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土地利用规划》PPT课件.ppt
1,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专项规划介绍一,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区域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区域给水排水规划,区域电力电信规划,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区域生态环境规划,2,第十一章 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概要 第一节 土地利用与土地供需关系 第二节 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 第三节 区域管治及其应用,3,第一节 土地利用与土地供需关系一、土地利用1、概念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2、关于土地利用的认识 土地利用分生产性利用与非生产性利用土地利用应是集土地开发、利用、整理与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性行为土地利用是平面与立体利用相结合,4,二、常用的土地利用程度指标,1、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2、土地垦殖指数(率):耕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3、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积与水面总面积之比4、耕地复种指数(利用率)指每年实际播种面积与已开发耕地面积总量的百分比5、草原载畜量:放养各类牲畜头数与草原面积之比。,有关牲畜单位数的换算方法参考资料1头黄牛=1个牛单位。1匹马=0.8个牛单位。1头水牛=1.3个牛单位。1匹骡=1个牛单位。1只山羊=0.2个牛单位。1头驴=0.6个牛单位。1只绵羊=0.25个牛单位。1只兔=0.025个牛单位。1头猪=0.3个牛单位。1只鸡=0.01个牛单位。,6、建筑密度(系数)所有建筑物的基底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7、容积率或建筑面积密度 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与整个地块(或建筑用地)面积之比 8、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数量,5,三、土地供需关系耕地与建设用地的比例(一)土地需求(P332)1、农业用地需求(农业生产用地与农业建设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等的需求;农村道路、农田水利、谷场、机车场等用地需求2、非农业建设用地需求(新的用地分类,与教材不同,教材中是过渡期分类)城乡建设、交通水利、其他建设用地等的需求,这些用地很大程度上会占用耕地。,附资料在“十五期”间我国耕地总减少量为9240万亩,年均为1848万亩,2005年耕地总量为18.31亿亩;“十一五”开年之初,我国耕地总减少量为1010万亩,而净减少量为460万亩。但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不能突破,则未来5年内的耕地净减少量应控制在3000万亩之内。,6,3、土地需求预测的方法(P332)平均增长法回归分析法用地定额指标法粮食需求法(实用),耕地需求量=(人均粮食消费量*总人口*粮食自给率)/(粮食单产*复种指数*粮作比),附:人均村镇建设用地分级标准,注:通常按三级用地确定,详见村镇规划标准,7,附:我国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分级,具体规划时参考现状用地,选择相应的等级,不过具体区域还有一个调整幅度,详见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8,(二)土地供给1、概念在一定技术经济环境条件下,对人类有用的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已利用和未利用的后备储量总和无弹性的自然供给和有弹性的经济供给2、土地供给实质上是土地资源的部门间分配依据土地资源适宜性特点进行分配;根据土地区位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分配;分配时注意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土地供给要统筹安排各业用地。,9,(三)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焦点的措施,一要吃饭,即首先要保护耕地,建设用地必须以保护耕地为前提,不能盲目发展与扩大;(坚持供给决定需求的土地利用方针)二要建设,即非农建设,包括城镇的扩展不能因为保护耕地而停止;(坚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策略)三要保护环境,即要保护好农业环境,保护好农田的质量,10,第二节 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一、土地类型划分(了解),1、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土地利用分类,只能沿用到2001年12月,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已于2007年发布,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转换,具体参考国土资厅发200951号2、建设部1990年颁布的城市建设用地与分类标准规范其中,10个大类型,即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11,二、土地利用分区1、土地利用分区(用途分区)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2、土地利用分区的意义,详见P337-338,12,2、土地分区类型(了解)九大土地用途分区,详见P338土地用途分区的实质是空间类型划分(1)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的分区类型都会区类型市镇密集区类开敞区类 生态敏感区类(2)城市基准地价评估的分类住宅用地类型、商业用地类型和工业用地类型。,13,3、土地分区体系(1)纵向分区体系(2)横向分区体系(3)我国土地分区的注意要点,按照整体保护的原则,耕地尽可能都划入农业用地区;规划开垦的宜农后备土地和沟渠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道路等设施用地以及农田之间的其它类型的零星用地,宜一并划入农业用地区;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应遵循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区位保护配套统一的原则;村镇建设用地应逐步集中;合理确定各类用途区的最小分区面积,14,4、土地分区的依据,详见P34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结果;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域布局规划;土地需求量预测结果;各类用地调整指标;部门用地布局规划;与土地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15,第三节 区域管治及其应用一、区域管治思想1、概念理解管治机构:不同或同级政府、非政府组织、半官方机构、私营公司、压力群体等;管治方式:对话、协调、合作;管治内容:跨区域,乃至全球的重大发展与环境问题;管治目的:弥补政府层级管理的不足,以达到多赢格局2、空间管治的概念(了解)3、空间管治的基本原则(了解),16,二、区域土地管治分区1、优化开发区(调整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2、重点开发区3、限制开发区(区域开敞区)4、禁止开发区(生态敏感区),附:国土资厅发200951号关于区域建设用地管治内容1、三条边界,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禁止建设用地边界。2、四个管制区域,即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1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建设用地管制区示意图,18,第四节 土地(耕地)保护(我国)一、认识土地(耕地)保护的重要性1、资源有限性我国目前耕地18.264亿亩(2006年),未来5年内必须保证耕地总量为18亿亩。2、资源大量损失(人为与灾害原因)历年来由于地震、滑坡、泥石流、土地盐碱化、沙漠侵蚀等所造成的耕地减少占耕地减少总面积的8.03%。大大超过城市建设用地的相应比例(3%)3、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三个方面)4、耕地减少,而且质量损失严重(如下图),19,19962005年间,全国耕地总面积从19.51亿亩减少到18.31亿亩,净减少1.2亿亩。其中,虽然从1997年开始的生态退耕扮演了重要角色,计耕地减少量1.03亿亩,占耕地减少总量(1.76亿亩)的58.53。(见右图),19992005年全国耕地面积变化统计资料来源:2005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1997200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与人均产量资料来源:据国家统计局历年资料绘制,21,二、我国土地(耕地)保护的理性认识1、建设用地并不是占用耕地的主要因素2、耕地减少总量不等于净减少量3、“十一五”期间耕地净减少量将可控制在每年500万亩之内,甚至达到400万亩,这样,国家预计的3000万亩耕地完全可以满足未来57年耕地净减少总量的需要。4、“十一五”期间,土地整理、开发、复垦所增加的耕地总量至少在160万公顷以上。5、农村居民点土地的开发整理可增加耕地14000万亩。6、各类闲置用地整合利用潜力大(如人为因素造成的废弃用地达2亿亩)7、现有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化、用地结构合理化如现有农村居民点用地218M2/人、城镇建设用地133M2/人分别调至150M2/人和100M2/人,则可增加许多耕地,22,表2.19972005年全国各类土地占用耕地情况一览表(用地分类是按过渡期的),23,本章思考题1、什么是土地利用分区?在中国进行土地利用分区时应注意哪些要点?2、反映利用状况的常用指标有哪些?3、如何辩证认识我国土地(耕地)的供需矛盾问题?4、简述区域管治的土地分区及其要求?5、课外了解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课程实践指导(四)1、各小组图像处理软件对地图进行简单处理2、各小组用GIS软件进行矢量图生成,