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标点》PPT课件.ppt
古代汉语(下),主讲教师:徐志奇,辅导课程三,第二节 古书的标点,句读与标点怎样标点古书断句、标点正确与否的相关因素,一.句读与标点,1.句读 指阅读古文时需要停顿的地方,句读就是断句。“句”和“读”最初无别,句也称读,读也称句,连起来说“句读”。唐代以后,句和读有所区分,大致一句话语气已完处为句,语气未完而须停顿之处为读。清人马建忠说:“凡有起词、语词而辞意已全者曰句,未全者曰读。”(马氏文通论句读)陈仅说:“句读者,语绝为句,半绝为读”(扪烛脞存),句读可以分为文义句读、诵读句读、音律句读三种。,文义句读 是因为文辞语义而停顿的地方,在语法上是一个句子,故也称文法句读。例如:(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左传宣公十二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北风瓠有苦叶),诵读句读 是人们受生理器官的影响,尤其是肺活量限制,不能一口气把一个长句读完,为便于诵读而中途停顿的地方。例如:(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左传宣公十二年),音律句读 是因为韵文格律要求而停顿的地方。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北风瓠有苦叶),从上述例子可知:散文的句读中有文义句读和诵读句读两种,韵文的句读中有文义句读和音律句读两种。由于语义和咏读的要求不同,文义句读、诵读句读和音律句读是既有统一又有矛盾的,故常不能一致。所以,从 看懂古书的角度出发,应该知道文义句读;从诵读、吟咏古书的角度出发,应该知道诵读句读。,2.句读与标点的异同 标点 是标号和点号的合称。标号主要用以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有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书名号、专名号等七种。点号是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的符号,有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问号、感叹号等七种。,句读与标点有相同之点:句读和标点都用来断句并标志语音停顿的长短,主要方面是共同的。,句读和标点也有区别:(1)标点符号比句读符号多。句读符号一般只有圈、点、钩等几种,标点符号却有十余种。(2)句读只起断句作用,标点不仅起断句作用,还能表达语气和感情。如陈述句之后用句号,疑问句之后用问号,感叹句、祁使句之后用感叹号。,二.怎样标点古书,1.断句 即弄清楚句子的起讫。要注意别把句子点破了,也就是把不应该断开的地方断开了。这实际上是弄清古人所谓的句与读。,例如:二十八年春齐侯伐魏战败魏师数之以王命取贿而还(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二十八年春。齐侯伐魏。战。败魏师。数之以王命。取贿而还。(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左传昭公十六年)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左传昭公十六年),(魏军)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馀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65)(魏军)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馀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65),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蔴菽麦(诗经豳风七月)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蔴菽麦。(诗经豳风七月)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蔴菽麦。(诗经豳风七月),2.标点 即弄清句子本身的语气,弄清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是和前一个句子还是和后一个句子语意相连,或者自身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例如:(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左传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左传宣公十二年),二十八年春。齐侯伐魏。战。败魏师。数之以王命。取贿而还。(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二十八年春,齐侯伐魏,战,败魏师,数之以王命,取贿而还。(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左传昭公十六年)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左传昭公十六年),(魏军)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馀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65)(魏军)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馀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65),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蔴菽麦。(诗经豳风七月)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蔴菽麦。(诗经豳风七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北风瓠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北风瓠有苦叶),三.