怀。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本意要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设想见到妻子后的激动兴奋的情景。,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李白)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亮的皎洁可爱,不假雕饰,生动自然。,清幽:,清净而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王维)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洗练:,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流畅、圆润洒脱、意蕴无极的境界。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连”与“入”相携,织出了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上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寓意极深。,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音韵。如杜甫的登高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梦天李贺)这两句是说诗人“回头下望人寰处”所见的景色。“齐州”指中国。中国古代分为九州,所以诗人感觉得大地上的九州有如九点“烟尘”。“一泓”等于一汪水,这是形容东海之小如同一杯水打翻了一样。,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种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愤不平。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 一。抒情手段 二。描写手法 三。修辞手法 四。构思技巧,一。抒情手段可以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1)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直接抒情能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感染读者、引起强烈共鸣的效果。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2)间接抒情:可以分为:1.借景抒情(包括以乐景写哀情)2.托物言志 3.借事抒情 4.借古讽今 5.用典抒情,1.借景抒情(包括以乐景写哀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江青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如:“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2.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如:“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东风。”(蝉虞世南)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清高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3.借事抒情,诗人选取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场景、片段和事件来抒情达意,品读此类诗歌要洞幽发微,体情察意。如:“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思张籍)这首诗通篇叙事,诗人对家乡、对亲人那种无限牵挂的微妙心理,正是通过一个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活脱脱的表现出来。,4.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用的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讽喻当朝。如:“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台城刘禹锡)台城是六朝帝王起居的临证的地方,诗人以此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歌舞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5.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正用)“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反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描写手法。要注意下面几种情况:,1.正面与侧面2.虚与实3.动与静4.渲染5.视角的变化6.白描7.细节描写,正面与侧面,主要是谈侧面描写。这种方法也叫侧面烘托。如陌上桑中写秦罗敷的美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虚与实:,中国艺术传统中都存在着虚与实的统一,诗词作品也不例外。如柳永的雨霖铃,眼前作别为实,别后想象为虚,虚实相生,产生无穷的余味。又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实),往事知多少(虚)。小楼昨夜又东风(实),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虚)雕栏玉砌应犹在(虚),只是朱颜改(虚)。”“朱颜”一词在这里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所以属于“虚”。,诗歌中的“虚”,可包括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叫以虚象显实景。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2、已逝的景或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的虞美人。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他表现的情绪将一直延续到未来而不绝断。所以如果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这就是设想别后的景与境。,动与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静一动,相辅相成。“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属于烘托手法中的反衬。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类似的诗句还如:“蝉噪林愈寂,鸟鸣山更幽。”“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属于互相映衬。如:戴叔伦的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月中山色镜中看。(静)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动)”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静。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出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愉快)又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感伤)又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美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童趣、生活气息),视角的变化,这是指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远近;听觉、视觉、触觉等的变化。如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仰视),影入平羌江水流(俯视)。”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近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远景)”,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前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首句写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得可比二月花,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给人一种秋光胜春光的美感。整个描写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富有层次感。,白描,白描是用最简练的笔墨,不用一句议论或抒情地刻画形象。白描用简练语言来抒发质朴自然的思想感情,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柳永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就没加一句修饰,只是用简练的语言,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细小清节的描写,诗人对诗中的人物或环境的某一特征做细致的、具体的描写,往往收到“见微知著”的效果。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摄取杨贵妃看到快马飞送荔枝的人来,发出会心一笑的生动细节,讽喻之情尽在不言中,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修辞手法:主要是明确辨识和判断各种修辞手法,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体现主旨的作用。,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比喻 2.比拟 3.夸张 4.对偶5.通感 6.对比 7.双关 8.象征寄托,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无形化为有形,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玉盘里一青螺”(借喻)以“白银盘”比洞庭湖水,以“螺”比湖水中的山,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想象,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这一联就用了拟人的手法,极写霜禽爱梅之甚。上句写“禽”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的先偷看梅花几眼;下句写粉蝶因爱梅而至“合断魂”,把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通感,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说琴声如太山,是听声类形;说琴声如流水声,是听声类声。钟子期说“巍巍乎若太山”时,心目中有太山的形象;说“汤汤乎若流水”时,耳中既有流水声,眼中也有流水形,所以在以声类声时兼有以声唤起流水形的感觉。,象征,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种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使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如:菊花 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中菊花象征农民起义军将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以及主宰乾坤的气概。,为了讲清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读艾青的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读了这首小诗,你联想到的肯定不是“礁石”。那在风浪狂涛中巍然屹立的礁石,让你想到的会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百折不挠、万难不屈的斗争精神。在这里,我们读的是“礁石”,但它让我们“跳跃式地联想”到一种精神风貌。,象征一般是在不能、不敢、不愿的前提下,运用的写作手法,如唐代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除了以上常见的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种常考到的修辞方法。,1.互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2.顶真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3.借代 红袖添香4.排比 5.设问 6.反问,借代,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构思技巧,1.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2.层层铺垫3.伏笔照应4.以小见大5.以景结情6.卒章显志7.结构对比8.无理而妙,1.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抑”是贬抑否定,“扬”是褒扬肯定。“扬”与“抑”是对立统一的,运用抑扬手法,可以尽情抒发情感,还可使行文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扬)诗人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展现了春天美好的景象。,2.层层铺垫,江上看山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一层)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二层)前山更新色更深,(三层)谁知可爱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浓秀,(四层)依然不负远来人。,3.伏笔照应,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照应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以大江开头,“一樽还酹江月”又以大江结束。伏笔照应。在一些诗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的情感。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4.以小见大,如:寒食 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通过“小景”“小事”“小物”来反映大的主题。传食分火是寒食节发生在宫中的生活小事,但是诗人却借百姓禁火而宫中不禁,写出宫廷的特权,讽刺当权者的腐败,小事写出大事。,5.以景结情,如:横塘 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诗人在末句并未直抒离情别意,只是把眼前开阔的横塘缩小到与离情别意更直接的细雨、垂柳、画船上,颇具神韵。,6.卒章显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尾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行路难的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如:菊 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月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末句突出菊的高尚气节,也表明了诗人的情怀。,7.结构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的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陶者 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劳动者)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剥削者)通过陶者与富者的鲜明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8.无理而妙,“无理”,是指违反一般的生活情况以及思维逻辑;“妙”,则是指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反而更深刻的表现了人的各种复杂感情以及因这种逆常悖理带来的鉴赏者所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这种写法别具一格,别开生面,更巧妙曲折地表现复杂的感情。如:“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又如:“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古诗的主题和思想内容:,1.咏史怀古,吊古伤今,2.山水之情,隐逸之情,3.离情别绪,伤春悲秋,4.贬谪悼亡,咏物抒怀,5.行人怨女,思乡怀人,6.边塞征戍,建功报国,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待接续,白日依山近,黄河入海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出关凭山俯海古边州,旆旗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映阶碧草自成春色,隔叶黄鹂空有好音。,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导致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实)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