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课后习题》PPT课件.ppt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解析与探究)根据上述材料,试归纳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并简要说明这些特点的成因。答:基本特点: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条件下,西周的社会结构中,各个阶层的关系既是家族隶属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宗法等级,另一方面表现为“周王公侯大夫士皂役”的行政等级,二者紧密结合。成因:为了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同时受到上古时期部落联盟体制遗存的影响,西周实行分封制。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政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与分封制相关联,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宗法制。,(自我测评)1、商代的附属国与西周的诸侯国有什么不同?答:商代的附属国是被征服或主动臣服于商王的,附属国的首领由商王册封,但与商王基本上没有血缘关系;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是有限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王处于战争状态。西周的诸侯是被周王分封到地方的,被封诸侯或是周王的宗亲,或通过姻亲与周王形成宗法关系,诸侯与周王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通过层层分封,周王的势力渗透到诸侯国,对诸侯国的控制加强了,诸侯国的自主权有所削弱,与周王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2、说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作用。答:分封制的内容:周天子把土地、人口分封给同姓亲族与功臣,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特点:以同姓亲族的分封为主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使各诸侯国和王室的关系更加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封地内拥有较大的统治权,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作用:通过层层分封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密切了周王和各诸侯国的联系,扩大和巩固了周王的有效管理范围,加强了周王的统治地位,周王成为天下共主。,宗法制的内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称为大宗,平位继承土地、财产和权力;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降位继承,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作用:有利于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内部争夺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矛盾。,第2课 大一统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解析与探究)1、王绾、李斯对地方管理体制的主张各是什么?各自的理由是什么?答: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理由是:天下初定而且疆域辽阔,将王室亲族分封到新占领地区,能够巩固帝国的统治。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理由是分封制容易导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纷争。2、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主张?为什么?答: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原因是历史经验证明,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认识。答:分封制的益处:燕、齐、楚等地距秦朝统治中心关中地区遥远,分封皇子镇守,便于控制。分封制的弊端:(1)分封诸侯,随着时间流逝,血缘关系疏远,诸侯混战,周天子不能控制,分封失去原有的巩固统治的作用。(2)诸侯容易起异心,一旦条件成熟,便可威胁中央皇权的统治,造成天下大乱。郡县制的益处:实行郡县,官吏从朝廷领取丰厚的俸禄,便于控制。郡县制的弊端:(1)不分封皇子功臣做辅佐,缺乏稳固的统治基础。(2)没有成功的先例可以遵循,不易成功。,(自我测评)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答:基本内容:以皇权至上、中央集权为基本特征;中央政府以三公九卿为主组成,地方政权分为郡、县两级;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和法律体系。影响:(1)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3)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自我测试)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演变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答: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表明了古代政治的两个方面的趋势:一是明确行政分工,提高行政效率。二是分散相权,强化皇权。后者更为突出,因为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三省分别体现了相权的一部分,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宋、元时期三省六部制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明了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延续,宋朝以另外的方式继续分割相权。元朝出现反复,出现权力集中的现象,相权一度得到扩大。,2、科举选官制度与检察谏议制度在中国官僚制度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答:监察、谏议制度虽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低效,但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解析与探究态度:汉哀帝认为丞相十分重要,能辅助皇帝治理天下;唐太宗认为国家政事要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不能一人独断;明太祖认为丞相专权危害国君,祸患无穷。各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虽有变化,但本质上并没有实质区别,他们都是从维护自己的统治出发,把相权作为统治工具,不断调整皇权。中枢权利体系不断调整,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朝最终废除了丞相。,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自我测评汉初出现七国之乱,主要是由于诸侯王势力的膨胀和反叛中央造成的;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混战,主要是由于地方藩镇割据和中央权威丧失而造成的。其共同原因是由于地方的分权势力膨胀。相同之处:目的上,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内容上,都曾经用分权的办法来削弱相权,都用较平和的方式解决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不同之处:汉武帝用推恩令和酎金夺爵的措施解除了王国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同时用划分州郡和设置刺史的方法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与宋太祖相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带来的负面影响略小。宋太祖严格控制军权,解决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使宋朝官僚机构空前庞大,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3 皇权和相权的长期斗争,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自秦至清,皇权始终是至高无上的。但是,自秦统一到隋唐以前,宰相的权利很大,也比较集中,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威胁。隋唐至宋朝,以不同的方式分散宰相权利,相权削弱,皇权加强。明清时期废除宰相,皇权专制登峰造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