断句、标点正确与否的相关因素,断句、标点正确与否的相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断句、标点是否正确,跟对词语意义的理解关系很大。只有正确理解古书,才能准确地进行断句、标点。2、能否对句子进行正确的语法分析,也是能否正确断句、标点的一个重要原因。3、正确断句、标点古文,有时又跟音韵有关。,断句、标点能力是阅读古书的基本功。初学古文的人,要提高断句、标点能力,无什么捷径可走。首先应直接多读一些古文,先认真读一些加标点、注释的古文(以散文为主)。在此基础上,逐步熟悉一些常用词意义,了解古汉语各种句式的表达方式,丰富有关古代文化的多方面知识等。然后多做一些练习。另外标点前,必须多读几遍要标点的古文,在基本明白该篇或该段古文的大意之后,再作断句、标点。,第三节 古汉语今译,翻译和今译译文的要求今译的方法,一.翻译和今译,翻译,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一种用另一种表达);把代表语言文字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由此可知,翻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语言文字之间的换易;符号或数码与语言文字的换易。,今译,现代汉语词典释作:“古代文献的现代语译文。”这仅涉及同一种语言的以今释古。翻译包含地域与时间两种因素,今译仅含时间因素。翻译适用于各种情况的语言对释,其外延包括今译。古汉语今译,即我们通常说的将古代作品翻译成现代汉语。,二.译文的要求,1.准确理解原文,译文要求“信”、“达”、“雅”。“信、达、雅”是清末著名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对外文翻译提出的要求。所谓“信”,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与原文含义相合;所谓“达”,指译文要通畅明白,文意前后贯通;所谓“雅”,指译文要富有原文情趣,典雅优美。这三点要求虽是针对外文汉译而言,却也完全适合古文的今译。三者之中,“信”、“达”是基本要求,而“信”更是前提、基础,若不能准确表达原文之义,则“达”与“雅”便失去了依托。总之,以“信”为本,兼及“达”、“雅”。,2.尽可能直译,力求使译文与原文的句法结构、词序、用词基本相当、相同、一致。在译文与原文的切合程度上,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之说。直译指尽量依照原文字句直接译出;意译指根据原文的大意,而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从强调“信”的角度,我们通常主张直译,否则,便可能失去原文之义。但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一味讲求直译,有时难以将古文用通畅的现代汉语译出,因此,适当的意译也是必要的。,3.译文要用规范化的现代汉语,注意词语对应的时代性。译文不能用方言的词汇和语法,不能用有鲜明时代性的词语去对译。,三.今译的方法 有人提出“今译六法”:留、对、换、删、调、补。,留,指专门术语、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不翻译,原样照搬。例如: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左传隐公元年)译文:颖考叔是颖谷的封人,听说这事,有东西进献给郑庄公。,对,指用含有古单音词作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对译该单音词。例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译文:学业的精通在于勤奋,荒疏在于游乐;德行的成就在于思考,失败在于随俗。,换,指古代有的常用词,因时代变迁现代少用或不用的,因此,以今复音词换译同义的古单音词,以今常用词换译同义的古代常用而今不常用之词。例如: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左传成公二年)译文:卻克被箭射伤,流出的血流到鞋上,仍然没有让鼓声停下来。,删,指删去古文中有明确之义、现代汉语中无法对译、省略也不害意的词语。如有的虚词,今译就可省略。例如: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史记张仪列传)译文:我听说过:兵力不如对方不要跟它挑战,粮食不如对方不要跟它长时间打下去。,调,指应按现代汉语的句式调整古汉语的一些和现代汉语不同的词序。例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于梁惠王上)译文:爱护百姓而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挡住他的。,补,指古文多简略,译文需在简略处的内容、语法等方面作适当补充,以将原文的意思通畅明白地译出来。例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老子第二章)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的,这就有了丑了。,古文标点翻译例,齐景公之晋从平公饮师旷侍坐景公问政于师旷曰太师将奚以教寡人师旷曰君必惠民而已(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标点:齐景公之晋,从平公饮,师旷侍坐。景公问政于师旷曰:“太师将奚以教寡人?”师旷曰:“君必惠民而已。”(注:师旷,晋国著名的乐师。太师,古代对乐师的称呼。)今译:齐景公到晋国去,伴随晋平公喝酒,师旷陪坐。齐景公向师旷请教如何执政说:“太师将用什么来教寡人?”师旷说:“君一定要施恩惠于民罢了。”,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标点: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今译:季康子担忧盗贼多,向孔子询问(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不想要(太多的财货),即使奖励他们,他们也不会偷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